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彭红艳,孙秋云】我国民族社会学内涵与方法述论——兼议马戎的民族社会学研究

【彭红艳,孙秋云】我国民族社会学内涵与方法述论——兼议马戎的民族社会学研究

我国民族社会学内涵与方法述论


——兼议马戎的民族社会学研究



彭红艳  孙秋云





摘 要: 民族社会学在我国尚且是一门处于创建之中的学科, 目前学界对民族社会学内涵与方法的探讨方兴未艾。本文简要叙述并评议了我国民族社会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并以马戎的有关民族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为典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民族社会学; 内涵; 方法; 马戎


    一、对于民族社会学理论的述论

        关于民族社会学的内涵, 国内外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一般认为,“民族社会学”一词是德国民族学家W ·米尔曼(W ·Mulmann) 创用的, 直译为“民族志的社会学”。他用以指民族学和社会学中, 以民族实况为根据的基础上所作的理论探讨, 特别是指1860 年至1900 年这段时间对社会进化和文化进化的许多理论的研究。[ 1 ] (P34- 35) 进入20 世纪以后, 芬兰、美国等国家也相继使用“民族社会学”这个概念。

        我国民族社会学的研究, 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开始了, 只是没有使用“民族社会学”这个名词。40年代, 吴文藻先生第一次提出民族社会学这个词, 他在其主编的《社会学丛刊》甲集征稿的范围中提出:“除普通社会学外, 亦兼及特殊社会学……关于团体的制度者, 如家庭社会学、阶级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民族社会学, 或国家社会学”。[ 1 ] (P24) 之后, 不断有学者提出民族社会学的理论, 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国内外学者对民族社会学的理解各有侧重点,从不同性质的学科的运用上说, 可以把他们观点粗略地归纳为三类, 即民族学和社会学综合论、偏重于民族学角度的论述和偏重于社会学角度的论述。

        1. 综合论。前苏联学者认为,“民族社会学”是20 世纪60 年代在社会学和民族学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并且指出, 民族社会学的宗旨是从民族学的角度研究社会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民族问题。[ 1 ](P347- 348) 这个观点是与前苏联多民族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有学者认为, 这种说法受到前苏联阿鲁秋尼扬等著的《民族社会学》的影响, 令人有权宜和“拼盘”之感。[ 2 ]

        1981 年, 费孝通在一次发言中说:“我这两年在搞社会学, 其实可以说是搞汉族地区的社会调查。民族社会学在中国主要是搞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 所以, 在中国, 社会学和民族学从学术分科上说可以合而为一的。因此我也不妨称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作民族社会学。”[ 1 ] (P3- 4) 可见, 费孝通认为, 民族社会学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然而, 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指少数民族。宋蜀华认为:“把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少数民族, 则是不全面的, 而且容易引起误解, 以为中国的民族学就是少数民族研究。果真如此, 在中华民族这一整体概念中, 就体现不出汉族的重要作用, 以及与兄弟民族之间的历史性的密切联系。”[ 3 ]因而对汉族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从研究背景来看, 费孝通对于民族社会学的认识与他当时正在做的瑶族调查是分不开的。而不同的观点则反映了对这一学科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贾春增认为:“民族社会学是广义民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具体地讲, 民族社会学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 运用民族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学的一般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民族文化和民族关系, 特别是民族地区当前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和比较研究的一门学科。”“民族社会学顾名思义也可以认为它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民族社会学以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其研究对象, 而民族地区本身就是一个既包括农村, 又包括城市, 既有经济问题, 又有诸多其它社会问题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区, 在这一点上即是作为一门分科社会学也有与其他分科社会学不同之处和特点。”[ 4 ] (P27- 34) 毫无疑问, 这也是民族学和社会学综合论的观点, 但研究的区域范围限定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李绍明对“民族社会学”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 也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既是民族学的一部分, 又是社会学的一部分。因而,它是这两门学科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民族社会学的任务是研究各民族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变革中所出现的问题。”[ 5 ]由此可见, 李绍明也认为民族社会学是民族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但他所界定的研究范围是“各民族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变革中所出现的问题”, 可见, 他把研究对象限定在各个具体的民族, 没有涉及民族之间的关系。

