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今日冬至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今日冬至

节选自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冬至”

冬至,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为我国周代用土圭观测太阳而制定出的最早的四个节气(二分二至)之一。节期一般在阴历十一月中,为阳历的12月22日或23日。
所谓“至”,是极点、顶点、之最的意思。《事物原会》载:“《孝经》说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至。” 即在冬至这天,阴森严寒的气候到达极点,阳气初萌,太阳到达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对于北半球而言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故称“冬至”。此后,白昼时间渐长,日长一分,故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冬至又称“履长节”(因一阳上舒、日晷初长而得名)、“长至节”(因日影极长)、“天长节”,又因昼短之至,或称“短至节”、“短日节”。
旧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是因冬至确曾是年。传说上古时期黄帝曾定冬至为朔旦(元旦),周代沿袭,所定历法是以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十一月)为岁首,以冬至日为一年的开始。自汉武帝起改用夏历,始以建寅之月为历元,沿用至清末。因冬至曾经是年,故而又称“亚岁”、“亚年”、“小年”、“小岁”、“冬年节”等。民国时期定名为“冬节”。
此外,冬至正日又有“大冬”、“正冬”的称谓。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黄河流域也称“冬除”、“冬住”或“工除夜”,上海、江苏称“冬至夜”,江苏连云港称“冬晚上”。冬至后一天,在山东叫做“至后”。
冬至的节日活动曾经十分丰富,不仅一如“元旦”,民间更谓之“肥冬瘦年”。古代冬至的贺节活动在宋代达到顶峰,《东京梦华录》载:“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南宋时,“都人最重一阳贺冬……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清人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写道:“冬至花糕更粉团,冬分酒吃闹闹年。衣冠拜贺亲朋后,肉块堆盘夜祀先。”涵盖了当时吃花糕和粉团、宴饮、祀先、拜贺等节日活动。
然而,随着年代日益久远,以及历法的变迁,冬至节曾是年节逐渐被淡忘。民国时期,甚至更早,许多地方早已不像过去那样“邑人最重此节”,冬至节日益衰落,活动渐少。现在,冬至已极少节日气氛,许多地方仅以馄饨、汤圆荐先、食用,再无其他活动。
有的地方提前一天过冬至,如广东始兴的冈头、赤冈等村提前一天过节,俗称“猫(母毛)冬”,据说是先人因避乱而提前一天贺节,后相沿成习。

