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旧时民间的孩提游戏

旧时民间的孩提游戏

  
来源:中华民俗节庆网
民间游戏,不仅是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是文化娱乐的一种。人,皆需要游戏。正如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游戏正是为了使勤劳的人得以休息。”大人有大人的游戏,如打麻将、下棋、掀花花(纸牌)等);孩子有孩子的游戏,如跳绳、翻绞绞、捉迷藏等。当然二者也不是截然分开的。

  这里主要记述过去当地的孩子们玩什么,怎么玩。虽然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有些游戏项目已经淘汰或很少见,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游戏对孩子玩耍娱乐、锻炼身体、开发智力,学会生活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凡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相约的条件,有胜有败,有输有赢,对培养孩子诚实守信,锻炼孩子的毅力,激发孩子的志趣都有裨益。把这些游戏项目简要地记录下来,一方面引起人们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另一方面让孩子们知道过去的艰苦条件,珍惜现代的文明生活。

  投掷类游戏

  1.打肽。

  打肽就是通过投掷硬柴(木劈柴)打出胜负的游戏。可以一对一地打,也可以若干人依次打。大家先议定距离和范围,划出两条起至线,俗叫“纲”。那么谁先打?每人手执粗细长短不等的硬柴一根站在一条“纲”上,分头向另一条“纲”的方向投掷,投掷最远而不出“纲”者为头家、次为二家,再次为三家,依次类推。投出“纲’,外者叫“烧糊”,算最后一家。投掷顺序确定后,就开始正式打肽了。先由二家把自己的硬柴押在远处的“纲”上,让头家站在近处的“纲”上投打,如果头家把二家的硬柴打出“纲”外,二家的这根硬柴就归头家所有,算头家赢了,二家输了;如果头家未击中,或虽击中而硬柴未动,算没输赢。接着,二家打三家,三家打四家,循环往复,赢柴多者为胜,输柴多者为败。这种游戏,多流传于三嘉、揪头、西坡、月明、山河等靠近子午岭且硬柴多的村落,是人们掮柴、砍柴休息时的一种娱乐活动,大概是先民们投掷狩猎的演变。

  2.打垓。

  是手掷、脚踢石头、砖块、瓦片的一种游戏,所以也叫“打垓瓦”。玩这种游戏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二对二,或者若干人自由组成对等的两组来玩。首先大家一起选定用什么“垓”(石、砖、瓦质料要求一样,形状可以不同);其次,议定距离,划出“纲”线(距离限线);再次,确定头家、二家。双方选定一人站在“纲”上向另一条“纲”的方向掷“垓”,远者为头家,近者为二家,掷出线外算“烧糊”,即成为当然的二家。如果是若干人分两组打,二家的人把“垓”栽(竖起)在“纲”上,让头家的人掷打,打倒为成功。个别人打不倒,本组高手还可出面“营救”,“营救者”再打不倒,就该头家组栽“垓”,二家组打了。全部打倒的就可以紧接着再打下一轮了。当地流传的“打垓”程式主要有“头垓、二垓、戛子、担水、担土、夹脚、闪羊、蹭溜、单眼、双眼、研墨、钉钉子”等十几种,由打“垓”双方议定,并不固定。打这些程式,要手、脚、腿并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先打完既定程式者为胜,落后者为败。打垓这种游戏在当地流传范围广,流传时间长,村村都有,人人都会,因为活动量大,所以多为男性玩耍,主要在冬闲进行。缺点是动作粗犷,费鞋袜衣服,因而现在大人小孩都不玩这种游戏了。

  3.丢核桃窝。

  是把核桃滚掷到限定的土窝内的一种游戏。一般是两个孩子一对一地玩。先在地上挖一个能容纳三两个核桃的土窝,再议定距离,画一条“纲”(距离限线),两人各拿出一个核桃,用出指头大压小的方法,确定头家、二家。头家先拿这两个核桃站在“纲”上向土窝内滚掷,如果两个全部滚人土窝内,就算头家赢了二家一个核桃,如果滚人一个算没输赢,接着把两个核桃给二家滚掷,轮流进行,最后滚人核桃多者算赢家。若用铜钱或硬币“丢窝”的叫“丢钱窝”。这种游戏大都是春节前后,家里大人为孩子们散发了核桃以后玩的。

