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唐志军:中国式春节的环境代价

唐志军:中国式春节的环境代价

本文于2013-2-23发布于中评网

  中国式春节的环境代价

  唐志军

  辞旧迎新。2013年的春节即将过去。就多数中国人而言,在这雾霾沉沉的神州大地上,这个春节其实过得有些压抑和低沉。中国当前的环境,更需要一个节俭、“两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春节,而不是一个家家大鱼大肉、处处硝烟弥漫的春节。然而,根据笔者的观察和调查,即便一些城市(比如说北京、福州等)的烟花炮竹销售量下降了不少(其中北京下降了37%,福州下降了两成多),中国式春节的环境代价依然巨大。

  为说明中国式春节的环境代价,笔者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测算。应该说,这些测算后所得到的数据都是较保守的,真实情况是,中国式春节的环境代价比文章的测算数据可能更高。然而,即便是保守式的估算结果,也会让我们瞠目结舌、惊叹不已。

  一、烟花炮竹的燃放代价。笔者在农历12月23日赶往农村老家,23日晚,在县城停留。半夜,24日0:00时左右,突然听到鞭炮齐鸣,好不热闹;而且,经久不息,直到天亮。24日早上起来,问大哥,怎么放那么多烟花炮竹?答曰是立春。问,要放多少?答曰,起码一匝重3公斤鞭炮。问,每家都如此?答曰,是的。又问,大年三十夜呢?答曰,更多,每家起码放10公斤以上!笔者将信将疑,于是跑出去问了附近的几家居民,得到的答案基本差不多。24日,回到乡下,并在大年三十夜真正感受了农村对烟花炮竹的消费之高。其一是,我爸买了6匝鞭炮,每匝都在2公斤以上;其二是,我弟买了两箱烟花,每箱在10公斤以上;其三是,从大年初一0:00时到早上,村庄里的烟花炮竹声密密麻麻、响个不停;其四是,大年初一,有5个同村的儿时伙伴听说我回家过年,都买鞭炮到我家来放,他们每个人买的鞭炮起码在2公斤一匝;其五是,上午到下午时分,我去拜谒了近30家亲朋好友,发现每家每户的地上都堆了厚厚的一层烟花鞭炮燃放后剩下的纸屑;其六是,我问我父亲,整个春节期间要消费多少烟花炮竹,答曰至少300元!尔后,我调查了周边的几个村,发现我家算是普通家庭,春节期间燃放的烟花炮竹量在周边村落里只能算中流水平。第二天,我询问了我在其他省份(广东、山东、江西等地)的学生,据他们的反映,其所在地农村放的烟花炮竹与我调查的情况差不多。此外,初七初八的开店、元宵节也得放大量的烟火炮竹。而中国农村超过1.5亿个家庭,如果按照我家的燃放量和燃放值,将在春节燃放450亿元和30亿公斤以上的烟花炮竹。即便平均只燃放其三分之一的量值,也将达到150亿元和10亿公斤!相对来说,县城、市、省城等城市,每个家庭的烟花炮竹燃放量(值)要比农村为少,我们假设只有农村的1/5,加上城市的近1.5亿个家庭的燃放量(值),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计,中国2013年春节燃放的烟花炮竹将超过180亿元和12亿公斤!

  而后,我又上网查询,中国一年的烟花炮竹销售额,其数值是2008年全国销售了250亿元,其中60%销往国内!也就是说,2008年,中国消费了150多亿元的烟花炮竹!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数值在2013年应该更大。春节期间(从农历12月15日到第二年的元宵节)所消费的比重应该在50%以上,也就是说,中国人过一个春节,所消费的烟花炮竹,价值或将超过100亿元。

  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烟花炮竹里面含有多种对人体和环境污染伤害极大的物质。燃放中会释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氮化合物和各种金属、非金属氧化物和大量的烟尘颗粒。短短的一个春节,所燃放的超过12亿公斤的烟花炮竹对于中国这个业已雾霭沉沉多日的国度来说,实在是不堪承受之重呀!