一、节日饮食
冬至作为“大似年”的重要节日,又处于冬闲之时,所以特别讲究饮食宴乐。
(一)食品
北方地区最普遍的应节食品是馄饨、饺子,南方地区则是汤圆。
1、        馄饨、水饺
北方各地都有“冬至馄饨(饺子)夏至面”的谚语(在有些地方,馄饨和水饺是同一种东西,如河南确山、中牟的水饺也叫馄饨,河南太康的馄饨俗称“扁食”等)。关于为什么在冬至日吃馄饨,《神隐记》曰:“天开于子,子阳气发生,当行拜贺。食馄饨,譬天辟混沌之义。”据说是因馄饨像鸡卵,阴阳胚胎,包孕浑涵,似远古天地混沌未开之象,并取其谐音,将“吃馄饨”引申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之意。民间认为冬至食馄饨或水饺,可以保护耳朵不被冻掉(因“饺儿”谐音“胶耳”)。河北滦县人则认为冬至食馄饨后可使人更聪明。
宋代,民间已有冬至日吃馄饨的饮食习俗。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就有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的记载。《武林旧事》载:“(冬至)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食字旁+发)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 浙江杭州一直沿袭冬至吃馄饨的习俗,并要购买素馅馄饨,作为祭品,也称“健馄饨”。
在老北京,冬至前后,人们的饮食好似掉进了馄饨阵,除了市面上卖的肥汤粉丝馄饨、白汤大馅馄饨、高汤卧果馄饨以及上海人卖的蛋片馄饨等各色品种外,各家还自己包馄饨、“喝”馄饨。
江苏苏州俗话说:“夏至馄饨冬至面,平平安安直到年”,冬至日要食面。河南西平人也在冬至食馄饨或蒜面。
2、        汤圆
“家家捣米作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是在南方普遍流行的冬至食品,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丸,又有米圆、粉团、丸子、冬至圆、冬至团子等名称,在福建建瓯称“团圆子”,又称“糍”,福建崇安称“冬至丸”。冬至吃汤圆,是为“取其圆以达阳气”,因古有天圆地方之说,而天代表阳,冬至阳气初生,食用象征着“阳”的圆子,以庆贺“阳生”,同时寄予祈求团圆喜庆之意。广东花县将食粉团称作“团冬”。
3、赤豆粥
即小豆粥,民间以为冬至日食小豆粥可以避邪。早在《荆楚岁时记》中已有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疫”的记载,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死于冬至这天,变为疫鬼,他畏惧红小豆,所以于是日做赤豆粥用以厌鬼、避瘟。虽是传说,但从医学角度来看,红小豆确有清热解毒、消肿、通气、止吐等功效。冬至日,各地普遍食小豆粥,或称“小豆糜”;浙江嘉兴人于是晚吃赤豆糯米饭。
4、其他米食、面食
(1)米糍。
(2)粽子。
(3)年糕。
(4)荞麦面、荞麦饼。
5、羊肉
6、鱼生
7、米?(米簽)、菜包
8、其他食品
冬至日,在晋南地区盛行熬油菜根米汤喝。江苏昆山人习惯吃一种“安乐菜”,以青菜、山芋和栗子合煮为饭,以示合家老少共庆一年安乐。
在江苏海州,冬至日必吃煮熟而不焦的食物,说是可保明年的庄稼不得黑穗病;中午煮食老瓜(即南瓜),俗谚云:“过冬吃老瓜,不寒手脚不生冻疮”。扬州人则是吃夏天摘的南瓜,认为吃了曾受暑气的瓜果可御冬寒。
在江苏徐州,冬至吃冻疙瘩,是一种形似猫儿的水饺,俗称“猫耳朵”,谚云:“吃了冻疙瘩,不生冻疮疤。”
(二)宴饮
冬至日,各家举行家庭宴会,准备丰盛的酒食,叫做饮“冬酒”,江苏苏州称“节酒”。在河北南皮,人们拥炉会饮,称为“扶阳”。宴席之上,必要喝酒,既是为宴饮助兴,也带有暖身子的作用。
冬至日的家庭宴会,和年夜饭一样,讲究全家团圆。一般而言,妇女不归宁,已在娘家的也要在这天赶回夫家(或说在娘家过节不利于公公)。在广西平乐,冬至日禁止归宁,各家制糕饼、具酒食,叙家庭之乐,不请外宾;冬至节后一日,父母派人迎嫁女回娘家,或不迎而自归,称“吃隔夜节”。而在河北地区和山东济南、临沂等地,妇女惯于在冬至日回娘家。
除了自家宴饮,有些地方也以招集亲友宴饮为乐。在上海、江苏,里巷会饮,多取出新酿白酒畅饮,称为“分冬酒”。在广东花县、东莞等地,冬至若遇风寒,多设“骨董羹”宴客,也称“边炉”,即生起暖炉,将鱼、肉、蚬、菜等放于锅内混煮,人们围炉环坐而食,称作“打边炉”。
(三)特殊饮食习俗
冬至日,北方地区有“蒸冬”的习俗,即蒸食面食,是为了祈祷来年扬场时有风,民谣唱道:“蒸冬蒸冬,扬场有风。”
台湾地区有冬至日“补冬”习俗,即为使身体适应寒冷的气候,需要多补充营养。
在江苏苏州,注重养生的人于是日饮乳酪,服补剂以固体气。
(四)食品加工制作
1、舂米
南方地区多在冬至日舂米储存,称作“冬舂米”,说是这天舂米可避免易碎和多粞,减少损耗;而且这天舂出的米经年不蛀、久不变质。
2、酿酒
全国于冬至日酿酒的地方很多,所酿称作“冬酒”。
3、腌肉、腌菜
民间多在冬至宰猪腌肉,留备过年所用,据说此日腌的肉,不流油、不腐坏,而且特别香嫩。
冬至日的腌菜习俗,如江苏地区惯于冬至日腌酱瓜。在浙江杭州,例以“冬至”为所腌菜的开缸之日,先祀而后食。
(五)饮食禁忌
冬至日的饮食禁忌,如福建地区各家普遍在冬至日作米丸,但在福建漳浦,有丧之家不作米丸。
在江苏,俗信祭过祖先的菜宜回锅重热,否则吃了会丧失记忆。
山东地区普遍于冬至日饮酒,临邑人冬至亦饮酒,“仿古之岁余八蜡,但戒勿醉,不及乱” 。