  4.拌面。

  是掷铜钱(俗称:“麻钱”),以“面”、“背”定输赢的一种游戏,所以,民间叫“拌面”。就是把铜钱有汉字(如“乾隆通宝”字样)的一面叫做“面”,另一面叫做“背”。玩法是两人一对一,每人拿出相等数量的若干个铜钱,先由头家把这些铜钱“背”朝上放在手掌内,抛掷于地面或物体平面,“面”朝上的铜钱都归头家所有,剩下“背”朝上的铜钱,再由二家抛掷,掷后“面”朝上的铜钱同样都归二家,这样反复进行,在抛掷铜钱过程中,“面”朝上多的,收的铜钱多,就是赢家。这种游戏在当地也是源远流长。据说,自有铜钱流行,就有这种游戏活动。铜钱废弃以后,直至20世纪50年代,民间的孩子还在玩“拌面”。

  5.抓五子。

  又叫“抓七子”。是用五颗或七颗石子、瓦砾或杏核作子儿,用手抛掷承接的一种游戏。当地玩的多为“抓七子”,两人、三人或多人均可参加玩耍。先用“七子”抓头,就是用手掌把“七子”抛向一尺左右高的空中,很快用手背接住,接得越多越好,再用手背把接住的子儿抛向空中,快捷地用手“挖”在手掌内,“挖”住子儿多的为头家,依次为二家、三家……然后,从头家开始抓,先把“七子”顺手泼在地上,让“七子”拉开距离,再摘出一颗作“母子”,抓时将“母子”抛空,利用未落下来的一刹那,把地上的子儿抓起再把“母子”接住,一般规定只抓接三次,第一次抓一个子儿,第二次抓两个子儿,第三次抓三个子儿,这种抓法叫“一、二、三”。如果不讲这个,把地上的子儿全部抓起来算数,这种抓法叫“江湖乱斗儿”。无论哪种抓法,如果跌子儿、撞子儿均为失败,即要交给下一家抓。地上的子儿抓完以后,将“七子’,全部放到手掌上,再翻背到手背上,落到手背上的子儿越多越好,再抛空一“挖”,“挖”住一个子儿叫“一斤”按参玩者议定的“斤”数(100-500斤不等),先抓满者为胜。有的还夹杂一些高难的抓法。如“一把抓”、“灌黄鼠”、“点壮侗、“鸡上架”、“兔遗屎”等等。

  踢打类游戏

  1.踢毽子。

  毽子是一种用脚踢着玩的玩具。当地流传的毽子有两种:一种是以两个铜钱并裸为底座,把山羊毛或狗尾毛穿于铜钱孔内,再用骨签或木屑楔紧磨平,将毛剪齐至2-3寸高;一种是以两个铜钱为底座,把寸许鸡翮用布片缝置于铜钱上,再插人几支公鸡翎毛。这两种毽子就地取材,制作方便,结实耐玩,所以普遍流行。 Chinese Folklores & Festivals Website

  踢毽子游戏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二对二或若干人分成对等的两组进行。确定谁先踢的办法是双方各出一人,用一脚悬空踢毽子,谁踢的次数多,谁家为头先踢,这种办法叫“枵头”。比赛内容是单脚踢满若干双(如50-200双不等),再做若干个“套”(如5-10个不等)。所谓“套”就是单腿踢、双脚踢、侧蹬踢、身后踢、蒙眼踢等高难动作;踢时还有“顶、溅、连、里、外、一踢、一别(蹦跳之意)”等口诀。先踢满既定“双”数,做完“套”者为胜。

  2.打毛蛋。

  毛蛋相当于现在的橡皮球、塑料球,是在过去的艰苦条件下,大人为孩子们自制的一种拍打玩具。用羊毛或牛毛或驴毛加热水揉制成球,或用毛线、棉线缠绕成球。为了美观耐玩,有的还用花布缝裹上五颜六色的面子。总之,以弹性强者为最佳。

