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群言堂】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群言堂】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编者按]



  从本期起,《中国民族报·文化周刊》开辟“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特约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韦荣慧主持,邀请相关官员、学者以及民间文化工作者、传承人等就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各层面的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主持人语:

  国务院确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和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更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应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认为,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确定为“非遗保护,人人参与”,其目的就是进一步增进社会公众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本期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就4个问题展开:“非遗”的主体是谁,“非遗”应该由谁来保护,“人人”应该怎么“参与”,应该怎样进一步调动民间“参与”的积极性。

  不能忽视来自社会和民间的力量

  李江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处项目官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政府、国际组织以及民间团体都各自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环境和民间热情都非常有利。这几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七家联合国机构在贵州等4个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省区执行“千年发展目标基金——中国文化与发展”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执行单位包括8家国家部委、为数众多的学术机构、专业机构以及民间组织。其中,我们在贵州省从江县所开展的“文化绘图”活动,就是采用了政府指导、民间社会执行、社区参与的模式。这个活动现在开展了一年多的时间,效果非常好。在试点村寨,村民们自己整理了文化档案记录大纲,写下了很多故事与传统,现在正非常兴奋地准备他们自己的文化地图和2011年的文化日历。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村民们自发地恢复了很多民族文化传统,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整个村寨都变得更加和谐、更加团结,对传统知识的梳理也增强了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村民,还有大量来自贵州从江本地和北京的志愿者们也加入到项目团队,把他们的热情、智慧与才华奉献到一个具体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公民社会”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来自社会与民间的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不能忽视与离开的。

  保护好非遗的“文化栖息地”

  闵庆文(中科院地理所农业遗产保护专家):

  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人人参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文化遗产的形式多样,保护要求不同,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文化遗产所在的环境的保护”,借用生态学中的概念就是“栖息地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等不同层次,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应当包括这些类似的层次。抢救性记录、传承人认定等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开展系统保护、所在地保护才是根本措施,也就是“文化栖息地”保护。

  我认为文化栖息地保护的关键有3个方面: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二是加强科学研究,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对于现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三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基于传统文化的文化产业,开发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产品”,让蕴涵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变现”,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到“人人受益”。

  利用社区参与式方法保护“非遗”

  原野(联合国“中国文化与发展伙伴关系”国际项目协调员):

  2003年通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五大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含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从这些方面来看,很显然,社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播者。如果得不到社区的认同,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停止发展甚至逐渐消亡。言下之意,正是社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着关键的作用。当然,政府可以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扶持作用。

  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类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步是识别和记录。只有完成了这一步,才能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在这个过程的所有阶段,社区及社区组织的参与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确定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只有他们才能创造和再创造文化遗产。

  目前,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作为牵头机构)正在中国实施一个联合项目,旨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以文化为基础的发展。该联合项目的组成部分之一即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为此,该项目已对项目村村民进行了培训,通过“文化绘图”来识别和记录他们自己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举其中一个例子,一个苗族村寨决定重建其斗牛场,并举办近两万名村民参加的传统斗牛节。此外,该项目还在帮助村民修建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以便让本地居民和游客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以及维护这些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韦胜昌(贵州省雷山县达地乡乌达村上马路组组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很广,牵涉到的面很多。为了提高村民的认识,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村民们认识到“非遗”保护即共建幸福快乐的家园,把我们美丽的服饰、悠扬的歌声、精湛的建筑等物质、文化、技艺世代相传下去。

  在实际工作中,村民们知道了保护文物的意义后,会自觉地将自家古老的、宝贵的文物(如嫁妆、服饰、银饰等)收藏起来,我们负责将每家的文物进行造册登记,并每年举办一次文物展览。根据文物登记册,我们对文物保管好的家庭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遗失或变卖文物的家庭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处以罚金。

  我们还对寨上的文化、技艺能手造册登记,这些文化、技艺能手负责将传统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子女或寨上的青年人。我们每年对文化、技艺能手们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为了创造更好的传承环境,我们还组建了苗歌队、八仙(唢呐)队、芦笙队等。目前,我们正在筹建一个封闭的剧场,供村民们在农闲时自娱自乐,达到“大手牵小手”的技艺传承目的。

  王婧姝采访整理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