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直播间】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第六组 学生专场

【直播间】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第六组 学生专场

第六组
学生专场

(每人发言10分钟)
8:30—10:00  主持人:周波  总评人:吴晓东
发言人:
高健
少数民族神话的当代变迁:以拉祜族“牡帕密帕”和佤族“司岗里”为例
(互评人:谢周宏、张彰)
高蕾
探究《格萨尔文库》与《奥德赛》对英雄不在家之“家”的描述
(互评人:侯小纳、李晓宁)
吴新锋
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多元文化图景——新疆阜康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田野调查初步分析
(互评人:金红、王鑫)
张多
口承神话的叙述体系、叙事指向和传承场域——以哈尼族鱼创世神话为中心
(互评人:林海聪、李娟)
朱卿
西南少数民族神话化生母题探析
(互评人:乌兰、苏长鸿)
张玥
对扎努扎别“英雄”形象的再认识
(互评人:胡玉福、吴莹)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高健:《少数民族神话的当代变迁:以拉祜族“牡帕密帕”和佤族“司岗里”为例》
(云南大学)

摘 要:“牡帕密帕”,“司岗里”从来都不是封闭在拉祜族、佤族社区生活中自足地发展而不受外界打扰的。在当代,它们走出社区生活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政府将其看作原始社会的遗留物,并且更加重视它的叙事性,弱化它的宗教性;而神话在作为民族标志性文化的时候往往被浓缩化、标签化、现代化或历史化,从而转变成旅游商品、动画片甚至是一部学术意义上的民族史。

关键词:司岗里;牡帕密帕;神话变迁;传承人;神话历史化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高蕾:《探究《格萨尔文库》与《奥德赛》对英雄不在家之“家”的描述》

(云南大学)

摘 要:通过阅读《格萨尔文库》和《奥德赛》这两部伟大的史诗,我发现这两部史诗对英雄不在家之“家”的描述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点。即使两位英雄不在家的内容不是两部史诗的核心部分,但都为下文两位英雄的出场埋下了伏笔,史诗中两位女性珠牡和佩涅洛佩对丈夫的归家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两位女性聪明的持家之道彰显了两位男性英雄的品质,与此同时她们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牺牲品。当然两位女性角色也是同中有异,《格萨尔》崇尚的是武力和战争,因此珠牡在格萨尔不在家时,扮演的是“女军事家”的角色,《奥德赛》推崇的是智慧与权利并重,佩涅洛佩的身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通过对比两部英雄不在家之“家”的境况,可以看出两部史诗所包含的对历史文化及权利的不同认知。

关键词:家庭背景;女性形象;男权社会;神魔群像


       本文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对两部史诗英雄不在家之“家”的境况展开论述。

      第一,没有一部史诗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二,史诗的英雄时代,在人类的起源时期,无论哪一部英雄时代的主人公都是男性英雄,《格萨尔文库》与《奥德赛》中的主人公也不例外

     第三,无论是《格萨尔文库》还是《奥德赛》的两位英雄在外征战多年的经历中,每一段战争中都是神话与现实的交织,两部史诗中处处充满了神话的神秘色彩与人类起源的光辉。神话与魔力的交织,贯穿于整部史诗的始终,使《格萨尔文库》与《奥德赛》处于神秘的气氛中。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多元文化图景

——新疆阜康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田野调查初步分析

吴新锋

(石河子大学)

摘 要:阜康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是中国西部神话重要组成部分,是西王母神话传说系统的重要源头之一。通过前后近两个月的田野作业,我们对阜康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的传说圈、历史源流、流布情况、主要内容、主要价值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特别从地理、文献、田野文本、民俗仪式等方面对其历史源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我们认为,综合考量西北道教文化演变、西域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移民文化互动等因素,更有助于我们认识新疆阜康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的神圣性与世俗性,从而理清一个内涵丰富、多元融合的阜康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图景。