        2. 偏重于民族学角度的论述。台湾学者吴主惠认为, 民族社会学是以社会学为基础来研究民族本质, 就是关系民族的社会科学, 它的内容是观察民族的社会现象, 规定民族的社会概念, 探讨民族的本质。[ 1 ] (P1- 2) 可见, 吴主惠把“研究民族本质”作为民族社会学的主要任务, 在具体的研究中, 社会学只是作为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建国前, 唯一对民族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进行系统阐释的学者孙本文教授认为:“民族社会学是文化社会学的一个支学。文化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文化的一般状况, 而民族社会学是研究一种特殊的民俗与文化。在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方面和普通社会学没什么差别, 只是研究对象有所不同。”[ 6 ]这一见解的特殊之处在于, 他把民族社会学看作文化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并将研究对象限定为一种特殊的民俗与文化, 由此把研究视角限定在某一个具体的民族。

        3. 偏重于社会学角度的论述。近年来, 欧美各国大学的社会学系均设有许多专业方向, 社会学在分析人类社会的结构、活动和历史变迁时, 经常把社会人群按照某种特征区分出一定的群体, 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并因此逐步发展成一定的专题和领域, 如以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特征群体为对象的老年研究、妇女研究、农民研究等等。以种族或民族特性区分的民族群体、民族关系的研究也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7 ] (P1) 欧美各国把种族或民族作为一种特征来区分一定的群体, 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对民族群体、民族关系进行研究, 这与西方的社会现实和学术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 唐奇甜和吕青均认为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地区的社会状况和社会问题。唐奇甜认为:“凡属民族社会的各种问题, 都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之列。”[ 8 ]吕青的观点是, 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各民族在一定的社会形态特别是当社会发展变革时期所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以便找出对策, 调适民族关系, 从而促进社会和民族协调发展。而当今中国民族社会学的主要课题就是探讨在社会变迁和发展中的民族社会结构、文化状况、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以及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9 ]

        赵利生则认为, 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社会, 尤其是现实社会。民族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五个, 即结构与过程的视角, 个体、群体与社会的视角, 冲突与均衡的视角,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视角,宏观与微观的视角。[ 10 ]这五个视角具有很强的社会学特色。但他在文中对“民族社会”没有作出详细的解释, 是具体的某一民族社会的内部问题, 还是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 显然值得进一步商榷。

        马戎对民族社会学的认定与其他学者是同中有异。他认为, 民族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 主要使用社会学(兼结合其他学科如人类学、经济学、人口学、历史学等) 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来分析、研究当代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 11 ]因此, 在他看来, 民族社会学是以社会学方法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学问。

        综上可以看出, 我国学术界对民族社会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认识可谓各有千秋, 但总体来说,这些理论是逐步深化、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其原因在于: 一是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结果。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社会流动加快, 社会结构不断调整, 民族问题不断突现, 各民族自身的发展面临很多困境; 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处于摩擦、冲突与重新整合之中。因此, 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对民族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客观的要求。二是不同学者的学术背景和学术阅历的不同造成的。他们对民族社会学这门学科均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研究视角。这是学术发展的合理现象。三是学科深化发展并走向成熟的表现。一方面, 改革开放后, 中外学术交流不断加强, 国内外学者相互借鉴, 扬长避短, 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 交叉学科的兴起,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走向科学、合理, 各门学科的知识不断走向整合。

二、国内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流变

        在国内, 关于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也有不同的见解, 成果不算太多, 但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趋势。总的特点是对于民族社会学的研究, 学者们并不是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 尽管主要的研究方法各有侧重点, 但都体现了多学科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这正是中外学术交融, 各学科自身发展与交叉学科兴起的表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体现了中国社会研究传统与西方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特点。前苏联和中国学者比较注重民族社会的理论探讨, 对现存的文献著作的依赖性很大, 但是西方社会学者大多比较重视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 重视第一手的资料。马戎关于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十个特点的阐述正是中西结合的最好例证。

        马戎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中运用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主要是社会学的, 同时兼用多学科的方法。他在把民族社会学与其它研究民族的学科相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社会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的十个特点: (1) 主要关注现实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民族问题。(2) 强调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3) 注意结合个人与集团两个层次。(4) 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5) 力图解释民族间种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6) 注意吸收、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7) 注重实证研究。(8) 结合政策研究。(9) 结合区域发展研究。(10) 关注多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其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7 ] (P8)

