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压岁钱传承春节习俗 在日华人为子女要过两个年

压岁钱传承春节习俗 在日华人为子女要过两个年

凤凰网 2012年01月31日 09: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31日电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日本过元旦,中国过春节。龙年新年,一个月里经历两个喜庆节日。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根,让孩子们知道春节是过大年,让孩子们在日本如鱼得水生活的同时,记得与祖籍有千丝万缕的牵连,在日华人父母们开始告诉孩子们过年有两次。自然,压岁钱有两份——这个可以有,孩子们说。

  中华学校老师给学生发红包

  发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龙年春节前夕,东京中华学校的老师们给学生们发放一个个“特殊”红包,孩子们高兴极了。随后,老师们仔细讲解了中国新年的文化和饮食习俗。老师说,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发红包,是中国春节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随着时代进步,人们思想意识改变,发红包已不再是简单地给孩子压岁钱,更多是从孩子需要出发。在中华学校,有的班级发图书券,有的班级发精美小礼品等等,不一而足。

  许多孩子高兴地表示,红包里面虽然不是压岁钱,但他们觉得比压岁钱更珍贵。一位二年级的小女孩回到家后,立刻把红包里的现金交给妈妈保管,自己保存了那个封装压岁钱的红包。小女生对妈妈说,今年日本新年时她已经收到红包了,这是第一次在中国春节收到压岁钱,她要留下来做个纪念。

  据班主任老师介绍,各班级的红包都由班上的家长会准备,代表了各位家长的一片心愿。老师代为发放,学校通过送红包的方式,从小给学生们一个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有关中国春节的。中国的红包文化,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的同时,也包含了受惠不忘施予者、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

  龙年春节,二年生的小女孩忙着给国内的长辈们拜年,让父母惊喜不已。大年初一,女孩给国内的爷爷和姥姥拜年时,问有没有红包?爷爷和姥姥高兴地说:有,有,有,还说要通过信封寄给她。给远在美国的舅舅拜年时,她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让舅舅开心不已,并夸奖她中文说得很标准,还说今年黄金周会来日本看她,给她准备2万日元的红包。

  龙年到来,日本各地华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连当地的日本民众也被吸引。1月29日,许多学生与家长来到东京中华学校参加新春游园会。学校老师不但介绍了除夕、初一、十五的民俗知识,还介绍了春节食品,如饺子、汤圆、甜点等。在家长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拿起现场擀好的饺子皮,放入拌好的白菜猪肉饺子馅,一阵手忙脚乱,左右开弓,终于把馅料裹了进去。孩子们学得开心,旁边的大人看着也有乐趣。学生门第一次学包饺子,切切实实体验了一把中国年。

  来自长辈的关怀太深太重

  华人毕女士的儿子生在日本、长在日本,今年快四岁了。在今年的农历春节前,小宝循例又收到了国内的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给出的压岁钱。尽管宝宝还小,看到红包只会欢呼雀跃,并不了解这些花花绿绿的钞票有什么用,或是中国人民币在日本怎样化,但是通过爸爸妈妈的解释,来自长辈的期待和关怀毕竟也通过压岁红包传递给了华人下一代,在宝宝幼小的心里留下了印记,埋下了中国的习惯,加深了对尊老爱幼的感受。

  自宝宝出生以来,老一辈每年春节都会给人在日本的小宝寄送压岁钱。去年发生311大地震,毕女士带孩子回上海住了一段时间。在10月回日本前,双方的父母分别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红包,叮嘱在龙年到来时给宝宝压岁。毕女士推说时间还早,请爸爸妈妈留着自己用吧。但父母说,你们回日本后过年也不一定回来,还是带上吧,孩子过年一定要给压岁钱的。双方父母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在除夕夜把红包放在宝宝的枕头下,才算压岁,才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毕女士夫妇来日时间不短,因工作关系,长年都在日本过元旦新年,几乎没有回国过农历春节的经历,对于中国的新春习俗逐渐淡忘。有了宝宝后,毕女士感觉到随着孩子的成长,自己也重头开始了第二次人生,许多过去的记忆、忽略的习俗、没有学习的人生礼仪等,都开始苏醒了,或是迎面扑来。人近中年的毕女士拿着父母坚持给出的压岁红包,平生第一次认真学习了压岁钱的知识,因为不补课都没有办法向宝宝解释啊。

  毕女士了解到,除夕夜吃过年夜饭,是小朋友们最高兴的时候。小朋友向家中长辈磕头辞岁,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就会给出压岁红包,寄寓着祝福的意思:“压岁压岁,长命百岁。”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为的是当妖魔或鬼怪“岁”来伤害小朋友们时,压岁钱可以用来化凶为吉。压岁钱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爱护和祝福,是为了招财神、保平安,是镇岁、祛病、辟邪、祈福。双方父母给出的666元和888元人民币,虽然数目不大,但都寄寓了六六大顺与八八大发的好事成双的祝愿,体现了良苦用心。

