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游记》第二十九回大义与精解

《西游记》第二十九回大义与精解

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

   凡夫个个都有圆满的自性功德,然而由于未遇佛法未悟大道,要么在六道里轮回不已,要么在六道外精进努力,总之未能显现本有的圆满功德。第一回故事主要讲解修行在境界里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下一回讲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修行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修什么的问题。广义而言,一切众生的生活都是一种修行,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当然这里的“正”是至关重要的,修行之难就难在对正的理解和认识个个不相同。地球人类有近七十亿的人口就有七十亿个对“正”理解和认知,大家个个不相同,这就是众生界的真实情况。由于文字和概念相同,可能会有短暂的趣味相投的情况,然而长期细致的共同生活中还会发生种种矛盾,这都是根子上理解有偏差造成的。众生善根在求道悟道会不断地增长,由于对自性功德感悟有差别,而形成不同的度众文化。比如佛、道、儒三家文化里都有道和理,虽然文字相同,但是内涵并不同。佛家讲道,道家也讲道,儒家也讲道,由于对道理的证悟不同,道理的本质在不同的文化里就有了不同内涵。然而,不论是什么样的道,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理的属性。发露种种文化的道心可以比喻成种种花开,即种种因地,将来必然有种种果德。在一切文化中,大乘佛文化为最真实、最圆满的智慧文化,凡夫发愿学佛的心在本回小说里比喻成百花羞,这个花开了,圆满涵盖了其它一切文化的真实功德之花。一切众生若能发出修习大乘佛法的心,自然会感动十方佛土的道理就在于此。实在太希有了,因此比作百花羞。学佛人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常常会在生活中有逢凶化吉的事。这就是佛家讲的发心的功德,虽然功夫未到也能常常与佛菩萨的本愿加持力感应交道。如净土法门的凡圣同居土,虽然还是凡夫的功力,但确实能感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功德。唐僧因发心去西天取经,这就是发大乘心,因此常常有佛菩萨和护法天神的护佑。
《西游记》中故事都是有道理为背景的,并不是异想天开的神话故事。唐僧在危难之中得到了百花羞的保护就是指发心功德的利益。反观这个世界芸芸众生都在为自己的平安和吉祥而奔波操劳,有几个人能有智慧看到发心才是善中之善呢?发心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在遇难之中可以呈祥,世俗的追求则恰恰相反,往往是乐极生悲。享福消福,病死苦现前,一切名利不能救。发大乘心的人不同,比如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病死之前会先得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从此离苦得乐。追求世利的人不仅病死之苦一分不能少,而且死后问题更多更可怕,实在是惨不忍睹。道理很简单,人在享受过程中真正的作用就是神经元的兴奋,这个兴奋作用导致心理对这种兴奋的依赖,本质上就是阴阳平衡被打破。用科学语言讲,心理内应力聚积,电位增高。在死亡的时候,这个高电位就要放电来趋于新的平衡,这就是地狱火海现前的根本原因。执着于性欲享受的人会在性根出现大火,执着于食欲的人会在舌根出现大火,等等现前都是这个原理。执着的生火,忽略的成冰,冰火相煎可谓丝毫不爽。从这里才好理解为什么佛出于慈悲要来引导众生练中功,守中道,了中义,究竟解脱,彻底解放。
凡夫修行往往又不是一帆风顺的,原因就是从来没有觉悟过,没有觉悟的经验,所有的经验都是迷惑的经验,也就是世俗人常讲的常识。常识害死人啊,这就是百花羞在赏月之时着魔的本意。又是一十三年,比喻自性功德十三种妙观尽失,都是文字和概念惹得祸。刚刚接触佛法的人常常会有这种情况,喜欢听佛字,喜欢亲近佛教,虽然这样向着善缘增上的方向发展,也容易在心里积累污垢,这就是文字障的所知障。执着世利转为执着佛教,如果不能从名字和概念的形式中解脱出来,一样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修行真正进入正修,就是要破除这些不必要的执着和障碍,这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去拯救百花羞,纠正发心,使用心合于正道。然而,由于误解了悟空的作用,依教戒的名相和意识的理义,与黄袍郎对战,只能理念被缚(沙僧被缚),用心如缠(八戒钻草中不出)。从这里才真正领悟到真心的重要性,用心修行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只能向悟空求救了。可惜世人不能理解心意识的作用,生活在无边的苦海之中,随心意识的变化而潮起潮落。最明显的特征是生活的理念常常变化,这就是世界所谓的流行潮,生活方式有流行,思想理念有时兴的特点。什么时候能发现这个问题呢?在佛家讲,当你有了解悟,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见解就有了根,这个根一旦扎下,心里永远会有坚实的安定。看破了一切文化的本质和偏差所在,如同和诸佛菩萨是一个鼻孔里出气一样。如果能在二十四小时里不失这个正解,就叫证得了位不退,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有此功夫即是拿到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门票,临命终时必得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
脱难江流来国土,脱难,遇到了佛法,发心取经,就是脱难了。不再追求种种苦因,当然不会有种种苦果。因缘果报,因变了,不造新业;缘变了,宿业的果永远不会成熟,因此遇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就是一个人的福缘到了,他必将离苦得乐。佛的慈悲用什么来兑现的?就是应化到世间来告诉众生大道之理,教授众生守中之功,达了中之道。江流,随业流转的凡夫,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自性随宿业辗转境界,虽然随顺了佛的教诲,但还没有悟入真实之理。国土,正依二报之依报也;正由过去之业,而受之我心身,谓之正报,为其心身依止之一切世间事物,谓之依报。《三藏法数》曰:“依谓依报,即世间国土也。为身所依,故名依报。正谓正报,即五阴身也。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行愿品疏钞》曰:“依者凡圣所依之国土,若净若秽。正者凡圣能依之身,谓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诸神,菩萨及佛。”唐僧尚在凡地,因此所依之国土虽善良好德,但不能防止魔扰,不能抵御魔害。心身不能一如,故境界于心总有差别。犹如世人修得了长城,悟不了《心经》;上得了月球,见不到嫦娥。宝象国,取普贤菩萨坐骑之名,比喻自性功德显露之趣。乃真实功德的代言国。然而,达此国的只有唐僧、八戒和沙僧,好比世人也是生活在圆满的大道之中,总是冤家路窄,每每谱写冤亲债主找上门的感人故事,爱情、亲情、友情、冤仇无不如此,这都是不明的真心之依性理体的功德庄严所致。唐僧等人虽然能善缘增长,可借一国之力,也只是衣食之安而已。
承恩八戒转山林,承恩,懂得修行的人最知道感恩的份量,现在世俗人讲的去佛门还愿大致是感恩的内容,只是不懂得怎么样才能真正报达佛恩,总是把佛菩萨当鬼神一样来拜,其中迷信气氛很浓。唐僧自然晓得报恩的道理,转识成智,是真报佛恩。要将这凡夫境界彻底放下,把所知障止住,不再辜负佛菩萨的一番慈悲教诲之恩。八戒,戒者止也;悟空不在,修观不得,唯有止恶一法。然而,所知障是不是可以通过止息就能转变呢?非也。知错必改,立戒,戒心缘。菩提心不发,止于空虚,没有真实功德,无有是处。大乘佛法强调发菩提心是非常本质的核心要义,学佛不求发菩提心,都是歪门邪道。因此八戒去战黄袍郎必败无疑,心所法的表现形式就是黄袍郎。无心怎么可能战胜文字呢?佛家常常强调诵经念佛都要随文入观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如果佛教没有戒就更没有了观的基础,止若没有,观更是无从修起了。佛家的戒律讲究开遮持犯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有戒,戒要不违性德,因此必须是活泼自在的戒德。一切为众生而持戒修戒,不是为自己修戒。为自己的修行,不能称为大乘佛法。就是往生西方的净土法门,也不是为自己而能成就的。现在人心量窄小,自私自利的念头根深蒂固,如果不能克服这个障碍,修什么法都难成就。现代社会自杀的人越来越多就是典型的例子,自杀是极端自私的表现,因此死后的问题必然会更严重。转山林,就是指转识成智,用止去应对所知障,去转变文曲的作用。就像世俗的教育和考试,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逻辑到逻辑,本质上没有区别。好比都是木头做的东西,大家很在乎用木头做成什么形象。现在人整容也是差不多,不求心灵的美妙,只在乎外表的形态,这都是六欲增长的表现。

