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超越福田亚细男——日本现代民俗学会第6回研究会公告

引用:
原帖由 南池子 于 2013-9-25 13:18 发表
是咱们复印的那一本。
这个文件是当时会议方搜集到的问题提纲,可以给没有书的朋友们进一步了解一下这场会议的内容。
3.民俗主体“常民”的相对化
        宫田登认为民俗主体“常民”概念的相对化,也是最近日本民俗学的重要特点。
        最初的“常民”的概念,主要是稻作农民,但是近年的研究表明,比起稻作农业,旱地农业在日本的历史更早,它起源于山地的烧荒耕作,也包含了狩猎文化的成分。旱地农业后来被稻作农业吸收融合后,依然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把旱地农业的社会文化加以体系化的研究逐渐展开,这样“常民”的概念开始被更多的对立项取代而更具体化了。
        宫田指出,把农民作为“常民”,显然是相对渔民、商人、手工业者、武士、贵族等身份而言的。而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具有各自的文化形态。民俗学当然不能把这些文化的存在排斥到研究范围之外。从这个角度看,民俗主体相对化也是必要的。
        例如,平原居民和山地居民,山地居民和渔民,这样的对立项的设定,对了解民俗的整体构造是很有益处的。
        此外,都市和乡村,城市工薪阶层和农民等这样的对立项的成立,也可以凸现过去偏重村落研究的日本民俗学界对城市的民俗调查的忽视。事实上日本的都市发源甚早,都市民俗空间形成和分析,并同乡村的民俗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是未来日本民俗学的重要课题。
        对中国民俗学来说,把民俗主体具体化、细分化,也可帮助我们更科学地描述民俗事象,并凸现和其它类别的区别性特征。这比起笼统地用“民众”来概而论之要精密得多。
      王晓葵老师的《日本民俗学的新视野》

求解释常民的相对化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多 于 2013-10-1 10:09 发表
就是不那么笼统,而是聚焦在族群特性上讨论其民俗。城市相对于农村,山地族群相对于平原族群。民众(常民)一词在具体问题的讨论上概括力还是有局限的,因此在具体问题上将其相对化会更准确。(个人理解)
可是这种相对化,会不会失掉了一部分对象?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多 于 2013-10-1 21:39 发表
人文社会学科永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每一种方法论都有其局限性。所以就要看对于解决具体问,哪一种方法论更能发挥其长处。。。因此,常民理论也只有在部分问题上是适用的。因此相对化并非是要推而广之,而是弥补以 ...
那能把“常”理解为“日常”么?这样虽然扩大了范围,但我觉得含义更贴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