关键词:西王母神话传说;田野调查;神圣;世俗;多元文化



一、阜康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圈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
二、阜康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的历史渊源
三、阜康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的流传情况
四、阜康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主要内容和价值
结语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张多:《口承神话的叙述体系、叙事指向和传承场域——以哈尼族鱼创世神话为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摘 要:哈尼族鱼创世神话是一个罕见的神话体系,由以“金鱼娘创世”、“祖先鱼上山”、“杀鱼取种”三大母题为核心的若干口承文本组成。鱼创世神话的传承和展演仰赖于哈尼族摩批歌手的口头演唱或讲述,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哈尼族的民俗生活。在神话综合研究的视域下,鱼创世神话呈现出古代氐羌民族集团神话传统的叙事指向,植根于以摩批为核心的村落社会,承传于歌手的表演个性和口头程式,表现为当下民俗生活的现场。综合运用叙事、构拟、语境的方法维度,能够较好地阐发哈尼族鱼创世神话的整体面目。
关键词:创世神话;哈尼族;叙事指向;文化构拟;传承场域
         哈尼族有着丰富的口承神话叙事,主要通过摩批(祭司)群体的“哈巴”演唱传统表现。......哈尼族鱼创世神话在口头传统中的显著表现与其在生活世界中的衰落、转型呈现出极大反差,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一、文本叙事:哈尼族鱼创世神话的母题系统和叙述结构
二、历时构拟:鱼创世神话的叙事指向与上古“虫鱼”神话观
三、共时语境:神话传统的传承机制和口头程式表现
四、传承场域:梯田稻作民俗对鱼神话意象的唤醒
五、余论
林海聪评议:初次创世和二次创世是很有意思的。二次创世还需要斟酌。《禹贡》等文献的使用需要考虑文献间的关联性,还应再讨论文献的问题。
张多:我的文章最大的毛病是讨论了过多的问题。
李娟评议:考虑问题较多。历时、共时之外,还应有现实的观照。
张多:我还没摆脱把神话视为遗留物的思路,下一步我会注意这个问题。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西南少数民族神话化生母题探析

朱卿

(云南大学)

摘 要:在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中,化生母题是世界起源神话的重要母题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试图廓清 “化生”和“化身”,同时对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中化生母题类型进行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西南少数民族中丰富的化生母题神话是初民对生命循环意识的体验和认识在神话叙事中的显现。

关键词:化生母题;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生命循环意识
       (我感觉对化身与化生的区别还是有较大问题。)
       化生母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神话母题,是起源神话的重要母题之一。
       与“化生”相近还有“化身”一词,化身在汉语文献中较晚,基本伴随着佛教典籍翻译过程中作为整体意义出现。
二、化生母题类型
       在本文中笔者将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中化生母题归为五种类型,即神物化生型、神兽(畜)化生型、神人化生型、先祖化生型、碎胎化生型。
三、化生母题神话成因
四、化生神话与生命循环意识
乌兰评议:分类的维度是什么?生命循环意识有点单一。
朱卿回应:分类是依据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讨论。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对扎努扎别“英雄”形象的再认识

张玥

(云南大学)