  打毛蛋游戏也是两人对打或两组对打。谁先打,确定办法是,把毛蛋打在地面弹起后,先触手背再打下地面,反复进行,叫“拼”头家,谁“拼”得次数多,谁家为头先打。比赛中的打法有三种:一是打“双数”,用手掌直接拍打毛蛋,以“双”计数。二是打“跨腿”。毛蛋落地弹起后,腿先跨过,再用手掌拍打,连打连跨。三是打“转儿”。用劲把毛蛋打下地面,借高弹之机,快速转身360度,紧接着用手掌将毛蛋再用劲打下地面,连打连转。比赛之前,双方议定打多少“双”,打多少“跨腿”,打多少“转儿”,先打满者为胜。玩打毛蛋期间,孩子们还有一首互相戏谑的童谣:“打毛蛋费袖子,他(她)妈生了个精溜子,会跑啦,会走啦,他(她)妈肚子可有啦1

  3.打“猴”。

  就是书面语言上所说的“打陀螺”。当地俗称“打猴”。把小圆木削成圆锥形,一般高约2-4寸,大头直径约1.5-2寸;用布条拴成鞭子,鞭梢缠上“猴”,放在地上拉动“猴”旋转,接着用鞭抽打,使“猴”在地上连续转动。

  打“猴”游戏多为孩子们在场面上或庭院里自玩自乐,但也可以对打比赛,看谁打得次数多,连续转动时间长,打法有随手打、跨“猴”打、转身打。如果对打,先议定各种打法的数额,先打满者为胜。

  4.打花花手。

  多为女孩玩的一种拍手游戏。两人对面而坐,先自己两手相拍,接着两人互拍,右手拍对方右手,左手拍对方左手,快速连拍而不乱,边拍边唱童谣,自玩取乐。

  腾跳类

  1斗鸡。

  因为这种游戏与鸡鵮仗相似,所以叫“斗鸡”,也叫“击斗”。游戏时将若干人分成对等的两组,划一个方框或一个圆圈作为“击斗区”,其范围大小,双方议定。游戏开始,双方先各出一人,各用手将一条腿扳起盘于体前(也有把一条腿屈于臀后的),用另一条腿单独支撑,跳着进人“击斗区”,用盘(屈)起的大腿和膝盖冲撞对方,边跳边冲撞,体力不强、耐力不足者,盘(屈)起的腿落地或被挤出“击斗区”就算“落马”或被“杀死”败者组另出一人与胜者继续“击斗”。这样轮番上阵,直至对方人员全部“落马”,不能出“战”而告终。有时,双方人员一齐上阵,一对一“击斗”、“厮杀”,“落马”最多者为败家。

  2.跳绳。

  有两人对跳或两组对跳。两人对跳的,绳长约跳者身高的两倍。头家先跳,二家监数,其跳绳的动作和套路有单脚跳、双脚跳、走步跳,这些跳法又分前跳和后跳。还有“绾花子”(双臂交叉甩绳),又分“前绾”和“后绾”。另外有一种跳法是把绳拿在一只手里,单臂甩绳过脚下,连甩连跳,叫“扭麻糖”。比赛前,双方议定跳法和跳的数额,先跳满定数者为胜。若干人分两组对跳的,绳较粗,长约2-3丈,两人两头甩绳,全组人员一齐上阵,甩绳人和跳绳人密切配合,边甩边跳,也是先跳完议定数额者为赢家

  3.跳房。

  多为女孩子玩的一种游戏。20世纪50年代初传人正宁。一般是两人对跳,先在地上划2尺见方的若千个方框(数目不等,玩者议定),作为“房”。跳法是按方框顺序,先把瓦片丢在第一方框内,单脚跳着踢出方框外,再跳第二方框、第三方框……除第一方框外,跳其他方框时,瓦片必须依次经过跳过的各方框,如果用力不足或过猛,把瓦片踢出框外或越框,均为失败。谁把所有方框跳完了,就可以背身向方框甩瓦片,瓦片落到哪个方框内,哪个方框的三分之二就被占了“房”,余三分之一留“路”。接着又从头跳,跳完了再占“房”。再跳时,自己可以在所占的“房”内休息。别人只能跳着在留的“路”上经过。这样二人谁最后占的“房”多谁就赢了。