诗曰:妄想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原自性佛前修,迷悟岂居前后?悟即刹那成正,迷而万劫沉流。若能一念合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这首开篇诗非常重要,点明了作者写这回故事的真实用意。妄想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妄想是众生人人都有的问题,没有这个问题大家不会沉沦。然而,不可用妄心来灭掉妄想,执着有个妄想就是妄心,妄想本身是假,承认这个假,就是修行第一大错。佛家讲要想成佛就把一切众生看成佛,要成菩萨就要把一切众生看成菩萨就是这个道理。这个要义非常微妙,佛家的《金刚经》就是开示这个道理。如来无法可说,一切法究竟自在平等故。佛若有法可说,则说明佛用的是差别心,还要说出来,更是执着意,因此,说佛有法可说即是谤佛。那佛应化到世间来开示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又应当如何理解呢?佛所说的一切法与世俗人讲的一切法本质是不同的,听佛说法要用谛听的方法,才能真正明白佛在说什么,《西游记》关于谛听的故事也是非常丰富的内涵的。现在佛门有人念错了经是什么原因?就是依文解义,依凡夫的意识来理解佛经的文字,这是天大的错误,即所谓三世佛冤。《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後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深解义趣,涕泪悲泣”,修行人还是有情感?还要用哭笑来表达感情吗?当然不是。佛经微妙,越读越惊醒,佛菩萨是慈悲心流露,表演给我们看,我们非常在乎这些事,他们就用我们最能接受的方法来演示。“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须菩提,在《西游记》中演示须菩提祖师,表演道家文化的金丹大道,从这里就能理解了。须菩提在《金刚经》中代表修行小乘佛法的人,这与道家的见解相似。这么高的成就,所有的智慧,却未闻《金刚经》一乘了义之教。因此佛家有人讲,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说的是什么经法?是《金刚经》的经法。世俗之人非常难理解《金刚经》,尤其是现在的人类,《金刚经》里称后五百岁,就是指佛灭度后二千年或二千五百年之后。“若当来世,後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从这里可以了解,不了解《金刚经》的教义,就不能真正理解大乘佛法的本义。可见,现在真正能讲经弘法的人确实希有,错解佛法的事情也就在所难免了。真如何必希求?针对修行的用心问题自佛法诞生起就一直存在,否则佛不会讲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就是解答修行人心中的疑问。真如是天真本性,不生不灭的,不必希求的,时刻不离,何必希求?因此,真如不能希求。本原自性佛前修,迷悟岂居前后?本原自性,是众生在遇佛之前就已经有的,虽然是遇到佛才开始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要悟这个本原是没有先后的。既然没有先后,也就是没有时空效应。现在人对佛教最大错误往往是以为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创立的,释迦牟尼之前是没有佛法的。因此常常会造口业,谤佛谤法,给今后性命境界带来问题。佛家讲的无始劫来,是指根本没有开始,没有先后,当下之迷就是无始劫。要彻透本原,自然放下身心境界,不要受时空妄想的影响。悟即刹那成正,迷而万劫沉流。当下迷破掉,悟即现前,一悟一切悟。悟到,即刹那成佛;迷失,则万劫沉流,在江流里头出头没,等待时机成熟。若能一念合真修,灭尽恒沙罪垢。若能当下成一念,就是合真修,恒沙之过皆是二心所成,入一心,则二心的妄想全除尽。这一念一心都常常被误解,世俗之概念与佛法之修行不同没有被重视造成的。如果还坚持自己的错误见解,那只能说明佛法与他无缘,或者是缘未成熟。一心念佛,凡夫非常难做到的。天天念这一句佛号,什么时候得一心了,什么时候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可见,往生是活着去的,世俗之人总是误解成死了叫去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地藏经》中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恶的道理。世人总习惯于把美好当成腐朽,这样做的唯一理由就是这样就会有理由来自豪和骄傲了。其实,这个世界愿意发露忏悔的人才是真正善良的人,基督教要信徒天天忏悔是非常有效的。

却说那八戒、沙僧与怪斗经个三十回合,不分胜负。你道怎么不分胜负?若论赌手段,莫说两个和尚,就是二十个,也敌不过那妖精。只为唐僧命不该死,暗中有那护法神祇保着他,空中又有那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助着八戒沙僧。

