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参加旺报两岸征文典礼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参加旺报两岸征文典礼

《社評》消除隔膜,揚棄偏見-從《旺報》兩岸徵文獎談起

2011/01/22 | 旺報

約一年前,2010年1月17日,本報正式推出「兩岸徵文」欄目,這個欄目以「台灣看大陸」和「大陸人看台灣」兩大視角,公開向兩岸讀者徵稿,希望透過兩岸讀者的親身體驗,分享彼此對對岸的觀察,兩岸讀者可以透過這種最直接的經驗分享,讓大家看到自身與對方的優點和缺點,不但增進相互認識,更進而能學習對方的長處。

「兩岸徵文」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讀者的重視與喜愛,原本逢周、六日刊出,在開版兩個月後就擴大為每周七天、天天見報,成為本報最叫座的欄目之一。

為了感謝並鼓勵更多讀者的參與,我們與徵稿合作單位之一的鳳凰網合辦第一屆「兩岸徵文」評選,昨日,此一獎項的頒獎典禮在台北舉行。

本報辦報宗旨,就是希望讓台灣民眾「認識中國大陸,掌握世界未來」。在辦報過程當中,我們也深刻地體察到,兩岸社會隔絕太久,加上歷史發展道路的差異,尤其是過往政治力的扭曲干擾,兩岸民眾彼此間相當的不了解,甚至可以說誤解確實很深。這種深植在民眾心中的誤解,如果不妥善解決,勢將形成一股潛流,影響兩岸在經貿上、甚至政治上的互動往來。因此,我們也希望這份報紙能起著搭建兩岸交流互動平台的作用,盡可能的消除兩岸間的隔膜。

「兩岸徵文」這個欄目的開闢,便是出於這樣的思考,應可說是兩岸媒體發展史上的創舉:台灣社會第一次有機會持續地、大量地閱讀到大陸民眾對台灣社會的認識,而台灣民眾也有機會從各個面向、各種角度來整理、發表不同的大陸觀,再透過網路和其他管道,讓兩岸民眾的觀察能夠交換、分享,並碰撞產生火花。

從大量大陸民眾的來稿中,我們驚喜地發現,大多數有過「台灣經驗」的大陸民眾,對台灣社會文化都留下了較佳的印象。「大陸人看台灣」首獎得主廉樸的作品〈台北市政府的老門衛〉,觀察到「所謂的台北市政府」,「沒有圍牆,更沒有警察、衛兵,四周不是商業圈,就是市民休閒的地方,絲毫沒有大陸一般市政府的威嚴。」這樣的對比,可能很多生活在台灣的民眾因日久而習慣,並無任何察覺。

而優秀獎得主陳進國所撰〈台灣民間香火的人文能量〉,則是從作者來台參加學術會議談起,他觀察到學術會議對草根民眾的開放,民間義工組織的發達,以及社區民眾對鄉土文化的強烈推介意識,他的結論是:台灣公民社會「其所彙聚的民間自治的人文能量,最是不可小覷的。在面對經濟下滑的轉型困頓中,台灣的民間社會熱鬧依舊,或許就源自於這種鄉土軟能力的張揚吧?」更多大陸作者則稱讚台灣民眾的親切、禮貌與熱情。

一些大陸人士對台灣的印象是,經濟規模不夠宏大,官府建築不夠氣派,也少有大陸大城市商業中心的高樓林立、金碧輝煌,但大陸作者眼中看到的民間社會活力生機,人際關係的相對和諧,可能是台灣廿年來政治社會轉型後最核心的進步成果,也可能是最值得與大陸民眾分享共勉的經驗。
當然,一些大陸作者也點出了台灣社會對於大陸的偏見甚至歧視,若干台灣作者也從負面、批評的角度書寫他們體驗的大陸社會,這固然反映了兩岸在生活方式上的若干歧異與差距,卻也讓我們思考,台灣民眾在批評大陸之餘,是否更應多從「如何學習大陸長處」的角度來觀察對岸。

一位居留大陸超過廿年的韓國「中國通」曾撰文反省韓國人的中國觀,他指出韓國有大量關於中國大陸的資訊,卻幾乎沒有完整的分析,學術界表面上重視大陸,卻和現實脫節,「只不過到中國旅行三、四天的旅客,便將初步印象中的表象當成真理似的,到處去嚷嚷」。我們深切盼望台灣人的大陸觀能逐漸跳脫類似的局限。在「台灣人看大陸」的作者群中,有人從全聚德的烤鴨看到大陸業者的專業與堅持,有人則從台灣生態破壞的慘痛經驗結合大陸現實,期盼美麗的大陸莫再複製這種台灣經驗,這些視角與思考都是彌足珍貴的。

「台灣人看大陸」首獎得主在得獎感言中說到:「台灣跟大陸是一部縱橫交織的故事,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故事裡的主角」。我們期盼讀者繼續參與兩岸徵文欄目,一起成為兩岸交流大歷史中的主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