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979年以后
1979年2月,国家相关部门在昆明举办了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座谈会”。李子贤在会上提出民间文学界要拨乱反正,恢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应有的地位。
同年7月,李子贤参加了由北师大举办的“《民间文学概论》暑期教师培训班”,得到钟敬文教授的指导。从77级、78级、79级开始,云大中文系开设了《民间文学概论》、《神话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少数民族原始文学》、《宗教学导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选讲》、《民族文化学》等课程,这样的课程在当时,是全国最系统的。
1980年,受教育部委托,云南大学中文系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师资培训班”,共有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青年教师来参加。师训班上,钟敬文先生亲自到云大为学员授课。朱宜初、李子贤、张福三、秦家华等教师也分别主讲了神话、史诗、民间故事、民间叙事长诗等专题。这次师训班用的讲义,经过后来几届学生的试用,最终形成了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由朱宜初、李子贤任主编,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开始,云大中文系开始招收民间文学硕士生。83级硕士生包括,朱宜初教授招收沈怀灵,李子贤教授招收谢国先。谢国先后随尤中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张福三教授招收86级硕士生邢定生。李子贤教授招收88级硕士生黄泽。1984年,黄泽老师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并于1991年获民俗学硕士学位(云大与广西师大联合培养),后留校任教。1992年,在谢国先等几位教授的努力下,民俗学硕士点得以确认。
1997年,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关系调整,学科名称改为“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到1990年代末,云大民间文学学科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学术团队,包括张文勋、朱宜初、李子贤、秦家华、傅光宇、黄泽、段炳昌、木霁弘、秦臻、李道和、马翀炜等。召开多次民间文学国际学术会议,与日本、美国、泰国、越南、韩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学界往来频繁。
到21世纪,民俗学硕士点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点又陆续培养出董秀团、黄静华、李荣荣、洪颖、杨立权、刘红、杨杰宏、陶书霞等第五代青年学者。还在云南省丽江市黄山乡、剑川县石龙村、元阳县箐口村和楚雄州设立民俗调查基地,方便研究生进行田野作业。出版或再版了一大批著作。比如:朱宜初《民族民间文学散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朱宜初、李子贤《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张福三、傅光宇《原始人心目中的世界——西南民族原始文学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李子贤《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秦家华等《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杨知勇、李子贤、秦家华《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云南少数民族生葬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云南少数民族生产习俗志》(云南民出版社,1990年)、《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段炳昌《南诏大理国的流风遗韵——穿越白族民俗长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神圣的解构——民族文化研究的多维审视》(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西南民族文化与民俗——民族文化学的新视野》(海南出版社,2008年),黄泽、黄静华《神话学引论》(海南出版,2008年)。木霁弘《茶马古道考察纪事》(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李道和《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民俗文学与民俗文献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董秀团:《白族大本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毛艳,洪颖,黄静华《西南少数民族民俗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
其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西南民族节日文化》、《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白族大本曲研究》等著作,都成为在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著作。
[ 本帖最后由 张多 于 2015-12-8 19:5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