若论赌手段,莫说两个和尚,就是二十个,也敌不过那妖精。看看图书馆里的藏书,就知道黄袍妖精的法力无边了。据说当今世界各种学术论文每年以数千万的速度增加,所谓知识大爆炸的年代。这都是黄袍郎徒子徒孙啊,和尚若依这个模式比武,何能胜过?地狱里的众生为什么难度尽?可怜世人执着于自己的错误见解,还要想尽办法用错误的思想去影响更多的人。就是二十个,意思很深,出自佛家第一大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华藏世界品,二十重华藏庄严世界海,开示十方世界真实的各种庄严。《华严经》被佛家祖师大德视为佛教第一大经,也称根本法轮。不论你执着什么样的文化,哪怕是道家《道德经》这样的六道里世间法中最具智慧的经典,确实值得世人的赞叹和肯定,但是在认真读一下《华严经》后,必然会感到《道德经》如苍海一粟,像科学成就之类则更是不足挂齿了,因太肤浅而微不足道了。世界上能遇到《华严经》的人非常希有,能认真读的人更是非常罕见,读懂的人就更不必说了。众生心攀缘能力很强,佛家说凡夫除了一真法界缘不到,没有什么不能缘的。今天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攀缘所成的,不论是诺贝尔科学大奖的科学论文还是文言小说的内容都不过如此,并不真实。依真而起的妄想当然要远远多于真实本身,就像解题一样,正确答案的数量远远不如错误的答案多,因此,说妖魔的手段远在两个和尚之上。八戒只代表戒,沙僧只代表佛理,这些远不如缘虑之心广大。唐僧乃迷失之性,虽常常落难,藏性故,永远不灭。也因为是藏性故,一切妖魔鬼怪都想吃他肉。暗中有那护法神祇保着他,空中又有那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助着八戒沙僧。自性功德,不生不灭,虽然在凡夫地,有变异之生灭之事,确实无生灭之理。佛法的戒律和法理亦真实,因此也必定受保护。

且不言他三人战斗,却说那长老在洞里悲啼,思量他那徒弟,眼中流泪道:“悟能啊,不知你在那个村中逢了善友,贪着斋供!悟净啊,你又不知在那里寻他,可能得会?岂知我遇妖魔,在此受难!几时得会你们,脱了大难,早赴灵山!”正当悲啼烦恼,忽见那洞里走出一个妇人来,扶着定魂桩叫道:“那长老,你从何来?为何被他缚在此处?”长老闻言,泪眼偷看那妇人约有三十年纪,遂道:“女菩萨,不消问了,我已是该死的,走进你家门来也。要吃就吃了罢,又问怎的?”那妇人道:“我不是吃人的。我家离此西下,有三百余里。那里有座城,叫做宝象国。我是那国王的第三个公主,乳名叫做百花羞。只因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中间,被这妖魔一阵狂风摄将来,与他做了十三年夫妻。在此生儿育女,杳无音信回朝,思量我那父母,不能相见。你从何来,被他拿住?” 唐僧道:“贫僧乃是差往西天取经者,不期闲步,误撞在此。如今要拿住我两个徒弟,一齐蒸吃理。”那公主陪笑道:“长老宽心,你既是取经的,我救得你。那宝象国是你西方去的大路,你与我捎一封书儿去,拜上我那父母,我就教他饶了你罢。” 三藏点头道:“女菩萨,若还救得贫僧命,愿做捎书寄信人。”

却说那长老在洞里悲啼,思量他那徒弟,长老拒绝了真心,助长了心所法和教理,当然思量八戒和沙僧。岂知我遇妖魔,在此受难!几时得会你们,脱了大难,早赴灵山!这个重要,只是一般人看不懂。佛法精髓要义不能轻易放过,要说明一下。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能应化到世间来?过去能,现在为什么不能?为什么佛法常存却有末法时期?全因佛法乃印心之道也。众生无心,佛则无应。佛法是彻底清净无为之道,随众生心,应所识量。众生没有了求佛修道之心,佛自然没有办法来化现度生之德。唐僧思量早赴灵山之事,自然感得功德现前。正当悲啼烦恼,忽见那洞里走出一个妇人来,真心不在,只能感受阴德了。扶着定魂桩叫道:定魂桩,唐僧没有智慧而着魔,是魂牵之处。“那长老,你从何来?为何被他缚在此处?”祖宗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即时反省,理清因果关系。长老闻言,泪眼偷看那妇人约有三十年纪,三十,三百,第三个公主,都是指三缘相之数。第三,特指心缘相。离此西下,有三百余里。那里有座城,叫做宝象国。向西即归性,三百余里,是指三缘都缘不到处,叫宝象国,这是佛家常用的比喻,宝象表自性功德,普贤菩萨的坐骑。第三个公主,是受用,现在与妖魔生活在一起,也就是不合功德之用,百花羞,即发更殊胜的愿望,而未成就更殊胜的功德。只因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夜,这十三是本性十三种观照,八月十五乃月圆之夜,这些就是指本性常照之德。玩月中间,被这妖魔一阵狂风摄将来,与他做了十三年夫妻。这是开示众生一念无明的情况,本具的圆满智慧因一念不觉而沉沦于种种苦难;狂风,就是一念无明而有三细相。夫妻,与魔为夫妻就是我们以妄心作主。在此生儿育女,在攀缘心作用下产生错误的结论。杳无音信回朝,思量我那父母,不能相见。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想成佛成不了。但是三公主与一般凡夫不同,她知道她父母在哪,知道宝象国在哪。这就是一般讲的解悟,世上解悟的人也不多见呢。现在世人都把财色名食睡当成生命的意义所在,而这个却被佛家指出是地狱五条根,好比有人把定时炸弹当宝贝抓住不放,结果可想而知。长老宽心,你既是取经的,我救得你。那宝象国是你西方去的大路,因三公主能解,自然可以帮唐僧指路。既然是取经的,自然会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你与我捎一封书儿去,拜上我那父母,这是小说式的描写,其实是行解并进的道理。净土法门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就像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能意识到年轻时想法和做法错误之处。

那公主急转后面,即修了一纸家书,封固停当,到桩前解放了唐僧,将书付与。唐僧得解脱,捧书在手道:“女菩萨,多谢你活命之恩。贫僧这一去,过贵处,定送国王处。只恐日久年深,你父母不肯相认,奈何?切莫怪我贫僧打了诳语。” 公主道:“不妨,我父王无子,止生我三个姊妹,若见此书,必有相看之意”。三藏紧紧袖了家书,谢了公主,就往外走,被公主扯住道:“前门里你出不去!那些大小妖精,都在门外摇旗呐喊,擂鼓筛锣,助着大王,与你徒弟厮杀哩。你往后门里去罢,若是大王拿住,还审问审问;只恐小妖儿捉了,不分好歹,挟生儿伤了你的性命。等我去他面前,说个方便。若是大王放了你啊,待你徒弟讨个示下,寻着你一同好走。”三藏闻言,磕了头,谨依吩咐,辞别公主,躲离后门之外,不敢自行,将身藏在荆棘丛中。