二、社交活动
过去人们把冬至当作过年,庆祝相当隆重,工商行业、学校等社会各界都要放假一天。扬州有歌谣唱道:“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学,学生不把(给)钱。”
(一)贺冬
冬至日,官方、民间皆流行贺冬之俗。贺冬,也称“拜冬”,与拜年礼相似,在家拜贺尊长,族众、亲友相互登门贺节,士人具笺修书恭贺。四川地区也称“贺长至”。
(二)拜师
冬至是民间敬师、拜师的重要节日,从东汉至民国时期,冬至节敬师习俗沿袭未改,各书院、学院和私塾特别重视此节。是日,学生向老师行礼,并醵资设宴,宴请老师,同学之间相互交拜。
(三)馈赠
1、荐履袜
冬至日向尊长“荐履袜”的习俗,早在汉代已开始流行,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 于这一活动的意义,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有“迎福践长”、“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说明冬至“献履贡袜”的用意是为贺“一阳嘉节”、“迎福践长”。实际上,冬至日向尊长献鞋袜,除了履长贺节,还带有尊长敬老之意。
在山东济宁、曲阜,妇女于节前做好布鞋,冬至日赠送舅姑。湖北荆州人也是献袜履于舅姑。在河南郑县、浙江乌青、湖北江汉平原等地,媳妇要在这天将新做的鞋袜献给公婆等尊长。江苏徐州人认为公婆在冬至这天穿上儿媳制作的冬至鞋,可保老人安然过冬。
2、其他馈赠习俗
在江苏地区,俗重“冬至”,节前数日,亲友互送节礼,交驰于道,颜度诗云:“至节家家购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
(四)雇佣关系
在江苏淮阴等地,农村在冬至这天解雇或更换长工。河南林县也以是日为长工工满之时,农家必以丰盛的饭食犒劳长工。在山西,佣工于是日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必设宴款待,并商议下一年相关事宜。至今,一些农村个体户、私营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犒劳雇工。
(五)商贸
在上海,冬至为旧时商家店铺年度收支结算的截止期,老板于是日邀雇员吃冬至酒,饭后,收账人员就四处催收欠款,直到除夕方休。在浙江乌青,俗称冬至为“小年夜”,节日前后,各商店赴乡间收账,叫做“冬至账”;田主下乡收租米。
在台湾基隆,以冬至日为各种契约单据签订和履行之期。
在四川绵竹,一日纸画铺出门神画条,称为“挂望”,表示开始印年画、卖年画,以此招徕生意。
在江西南昌,小贩用蜡制成腊梅粘在枝上,沿街叫卖,人们争先购买,其价钱比真的还要贵。

