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通讯:非物质文化遗产百旺弹唱与藏族老人的一生

通讯:非物质文化遗产百旺弹唱与藏族老人的一生

2011年07月15日 00: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红原7月14日电 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百旺弹唱与藏族老人的一生

  作者 刘贤

  81岁的藏族老人仁青想不到年轻时用来乞讨的弹唱手艺会再度成为自己过日子的工具。只是现在老人的身份是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百旺弹唱的传承者。

  在中国第二大藏区四川的红原县麦洼乡,仁青与老伴儿秋多玛守着新旧两栋房子生活。记者14日探访老人时,院坝里满是绿油油的青草和金灿灿的蒲公英花朵。19岁时,仁青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边乞讨一边流浪,随风飘荡到麦洼乡。


  “小时候,因为贫穷没有吃的,我就自学了弹唱。把四处流浪乞讨的故事编在歌里,一边乞讨一边打旱獭,从青海果洛州的老家到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一直流浪”,仁青抚摸着做工粗陋的牛角琴说,在旧社会这就是个要饭的工具。

  19岁那年,仁青辗转到了麦洼乡,这里解放了。“合作社包产到户,把财产全部分给老百姓,我也得了几头牲口,于是就在这儿住下来,没有再离开”,仁青说。

  定居下来后,仁青不再拉琴。他养大了4个儿女。生活随着草原上的蒲公英花儿一枯一荣绵延着,只是人渐渐老去。直到两三年前,年近八旬的仁青迎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折点。

  四川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仁青的百旺弹唱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原县文体局派工作人员向仁青学习百旺弹唱,并要求仁青把这项技艺传给他的一个儿子,每年给仁青5000元人民币的补助。

  此后,仁青一有空闲就弹弹琴,也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表演。以前的琴早已不知去向,现在的琴是仁青自己用野牦牛角、牛皮、马尾巴和一般的木头做成的。仁青说,以前的歌还记得五六首,都是自己创作的,没取名也没发表过。

  老伴儿秋多玛从屋里拿出两张厚毯子,铺在院子的草地上,与仁青一起坐下来。碧空白云,天气晴好,阵阵轻风拂过老人的衣角与灿烂的蒲公英花儿……,老人唱起自己的故事,声音沧桑又悠远,向身后的草地与远山飘去。(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