只恐日久年深,你父母不肯相认,奈何?切莫怪我贫僧打了诳语。这句话意味很深,凡夫岂不是这个问题吗?分段生死之后,六道轮回来到这个世界上,有缘人见面了,都以为是头一次相识呢。公主道:“不妨,我父王无子,止生我三个姊妹,若见此书,必有相看之意”。唐僧修行未果,因此国王只三女也,体相用皆不实也,皆是识中缘相。世人也有沟通的可能,依共同的感受,虽然感受不实,确实可以作为信仰的标准。宗教存在于世间主要是信徒感受来导化众生的,不平等的众生界也有共同的价值观。前门里你出不去!因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识成智,只是不管文字的真实理义。离一切即一切法,文字也是有功德的。华严四十二字妙陀罗,字字具足无量义。那些大小妖精,都在门外摇旗呐喊,擂鼓筛锣,助着大王,与你徒弟厮杀哩。文字里所含的种种意思会扰乱心智的。你往后门里去罢,若是大王拿住,还审问审问;只恐小妖儿捉了,不分好歹,挟生儿伤了你的性命。还是放下比较可靠,但是还是有危险,功夫不到,不留痕迹很难的。等我去他面前,说个方便。若是大王放了你啊,待你徒弟讨个示下,寻着你一同好走。有见解正确这一条,足以解脱执着魔乱了,至少不是攀缘增长诸烦恼了。这就是发无上心的重要,既然向着发无上心的大道精进,种种攀缘的心自然就容易放下了。希求大道,不沾粘小术,修行上容易成就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博览小术,如果是为了圆悟大道,则也没有妨碍。但是众生习气重,有了神通而不用神通的人非常罕见。经常还能遇到用神通测试佛菩萨功力的人和事呢,这不是魔心还是什么心?总之是愚痴的表现。佛菩萨广大无边身心,以有量测无量,岂非荒唐之举?测出来的都是自己的分别和执着,丝毫与佛菩萨不相干的。不说已是罪业无边,说之更是无边罪业。不敢自行,将身藏在荆棘丛中。这是明智的表现,知道自己的斤两,谨慎修行,不至于走火入魔。荆棘丛中,指凡夫境界。在凡夫境界里要用佛号导行,不能依意识心择取。

却说公主娘娘,心生巧计,急往前来,出门外,分开了大小群妖,只听得叮叮噹,兵刃乱响,原来是八戒沙僧与那怪在半空里厮杀哩。这公主厉声高叫道:“黄袍郎!”那妖王听得公主叫唤,即丢了八戒沙僧,按落云头,揪了钢刀,搀着公主道:“浑家,有甚话说?”公主道:“郎君啊,我才时睡在罗帏之内,梦魂中,忽见个金甲神人。”妖魔道:“那个金甲神?上我门怎的?”公主道:“是我幼时,在宫里对神暗许下一桩心愿:若得招个贤郎驸马,上名山,拜仙府,斋僧布施。自从配了你,夫妻们欢会,到今不曾题起。那金甲神人来讨誓愿,喝我醒来,却是南柯一梦。因此,急整容来郎君处诉知,不期那桩上绑着一个僧人,万望郎君慈悯,看我薄意,饶了那个和尚罢,只当与我斋僧还愿,不知郎君肯否?”那怪道:“浑家,你却多心呐!甚么打紧之事。我要吃人,那里不捞几个吃吃?这个把和尚,到得那里,放他去罢。”公主道:“郎君,放他从后门里去罢。”妖魔道:“奈烦哩,放他去便罢,又管他甚么后门前门哩。”他遂绰了钢刀高叫道:“那猪八戒,你过来。我不是怕你,不与你战,看着我浑家的分上,饶了你师父也。趁早去后门首,寻着他,往西方去罢。若再来犯我境界,断乎不饶!”

那怪道:“浑家,你却多心呐!甚么打紧之事。我要吃人,那里不捞几个吃吃?这个把和尚,到得那里,放他去罢。”《西游记》不吃唐僧肉的少数妖魔之一。这里是指种种缘相,众生与和尚没有本质不同。妖魔道:“奈烦哩,放他去便罢,又管他甚么后门前门哩。”若能不着缘相,拿起放下都是自在。如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从来没有用过意识心。文字本身不是障碍,障碍的是众生用什么的问题。念佛持咒,都还是用文字的。他遂绰了钢刀高叫道:“那猪八戒,你过来。我不是怕你,不与你战,看着我浑家的分上,饶了你师父也。趁早去后门首,寻着他,往西方去罢。若再来犯我境界,断乎不饶!”钢刀,金冈刀,在金之山用兵,即用缘相修真之趣。去西方要放下万缘,不要攀缘,攀缘是根本错误的。如果有真心在,能转识成智则是另一回事,下一回解说。

那八戒与沙僧闻得此言,就如鬼门关上放回来的一般,即忙牵马挑担,鼠窜而行,转过那波月洞后门之外,叫声“师父!”那长老认得声音,就在那荆棘中答应。沙僧就剖开草径,搀着师父,慌忙的上马。这里:
狠毒险遭青面鬼,殷勤幸有百花羞。鳌鱼脱却金钩钓,摆尾摇头逐浪游。

就如鬼门关上放回来的一般,即忙牵马挑担,鼠窜而行,功夫不得力,根本看不到争胜的希望,放下争胜之心最好。
狠毒险遭青面鬼,文字相非常阴险,青墨写成,用得是识心,非常难被世人察觉到其中的危害。今天又有多少人死在言下啊,就这一部《西游记》就有多少错会之人?何况大道之理。当今世界,七十亿人中能否找出百人十人也是难断之事呢。殷勤幸有百花羞。幸好有心发愿求经修道,因而可以逢凶化吉。鳌鱼脱却金钩钓,摆尾摇头逐浪游。放下万缘,很多人理解有误,以为攀缘佛法不属万缘之内,其实攀缘佛法还是攀缘。金钩钓,其中有三个金,三德是也。攀缘三德也是一种束缚。放下万缘,方能自在修行。佛家强调修行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其中就有放下即自在的意味。