三、信仰禁忌
(一)祭祀活动
1、祭祖
冬至日祭祀祖先是全国各地普遍的习俗,是为冬祭,仪式隆重,一如春节。浙江绍兴称为“做冬至”,河北遵化称“作羹饮”。是日祭祀,大多是全族祀先于祠,或在家中祭祖,也有上坟墓祭的。外出者例要在节前赶回家,参加祭典。  
(1)祠祭。
(2)家祭。无宗祠者,祀先于家,供酒食,焚香化纸祭奠。
(3)墓祭。
(4)荐食。冬至日,祭奠祖先所用的食物供品,除备牲醴外,馄饨、水饺和汤圆、米糍、年糕等节日食品,都要先供给祖先享用,然后全家共食。如浙江菱湖有“冬节团子年节糕”之说。在江苏瓜洲,冬至祀祖敬神,供米粉圆子,俗称“大冬大是年,贺节如三节”台湾人冬至拜祖,要蒸九层糕拜祭。九层糕包括甜糕、咸糕、萝卜糕、芋头糕、松糕等,在龟背形的糕面上砌成“寿”字并加用糯米捏成的鸡鸭鹅猪牛羊,用蒸笼分层蒸成,意为向先人荐新、进飨。
(5)新丧。
(6)其他。江苏苏州,各家于“至夕”具酒食祀先,祭祀时即使天气暖和,也必炽炭于案下,以助阳气。在浙江德清,也在祭桌下放置火炉,务必保持火不灭,以取旺相。
2、祭先师
冬至日,书塾和学校师生祭祀先师孔子,称作“拜圣”,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有的也称“拜圣寿”,因冬至如同过年,等于是增寿一年,要给孔圣人拜寿,举行祭祀典礼。是日祭孔行释菜先师礼。所谓释菜,是指以芹藻之类祭祀先师孔子,古时始入学行释菜礼。春秋二次祭孔则用“释奠”礼。释菜礼比释奠礼要轻。
3、        祭窑神
4、祭灶
浙江地区有冬至祭灶的习俗,供品多用粉团。在浙江宁波,民间有“跳灶王”活动,多由乞丐为之,戴钟馗巾,红须,持剑,打扮成鬼判模样,到街上驱鬼逐疫,口中喃喃念咒,跳后向各商铺敛钱,又称“打野狐”,为古代傩礼遗俗。在山东滋阳,冬至修燧灶以祈寿。
5、祭坛神
6、其他
在山西平陆,冬至晚以牲醴祀土神,凡本年修造之处,必要设灯。在江苏仪征等地,冬至节祀土神和火神。江苏武进潘家桥乡在冬至前后祭火神,用芦席在场角搭一小棚,祭祀后,送神时,把神像、纸钱、纸锭放在棚内焚化;待起火后,鸣锣报警,然后取水灭火,近似消防演习。有的乡村请“师长”念咒贴符,求火神不要为祸本村,称“退南方”,无锡也称“谢南方”。
广西兴业人于冬至祭财神。江苏丹阳,市肆于五更敬利市神,礼如年初,鞭炮声持续至天明。
(二)占卜
因冬至曾是岁首,故在这天人们总像年节一样,关心来年的旱涝和丰歉,占测活动特别多。冬至的占测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测日影。
2、观晴、雨雪。
3、观风、云。
4、试寒暖。在浙江杭州,谚云:“冬至和暖五色天,来年丰收好种田;冬至天冷雨不断,来年收成无一半。”
5、以冬至日在当月中的时间前后来占卜当年冬天的气候,各地说法不一。浙江杭州有俗谚说:“冬至月头,卖被买牛(主一冬暖);冬至月中,日风月风(多风);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天寒)。”在浙江宁海,谚云:“冬至月头,日勾月勾;冬至月中,日风夜风;冬至月尾,好在年里。”山东即墨当地的则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在福建建宁,说是“冬至月头,抱絮上楼;冬至月中,冷用火烘;冬至月尾,到年是雨。”台湾基隆有谚云:“冬至月头,要冷在年兜(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亦无霜。”
6、看米价。江苏苏州,冬至前米价长,以后必贱;落则反贵,有谚语说道:“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好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江苏太仓也有“冬前米价长,穷人倒好养;冬前米价落,贫家越萧索”的类似说法。
7、其他
在浙江宁波,冬至前一天晚上,备香烛向灶神祈梦,依此夜梦兆占卜一年吉凶。山东日照,传说冬至日若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则主来年大吉。在济南章丘,冬至日,当地有占验阳气上升的习俗,即在竹筒内装满秫秸灰,开口一端盖上纸,阳气上升时,就会将纸胀破。
(三)禁忌
因将冬至与过年相提并论,所以是日禁忌颇多。在浙江绍兴,冬至日不许骂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在云南浪穹,重冬至如年节,是日忌宰牲,忌有服及不孝之人入室。在浙江杭州,冬至前一晚清扫屋内外地面,称“扫隔年地”,冬至日则不能扫地。在浙江湖州,冬至晚,老人和孩子要早睡,认为是夜阴气最重,而老人和小孩阳气不足,必须避开。
四、娱乐活动
山东邹城,冬至日的儿童游戏,玩“拿寨”,或“打瓦”;少年于是日学武术,称作“看冬”。在晋北地区,女孩子喜欢在冬至日踢毽子;男孩子则喜玩打岗游戏,即用手掌大小的方形石块,一方立起,另一方按游戏规则依次瞄掷,以打倒对方所立的岗为胜。
在台湾基隆、台南等地,将粳米面染成彩色,手捏或用模子磕出各种飞禽、走兽、瓜果、鱼虾等形状,称“做鸡母狗仔”,祭祀后分发给儿童玩乐。
在台湾基隆,吃冬节汤圆时亦可进行博戏,每口吃两个,最后以碗内剩留汤圆的单(一个)双(两个)数赌输赢。

