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陵庙会传承中寻求突围

西陵庙会传承中寻求突围

                                       西陵庙会传承中寻求突围
                                          [ 来源:三峡新闻网 | 更新日期:2010-06-05]

                                                              李仁玺 聂烽

  深度浅读

  2月28日,宜昌市解放路步行街,第四届西陵庙会如期隆重上演。从1997年算起,西陵庙会已连办四届,成为万千宜昌市民闹元宵一道独特的“大餐”。办一届庙会不难,但能坚持下来,且渐成宜昌一大文化品牌,殊为不易。四届的坚守,折射出宜昌民间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对地方民俗的不懈传承。

  如何让西陵庙会成为三峡文化展示的舞台,并发挥出更大的品牌价值,热闹的背后有着更应思索的课题。

  婆婆舞龙队的四条“龙”

  27日下午,记者在四方堰社区见到舞龙队教练黎祥谷时,这位74岁的老人正和几位伙伴商量次日庙会上舞龙的动作。今年是黎祥谷带领四方堰社区婆婆舞龙队第四次参加西陵庙会,他和舞龙队见证了西陵庙会四届来的变化。

  黎祥谷向记者出示了一张照片:10位老婆婆举着一条糊着广告布的“龙”,这是婆婆舞龙队的第一条龙,是2005年底由他和几位老人用塑料垃圾桶和广告布做成的,“龙身其实就是垃圾桶外面糊着广告布,棒子就是拖把棍子”。这条特殊的“龙”,婆婆舞龙队用来训练,且一用就是一年多。

  第一届西陵庙会在夷陵广场上举行,为了买上一条“能拿得出手的‘龙’”,四方堰社区负责人和黎祥谷四处活动,终于在庙会开始前拉到了赞助。黎祥谷笑称,第一次使用“标准龙”时,队里的婆婆们都不习惯,因为‘标准龙’比自制的龙要重很多,舞起来很吃力。其后的第二、三届西陵庙会上,黎祥谷的舞龙队又获得了赞助。但黎祥谷称,感情最深的还是第一条自制的 “龙”,“因为那是我们一手糊成的,耗费了大家的心血。”

  西陵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景杰表示,从四方堰社区舞龙队的身上就可以看到这几年来西陵庙会的变迁,从最初的完全靠自己动手,到最后的市场化运作。她告诉记者,第一届西陵庙会开始前,为了准备灯谜,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连续工作半个月,加班加点完成灯笼的制作和谜语的收集。而作为庙会的主要筹备部门之一,宣传部还要负责舞台搭建等,庙会筹备期间工作人员都没有休息的时间,“甚至连春节都过得不踏实”。

  陈景杰称,虽然庙会筹备忙碌且繁琐,但把西陵庙会坚持下去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所有的工作人员,因为这是宜昌市民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陵区就是要通过这道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和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28日上午,当黎祥谷带着婆婆舞龙队出现在解放路步行街庙会现场时,赢得了全场欢呼,这支由退休女职工组成的舞龙队,完全颠覆了男人舞龙的传统,成为庙会开幕后的一大亮点。

记者 辛州 摄



  民俗文化坚守的舞台

  28日的庙会现场,腰鼓、龙灯、采莲船轮番上阵,给了宜昌市民一个享受传统民俗的平台和机会,市民目不暇接,连呼过瘾。市民严先生称,平时很难有机会现场体验这么多的民俗文化,感觉非常新奇。记者从庙会筹备方了解到,为了能找到更多的民俗文化出现在现场,西陵区当地各街办以及社区的工作人员会经常上街寻找,一旦发现一些比较具有民俗特色的东西,就会动员对方来到庙会上表演或展示。

  记者从西陵区委宣传部了解到,西陵区运用庙会这一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使一大批深藏于民间,具有三峡特色、巴楚特色的民间工艺、民俗文化走出深山老巷,让民间根雕、皮雕、手工编织、皮影戏等工艺、绝活站到了全市文化中心的前台。

