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利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心灵之舞肉连响

利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心灵之舞肉连响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其中湖北省利川市的肉连响榜上有名。此次肉连响的入选,填补了利川市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空白。
  肉连响是诞生于利川市都亭、汪营、南坪一带,流行于全市的民族民间舞蹈。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人们习惯称之为“肉连响”。
    肉连响舞蹈是根据旧时“泥神道”演变而来的。解放前,乞讨者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将稀泥涂在裸露的身上,手舞足蹈,沿街沿门拍打,稀泥四溅,迫使主人施舍。俗称“泥神道”。其主要动作有:“秧歌步”、“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鸭子步”、“双打”、“十响”、“七响”、“四响”、“三响”等。在动律上讲究“圆转”,顺着相击部位不断改变身体倾斜角度,柔美协调。肉连响本无唱腔和伴奏,艺人根据表演的需要,加上舌头和手指弹动声响伴奏,增加舞蹈的欢乐气氛。

     土家“肉连响”与优秀民歌《龙船调》、民间曲艺《利川小曲》一起,被誉为利川民族文化“三绝”。其中,“肉连响”这一绝可谓“土”到家,绝到家。   
    啪—啪—啪,啪—啪—啪……
    “左脚蹬,右脚跳,出门三大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在利川城区及人口较多的集镇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乞丐,他们在头、脸、身、手等处敷上稀泥,嘴里念着以上口诀,从街头一路拍打而来。一方面,他们来到谁家门前,稀泥飞溅,主人得赶快施舍,打发他们走开;另一方面,他们击打身体各部位的轻快、滑稽、搞笑的动作,又让人们获得某种愉悦。利川乞丐的这种行乞方式被称作“泥神道”。
    “泥神道”表演的这种动作,手势如同拿着一支铜钱莲湘从头到身上下舞动,其声响和节拍急促而热烈,类似于民间舞蹈打“莲湘”,因此,又被人们称为“肉连响”。
    可能是因为“泥神道”轻快、滑稽、搞笑的动作让人们获得了某种愉悦,所以,人们在劳作之余、闲暇之时,也打起了“肉连响”。这时的“肉连响”已没有行乞时的实用功能,而是具备了舞蹈最原始的自娱和宣泄感情的功能,并因为“肉连响”动作简单,无需道具,更不需要舞台,所以,很快演绎成民间舞蹈。后来,“肉连响”更是成了流行于利川汪营、南坪、柏杨坝和城关镇一带的群众性健身舞蹈。
  艺术大师大创新   
    解放后,“肉连响”在利川曾一度消失,是一位名叫吴修富的理发师傅,让它起死回生,并将它发挥得淋漓尽致,走出大山,走进央视,走向世界。
    现年78岁的吴修富老人是我州首届民间艺术大师,性格开朗,精神矍铄。10月17日,海拔1000多米的利川城已是寒意袭人,但吴修富还是坚持要赤身为我们表演“肉连响”,连贯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柔美协调。
    一生喜爱文艺和体育的吴修富,年轻时就对“肉连响”颇感兴趣。他十几岁当理发师傅的时候,便悉心模仿和学习“泥神道”的动作,并揉进秧歌舞、耍耍、跳丧舞、竹莲湘等民间舞蹈的动作,通过拍击额、肩、臂、肘、肋、胯、腿、脚等部位,配上民间“莲花落”的曲调,使“肉连响”的舞姿更加优美和充满情趣。
    “肉连响”本无唱腔和伴奏,吴修富“莲花落”引入“肉连响”,使“肉连响”有了口腔和舌音的伴奏,后来,他又加入了手铃、脚铃、环铃等以及指尖弹动的声音。他还把利川小曲、灯歌等民间曲艺的唱腔引入“肉连响”,唱词则根据演出现场的实际情况,见什么唱什么,增加了舞蹈的欢乐气氛。
    “肉连响”经过吴修富多年的精心打磨,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也成了他本人的绝活。接着,他想把这门艺术推介出去。1986年,首届湖北省民运会在恩施州举行。吴修富看到会上表演了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项目,便找到组委会的人,请求表演“肉连响”。结果,他的表演使整个体育场都沸腾了。
    从此,每届省民运会上都少不了吴修富表演的“肉连响”。他和他的徒弟们还应邀到南宁、昆明、乌鲁木齐等地演出。1988年,比利时洞穴专家在考察腾龙洞期间,也慕名请吴修富教“肉连响”。2000年8月,中央电视台在利川专门采录“肉连响”。此后,吴修富带着“肉连响”多次在央视露面。
  传承容易传神难   
    “肉连响”形式简单,不用道具,不拘场合,既具娱乐要素,又有健身功能,深受群众喜爱,所以,其简单传承不是问题。近些年来,经吴修富传艺的徒弟就有 200多人。“还不算比利时等国家的洋徒弟哩。”吴修富说,“利川文武学校是教习‘肉连响’最理想的地方,那里的学生习武,身体素质好,又有灵性,学校领导也很重视,我每周都要去上几节课。”
    但是,要使“肉连响”的传神动作和技巧在传承过程中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却是一件难事。很多人在看过吴修富表演的“肉连响”后,觉得整套动作自然流畅,神韵备至,浑如天成。而其他人表演时总是差那么一点神韵。
    要知道,吴修富“肉连响”的神韵来自于他近60年的苦心修炼。他说,他虽然带了不少徒弟,但多是为了参加某次活动临时学的,演出一结束,就不再练习,学得地道的没几个。就是他在文武学校用心培养的学生,也因就业而放松甚至放弃了练习。
    “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要想“肉连响”在传承中得以传神,一方面要扩大“肉连响”的传承面,从中发现好的“苗子”;一方面,有意传承“肉连响”衣钵者,得像吴老先生学习,苦心修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