五、其他习俗
冬至以后,阳光直射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天渐长,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俗谚。这一说法,源自魏晋时期,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在河北徐水、山东无棣等地,是日女工添线,也带有日渐长而添线的意思。在许多地方,自冬至日起,女人开始纺线织布做衣服。如在安徽宿松县,是日女红试线。然而,四川三台的妇女在冬至日忌动针线。在老北京,冬至日,闺中停做针线活,休息娱乐一天,也有邀集相好姐妹在家中吟咏聚会的。
四川渠县的乡农于冬至日耕田,称“草王会”,据说可以将草根永远除去。
江苏苏州的畜鱼者,于冬至日起荡,称“起荡鱼”。
在山东无棣、邹城等地,冬至日开始窖菜、织席。
江苏南京人视冬至为“过小年”,是日有“打灶”的习俗,不用有所忌讳。
在台湾苗栗,计算年龄时以冬至为标准,即过了冬至为增加一岁,带有古代以冬至为岁首的遗风。

TOP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冬至



  
出品人: 何哲生  作品尺寸:88.5 x 68 mm  材质:




画家介绍:

   何哲生,1941年出生于四川省江油巿,196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6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4-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届研修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汉语世界》老舍茶馆文化大讲堂冬至开讲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12月20日 18:46  新浪读书

  冬至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气之一,过去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商务印书馆《汉语世界》组织多国友人冬至在老舍茶馆追寻甲骨文的踪迹,品味美妙汉字,猜想中国祖先的智慧。

  中文的方块字有别于西方的拼音文字,很多初学者对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感觉很难。作为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并一直使用的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本身都蕴藏了独特的意义。如果能读懂其中的奥秘,将其还原成本来的图画,就会发现它原来是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文字体系。

  此次“《汉语世界》老舍茶馆文化大讲堂”活动邀请了美国、德国、爱尔兰、俄罗斯等国家的朋友们,以“猜想中国祖先智慧”为主题,从中华文明的开端甲骨文入手,讲述它的发现历史、构造,以及甲骨文元素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创意和运用,同时以轻松的气氛带动现场嘉宾一起讨论,邀请嘉宾共同猜想“目”、“梦”、“冬”等30多个甲骨文字的写法和来历,使这些外国朋友认识到汉字并不是抽象的横竖笔画,而是具象且美丽的生活画卷。同时活动现场还按照冬至的古老习俗共同解读“九九歌”,通过对甲骨文的初步讲述来探寻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本次活动特邀北京外交人员语言文化中心的王本顼教授和北京2008奥运官方电影项目组制片曾维范先生(曾先生也是季羡林先生的弟子)共同主讲。

(编辑  一文)

TOP

冬至大如年

东方早报 2008-12-16 21:51:01  

文_小元   

  冬至,是我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气。这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各地气候都将进入最寒冷的时节。因此,人们常把冬至作为寒冷时节到来的标志。
  
