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五届学术年会召开——表述“中国文化”:多元族群与多重视角

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五届学术年会召开——表述“中国文化”:多元族群与多重视角

1
2010年6月28日至6月30日,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五届学术年会在广西南宁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承办,协办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编辑部、民族出版社、广西文化产业协会、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广岛大学、台湾中兴大学等海内外的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会。
本届年会以“表述‘中国文化’(presenting Chinese culture or writing cultures within  China):多元族群与多重视角”为主题。这一主题的确立有着较为深远的国际国内背景:分别与2011年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年会的“表述中国”主题和2012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巴黎年会的“写文化”论题遥相呼应。在这样的背景下,年会的学术探讨自觉站在国际学术前沿,通过对“汉文-中原叙事模式”和“现代性文学观”的反思,将中华各民族、各族群文学作为完整文化共同体的有机部分来考察,注重揭示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地方和族群文化间彼此关联的多样性视角,以期重新寻找“表述中国文化”和中国经验的学术契机。
2
会议分为主题发言、专题发言和青年论坛三个部分,以Workshop(专题讨论会、研修会)的形式进行发言、评议和讨论,与会学者从各自的理论视野和专业领域出发,围绕“表述中国文化”的主题和以下四个分论题展开了热烈而精彩的学术交流:(1)民族/民间文学的历史功能与现实境遇;(2)民族志的纪实和想象;(3)文学人类学的两岸对话及中外对话;(4)文学人类学的教学及学科建设。
在主题发言部分,首先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萧兵教授作了题为《文学人类学:一种生存方式》的发言。他指出,“文学人类学最简单的表述就是走向人类,回归文学”。随后,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作了《从世界文学到文学人类学》的发言。认为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理念是现代性的产物,体现着前人类学时代的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文学观,文学人类学的理念则是后殖民时代和后现代性的产物,体现着解殖民批判的要求和全球各族群平等的新学术伦理,透过文学观念的当代转型,揭示“文学人类学观念范式为什么会引导未来的文学创作与研究,以及如何引导的问题”。悉尼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王一燕教授以藏族作家阿来的故乡写作为个案,分析了故乡写作与国族建构的关系,探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加入中国国族叙述的可能。广西民族大学蒙元耀教授以《汉壮之间:孝道观念的相关表述》为题,以孝道观念为研究对象,对于壮、汉民族孝道观念的异同进行了多层面的剖析。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彭兆荣教授(厦门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系主任)在《文学与学文》的发言中,考察了“文”与文字、纹身、纹饰、文化、文明等之间的关系,用知识考古的方法重新梳理了文学的知识谱系,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文学与学文之间的关系,对日益僵化、窄化的现代性文学观作出批判反思。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徐新建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的发言是《表述问题:文学人类学的起点和核心》。他指出,“表述问题是文学人类学研究的起点和核心,也是现实和历史的核心。表述的实质就是生命的呈现和展开,是存在及其意义的言说。”
在专题论坛部分,围绕“民族/民间文学的历史功能与现实境遇”这一论题,青海民族学院李朝副教授对青藏地区原生戏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本体规律进行考察,从人类学视角指出:青藏戏曲本质上是民间信仰中的神圣叙事和宗教理念的庄严呈现。云南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薛敬梅教授针对“民族文学”的多重表述问题,论述了官方、作家与民间这三类表述主体如何交融建构了“民族文学”。长江师范学院杨雅丽教授用人类学仪式理论解读关中祈雨歌,展示了民间歌谣的“传统贮存器”功能。北京语言大学的黄悦博士通过对“黄帝神话如何被建构为民族记忆”这一现象的透视,揭示了神话历史的深远影响。南京大学的王大桥博士后阐述了建构孙悟空当代文化形象的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民间的狂欢文化、商业文化等多方角力,共同表征着一个文化、经济和权力相拥相抗的现实生活。
关于“民族志的纪实和想象”的论题,贵州民族学院吴秋林教授和广西民族大学徐杰舜教授分别以他们的专著和田野报告为例探讨了如何处理民族志中的“想象与纪实”问题。四川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安琪和日本广岛大学的博士生杨小平,则分别从苗族村寨博物馆和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入手研究民族志的叙事问题,提出博物馆研究中的文化表述与学术伦理问题。