八戒当头领路,沙僧后随,出了那松林,上了大路。你看他两个哜哜嘈嘈,埋埋怨怨,三藏只是解和。遇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一程一程,长亭短亭,不觉的就走了二百九十九里。猛抬头,只见一座好城,就是宝象国。真好个处所也:
云渺渺,路迢迢。地虽千里外,景物一般饶。瑞霭祥烟笼罩,清风明月招摇。嵂嵂崒崒的远山,大开图画;潺潺湲湲的流水,碎溅琼瑶。可耕的连阡带陌,足食的密蕙新苗。渔钓的几家三涧曲,樵采的一担两峰椒。廓的廓,城的城,金汤巩固;家的家,户的户,只斗逍遥。九重的高阁如殿宇,万丈的层台似锦标。也有那太极殿、华盖殿、烧香殿、观文殿、宣政殿、延英殿,一殿殿的玉陛金阶,摆列着文冠武弁;也有那大明宫、昭阳宫、长乐宫、华清宫、建章宫、未央宫,一宫宫的钟鼓管籥,撒抹了闺怨春愁。也有禁苑的,露花匀嫩脸;也有御沟的,风柳舞纤腰。通衢上,也有个顶冠束带的,盛仪容,乘五马;幽僻中,也有个持弓挟矢的,拨云雾,贯双雕。花柳的巷,管弦的楼,春风不让洛阳桥。取经的长老,回首大唐肝胆裂;伴师的徒弟,息肩小驿梦魂消。
看不尽宝象国的景致。师徒三众,收拾行李、马匹,安歇馆驿中。

八戒当头领路,沙僧后随,出了那松林,上了大路。转识成智采用的都是无为之心,所谓闻思修的功夫。真心不到位,戒修不能胜任,还是远离是非之地才是大道。你看他两个哜哜嘈嘈,埋埋怨怨,三藏只是解和。真心不在,戒修不能统一,只得埋怨了。能随顺自然,也算是一种和解。遇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修行要理,心乱时莫求精进,保持不退就好;阴退阳动时要把握时机,早早上坐用功。一程一程,长亭短亭,不觉的就走了二百九十九里。用功不求成功,功到自然成。念佛求往生也是一样,只管念得清楚,字字分明,功到自然成。若一边念一边打妄想,要去西方,这个想法就是痴心妄想。猛抬头,只见一座好城,就是宝象国。顿现之趣,法无定法,顿悟为法。有趣的事科学界的大爆炸理论也是个顿现的理论,速度说和物质说都难以圆满解释宇宙星球的生成过程。本质上就是一念迷而有世界的显现,就像电脑的显示器,整个屏幕上看不到速度效应的,图像是随缘而显现的,屏幕并没有任何变化。不同的软件,会出现不同的画面。放下万缘,宝象国自然就显现了。下一段对宝象国的描写,好似西方极乐世界。只是用了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应有尽有,皆是不可思议。不过,这些只是理悟的过程,是真正开悟前的准备功夫。也是故事的需要,化现的一做象征性宝象国。真正的西方妖怪怎么可能达到呢?或是唐僧到了,就万事毕了。故事岂不结束了吗?还有很多道理没有讲呢,怎么能结束呢,这里只是理念上的事。
云渺渺,路迢迢。地虽千里外,景物一般饶。功德世界与凡夫世界的差别要注意,心地平正,大地则平正。一切现象如云如电,心理明了,不会执着。心量广大,地界广大,视野无尽。不像这个世界都是小小的星球,如地球视野在平地也就三四十里左右,佛家称一个由旬。心量小的缘故,投生在小星球上。极乐世界是一个尽虚空遍法界大的星球,因此只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人才会往生。修功德的人没有厚此薄彼的习气,因此处处一样丰饶。瑞霭祥烟笼罩,清风明月招摇。没有分别执着,虽然有习气未除尽,总是瑞祥境界,清净明亮,处处亲切,不离心性。嵂嵂崒崒的远山,大开图画;潺潺湲湲的流水,碎溅琼瑶。远山,这里和极乐世界还是不同的,极乐世界没有高山,功德山是在地下的,不是高出地面的,因此平正和高下圆满地统一了。心有不平等,自然境界里会有不平整。碎溅琼瑶,道水还是真中有妄的,打破了妄才能同真,因此这里称碎溅。可耕的连阡带陌,足食的密蕙新苗。福田景象,丰足无缺,条理分明,赏心悦目。渔钓的几家三涧曲,樵采的一担两峰椒。三德圆融,自他二利。廓的廓,城的城,金汤巩固;家的家,户的户,只斗逍遥。一切都是自在坚实的,自在所以逍遥。地球人类曾向往的理想国,仔细观察并不理想。因为他们还要搞物质生产,他们只能想到科学发达了,物质生产效率极高,可以达到物质的极大丰富。然而,他们不晓得物质是不需要生产的道理,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是要留下打破自然平衡的问题。人类只有在理解了自在之道之后,才能有真正实现逍遥生活的可能。九重的高阁如殿宇,万丈的层台似锦标。功德崴崴,修功累德的形象描述。世人也有房产,然而这个房产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人死连一件衣服都带不走。但是修功德可以带走,功德的楼阁宫殿都随身而走。只有世间富贵的人很可怜,原因就在于此。也有那太极殿、华盖殿、烧香殿、观文殿、宣政殿、延英殿,一殿殿的玉陛金阶,摆列着文冠武弁;也有那大明宫、昭阳宫、长乐宫、华清宫、建章宫、未央宫,一宫宫的钟鼓管籥,撒抹了闺怨春愁。功德境界里的事相也是样样具足的。也有禁苑的,露花匀嫩脸;也有御沟的,风柳舞纤腰。通衢上,也有个顶冠束带的,盛仪容,乘五马;幽僻中,也有个持弓挟矢的,拨云雾,贯双雕。花柳的巷,管弦的楼,春风不让洛阳桥。种种美妙和快乐只会在人间之上,不会比人间差分毫。取经的长老,回首大唐肝胆裂;伴师的徒弟,息肩小驿梦魂消。反观大唐的众生界,苦生种种苦难,惨不忍睹,因此肝胆裂。修行证果,心中梦想得到了初步实现。
看不尽宝象国的景致。功德利益是受用无尽的,如祖师大德讲,献一份爱心,得一世福缘。可见功德之实,功效之大。可是,还是有千千万万的人不肯修行,不肯做利益众生的事。正相反,搞嫉妒陷害,结怨成仇的损德的事得心应手,真可谓刚强难化的众生。

唐僧步行至朝门外,对阁门大使道:“有唐朝僧人,特来面驾,倒换文牒,乞为转奏转奏。”那黄门奏事官,连忙走至白玉阶前奏道:“万岁,唐朝有个高僧,欲求见驾,倒换文牒。”那国王闻知是唐朝大国,且又说是个方上圣僧,心中甚喜,即时准奏,叫:“宣他进来。”把三藏宣至金阶,舞蹈山呼礼毕。两边文武多官,无不叹道:“上邦人物,礼乐雍容如此!”那国王道:“长老,你到我国中何事?”三藏道:“小僧是唐朝释子,承我天子敕旨,前往西方取经。原领有文牒,到陛下上国,理合倒换。故此不识进退,惊动龙颜。”国王道:“既有唐天子文牒,取上来看。”三藏双手捧上去,展开放在御案上。牒云:
“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上有宝印九颗)
国王见了,取本国玉宝,用了花押,递与三藏。

