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我就要看看,《雪花密扇》究竟能折腾出个什么名堂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东方民俗能让合拍片“里外通吃”吗

中国评论新闻网   2011-07-06 11:39:22   


  
  中评社香港7月6日电/《解放日报》报道,“十九世纪的中国,女人必须裹足,生活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在湖南省一个偏远地区的妇女,发展出她们独特的沟通密码:女书。有些少女结为‘老同’,如同精神上的婚配,情谊可延续一生……”电影《雪花秘扇》开宗明义,“女书”和“老同”这两个神秘且暧昧的民俗文化符号即是影片“题眼”。因传媒大亨默多克的华裔妻子邓文迪首次筹划电影项目,《雪花密扇》从开拍起就备受关注。公映后,《雪花密扇》票房尚可,但争议更大,制片方冀图以东方民俗的展示让影片“里外通吃”,但观众并不买账。

  花谁的钱?

  “拍《雪花密扇》没有用我丈夫或是我自己的钱”,让邓文迪骄傲的是,虽然是第一次拍电影,但在《雪花密扇》这一电影项目上,她扮演的并非“金主”角色,而是成功进行了一次资本运作。

  资本最擅长资源优化配置,考察《雪花秘扇》的每一项资源配置看得出都经过精打细算——要为西方观众展示东方奇趣观感,以《喜福会》大受好评的华裔导演王颖是最佳选择;亚洲市场主打韩国演员全智贤以及李冰冰的明星号召力,欧美市场则有“金刚狼”休.杰克曼出演的噱头(虽然他的戏份只能以“打酱油”形容);剧本脱胎于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欧美畅销小说(虽然写的是中国故事,却是英文小说);题材亘古及今,“女书”和“老同”这两项民俗的延展还有难以言说的禁断和暧昧感……无论从保存、传播民俗的文化意义,抑或从商业角度来看,《雪花密扇》都算得上一个好项目。  




  拍给谁看?

  好项目未必等于好电影。让中国观众很快“出戏”的是电影开头李冰冰饰演的尼娜接到医院电话,被告知全智贤饰演的索菲亚遭遇车祸入院。虽然电话那头说的是“上海徐汇某某医院”,但电话两头的对白却都是先说英文,再说普通话。此后,英文、中文乃至韩语在影片中交替出现,不少观众表示“听得头晕”。从语言使用管窥全豹,有观众评价,影片上下透着一种别扭感——你很难说清这是外国导演还是中国导演拍的中国故事,但有一点感觉很明显,它是拍给外国人看而不是给中国观众看的。

  中国观众“出戏”,国际观众是否“入戏”尚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瞄准国际观众窥探东方秘闻的心态,也许能让一部电影卖座,但离艺术成功还很远。国际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故事”,回到中国观众面前冀图漂亮地来个 “里外通吃”,更不容易。

  如何表现?

  事实上,民俗题材电影算得上“第五代”导演的成名利器。无论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还是《黄土地》,“挂红灯笼”、“裹脚”、“颠轿”等等“民俗”,在电影中是美学符号,是仪式感,亦是东方奇观。经过数十年嬗变,以《雪花密扇》为代表的新“民俗电影”,背负了更多的商业目标。“民俗”在电影中更多地意味着话题性和商业元素。

  应该说,以电影这一流行文化的方式让古老民俗得到更好的被保留和传播的机会,值得称许。如《雪花秘扇》中的“女书”是世界上唯一供女性阅读和学习的文字,1982年被发现,2004年最后一位自然传人谢世,2006年被收录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很高的文字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但如何让民俗避开猎奇角度,真正展示魅力,则是电影语言需要思量的问题。有文化作底蕴、有观念作支撑、有明星当头面,民俗电影可为空间很大,“里外通吃”并非奢望,而电影人在资本的资源配置外,更需要动情感的脑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