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杨振伟 】福建民间信仰:以“神缘”促“人缘”

【杨振伟 】福建民间信仰:以“神缘”促“人缘”

保生慈济文化节上的两岸信众共祭仪式

福建省民间信仰门类繁多、历史悠久,在群众中有着广泛影响。由于沿海一些地区社团同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社团和台、港、澳地区的社团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又与佛教、道教及民俗活动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近年来,该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而使福建省的民间信仰管理工作有声有色。

  近年来,福建省民族宗教厅在实施对民间信仰活动及场所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民间信仰管理工作的新思路,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
  从1990年起,福建省就开始了对民间信仰活动情况的关注并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各地对民间信仰活动也不同程度地开展试点管理,总结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也提出了大量的困难和问题。2007年、2008年分别召开全省民间信仰管理工作座谈会与全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点工作座谈会,积极摸索总结试点经验,提出管理原则与思路。确定了“属地管理、齐抓共管、归口管理、教育引导”的工作思路,提出探索管理的工作办法。对少数社会影响面大、历史悠久、信众多、海外联系密切的场所,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分别纳入各级民族宗教部门试点管理范畴,实施分级管理。对各地大型及较大型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中部分具有佛教、道教特征,但又不具备宗教活动场所登记条件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在场所与佛教、道教协会双方自愿的情况下,挂靠佛教或道教协会代为管理。
  民间信仰推动对台交流
  福建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超过1000万人,港澳同胞110多万人,台湾同胞中80%以上祖籍在福建。改革开放以来,台海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闽台两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神缘久”的特点,在促进两岸关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该省利用闽台地缘、血缘、文缘、商缘、神缘所起的作用,积极开展对台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台湾现有1万多座庙宇,供奉着200多种主祀神。据台湾当局先后6次对各宫庙主祀神进行统计,历次调查统计的前20名主祀神中,就有16种神祇来自福建。近年来,福建的湄洲妈祖祖庙、泉州天后宫、东山关帝庙、临水娘娘府、海沧保生大帝庙、开漳圣王庙等庙观,不但吸引了大量台湾民众前来朝拜,而且有关宗教管理部门还积极组织他们赴台交流,多次护送祖庭神像巡台,受到了台湾民众的普遍欢迎。两岸民间信仰的交流,在凝聚台湾民心、沟通两岸同胞感情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厦门市有26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对台民间交往密切,其中青礁慈济宫、灌口凤山祖庙、马巷池王宫等3个民间信仰宫庙在台湾就有分炉、分庙近2000座。海沧青礁慈济宫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届保生慈济文化节。前来共襄盛会的人数从第一届的1500人增加到第三届的7000多人,其中,来自台湾的嘉宾和信众由200人剧增至2000人,连年被国台办列为全国重点对台交流项目。漳州市把民间信仰作为漳台两地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举办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节、中国云霄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节、海峡两岸三平祖师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节、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等活动,打响了祖地祖庙文化品牌,增加了人员往来、提升了漳州民间信仰的影响力。
  弘扬民间信仰积极因素
  福建省民间信仰在对台交流中具有独特的“人缘”与“神缘”优势,如何引导和发挥其独特优势,成为各地探索的重要内容。厦门市委、市政府在民间信仰探索管理中,坚持抓典型,发挥青礁慈济宫对台交流祖宫祖庙的独特优势,做好做强对台交流中民间信仰要先行这篇文章,促成保生大帝神像巡游金门与澎湖列岛活动,受到台湾乡亲的欢迎和赞赏。当地政府还出资,在青礁慈济宫周边,配套规划建设了义诊所、百草园、中医药长廊、中医药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馆等集历史文化、医学知识、休闲养生、教育服务为一体的场所,切实将保生大帝慈济、健康、和谐的精神传承弘扬。各地举办开漳圣王文化节、三平祖师文化节、妈祖文化节、蛇文化节等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广大信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民间信仰宫庙供奉的神祇多数为历代人们敬重的忠良义士以及慈善施恩的传奇人物,弘扬其内在的精神对于化解矛盾、止恶扬善、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多数有影响力的宫庙能够传承各自所尊奉神祇的传统美德,并将部分宫庙的收入及信众的捐赠用于捐资助学、修桥铺路、施医赠药等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文明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章来源:http://www.mzb.com.cn/onews.asp?id=30864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