  在龙年新春把压岁红包交给孩子的时候,毕女士详细讲解了压岁钱的内涵。无论孩子是否听懂,毕女士已经从中体会到了来自长辈们的关怀。听说现在国内“压岁钱”坐地起价,送压岁钱不是送祝福而是送面子,毕女士庆幸孩子生活在日本这个不太讲究攀比的社会里,更感谢长辈们提供了良好的、幸福的家庭环境。记得小时候,无论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下,父母每逢春节都会为孩子准备好压岁红包,如今这个传统延续到了第三代。回想起长辈们在平凡岁月的日常习俗里寄寓的深情和关怀,毕女士的鼻子酸了。

  华人孩子储蓄压岁钱津津乐道

  压岁钱怎么花,是个由小见大的生活问题。

  有的华人孩子得到压岁钱就花掉,也有的孩子因为亲戚很多,得到压岁钱一下子花不了,就存了起来。没想到以此为开端,孩子们对存钱有了兴趣,不仅是压岁钱,对平时的生活也注意节俭,存下了不少钱。

  在日初中生小强每到过年时,都会从日本从父亲、母亲那里得到压岁钱。姥姥是归国残留孤儿,也在日本生活,姥姥、姥爷都会给压岁钱。

  人在国内的爷爷、奶奶、姑姑、叔叔们也不示弱。每逢过春节回中国,小强都能得到大把大把的压岁钱,他们有时还特意从中国寄来压岁钱。

  有了这么多的钱,小强一时不知道怎样花,就存了起来。他自己办了银行帐号,看着钱越来越多,他就觉得很高兴。这样,存钱成了一种兴趣。小强平时的生活也变得节省起来。他对父母给得零花钱尽量节省,在本来应该在外面吃饭的时候,他也尽量赶回家,吃点儿剩饭了事。

  这样,他的钱越存越多。据他父亲说:初中生的小强,现在大概有100多万日元。存钱,不仅使小强变得很节俭,也使他经常监督家长,指出他们各种不够节约的地方。

  有的孩子可因为得到了压岁钱变得大手大脚,但有的孩子因为有了压岁钱而养成了节俭习惯。看来压岁钱会因孩子的性格不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同的作用。

  在中日之间过两个年领两次钱

  千叶县华人陈伟(49岁)家中有两个孩子,一个大学生,一个高中生。对于这两个生长在日本的孩子,陈伟和妻子笑称他们是“小鬼子”。他们小的时候,经常回上海,所以对于中国的习俗,还是稍有感觉的。但是,小孩3岁就进入幼儿园,有了日本的寒暑假,所以真正带小孩在上海过春节,也只有一两次。那时,小孩还很小,除了“非常闹非常闹”这样一种印象,竟没有其他关于春节的概念。

  在日本,元旦除夕时,两个孩子打着游戏看着红白歌会守夜,到了午夜12点称要吃过年荞麦面。他们接过亲戚给的压岁钱,很享受日本“正月”的感觉。此时学校放假,日日可以睡懒觉,直到1月10日开学。对他们来说,平常日子来了。他们才不管,那10天之后,对于中国人来说才是真正的年节来了。

  1月22日,在煞有介事做年夜饭的父母旁,兄弟两人玩游戏不亦乐乎。接到压岁钱,他们感叹“有两个年真好啊!”。

  生长在日本的小孩,自然入乡随俗。他们基本习惯于使用日语,在日常待人接物上也显得非常日本化。很多时候,他们可以纠正父母的日语,甚至向父母强调日本式做法的“常识”。但正因为这样,很多父母也产生了新的纠结:自己的小孩,越来越像日本人了。

  其实,既然在日本生活,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像日本人并无不妥,他们本应在生活的地方如鱼得水,而不是像上一辈那样感受很多文化差异。但能够向他们灌输一些“中国”概念,也是很多华人父母的心愿。春节,就成为最好的机会之一。

  资料链接:

  中国的“压岁钱”与日本的“年玉”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除夕晚上要守岁,也就是晚上不睡觉,等待新一年的到来。为什么要守岁呢?这是因为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远古的时候,有一种凶猛野兽,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一天换一种口味,从小虫到大活人,什么都吃。人们都很怕“年”。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又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从此每到年末岁初,人们贴红纸,穿红衣,放鞭炮,这样,“年”就不敢来了。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家长们用“压祟钱”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事实上,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按照日本习俗,过年时也给孩子钱。据说古代时给年糕饼,汉字写作“饼玉”,因此日本的压岁钱叫“年玉”。

  “玉”在日语里和灵魂的“魂”字谐音,而“年玉”是给掌管新年之神上供后取下来的供品。从民俗学上来讲,供品中有了神的分灵,孩子吃后在新的一年会力量倍增。

  日本过年给“年玉”的习惯,可追溯到日本中世纪。当时武士主要给大刀,商人给扇子,医生则给丸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