在“文学人类学的两岸对话及中外对话”议题部分,从哈佛大学访学归来的刘珩副教授以《表述欧洲——从人类学的视角》介绍了在欧洲民族志研究转型中产生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模式,对中国学者建构文学人类学理论给出及时的借鉴。南开大学的历史学教授王以欣作《神话考古与古典学》的发言,介绍了国外古典学对人类学方法的重视以及古典学者如何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古希腊罗马文献。其发言展现当代学术研究在学科间的互动趋势,激起了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台湾中兴大学的陈器文教授报告题为《台湾原住民的写文化》,展示台湾原住民各个族群在表述本土文化方面的丰富手段及差异性,其中口头文学是最重要的手段。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院长罗庆春教授的论文探讨两岸少数族群间的文学人类学直接对话缺失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些讨论把中国文学人类学放在全球学术发展的前沿语境中,通过不同视角和个案呈现出共同的学术伦理之变化。
论及“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专题,山东师范大学的鹿国治教授和西南民族大学的王菊副教授分别从各自的教学经验出发探讨了文学人类学的教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谭佳博士以晚明、晚清的西学学科分类为参照,通过对“神话为何属于文学”这个问题的反思,剖析中西神话学的发展差异,检讨中国现代学术史的观念与特征。华东师范大学代云红博士以《人类学写作中的文学人类学理论探讨》为题,集中揭示人类学和文学两个学科之间在“写作(表述)”问题上的理论契合点与创新点。四川大学罗安平博士对人类学如何认识他者与自我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四川大学王璐博士对徐新建教授文学人类学的重要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阐释;广西民族大学的陆晓芹教授以壮族“歌圩”研究为例阐述了文学人类学研究中的“地方性”视角理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杨骊老师则以人类知识范式转型为背景来论述文学人类学四重证据法的价值和意义。
在青年论坛中,以研究生为主的学人围绕年会主题进行发言与讨论,显示出文学人类学界新生力量的蓬勃朝气。针对发言者的学科多元性和本届年会的大会发言特点,在开放讨论的时间中,关于“如何理解文学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的边界”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将青年论坛引向高潮。这些话题也吸引了萧兵、叶舒宪、陈器文、王一燕等教授的参与,他们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阐述了对文学人类学的认识和建议。论坛最后,叶舒宪教授简要回顾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对文学人类学的学科特点进行了初步归纳。比如:文学人类学中的“文学”整合了文字社会和无文字社会的文学叙事,其视域旨在反思现代性建构下的贵族化书面化的“文学”观念,凸显本土文化的渊源、承传与当下复杂性。同时,文学人类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多重证据法,以此来展开单一的文献训诂、美学赏析所达不到的深层文化剖析。例如通过特有的神话、仪式、民歌等等研究来解读文化传统,尤其强调多元族群的存在意义,反思抽象笼统的主导型叙事,还原更为复杂和多元互动的本土传统,以及探析它们对中国文学精神的影响。关于什么是“文学人类学”的讨论还会不断深入继续,相关文章可见《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通讯》和即将创刊的《文学人类学学刊》(广东人民出版社)。
3
在闭幕式上,叶舒宪会长对本届年会讨论的主要问题作了总结,阐述了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的总体设想,并指出文学人类学是一个探索中的事业(on going project)。徐新建教授在总结中,把文学人类学研究高度概括为“2个领域4个问题”,即文学领域和人类学领域;文学问题、人类学问题、文学与人类学问题以及文学人类学问题。最后,彭兆荣教授代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宣布大会的一系列决议:中国文学人类学会的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人选由谭佳博士后、李菲博士后等一批青年学者来担任;将于上海、贵州、甘肃、云南、重庆等地成立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研究中心;中国文学人类学论丛及《中国文学人类学学刊》即将出版;下一届年会的申办与筹备以及文学人类学高级研修班等问题。
自1996年“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的诞生,并于1997年在厦门召开首届学术研讨会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迄今已经举办了五届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们通过对这个新兴的跨学科方向的系列命题的延续性思考与拓展性研究,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展开了对文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多层面多维度的思考与研究,不断推进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一系列理论研究热点,学科影响不断扩大。中国文学人类学和文学人类学研究会,正在充满生机与活力地发展着!

(作者:杨骊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成都 611731)
原载中国文学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