摘 要:扎努扎别是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中的人物,他在20世纪80、90年代的作品中被塑造成了英雄,并被多数学者所接受。在《牡帕密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澜沧县政府对其重新收集整理,呈现给我们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版本。通过对该版本的文本以及对当地人的询问中可以看出,扎努扎别并非英雄;可以推断他是真正人类出现之前的“异质人”。同时,扎努扎别 “英雄”形象的被塑造也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扎努扎别;厄莎;牡帕密帕
        扎努扎别是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中的人物。一直以来,学者多将其界定为英雄:或是反抗自然力厄莎的人祖英雄,暗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或是反抗权威的人民代表,歌颂正义、反对剥削的人民英雄;一些学者便进而提出厄莎形象由善至恶演变这一观点。本文通过文本分析以及对当地人的询问①,试图证明扎努扎别不是英雄,并对其形象及“英雄化”进行再认识。
一、 前人对扎努扎别形象的界定与分析
二、 对扎努扎别“英雄”形象的质疑
三、 对扎努扎别“异质人”形象的分析
四、 对扎努扎别“英雄化”的思考
胡玉福评议:对话不仅是理论对话,也是观点对话,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规范性的地方,注释问题。格式问题。措辞上有的地方要完善,观点有失偏颇。对这个形象的再认识,站在谁的立场上,政府的版本更真实吗?
吴莹评议:措辞不是很严谨,论据单薄。
张玥回应:版本还是比较完整的。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吴晓东老师总评:
    这些研究我感觉很亲切。高健时间没把握好。高蕾在写文章上还是比较规范的,有问题意识,不管观点如何,但还是比较正规的。吴新锋下了很大功夫,我的新书涉及《山海经》 。张多引用了《山海经》,可以参考刘宗迪《失落的天书》。朱卿的化生与化身(是一种结果),我侧重于认为是人类的普遍思维和认知,这样可能会更好一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有一种弊病,习惯用西方学术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文本。戴着有色眼镜要看,比如《亚鲁王》。细节上要重视。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10:10—12:00  主持人:张多 总评人:林继富

发言人:

程鹏 旅游民俗学初探:民俗学对旅游的研究述评

(互评人:林海聪、吴莹)

王琨 浅析辽东满族的婚姻故事

(互评人:王明月、张彰)

王明月 IT笑话叙事中的“程序猿”——程序员的职业反思与身份认同

(互评人:周波、蓝媛媛)

张琼洁 超越民俗学的故事研究数据与分析

(互评人:吴新锋、黄美龄)

孟丹丹 从《窝果策尼果》看哈尼族的生态观

(互评人:苏长鸿、张志娟)

周之润 “望夫云”故事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婚俗变迁

(互评人:陈琳、靳晓頔)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旅游民俗学初探:中国民俗学对旅游的研究述评

程鹏

(华东师范大学)

摘 要:中国民俗学对旅游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民俗旅游领域,其研究视角主要有四种。总体说来,中国民俗学对旅游的研究还很不足,不仅研究成果较少,而且研究对象和视角较为狭隘,另外在理论方法上借鉴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较多,没有体现出民俗学的特色。通过梳理民俗旅游学的概念、性质及研究内容等,对旅游民俗学的构建有重要借鉴意义。旅游民俗学是民俗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利用民俗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对旅游中的民俗事像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在研究范围上,它的视野不再仅限于民俗旅游,而是扩展至所有旅游活动。研究对象上,它侧重于旅游中的民俗。主要内容包括旅游民俗史、旅游民俗志、旅游民俗学专题研究、旅游民俗学应用研究、旅游民俗比较研究五个部分。在理论方法上,可以充分利用民俗学研究民间文学的传统和积累,进行民俗学式的旅游研究,走出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旅游民俗学;民俗旅游;分支学科;民俗旅游学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不仅是旅游学研究的对象,也被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所关注。相较于民俗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对旅游的研究要更早一些,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也都优于民俗学,并形成了相应的交叉学科。虽然民俗学对旅游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也有学者提出过建立旅游民俗学的口号,但整体而言,民俗学对旅游的研究并未形成自身的特色,无法与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相媲美,还远没有达到建立旅游民俗学这样一个分支学科的程度。本文通过梳理中国民俗学对旅游的研究,意在找寻问题所在,希望可以为旅游民俗学的构建与发展做一初步的探索。
       “对旅游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多学科的特点,而且,在旅游研究领域,学者并不太注重学科边界”,① 许多学者本身就是拥有两种或多种学科背景的“两栖”或“多栖”学者。所以,本文提到的文章虽然大都是民俗学者运用民俗学理论进行研究并发表于民俗学相关刊物上的,但也无法进行非常严格的区分。
一、中国民俗学对旅游的研究叙评
二、旅游民俗学建设探讨
结 语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浅析辽东满族的婚姻故事

王琨(中山大学)