        2. 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更加紧密有机地结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民族学和社会学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 在研究方法上, 二者都以调查作为基本的研究手段。而在调查方法上, 民族学以定性调查为主, 社会学则以定量调查为主。定性调查与定量调查相结合对于某些研究是不无裨益的。以前, 我国民族学、社会学学者在做研究时, 传统的定性方法用得多一些, 对西方定量分析、现代模型法等借鉴得比较少。而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正呈现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交互借鉴发展的趋势。我国学者也正在适应这一趋势, 以下观点就体现了这一点。

        贾春增在《民族社会学概论》一书中, 从方法论层次上提出了民族社会学研究的四大原则, 即整体观、主位与客位、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论、民族学方法论, 而且对民族社会学调查研究提出了八种具体方法, 即观察和参与观察法、定点追踪调查法、谱系与亲属称谓调查、历史文化残余法、深度访谈法、语言调查、文献搜集和问卷法。[ 4 ] (P44- 56) 贾春增所提出的民族社会学研究原则具有较强的文化人类学特色, 与此同时, 他提出的八种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也体现了社会学的研究特色。

        吕青在其题为《试论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文中提出了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五个特点, 即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相结合,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历史、现在和未来研究相结合, 描述、解释和应用性研究相结合, 社会性与民族性相结合。而民族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背景分析法、交叉文化分析法、社区研究方法、现代模型法。[ 9 ]可见, 吕青的提法也体现了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特点。

        郑凡在《传统民族与现代民族国家——民族社会学论纲》一书中, 对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新旧范式转换”的概念和有关学科方法的两项原则。这两项原则分别为: 第一, 民族社会学基本要领的历史依据和逻辑抽象, 必须与其他相关学科大体保持一致。第二, 民族社会学的概念要体现本学科的特点, 例如着眼于社会学传统上所侧重的现代社会问题。对历史学、民族学等相邻学科的种种民族概念不妨加以简化处理。[ 2 ]

        综上所述, 民族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多样性, 说明并印证了这个新兴的学科正处于全面的开拓、探索之中。而且, 这些研究方法有待于在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中进一步得到规范和验证。总之, 建构起既能反映时代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社会学方法论体系, 是十分重要而又关键的任务。

三、对马戎民族社会学研究的述评

        当前, 在国内研究民族社会学的学者中独树一帜的是北京大学的马戎教授, 他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独特的研究。经过在国外的学习和探索,重新反思我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 探究了我国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与国外的异同, 认为国外民族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有三个方面值得参考与借鉴: 第一, 我国的民族研究比较注重对某个少数民族的单体研究, 在研究对象和领域方面有局限性; 而西方社会科学是把民族研究放到社会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中, 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 理论的涵盖面很宽。第二, 长期以来, 我国的民族理论的内容和体系比较单一。事实上, 解释世界上各民族的理论应当是多样化的。在这一点上, 西方的民族理论没有统一的模式,因此有很大的空间进行理论探讨与创新。第三, 我国民族研究方法比较陈旧和保守。我们的民族研究基本上还是偏于理论探讨或沿袭传统的民族志和现象描述等方法, 对于西方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等吸收不够。[ 7 ] (P2- 3) 这三点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我国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

        马戎对民族社会学内涵的界定也是别具一格。他认为, 民族社会学是“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 即“民族社会学就是主要使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来分析、研究当代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见前文)。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 马戎所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但并不排斥其它视角和方法。“不同学科之间通过相互借鉴与结合, 就可以参考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 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 在研究方法上相互取长补短”。[ 12 ]第二, 他所认为的研究对象是当代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这一点体现了西方民族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特色。西方民族社会学的发展是在西方民族冲突与融合之中发展起来的, 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是现实的学术背景。在我国建国后的研究中, 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制约, 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学者倾向于研究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而回避现实的民族差异、民族矛盾及由此带来的民族问题, 缺乏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民族自身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 民族之间也面临着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 涉及到各民族的重新定位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问题, 关系到中华民族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能否维持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问题。马戎很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而无论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还是总结当代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验看,族群关系处理得如何, 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族群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乃至文化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13 ]因此, 马戎对民族社会学内涵的概括, 是吸收了国内外学术精华, 并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这为国内民族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对于中国民族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马戎认为需要三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来源: 一是中国历史传统上处理族群关系的理论和方法, 古有对周边民族“有教无类”的平等态度, 今有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二是欧美各国关于族群和族群关系的理论, 主要是集中于一个多族群国家处理族群关系的社会目标。三是苏联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理论, 包括以族群为主体实行区域自治和在族群相互关系方面从“形式上的平等”过渡到“事实上的平等”。[ 13 ]