  28日的庙会上,现场书法、绘画展也吸引了不少市民目光。连续数届参与庙会的西陵区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金强认为,宜昌的庙会要办出特色、办成品牌,还应更多的加入宜昌、三峡本土元素。他说,庙会一般在我国北方城市比较流行,北京每年都会举办庙会,地坛庙会更是全国闻名。作为一个中部城市,宜昌能连续四年办庙会,实属不易。

  令人欣喜的是,在昨日的庙会现场,记者发现了不少宜昌元素,比如农家干菜食品展销,三峡奇石展览等。“希望这样的元素在明年还能更多些!”金强说。

  研究湖北民族民间文化资深专家、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院长黄柏权教授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庙会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效载体,不仅能丰富宜昌人民的文化生活,还是弘扬地方区域文化、将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出来的重要舞台,同时更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发展旅游业。

  项目“招标”带来突破

  西陵庙会开幕后,城区大量市民全家出动,前往解放路步行街。陈景杰告诉记者,今年西陵庙会的参观人数肯定会创新高,因为本届庙会的持续时间从1天变为3天,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

  陈景杰说,前几届西陵庙会都是由政府出资进行操作,由于庙会开销很大,很多地方需要筹备方去募集资金。但随着庙会影响力加大,特别是去年第三届庙会吸引了数万市民后,今年的庙会已有商家 “主动投钱”来协办。在筹备今年的庙会时,西陵区相关部门“大管家”身份得到了彻底改变,“过去灯谜都需要我们来制作,今年这些都由商家来办,我们只负责把关。”

  谈及今年西陵庙会的筹备,陈景杰认为最大的突破在于实行了“招标制”:整个庙会方案出来后,对各部分进行招标,如主席台由哪个商家负责搭建、文艺节目由哪些单位提供。而商家在招标成功后,政府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如帮商家联系各个协会进行展示区的布置等。

  同时,记者了解到,今年庙会的3天时间里,除开幕式为政府部门组织完成外,其他都是由各中标单位来组织完成,如器乐专场、京剧专场等,就是由一些单位、商家或学校选送。

  西陵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均成说,今年的西陵庙会,我们牵手步行街各个商铺,将舞台搭进商城,将节目送进店铺,创新庆祝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增强了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希望通过这种自愿参与、自由组合、自发传承的庙会活动,丰富人民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发扬具有宜昌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展示文化宜昌的魅力和风采。

  西陵庙会寻求“突围”

  未来西陵庙会会往何处去?陈景杰表示,西陵庙会已成为宜昌文化生活的一个品牌,未来将在自身的基础上借鉴外地庙会的经验,更加成熟的运作。

  记者了解到,未来的西陵庙会上,市民不仅能看到本地的节目,西陵区政府还将邀请更多外地文艺工作者前来表演,如邀请国内知名的歌唱家等。此外,西陵庙会还将参与到全国庙会“联盟”中,与外地庙会进行“串联”,邀请外地的民俗表演参与到西陵庙会中,让宜昌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全国各地的民俗表演。

  “一场活动赚不了多少钱,关键是聚集人气。”陈景杰坦言,本届庙会上的“招标”其实就借鉴了北京庙会的经验,上海城隍庙庙会和南京夫子庙庙会都保持着浓郁的中国古建筑风格和特点,且都建成了文化商业街,通过文化带动经济,让解放路步行街成为宜昌的商业文化广场。

  西陵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芝斌说,解放路商业步行街开街后,正逐渐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本届庙会现场设在步行街,就是充分利用元宵这一传统佳节,聚集各个方面的力量,通过“文化搭台、商贸唱戏,以街为媒、多业并举”,形成节日经济,来推动步行街的繁荣服务,最终也将促进全区经济的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时代购物广场、步行街,还是步行街商户,都在期待庙会的举行,因为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家住开发区南苑小区民间剪纸艺人李老太太告诉记者,第三届庙会上她共卖出近千元的剪纸,而今年庙会举行三天,她的剪纸应该会卖出更多。

  黄柏权教授也认为,庙会文化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活动,还是个经济活动,但无论何时,庙会都不能脱离文化味道而走向单纯的经济活动,未来的西陵庙会更应该在文化上面做文章,通过不断地发展文化内涵,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其中,成为宜昌市民元宵佳节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最终带动经济的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