  二、人口迁徙的环境代价。每个春节,都是一次人口大迁徙。据报道,2013年,春节期间,中国将有34.07亿人次出行。如果以一人次平均出行距离为100公里计算,将达到3400亿公里的总里程。考虑到规模效应(即一台车可能有2个人或以上的人搭乘)和不同交通工具的油耗量,我们以每人每100公里消耗5升石油作为计算的基础,将至少消耗石油0.17亿吨。如果以一人次平均出行距离为200公里计算,将至少消耗石油0.34亿吨。而如果每人每100公里消耗超过5升以上的石油,将会消耗更多的石油。中国2012年消费的石油总量约为5亿吨,其中,大部分为车辆所消耗。由于春节期间的人口出行次数是非春节的数倍,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推断,2013年的春节,由于人口大迁徙,可能将消费高达0.5亿吨以上的石油。此外,在出行途中造成的灰尘污染、食品污染、噪声污染和垃圾污染,对于中国的脆弱的环境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三、食品浪费的环境代价。据报道,中国一年浪费的粮食(包括大米、麦类、肉类、水果、蔬菜等在内)在500亿公斤左右。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个大吃大喝的节日,是个招待客人的节日,是个宴请领导的节日。因此,这个时节所浪费的粮食无疑是平常月份的数倍。如果中国一年浪费500亿公斤粮食的报道属实,那么春节浪费的粮食将可能超过150亿公斤!另外,据我的观察,即便我的父母都是节俭之人,春节期间,我家浪费的粮食(包括剩饭、剩菜、水果、蔬菜等)每天都在1公斤左右,春节一个月则要浪费约30公斤。而全国约有4亿个家庭,因此,春节期间,家庭浪费的粮食则高达120亿公斤。如果加上酒楼、饭馆的粮食浪费,将超过150亿公斤。所以,我觉得媒体报道的粮食浪费数值基本上是可靠的。这些浪费的粮食,也会从多个方面和多个环节污染环境,加剧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

  四、礼品往来迎送的环境代价。中国人是个讲究礼品迎来送往的民族,在春节期间,尤其注重礼品的送来送往。不说别的,我测算,光是包压岁钱用的红包将高达30亿个以上(全国低于15岁以下的小孩有近3亿人,按照每个小孩在春节期间平均收到10个红包计算)。其他的礼品,诸如烟、酒、食品油、饮料、特色食品等,在这个过度包装的时代,光是这些礼品的包装,其价值都将超过数千亿元。测算的依据是:据报道,2011年,全国礼品市场的年销售额约为13000亿人民币。春节期间的礼品销售额应该占全年销售额的20-30%,即26000亿元-39000亿元左右。而礼品价值中,一般来说,包装占比超过20%。如此价值高达数千亿元的包装,虽然一部分会得到回收,但相当一部分也被抛弃到大自然,任其腐烂。这对于已经千疮百孔的中国环境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雪上加霜。

  五、祭祀拜神的环境代价。中国是个注重祭祀拜神的国家。春节期间,立春、农历23晚上送灶神、24过小年、除夕夜、大年初一烧第一炷香、元宵节都得进行祭祀或拜神活动。而每次祭祀或拜神,都免不了烧纸钱、烧香和放鞭炮。就我在农村的观察和调查,在我老家所在的村庄,为这些祭祀拜神活动,每家所需烧的纸钱不低于1公斤,烧的香也在1斤左右。城市里进行类似的活动相对较少。如果以每个农村家庭在春节期间为祭祀拜神所烧的纸钱为0.5公斤作为平均值,就中国来说,超过1.5亿个农村家庭所消耗的纸钱将超过0.75亿公斤,加上城市和寺庙等地的消费,将超过1亿公斤!试想,1亿千克的纸钱,需要砍伐多少棵树呢?