  冬至日为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白居易有诗曰:“十一月中长至夜。”(“长至”为冬至别称)这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尚书?尧典》称之为“日短”,正所谓“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一方面,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而在另一方面,过了冬至,太阳又开始地向北回归线转移,白昼慢慢加长,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又有“冬至一阳生”之说,意思是:阴气到冬至时盛极而衰,此后,阳气又慢慢地回升。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因此这一天是个吉日。冬至节在古代非常重要,人们甚至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清嘉录》中即道:“冬至大如年。”事实上,在殷周时期,的确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就相当于后来的春节,直至实施夏历方才让位,但仍然排在二十四节气的首位,并被称为“亚岁”。

  冬至?起居注
  从冬至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患心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且天冷也易冻伤。尤其是老年人,常常难以适应严寒、低气压、温差大的气候状况,容易感到头昏、胸闷、恶心、全身关节疼痛,因此民间常说:“冬至是老人的一个关口。”每年冬至前后,医生们都会发出健康预警:注意保暖,慢性病人须认真服药,并密切注意身体出现的异常变化。
  ▲高血压病人要定期测血压
  在冬季,高血压病人必须坚持定时服药,定期测量血压。生活起居要注意保暖,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波动。食不过饱,饮食清淡少盐,多吃水果、蔬菜。如有头晕目眩、手指发麻、动作不便、说话含糊不清等状况,必须及早就医,这常是中风的前驱症状。
  ▲冠心病病人要常备急救药
  冠心病病人要注意防治高血压,预防感冒,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要常备些急救药物在身边,如硝酸甘油,以备不时之需。平时可选服一些温补的中药,如人参、丹参、附子等,有利于防止血栓形成,避免心肌梗死,安度严冬。
  ▲肺气肿病人别滥用镇咳药
  肺气肿病人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预防伤风感冒,忌吸烟。中药中的人参、蛤蚁、白木耳、灵芝草、冬虫夏草、黄芪等有扶正补气的作用,可以选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人,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可能会引起肺心病,这时病人可能有口唇发紫、下肢水肿的症状。肺心病病人有痰就要咯出,以免阻塞呼吸道引起继发感染,痰液黏稠时,可用化痰药,但注意不要滥用镇咳药。如咳嗽加重或痰呈脓性,应及早适当加用抗生素。
  ▲肝硬化病人要当心呕血
  肝硬化病人在冬至期间呕血将大大增加病情加剧的危险性。为此,肝硬化病人应注意保暖,忌屏气、腹部肝区受压和受冲击,避免较重体力劳动,力戒情绪波动和大动肝火。禁止食用煎炸、过热烫嘴及刺激性食物。若突然头晕、心慌、出冷汗、手足凉、脉搏快,应警惕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若已呕血,则须镇定,立即卧床,注意保暖,并迅速送至医院。

  Tips日常起居保健措施
  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要特别提高警惕,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药物,控制病情发展,防患于未然。

  Points注意老人低体温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所谓“低体温”,即以35℃为界,低于此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所以在发病初期往往容易被忽视。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随机,体温降至30℃以下,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尤其要注意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TOP

民俗专家希望新苏州人也继承冬至时令文化  
(2008-12-17 16:53)  




旧俗冬至节吴地小辈要到长辈处“拜冬”。(资料图)



  名城网讯(记者  方言)再过三天又到一年一度的冬至夜了,在苏州缤纷多姿的节令习俗中,冬至夜是一个最具吴地特色的节令。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苏州人加盟苏州,苏州民俗专家沈建东说,地方特色浓郁的冬至夜习俗,不但要在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中代代传承下  
去,也希望在更多新苏州人中得到承继。

  冬至,是中国古代24节气之一,此时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是冬去春来转换的标志。相传,周太王后裔泰伯、仲雍奔吴建立吴国后,也承继了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首,也就是今人俗称的“过年”,后虽改夏历,但冬至“过年”的旧俗一直流传至今。

  苏州城内最重冬至夜,有送冬至盘、拜冬、祭祖、吃冬至团圆夜饭、饮冬酿酒、吃冬至团子的习俗,故有“肥冬瘦年”的说法。冬至这一天,吴地小辈都要到长辈处拜谒,称贺冬、拜冬,一切礼仪如过年,谚云:“冬至大如年。”徐士宏《吴中竹枝词》云:“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尽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苏州市民在冬至前一天晚上,必吃冬至团圆夜饭,饮冬至桂花冬酿酒,这一习俗亘古不变,一直流传至今。

