打印

民俗学家,你们准备好了吗?

准备可能是一个预设的前提。时刻准备着,为国立功劳。这样的歌在小时候耳熟不过。但也不是想立就能够立得了的。准备也是一个没有终极目标的过程而已,永远不可能等到万事俱备,只须动手的那一刻。民俗学界准备的时间也不算少了,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到现在,一直在准备,一直在实践,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取得的成就绝非能以所谓的人为的“一级二级学科”之类所抹杀。准备什么?理论,操作,人才,整合等等,或许兼而有之。钟老有言:民俗学之学是针对理论建设而言!民俗学是一门现代学。
二者不可偏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在实践在得到提升,完善。
此次从国家层面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好似绣球无意中抛到了民俗学界头上,我们也似乎受宠若惊,无所适从,由此才有了“没准备好”的话题。其实这绝非上层的恩赐,是国际形势使然,民俗学使命使然,民俗学界多年努力浇灌成果及社会影响使然。国际惯例如此,国内也是如此,只是换了个泊来品的名称而已,其研究对象无非就是民俗学一直关注、执着探索的“东西”、“玩意”(借用一下乌老的妙语呵)。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实践在准备,在准备中实践,关键是民俗学界、各级政府部门、地方民间力量的互动、整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