  4.跳皮筋。

  跳皮筋所用的都是弹性好的橡皮筋。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城镇传入农村的一种多为女孩子玩的游戏。把一根长约1.5丈左右的皮筋拉挂成两条直线,在这两条线上蹦跳取乐,主要的规则是蹦跳起落,缠绽开合,筋不离脚。动作名堂相当多,都是孩子们玩耍时自定的。什么“老婆脚”、“老汉脚”等等,有时还边跳边唱诗歌或童谣,诸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个老头八十八,辛辛苦苦种南瓜……”之类。这种游戏可以两人玩,也可以若干人轮流玩。

  走子类

  1.顶方。

  在地面或纸上划横竖各四条线组成九个方格作为“方”,用石子、柴棒、土块、纸块作“子”。游戏者双方,各在方格交叉点上,自选位置顶上一“子”,一人一“子”,交替进行,直至顶满。采劝先顶后走”的办法,各掐掉对方一“子”,腾出路子,然后按方格线的位置,上下左右选择走“子”,进行“厮杀战斗”。按照规则,一方两“子”相连,即可顶掉对方一“子”,也有双顶双“吃”的规程。最后“子”被“吃完”的一方即为输家。 1155815

  2.“补裤档”。

  在地上划一个五条直线组成的裤权状的图形,共有五个交叉点(中间一点,两边各两点)。游戏双方各在两边的两个点上摆上两个“子”,中间一点空出。无论谁先走“子”,走第一步都要给对方让路,叫做“先走不补人”。以后走“子”,就要想方设法把对方的一个“子”困在中间交叉点上,使其无路可走,就算被“补在裤档“里了,成为当然的输家。 民俗节庆网

  3.“吊驴蛋”。

  是一种互相戏谑的游戏。一般三人同玩。玩法是在地面上划两条横线,三条竖线,竖线长而末端划圆圈,象征“驴蛋”。三人轮流走“子”“逼”得一人无“路”可走,只得走到“驴蛋”上,大家哄笑取乐,上“驴蛋”者认输。

  4.“狼吃娃”。

  相当于围棋,一般两人对玩。在地上画上方格,双方走“子”,谁的“子”被围困“吃”光,就算“狼”把‘娃”吃了。

  5.“跟集”(赶集的意思)。

  是三人猜数走“子”的一种游戏。在地面上划三条相交成30度左右角的较长竖线,竖线上端划两条横线构成格状,竖线下端各划一个圆圈象征“集镇”,中间以交叉点为圆心划个圆圈,象征“河”或“山”,这个圆圈上下再各划一条横线,这样一条竖线上就形成五个交叉点。三人各在一条竖线的顶端交叉点上摆一个“子”,作为选定的集日、集镇和路线(如跟山河集者一、五、八,跟宫河集者三、七、十,跟榆林子集者二、六、九)。每人手中拿五个“子”,然后出“子”凑数,各人每出几个“子’,要以对己有利为宜。例如:三人所出“子”的和为十,跟宫河集者向前走步,总数为十五,跟山河集者向前走一步,其余类推。谁先走完五个交叉点到了“集镇’,就算赢家。

  群戏类

  1.“黄鼬叼鸡”(又名“狼吃羊”、“老鹰抓鸡娃”)。

  先在地上划一个大圆圈作为“鸡”的活动区,一人扮“老鸡领头”,其他若干人扮“小鸡”,每个“小鸡”后者拉住前者的后衣襟,排成一串,站在活动区内;另一人扮“黄鼬”,闯入活动区,窥测方向和薄弱部位,直扑“小鸡”。“老鸡”左隔右挡保护“小鸡”,群“鸡”要动作灵活,紧拉不放,如果掉队,脱节被“黄鼬”叼出活动区,就再不能进人“小鸡”之列,如果“小鸡”被叼完,“黄鼬”为胜;“黄鼬”被“老鸡”推出活动区外,扮“鸡”者为胜。然后交换扮演角色,轮流戏耍。

  2."长虫过套(道)”。

  一般由男性青年或年龄较大一些的儿童参加玩耍,人数要多。参玩者分两排面对面站立,互相拉手,形成一条过道,再由二人扮演“长虫”,爬在人手搭起的过道中,两边人手拉手,向前抛送。送到尽头,扮“长虫”者接着手拉手人列,改由最后两人扮“长虫”过道。这样每人都有扮“长虫”的机会,看谁抬得高,比谁过得快。 www.1155815.cn

