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是“留”还是“流”?

是“留”还是“流”?

  ——为王冕《墨梅》诗正名
  历来深受人们赞誉的元代王冕的《墨梅》诗是题在赠给良佐的《墨梅图》上的。横幅轴画《墨梅图》好似凌空出世,将一枝苍劲挺秀的梅花呈现于观者面前。蓓蕾初绽,英气飒飒。主干用重墨一笔画出,蜿蜒于整个画面,显得舒展自然。花朵清新,以淡墨轻染,仅于花蕊处重墨加点。枝干与花朵浓淡对比较强,既显示了梅花的丽质,又与挺秀的枝干形成了一种峭拔的风格。看上去风姿绰约,奕奕有致。像竹之清,似松之秀,又仿佛空谷之幽兰正在散发着清香,从而把人们引向一种清幽的意境,令人感受到一种冰清玉洁的品格,一种不与世俗合污的天地间的正气。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该诗画家用笔划劲挺、字体端庄的迹近魏书的字体书于梅花的枝杈间,其位置与梅花枝杈构成开合之势,从而使画幅具有一定的稳重感,由此可见艺术家的匠心所在。诗记述画家画出来的梅花朵朵素朴、雅淡,并不稀罕那些庸俗的人来夸奖它颜色如何艳丽,只希望它能不断地向外流溢出阵阵清新的香气使之布满整个天地间。诗既反映了作者所画梅花的风格,也道出了所画梅花的意旨,表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同时,其劲挺的书法也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烘托该画的整体风格的效果。可谓诗书画俱佳,三者交相辉映,是不可多得的传世珍品。
  但不知何故,该题画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其中明明写的是赫然的“流”字,却被各家诗歌选本改成了“留”字。是王冕“留”“流”不分,还是因粗心写错了?要知道王冕不仅是个画家,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怕不至于连“留”“流”都不分吧。再说,这首诗只有28个字,且又是用端庄的字体一丝不苟写出来的,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怎会写错?又怎能把这幅有错别字的画送人?
  我认为,这绝对不是作者写错了,而正是他用心之处。若从语法角度讲,因为王冕在这首诗中,是把那种愿为世人作无私奉献精神比喻成梅花的清新之气,故用“流动”的“流”与之搭配,显得很是贴切;而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为是把那种精神比喻成“丹心”,故用“留取”来与之搭配,也就显得非常恰当。不然,前者若用“留取”的“留”,后者若用“流动”之类的“流”,就有些不妥了。在这里,我认为王冕在《墨梅》一诗中用“流”不仅与“清气”搭配恰当,而且还能表达这位画家兼诗人要做到即使百年之后,也要将香气不断流布于世的可贵品格,而这些意蕴却是一个“留”字不能涵盖得了的。故诗人不用“留”,而要用“流”字了。“流”有流传、流布之意。《汉书·主父偃传》“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再者,大家都知道,诗词也好,绘画也好,都是很讲究怎样化静为动的。莱辛就说过:“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动态中的美。”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化静为动的范例。若将该词中的“舞”、“驰”等改成“有”字之类,那和原词相比,在意境的生动上真不知要逊色多少。同理,王冕在这首诗中为了能化静为动,所以要用这个“流”字,而不用那个“留”字,从而使横幅中的梅花具有一种洋溢着生机、充满着活力的流动美。一个“流”字就仿佛能使我们闻到那由这枝梅花不断飘逸出来的缕缕清香,而用“留”字恐怕就很难使我们获得这样的美感体验。
  有鉴于此,我认为而今流行的各种诗歌选本擅自将“流”字改成“留”字,既与原题画诗手迹不符,也毫无道理。对此,还有将“吾”字改成“我”字,将“个个”改成“朵朵”,我认为,仅仅根据个人的主观爱好自作聪明地来擅改前人的诗作(尽管我们不知道始作俑者为谁),虽不能说荒唐,但起码也可以说是一种不严肃之举。为了尊重作者的原创起见,我认为各家选本还是应该将“留”等字改回来为好,这也叫正本清源吧。不知诸位选家以为如何。

作者:陈石林

TOP

哦,真长见识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