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标:为剪纸奔波一生
——国家非遗“千人合作计划”武汉四队的实践成果记录
华大非遗协会
(通讯员:何灵秀 )7月14日上午,由我校非遗协会主办的校级社会实践项目非遗“千人计划”武汉地区第四队正式出发,抵达青山区剪纸传承人刘士标的个人博物馆,对刘士标老人进行了为时两天的采访与四天的深入了解,基本可以总结出他为剪纸艺术奔波的一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学习创新 永不停息
1940年,刘士标出生在湖北省监利县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的两户邻居都是与剪纸打交道的民间手工艺人。刘士标在耳濡目染中逐渐迷上了剪纸,常常趴在窗户根上看,再捡纸盒子自己学着剪。凭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非凡的耐性,刘士标在幼年就打下了美术和剪纸基础。长大后他还经常与湖北剪纸大师蒋在谱、戴振鹏交流剪纸技艺。
1956年他被招到武钢学习电气技术,白天上课、工作,晚上继续搞剪纸。当看到美术展览上为数不多的剪纸作品还总被摆在角落里,他决心要发展剪纸艺术。
那时布置车间或办黑板报常常用他的剪纸作点缀;然而传统的花鸟剪纸不符合工业大生产的背景,不久就遇冷了。刘士标从中认识到剪纸应该反映时代背景和人民生活,开始尝试用剪纸语言来剪纸工业题材。之后他经常在高温的车间里花很长时间来观察工人们的动作和神态。
技艺上,传统的汉派剪纸虽名为“剪纸”,实质上是用刀刻,而他引入了北派剪纸的剪刀技法;还汲取了版画、国画、宣传画、漫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兼有柔细和粗犷的风格。。在艺术处理上,用直线、粗线表现高炉,使其更为宏伟壮观,用曲线、细线表现烟雾,使其更为生动自然,用斜线来表现奔腾的钢水,使其更为欢快、流畅。
终于他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工业剪纸”(也称“武钢剪纸”),代表作有《炉火正旺》、《金光灿烂》、《工厂小景》、《武钢四景》等。武钢剪纸曾多次参加国内的大小展览,还在英国、日本、加拿大、民主德国等国展出;也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1997年从武钢退休后,他开始创作风光剪纸。他接受当时湖北省旅游局李局长和湖北文联主席周韶华的邀请,用剪纸来展现湖北风光;在湖北各地采风,用照片记录景色,再转化为剪纸语言。先后创作出了《湖北风光》、《长江三峡风光》、《江城大武汉》、《世界风光》等作品。
同舟共济扬帆起:帮扶同侪 培育团队
他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在群众文艺活动比较活跃的武钢耐火材料厂办起了七个人参加的剪纸培训班,把自己20多年的剪纸经验倾囊相授。后来在武钢二级厂矿中分别组建了13个分会,会员达到500多人。
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湖北天门的江先孝。当时江先孝正面临着刘士标之前的瓶颈,转而研究素插、速写等艺术。刘士标鼓励他用剪纸来表现钢铁工业题材,使他重新燃起热情。当刘士标发现江先孝以前曾经创作过一幅《夺钢》的作品送往某单位却没有回音时,便跟踪查找到了这幅作品。首先充分肯定,又指出美中不足之处;接着约江先孝一起到夺钢现场观察,并进一步对作品进行修改。之后江先孝成为武钢剪纸的骨干之一。刘士标还多次拜访老剪纸作家牛志忠,邀请他参与到武钢剪纸中来。
此外,刘士标还帮助过manz**剪纸大师侯玉梅;与湖北美院张朗教授、华师刘守华教授、何红一教授都多有交流,互相支持民间艺术事业;也对汉阳刘泥巴等剪纸名人有过指导。
为伊消得人憔悴:伤痛犹在 热情不减
1979年,刘士标在给援建武钢新三轧工程的外国专家联系赠送工艺品的途中,于湖南省邵阳地区发生严重车祸,生命垂危,经过四个小时的手术后抢救成功。但他的面部神经被切断多根,几近失明。
三年后,他终于从病床下来,视力也恢复了。他心里惦记武钢的剪纸,不顾医生的再三劝阻,执意出院;出院后又马上投入高强度的观察与创作。
1984年,即出院后的第二年,武钢剪纸收到全国总工会赴京展出的邀请。刘士标马上组织武钢剪纸学会筹备展览。他自己曾在剪纸房里连续待了15小时,以致面部神经发颤,双眼冒金花,剪刀划破了左手食指,鲜血染红了正在上色的《沸腾的武钢》。然而在三个月后作品已准备好之时,单位某领导却只愿意提供旅差费,为资金着急的刘士标在回家之时又踩空楼梯栽到楼道上。庆幸的是展览最后成功举办。
直至现在,虽然以他的高龄并不能常动刻刀剪刀了,但他还在致力做剪纸艺术的宣传、传承。每次他的个人博物馆有团队来参观,他都会尽力认真准备、亲自接待,向参观者介绍。他还常去武钢四小、武汉青少年图书馆等地讲课。
这次采访,我们得知刘士标老人正是在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时嘴巴、舌头发麻,被送到医院接受脑梗手术;也是由于我们实践队之前与他约好,他特地在那天出院履行约定。
考虑到刘士标老人的身体状况,实践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带队的孙正国老师表示将在他身体好转的时候作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