  苏州民俗博物馆民俗专家沈建东说,千百年来,苏州人将冬至节令习俗传承了下来,变成了最具苏州特色的节令,冬至习俗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苏州人的生活方式中。现在,苏州日益开放和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来到苏州,变成新苏州人。沈建东说,让新苏州人认识冬至习俗,融入苏州传统文化中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肖平编辑)

  
来源:新浪苏州频道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冬至节宁波人过得温馨堪比西方人过圣诞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年12月20日 08:19  


  冬至节老宁波人过得温馨、美满,有合家团圆、养生保健、祈福圆梦等丰富的内涵和活动,堪比西方人过圣诞

  “冬至大如年!”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了,也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在这一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宁波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的说法,意思是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宁波市文联副主席、民俗专家周静书表示,传统的冬至节有合家团圆、养生保健、祈福圆梦等丰富的内涵和活动,体现了温馨、美满的文化特色,有别于西方人过圣诞节的狂欢。

  吃在冬至节

  这几天,甬城各大超市的汤果(类似宁波汤团而没有馅的面粉圆子)、甜酒酿、桂花、年糕、番薯、馄饨等时令食品都卖得很好,这是因为不少老宁波人正在筹备着过冬至节。记者在象山老家的亲戚们也已早早地做好了年糕,送到宁波市区的亲朋好友家。

  家住孝闻街的史女士对记者说,按照宁波的老习俗,冬至早上,宁波人会煮番薯年糕羹吃。据说,吃番薯是取“翻身”的谐音意思,而年糕就意味着“年年高”。此外,汤果也是冬至必吃的食品。宁波人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话,汤果跟汤团类似,都取“团圆”、“圆满”的意思,只是汤果要小一些,里面没有馅。旧时各家以芦穄(草本植物,形似黍子)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后来逐渐改为糯米粉圆子,有的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一般先要供灶神,再全家一起吃。

  在宁波民间,冬至夜也要团聚宴饮,像除夕吃年夜饭,俗称“冬至小年夜”。在象山等地,家家户户还会在冬至前后做“冬至羹饭”,祭祀祖先。

  一般在冬至前,人们还要剪纸做男女衣服,送到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家里会邀请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

  睡在冬至夜

  冬至前夕,俗称“冬至夜”,旧时的冬至夜有很多忌讳。通常,出嫁女儿必须回夫家,长辈会嘱咐小孩子不要啼哭,大人也不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

  冬至夜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老宁波人有“嬉嬉夏至日,困困冬至夜”的说话。在睡前还要洗脚,意思是说养成晚上热水洗脚的好习惯,天冷不开裂,也祈求来年走得顺利。

  民谚“冬至前夜梦最灵”。此外,老宁波人觉得冬至夜的梦最美好,那夜比平常睡得早些,以祈好梦。冬至当天早晨,大家会相互传梦,长辈还会为小辈们“圆梦”。

  “冬至节的‘圆梦’习俗,跟西方圣诞节孩子放袜筒等圣诞老人爬烟囱来送礼物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宁波市文联副主席、民俗专家周静书表示,冬至节与西方圣诞节时间相近,但两者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色。西方人过节喜欢以狂欢来庆祝,而我们中国人因自己独特的农耕文化,更喜欢以一种温馨、安详的方式过节日。

  宁波传统的冬至节融入了温馨的生活气息,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还包含了中国人的不少养生保健智慧,如倡导冬天早睡、睡眠充足、睡前泡脚等健康的生活习惯。

  冬至节之后,进入“数九寒天”,天气越来越冷。市民要注意修身养性,可以吃些补药、服点补品,以提高身体抗寒和抗病能力。

TOP

冬至 各地都吃什么?(图)  

新华网 2008年12月20日 14:12:51  来源:东方早报  


冬至 各地都吃什么?   资料图片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在我国历史悠久。古人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保养、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应讲究“养藏之道”,适时进补,更好地发挥食材、药材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不同体质 不同食物