那国王闻知是唐朝大国,且又说是个方上圣僧,心中甚喜,这一句如儒家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有德之人,自然爱惜有德之人。崇尚道德的人自然赞叹宣扬道德的人,所谓“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牒文全文说明,给世人一个治世的原理。切惟朕以凉德,世间皇帝还是薄德凡夫,现在佛门经常讲薄地凡夫,即此谓也。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这句重要,事神治民,皇帝只不过是替天行道,导化民众也。然而,才德不厚,临深履薄,朝夕是惴。不明众生真义所在,总是惴惴不安。这是一个有良心的皇帝,没有良心的人哪里能把民众的利益真正放在心上呢?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世人凡夫上至皇帝下至乞丐没有本质不同,皆是无常之客,国土危脆,旦夕不保。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救苦观世音菩萨,指示佛法利益,可度孤魂野鬼,何况人类众生?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为众生利益故着法师千山万里求法。经偈,佛经乃至四句偈,都具有同等的度众生的法力。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如果所经之国都共怀度重之心,自然会支持取经成功。当然支持不支持要看,是不是能够真正利益一国之民,因此《西游记》每经一国,都要解决一方苦难。

三藏谢了恩,收了文牒,又奏道:“贫僧一来倒换文牒,二来与陛下寄有家书。”国王大喜道:“有甚书?”三藏道:“陛下第三位公主娘娘,被碗子山波月洞黄袍妖摄将去,贫僧偶尔相遇,故寄书来也。”国王闻言,满眼垂泪道:“自十三年前,不见了公主,两班文武官,也不知贬退了多少,宫内宫外,大小婢子太监,也不知打死了多少,只说是走出皇宫,迷失路径,无处找寻,满城中百姓人家,也盘诘了无数,更无下落。怎知道是妖怪摄了去!今日乍听得这句话,故此伤情流泪。” 三藏袖中取出书来献上。国王接了,见有平安二字,一发手软,拆不开书,传旨宣翰林院大学士上殿读书。学士随即上殿,殿前有文武多官,殿后有后妃宫女,俱侧耳听书。学士拆开朗诵,上写着:
“不孝女百花羞顿首百拜大德父王万岁龙凤殿前,暨三宫母后昭阳宫下,及举朝文武贤卿台次:拙女幸托坤宫,感激劬劳万种,不能竭力怡颜,尽心奉孝。乃于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良夜佳辰,蒙父王恩旨着各宫排宴,赏玩月华,共乐清霄盛会。正欢娱之间,不觉一阵香风,闪出个金睛蓝面青发魔王,将女擒住,驾祥光,直带至半野山中无人处,难分难辨,被妖倚强,霸占为妻。是以无奈捱了一十三年,产下两个妖儿,尽是妖魔之种。论此真是败坏人伦,有伤风化,不当传书玷辱;但恐女死之后,不显分明。正含怨思忆父母,不期唐朝圣僧,亦被魔王擒住。是女滴泪修书,大胆放脱,特托寄此片楮,以表寸心。伏望父王垂悯,遣上将早至碗子山波月洞捉获黄袍怪,救女回朝,深为恩念。草草欠恭,面听不一。逆女百花羞再顿首顿首。’
那学士读罢家书,国王大哭,三宫滴泪,文武伤情,前前后后,无不哀念。

国王闻言,满眼垂泪道:“自十三年前,不见了公主,两班文武官,也不知贬退了多少,宫内宫外,大小婢子太监,也不知打死了多少,不得正受,自然是损官折将,死伤婢奴。就像世人都追求长寿健康,但是方法不正确,常常是折东墙补西墙,时时亏损而不能察觉,以至于百岁之人非常罕见。国王接了,见有平安二字,一发手软,拆不开书,传旨宣翰林院大学士上殿读书。国王心慈善,不愿女儿受苦。另外,强调文人来读书,这样与本回故事相契。
这一段家书,描写了众生与佛菩萨的真实关系。众生应当尽孝道,尽心奉孝。其实修行就是孝道的落实,在佛家称地藏法门。于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良夜佳辰,蒙父王恩旨着各宫排宴,赏玩月华,共乐清霄盛会。前面介绍过,是指众生本有的智慧德相。不觉一阵香风,闪出个金睛蓝面青发魔王,这是指一念不觉,生三细。一是无明业相,就是这个黄袍老怪,二个儿子,就是能见相和所见相。金睛蓝面青发魔王,就是无明业相。金睛,指心用;蓝面青发,惑业烦恼。将女擒住,驾祥光,这里重要,妖魔竟然能驾祥光,可见其中是有功德的。直带至半野山中无人处,难分难辨,被妖倚强,霸占为妻。一念无明心动,是非常难分难辨的。凡夫都是被这起心动念霸占为妻而不能自觉而已。是以无奈捱了一十三年,产下两个妖儿,尽是妖魔之种。无始劫来可谓一十三年,产下两个妖儿,我与我所面对的境界。心境相对即是魔种。论此真是败坏人伦,有伤风化,不当传书玷辱;这些话说得严重,我等凡夫个个如此,伤道德化幻影,信以为真,岂不是玷辱了自性功德吗?可是,世人凡夫有几人会因此而生惭愧之心呢?但恐女死之后,不显分明。有德之人在获得了佛法的利益之后,总要想着如何去帮助芸芸众生,想尽一切办法把佛法的真实利益转告给天下苍生,祈求众生和自己一样,也能得到佛法甘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正含怨思忆父母,不期唐朝圣僧,亦被魔王擒住。这里微妙,与孝心发露之时,正是会凡夫自性 之时,理事相契是也。是女滴泪修书,大胆放脱,特托寄此片楮,以表寸心。这里重要,悟到自性功德利益,自当放下眼前身心万缘,救护自性功德,此是向佛菩萨报恩最真之心也。伏望父王垂悯,遣上将早至碗子山波月洞捉获黄袍怪,救女回朝,深为恩念。谁是上将?谁有能力捉获黄袍怪?破掉种种缘相?这是本回要指示读者的真正内容。
国王大哭,三宫滴泪,文武伤情,前前后后,无不哀念。了解众生众苦之源,自然是要发露忏悔的。