摘 要:本文选取辽东满族民间婚姻故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口承叙事中经常出现的“狐狸媳妇”与“大姑姐偷嫁妆”这两类故事的分析,阐释其中隐含的性别叙事与族群叙事,同时也试图描摹出辽东满族的族群文化特质与文化精神

关键词:辽东满族;婚姻故事;性别叙事;族群叙事
1 辽东满族及其民间叙事概述
2 辽东满族民间婚姻故事的界定
3 辽东满族民间叙事中的四类典型婚姻故事
4 婚姻的言说:辽东满族民间婚姻故事的文化阐释
结 语——对现今辽东民间故事讲述状况的一些思考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IT笑话叙事中的“程序猿”

——程序员的职业反思与身份认同

王明月

(辽宁大学)

摘 要:程序员笑话,是指蕴含IT专业技术知识并描写程序员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类笑话。程序员群体在生产创作的程序员笑话里自嘲“程序猿”。他们通过解释笑话叙事中的“程序猿”角色来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程序员职业角色,尝试通过建构、解构“程序猿”角色,提升阶层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程序员笑话;程序员;身份认同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望夫云”故事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婚俗变迁

周之润

(大理学院)

摘 要:《望夫云》的故事是大理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风物传说”,《望夫云》的故事里包含了很多值得研究和分析的元素,如表现大理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该地区的爱情模式和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宗教。此外,《望夫云》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民族学和民族史的研究价值,它反应着人民大众的价值取向,体现着文化的变迁,同时是一部有关于“人性”的作品。而《望夫云》的故事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则是其中关于“婚姻”形式的变迁。这种反映在民间传说中的婚姻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研究该地区婚姻变迁史的佐证。然而,在以往对于《望夫云》故事的研究中却更多的把焦点放在该故事在“神话”领域中的文学价值,的却鲜有关于该部分的研究。因此,通过《望夫云》故事的变迁去研究该地区的婚姻变迁史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望夫云;民间传说;白族;婚姻史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画眉深浅入时无

——中国传统画眉材料初探

黄美龄

(北京师范大学)

摘 要: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女子很早就开始对眉毛进行描饰,创造了精细的画眉习俗。不同时代文化晕染下的眉式时尚各有千秋,丰富多彩的眉饰文化造就了画眉材料的多样化发展。本文从诗文、正史、杂记、小说等古代典籍和当古材料中梳理材料,讨论中国传统画眉材料的种类、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等问题。传统画眉材料有石黛、螺子黛、铜黛和烟墨等,这些材料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画眉材料所画之眉的颜色深浅浓淡也稍有差异。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推测,画眉步骤大概是,以刀或镊子去除眉毛,用黛砚和杵将黛块研磨成粉末,再用眉笔蘸黛粉画眉。

关键词:眉式;画眉材料;制作工艺;眉饰色彩;画眉方法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尝试补充一些研究资料,以画眉材料为主要讨论对象,
以期更加全面地梳理中国传统画眉材料及其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等问题。
一、画眉材料知多少
二、眉饰色彩与画眉材料
三、画眉材料的使用方法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个人生活史之于民俗学的重要性

于晓雨

(山东大学)

摘 要:经由老人口述的个人生活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资料,这些资料不但可以从横向上展示出老人生活地区的各种民俗事象的现存状态,还可以从纵向上陈述出当地各种民俗事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变化。我们通过记录、整理老人的个人生活史,并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一些补充调查,就可以完成对一个地区立体的民俗风貌的诠释。由此可见个人生活史资料对于民俗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在实际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应当给予这些资料足够的重视,把握访谈的机会以个人生活史的形式更加完整的记录下老人们所了解的民俗知识。

关键词:口述史;个人生活史;民俗事象;记录与保护
吴新峰评议:如何由一个人上升到一个群的生活史?观点如何审视?论文忌讳口语化。
黄美龄评议:如何使用生活史材料,局限性何在?论文最后应该探讨一下。
于小雨回应:以一人为主,其他人作为补充,这样可能 更准确点。|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