    宜于冬季进补的食物不少,大致可分为平补、温补、滋补三大类。一般说来,温补宜用热性食物,用于气虚;滋补宜用寒性食物,用于血虚;无气虚血虚则宜用平性食物,是谓平补。

    ◆平补 猪肉及其肝、肾、肺等,蛋类、母鸡、鸭、豆腐等,芹菜、萝卜、桂圆、蘑菇类,蜂蜜、蜂乳等。

    ◇滋补 甲鱼、鲫鱼、淡菜、海带、海蜇、梨、橘、苹果、香蕉、百合、芝麻、绿豆、赤豆、豌豆、黄花菜、银耳、燕窝等。

    ◆温补 羊肉、牛肉及二者的内脏,狗肉,公鸡,鹅,海参,乌贼,鹿肉,大枣、核桃、扁豆,薯芋类,葱、蒜、韭、姜,蚕豆,小麦粉,酒类等。

    除了注意食物的选用外,还须注意烹制技法:滋补食品,宜清炖、清蒸或煨汤,口味清淡;温补食品,宜红烧或酱卤,口味浓重;平补食品,可二法兼用,口味则以平和为主。

    节令食品 各地有异

    民间有谚曰:“冬至进补,春天打虎。”全国各地的冬至节令食品,无论是北方的饺子、馄饨,还是南方的汤圆、赤豆粥,一多半都与数九寒天里的食补有关。

    1.饺子

    传说中,河南名医张仲景因记挂穷乡亲们,冬至那天,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医棚,向穷人舍“祛寒娇耳汤”(“娇耳”即现在的饺子),使人吃了以后只觉浑身温暖,两耳发热。

    Tips 祛寒娇耳汤

    做法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等煮熟后,将羊肉及药材捞起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再下锅煮熟。每人一大碗汤,两双娇耳。

    2.馄饨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

    3.汤圆

    在江南地区,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又分“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4.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事实上,在江南地区,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进补,所吃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

    5.萝卜

    民间有言:“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又说:“冬季萝卜赛过小人参。”在冬至夜,正适合炖上一锅热乎乎的萝卜排骨汤,一家人团团圆圆,过这个历史悠久的“亚岁”节。

TOP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2008-12-21  来源: 南阳日报-南阳新闻网 www.nydaily.com.cn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冬至为何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南阳日报社会早刊图文版

TOP

冬至受冷落圣诞比较火

记者 隋冠卓  

辽宁新闻网 2008-12-22 09:07:58  来源: 辽沈晚报


  民俗说“冬至大如年”,昨天正是冬至,不过整个沈阳城飘荡的却更多的是圣诞老人的气息……“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古代民俗里,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这一天有许多民俗,比如祭祖扫墓等,北方人习惯在这天吃饺子、吃馄饨,南方人喝红豆粥、吃汤圆等等。 ”民俗学家乌丙安表示。

  但是,上午11时,太原街沃尔玛超市的三楼,超市二楼速冻饺子的柜台前相较于圣诞物品展台显得人气不是很旺,一楼的鲜肉柜台前也都是年纪较大的人在买饺子馅,“人都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过来买点肉馅自己回家包。孩子们现在都过什么圣诞去了,也不过咱这节了。 ”郑成梅大娘表示。

  下午3时,铁西广场附近的商场里人头攒动,圣诞礼品柜台前人头攒动,营业员脑袋上戴着圣诞老人的帽子。

  晚6时,铁西区建设大路兴工街附近的饭店人不少,很多门窗上贴着圣诞老人。“专门来吃饺子的还是少。”一家饭店的老板表示。

  晚6时,甘露饺子馆里就餐的人不少,“天这么冷,要不是因为我们是老字号,都不能上这么多的人!但预订圣诞节那天晚宴的顾客已经很多了。”甘露饺子的一名服务生表示。

  对此,民俗学家齐守成说,“其实近几年来传统文化还是在回归,尤其是国家把清明等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日后。但北方的冬天本来就冷,所以冬至这个节日在北方就不如南方受重视。它比不过深受年轻人追捧的圣诞节就不奇怪了。 ”

TOP

TOP

东方网:冬至话风俗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