国王哭之许久,便问两班文武:“那个敢兴兵领将,与寡人捉获妖魔,救我百花公主?” 连问数声,更无一人敢答,真是木雕成的武将,泥塑就的文官。那国王心生烦恼,泪若涌泉。只见那多官齐俯伏奏道:“陛下且休烦恼,公主已失,至今一十三载无音。偶遇唐朝圣僧,寄书来此,未知的否。况臣等俱是凡人凡马,习学兵书武略,止可布阵安营,保国家无侵陵之患。那妖精乃云来雾去之辈,不得与他觌面相见,何以征救?想东土取经者,乃上邦圣僧。这和尚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必有降妖之术。自古道,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可就请这长老降妖邪,救公主,庶为万全之策。”

那个敢兴兵领将,与寡人捉获妖魔,救我百花公主?百花公主,就是众生心中最殊胜者。用什么方法才能救出最殊胜的发心?当然很简单,用真心可以救出心之美德。连问数声,更无一人敢答,真是木雕成的武将,泥塑就的文官。悟空不在,谁能救护?文武都是木雕泥塑一般了。况臣等俱是凡人凡马,习学兵书武略,止可布阵安营,保国家无侵陵之患。心现只变的依报境界而已,哪里能降妖除怪呢?这和尚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必有降妖之术。和尚为世间师,德高鬼神自然降伏。自古道,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这句话用得妙,什么叫着了语言文字相?就是产生是非之心的人。可就请这长老降妖邪,救公主,庶为万全之策。既然心有是非,修行当从放下自己的是非之心开始。佛法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境界,也不是要修正敌对的人。

那国王闻言,急回头便请三藏道:“长老若有手段,放法力,捉了妖魔,救我孩儿回朝,也不须上西方拜佛,长发留头,朕与你结为兄弟,同坐龙床,共享富贵如何?” 三藏慌忙启上道:“贫僧粗知念佛,其实不会降妖。”国王道:“你既不会降妖,怎么敢上西天拜佛?” 那长老瞒不过,说出两个徒弟来了,奏道:“陛下,贫僧一人,实难到此。贫僧有两个徒弟,善能逢山开路,遇水迭桥,保贫僧到此。”国王怪道:“你这和尚大没理,既有徒弟,怎么不与他一同进来见朕?若到朝中,虽无中意赏赐,必有随分斋供。”三藏道:“贫僧那徒弟丑陋,不敢擅自入朝,但恐惊伤了陛下的龙体。”国王笑道:“你看你这和尚说话,终不然朕当怕他?”三藏道:“不敢说。我那大徒弟姓猪,法名悟能八戒,他生得长嘴獠牙,刚鬃扇耳,身粗肚大,行路生风。第二个徒弟姓沙,法名悟净和尚,他生得身长丈二,臂阔三停,脸如蓝靛,口似血盆,眼光闪灼,牙齿排钉。他都是这等个模样,所以不敢擅领入朝。”国王道:“你既这等样说了一遍,寡人怕他怎的?宣进来。”随即着金牌至馆驿相请。

也不须上西方拜佛,长发留头,朕与你结为兄弟,同坐龙床,会用真心不落邪念,何需出家修行,去西方取经,当下即是。三藏慌忙启上道:“贫僧粗知念佛,其实不会降妖。”未得当下一心,只念粗心念佛。国王道:“你既不会降妖,怎么敢上西天拜佛?”这句话问得好,修行悟道,不会降妖怎么行?修行就是降伏自己习气的过程。三藏道:“贫僧那徒弟丑陋,不敢擅自入朝,但恐惊伤了陛下的龙体。”丑陋是因为习气未改,暗示众生心地丑陋而不自知,常常还引以为豪,实在是很可悲。

那呆子听见来请,对沙僧道:“兄弟,你还不教下书哩,这才见了下书的好处。想是师父下了书,国王道,捎书人不可怠慢,一定整治筵宴待他。他的食肠不济,有你我之心,举出名来,故此着金牌来请。大家吃一顿,明日好行。”沙僧道:“哥啊,知道是甚缘故,我们且去来。”遂将行李马匹俱交付驿丞,各带随身兵器,随金牌入朝。早行到白玉阶前,左右立下,朝上唱个喏,再也不动。那文武多官,无人不怕,都说道:“这两个和尚,貌丑也罢,只是粗俗太甚!怎么见我王更不下拜,喏毕平身,挺然而立,可怪可怪!”八戒听见道:“列位,莫要议论,我们是这般。乍看果有些丑,只是看下些时来,却也耐看。”

兄弟,你还不教下书哩,这才见了下书的好处。在执着文字文化的世界里,著书立说,还是能获得一定的利益的。可是,沙僧要转变这文字相的问题,因此主张不用文字与众生交流。其实,修证到二禅的功夫,就不用文字来交流了。阿难示现的是初禅的功夫,因此还需要用文字来传法。佛家的拈花微笑的故事,也是表达了印心是本质。老子紫气东来,被尹喜强求留书后世,才有了《道德经》,从这里也可以证明老子当时的功夫必在二禅之上。世人希求文学作品流传后世,或希求成为不朽之作,实在是可笑。这两个和尚,貌丑也罢,只是粗俗太甚!不觉悟,不知尊重世俗礼节,不懂得恒顺众生的道理。乍看果有些丑,只是看下些时来,却也耐看。这一句十分幽默,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在天界看来,纵然是世界第一美人,与天人相比也是丑陋到了极点,心地道德贫贱所致。常言道:“富润屋,德润身。”无德自然身相丑陋,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世俗人看惯了丑陋,反而觉得很耐看,还要搞选美大赛,甚至张贴印画而不知其丑都是自然之事。

那国王见他丑陋,已是心惊,及听得那呆子说出话来,越发胆颤,就坐不稳,跌下龙床,幸有近侍官员扶起。慌得个唐僧跪在殿前,不住的叩头道:“陛下,贫僧该万死万死!我说徒弟丑陋,不敢朝见,恐伤龙体,果然惊了驾也。”那国王战兢兢走近前,搀起道:“长老,还亏你先说过了;若未说,猛然见他,寡人一定唬杀了也!”国王定性多时,便问:“猪长老沙长老,是那一位善于降妖?”那呆子不知好歹,答道:“老猪会降。”国王道:“怎么家降?”八戒道:“我乃是天蓬元帅,只因罪犯天条,堕落下世,幸今皈正为僧。自从东土来此,第一会降妖的是我。”国王道:“既是天将临凡,必然善能变化。”八戒道:“不敢,不敢,也将就晓得几个变化儿。”国王道:“你试变一个我看看。”八戒道:“请出题目,照依样子好变。”国王道:“变一个大的罢。”