        马戎认为, 民族社会学这个专业方向由八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在《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这本书中, 他从西方研究文献中选用了西方学者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对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这八个部分分别是: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 民族及族群观念形成与发展的理论。(3) 多民族社会的民族关系发展目标。(4) 民族集团的结构性差异分析。(5) 衡量民族关系的主要变量。(6) 民族关系专题研究。(7)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的演变。(8) 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14 ]而且, 马戎也认识到,“目前, 西方族群社会学家们的主要研究对象还是其本国的种族和族群冲突, 他们对于俄罗斯、中国、印度、东南亚、中东、非洲这些地区各族群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和族群关系演变的研究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13 ]可以看出, 马戎关于民族社会学的研究, 从理论到方法都体现了多学科视角相结合的特点, 国内外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的特点, 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现实意义。

        最近, 马戎提出了“族群社会学”这一概念。在《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一文中, 马戎将族群社会学和民族社会学这两个概念通用了, 并且提出,“就‘民族社会学’这个专业领域而言, 称其为‘族群关系的社会学研究’或‘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更为合适, 它所注重的是如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社会上的族群现象和族群关系”。[ 13 ]“族群社会学”和“民族社会学”这一学科称谓的变化, 关键点在于“民族”和“族群”含义的区别。马戎是这样认为的,“民族(nat ion) ”一词具有很强的政治涵义, 而“族群(ethn ic group s) ”一词偏重于从文化上理解; 把各个具体的“民族”改称为“族群”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便利于对外学术交流。二是要淡化各民族的政治意识, 避免民族矛盾及民族分裂可能带来的国内政治动荡。这一点在我国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另外, 民族社会学的本土化, 是指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之中, 既要吸收国际社会在这方面研究的精华, 更重要的是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 建构自己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在方法上, 西方民族社会学多注重实证研究和横向的比较研究, 而忽视历史的、纵向的探索, 甚至有的学派的理论具有非历史的倾向。这和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异。

        在具体的研究中, 马戎强调引进西方民族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及定量分析方法和结构分析方法。而且, 马戎关于中国民族社会学的很多专题研究, 如《中国各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双语教学》、《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边区开发中的民族研究》等, 都是本土化研究的典范。但是, 很多理论和方法是对西方的直接引用或借用,其中有一些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 需要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 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修正, 进行创新性的研究。笔者认为,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学科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民族社会学的本土化, 根源在于中国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独特性, 并结合民族学的国际性, 在此基础上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才具有真正的本土性。


参考文献:

[1 ] 中南民族学院科研处. 民族社会学(参考资料) [ Z ]. 铅印本.1985.
[2 ] 刘敏. 我国民族社会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 社会学, 2002,(7).
[ 3 ] 宋蜀华. 中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前瞻[J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 (1).
[ 4 ] 贾春增. 民族社会学概论[M ].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5 ] 李绍明. 论我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 J ]. 云南社会科学, 1982,(4).
[ 6 ] 孙本文. 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社会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对旧中国的影响[J ]. 新建设, 1965, (11).
[ 7 ] 马戎. 西方民族社会学理论与方法[M ].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 8 ] 唐奇甜. 对民族社会学的一点想法[J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 (4).
[ 9 ] 吕青. 试论民族社会学的研究课题[J ].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 (1).
[ 10 ]  赵利生. 民族社会学的视角[N ]. 光明日报, 2003- 05- 27(B4).
[ 11 ] 马戎. 民族与社会发展[M ].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1. 36.
[ 12 ] 马戎. 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与结合[J ]. 民族研究,2002, (5).
[ 13 ] 马戎. 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J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3).
[ 14 ] 马戎. 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 ]. 社会学, 2002, (1).

原文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6期

[ 本帖最后由 马衣努 于 2010-6-19 18:56 编辑 ]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