  3.“黑驴驮炭”。

  由四个年龄较大的儿童玩戏。中间站一人,两边各站一人,两边人的一手搭在中间人的肩上(作“鞍”),另一手与中间人的手紧拉(作“镫”),这三人假扮成一“驴”,另一人扮作“炭”,骑上中间人的肩头脚踩两“镫”,划定距离来回奔跑,轮流扮“炭”,进行玩耍。

  4.“瞎子摸拐子”。

  一人用手绢蒙住眼睛扮作“瞎子”,一人弯腰把一只手绑在小腿上扮作“拐子”,两人均进人划定的范围内,“拐子”吹着哨子让“瞎子”摸捉,均不能走出范围。在一定时间内,摸捉到了“拐子”输,摸捉不到,“瞎子”输。轮流作戏。

  5.“下蛋”。

  相当于现在孩子玩的丢手绢。许多孩子拉开距离蹲成一个大圆圈,两眼前看不得后顾。一个孩子手握手绢,在人背后绕圈奔跑,在跑的过程中,看谁不留意就把手绢丢在他的身后,叫“下蛋”。‘。下蛋”后继续奔跑,跑上一圈,此人还未发现,当场被“下蛋”人抓住扶起就算输了。由此人接过手绢再绕圈奔跑“下蛋”,原“下蛋”人蹲在此人的位置上。如果有人发现身后有“蛋”,立即急起直追“下蛋”人,并且能够捉住,就算“下蛋”人输了。如果赶不上,捉不住,“下蛋”人赶紧蹲在起跑人的位置上,就不算输。

  6.捉迷藏。

  当地孩子叫“藏(墙)猫糊逮”,这种游戏各地都有,只是玩法不同而已。当地玩法是一人主持,若干孩子把食指都放在主持人的手掌里,主持人念道:“点、点、点豆豆,谁笑拉住谁1,谁抽手不及就被主持人拉住,用手蒙上他的眼睛,让其他人藏在麦草摞背儿、房背儿、门背儿、墙旮旯、柴禾堆等隐蔽之处,然后放开他的眼睛,让他一个个寻回交给主持人,人寻全了就赢了,寻不全就输了。接着进行下一轮。

  其他类

  1.翻绞绞。

  玩时两人对面而坐。将一根细绳或粗线两头接在一起,成为一个线圈。先由一方起头,把线圈绷挑在十个指头上,组成一个线条图形,再由对方用十指通过“勾”、“挑”、“分”、“翻”等技巧动作,绷挑在自己的指头上,同样要组成某种图形。两人交替翻挑,随意变幻图形,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过去当地流传的翻绞绞的图形主要有“花花裹肚子”、“两条面”、“马槽”、“扫帚把”、“乳牛尻子”……这种游戏在民间流传很广,现在有些孩子还玩这种游戏,不过图形变幻比过去复杂得多了。比如一个孩子独自用一个线圈可以翻出“五角星”、“喇叭花”、“降落杀等图样。

  2.‘石头打砂锅”。

  是两个人用手形变幻互相克制的一种游戏。其规定是:手掌平伸为“水”,五指弯曲为“砂锅”,拳头紧握为“石头”;“石头”打“砂锅”,“砂锅”装“水”,“水”冲“石头”。两人同时伸手,一人手掌平伸,一人五指弯曲,就是“吵锅”把“水”装了,前者为输,后者为赢。其余类推。

  3.大压校

  是两人用出指头的形式比试输赢的游戏。其规定是:大拇指压食指,食指压中指,中指压无名指,无名指压小指,小指压大拇指。例如,一人出的指头是食指,另一人出的指头是无名指或小指,谁不压谁,就没输赢;如果一人出的指头是大拇指,另一人出的指头是小指,那么,小指就把大拇指压住了,前者为输,后者为赢。其余类推。

  4.滚铁环。

  是孩子们独自玩耍的一种游戏。利用废弃桶圈或铁匠打造的铁圈作铁环,在竹子头上安个小铁钩作手柄。先把铁环滚在地上,利用其惯性,把铁钩搭在铁环上,推着前进。
鸟三顾而后飞,人三思而后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