  鉴于中国当前的环境形势,鉴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后代子孙的幸福,我在此呼吁,有必要改变中国式春节的过节形式,包括:少放甚至是不放烟花炮竹,加快城市化、减少人口迁徙,珍视粮食、减少宴请、厉行节约,减少亲朋好友之间的礼品迎来送往,从而以更少的环境代价来获取更大的节日快乐和安定祥和。

  [ 唐志军 经济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经济学教师 ]

  2013-2-20

  本文原载:财经网  

  http://www.china-review.com/gath.asp?id=31475

TOP

与唐志军博士商榷

此文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春节,个人认为偏颇而且大有商榷余地。
首先,什么叫“中国式春节”?难道春节是日本人发明的?
其次,空气污染不是过春节的错,而是不法商人、无良商人、政府监管部门、经济界的错,我们应该生产更加优质环保的烟花爆竹,应当禁止生产噪音过大、不安全、高污染的烟花爆竹。然而,事实是源头缺管理,脏水泼民俗!
再次,作者“从几个方面分析和测算”,这种假说性研究成果,能不能说明问题?民俗用数字来测算,算得清吗?
四次,文中诸多数据,有几个是准确无误的?
五次,人口迁徙消耗石油,产生污染。敢问,石油不给百姓消耗,给谁消耗?回家过年消耗的石油,比公车私用消耗的如何?比公款吃喝浪费的如何?比黑工厂的污染如何?比污染企业排放的如何?好像我们回家过年坐的是免费汽车、火车、飞机一样,我们给钱了啊,血汗钱交给中石油中石化了啊!
六次,春节造成食品浪费,敢问你怎么知道我家过年没吃完?你怎么知道我家做了多少菜?你怎么知道你看见的宴会不是公款吃喝?你怎么知道人家送礼就一定是浪费?
七次,祭祀拜神产生污染。我问这句话是不是外星人?这种谬论,你不去问问城市建设有没有留下民俗空间,你倒说上坟祭祖是污染源。我烧纸这点污染,难道比汽车尾气、工厂、建筑工地的还大?那办公、填表、盖章、各种申报审批浪费那么多纸张,你怎么不说?
最后,你的结论里面说改变过节形式,敢问是不是过圣诞节算了?几个建议大而不当、空而不实。您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节约不是口号,而是生活观念,民俗观念。节约不是运动,而是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提出观点可以,只是不能乱说乱写,写文章是要读书学习的。否则落下杞人忧天之名。扰乱视听,误导民众。就不好了。
(特别声明,对文不对人。)

TOP

顶张多

TOP

回复 2# 的帖子

其实这是作者引入现代性的一些话语(比如,环境代价),吊诡的说法而已。
不用说春节,就说我们每天使用的一次性餐具,这个要是统计出来,环境代价可见一斑。但是禁用一次性餐具这么多年来,为什么还是有消费,有生产呢?
工业化现代化或消费文化的要旨就是加速死亡,一次性餐具是死亡得最快的东西,所以它最符合今天的消费逻辑。

当然烟花炮竹确实存在消费的问题,但是消费行为本身跟民俗不构成法理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就像上次黄浦江的死猪事件,嘉兴政府解释说当地人有抛弃死猪的习俗,这也是不能作为动机辩护的论据的。反过来,把民俗(春节)作为消费浪费甚至环境污染行为的靶子来批评,也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现代社会靠什么解释和解决这些被建构起来的问题呢?当然不能靠打击民俗,而是要在风尚引领上做文章。

经济学的人其实应该看到这些环境代价背后创造出来的GDP,从某种意义上讲,浪费才能带来消费,而习主席强调杜绝浪费,也是在刻意降低GDP在社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强调幸福和美丽生活。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写文章都是似是而非的问题,找一个合适的叙事安排,符合受众的胃口,于是,谣言成了真理。
反正民俗学和人类学都十分讨厌数据,但有时候又要反问我们自己,质性研究究竟有多大的力量,我们今天生活的一切一切都不是数据和数字化管理建立起来的吗?没有人口监控,环境监测,医疗,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的种种数据发布,我们怎么活?不要天气预报,回到数蚂蚁的时代?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