自从东土来此,第一会降妖的是我。心所法的习气如此,一切功德都喜欢往自己身上揽,一切错误都要推给他人来承当。国王道:“既是天将临凡,必然善能变化。”这一句话语重,不要轻易放过。既然声称自己有功德,那就当与凡夫有根本的区别。如前些年很多练了几天气功的人,就忘乎所以了。如果身形还不能变化,河流墙壁还能阻碍行动,就说明自己还是一个凡夫。既然都是凡夫,又何必希求虚荣?甚至有人称自己是古佛再来的,这早就四相具足,向世人通告了自己的凡夫底细了。国王道:“变一个大的罢。”这个有趣味,变一个大的,是展示心量广大之趣。前面提过,佛菩萨心量广大无有边际,有边际者即是心量窄小。心量无有边际,自然是融合于一切众生所在之处了。因此,佛菩萨在哪里?一切众生是也。

那八戒他也有三十六般变化,就在阶前卖弄手段,却便捻诀念咒,喝一声叫“长!”把腰一躬,就长了有八九丈长,却似个开路神一般。吓得那两班文武,战战兢兢;一国君臣,呆呆挣挣。时有镇殿将军问道:“长老,似这等变得身高,必定长到甚么去处,才有止极?”那呆子又说出呆话来道:“看风,东风犹可,西风也将就;若是南风起,把青天也拱个大窟窿!”那国王大惊道:“收了神通罢,晓得是这般变化了。”八戒把身一矬,依然现了本相,侍立阶前。

那八戒他也有三十六般变化,天篷元帅和三十六般变化的天罡之数是一回事,都是指心所法的理趣。心有所想,事有所现。喝一声叫“长!”把腰一躬,就长了有八九丈长,却似个开路神一般。开路的神,恰恰是这个心所之法。一国君臣,呆呆挣挣。时有问道:“长老,似这等变得身高,必定长到甚么去处,才有止极?” 镇殿将军镇得住境界变化,因此还能保持清醒。既然心有想则长,那如此想下去,会是个什么结果呢?就像有人问,当年悟空在如来佛手心里纵筋斗云一样,再翻几个筋斗是不是可以出如来佛的手心呢?回答是不可能的。心现一切境界都是依如来功德显露的,不论再多少筋斗,也只能看到佛掌之一角而已。那呆子又说出呆话来道:“看风,东风犹可,西风也将就;若是南风起,把青天也拱个大窟窿!”呆话的回答就是这般,其中别有趣味。看风,即是看痴迷的程度了。东风,是起心之风,若不停生长大之心,自然身形会长大。西风,是德风,自然也是会有长大的效果的,天人都是身形高大的。比如恨利天人身长一由旬,即大约四十里的身长。就是最近一层的四天王天人,身长约有五百米。很多有天眼的人看到的天神,身高大约只有三四米高,可见已经进行了变相处理。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佛像,已经是把佛的形象缩小无数倍了,佛是无边身,哪里能看到佛的边呢?南风,是智慧作用,自然会拱破天了。那国王大惊道:“收了神通罢,晓得是这般变化了。”若是把天拱破了,岂不是要天下大乱?因此国王大惊。

国王又问道:“长老此去,有何兵器与他交战?”八戒腰里掣出钯来道:“老猪使的是钉钯。”国王笑道:“可败坏门面!我这里有的是鞭简瓜锤,刀枪钺斧,剑戟矛镰,随你选称手的拿一件去。那钯算做甚么兵器?”八戒道:“陛下不知,我这钯,虽然粗夯,实是自幼随身之器。曾在天河水府为帅,辖押八万水兵,全仗此钯之力。今临凡世,保护吾师,逢山筑破虎狼窝,遇水掀翻龙蜃穴,皆是此钯。”

国王笑道:“可败坏门面!我这里有的是鞭简瓜锤,刀枪钺斧,剑戟矛镰,随你选称手的拿一件去。那钯算做甚么兵器?”这句话说得实在。我们把什么利益都往自己身上钉或钯,怎么可能不败坏门面呢?所以学佛入门,就要求学习布施功德。把自己的利益无私地拿出来给众生分享,彻底转变利益中心,必须打掉我见和边见的恶习。我这钯,虽然粗夯,实是自幼随身之器。自私自利,是与生俱来的习气,基督教称此为原罪。曾在天河水府为帅,辖押八万水兵,全仗此钯之力。若论心缘之能力,那也真是了得,一切水兵,欲望之事,皆需用此能缘之心。今临凡世,保护吾师,逢山筑破虎狼窝,遇水掀翻龙蜃穴,皆是此钯。到世间来,心所法所建立的境界里,也能识别真假虚实。众生是妄上加妄,在心所法上增长妄想,如海市蜃楼之幻影,当然可以被八戒掀翻。

国王闻得此言,十分欢喜心信。即命九嫔妃子:“将朕亲用的御酒,整瓶取来,权与长老送行。”遂满斟一爵,奉与八戒道:“长老,这杯酒聊引奉劳之意。待捉得妖魔,救回小女,自有大宴相酬,千金重谢。”那呆子接杯在手,人物虽是粗鲁,行事倒有斯文,对三藏唱个大喏道:“师父,这酒本该从你饮起,但君王赐我,不敢违背,让老猪先吃了,助助兴头,好捉妖怪。”那呆子一饮而干,才斟一爵,递与师父。三藏道:“我不饮酒,你兄弟们吃罢。”沙僧近前接了。八戒就足下生云,直上空里,国王见了道:“猪长老又会腾云?”

即命九嫔妃子:“将朕亲用的御酒,整瓶取来,权与长老送行。”用嫔妃取御酒也是暗示此去不是正确的应对之人,虽然整瓶送行,还是说明了用人不当的问题,这都指出了心所法不足以破心缘相的本质。

呆子去了,沙僧将酒亦一饮而干,道:“师父!那黄袍怪拿住你时,我两个与他交战,只战个手平。今二哥独去,恐战不过他。”三藏道:“正是,徒弟啊,你可去与他帮帮功。”沙僧闻言,也纵云跳将起去。那国王慌了,扯住唐僧道:“长老,你且陪寡人坐坐,也莫腾云去了。”唐僧道:“可怜可怜!我半步儿也去不得!”此时二人在殿上叙话不题。

今二哥独去,恐战不过他。这一句还是说明了一定的问题,还是大哥在才行的。唐僧道:“可怜可怜!我半步儿也去不得!”自性妄用,必然要沦落在执着境界里,而失去神通。那黄袍怪拿住你时,我两个与他交战,只战个手平。但是戒是戒德,自然有神通的意味。戒需要明理而能持戒自如,因此与沙僧联手才能对负妖怪,要想战胜妖怪,还得论心。有口无心,有行无心,都不是觉悟的方法。

却说那沙僧赶上八戒道:“哥哥,我来了。”八戒道:“兄弟,你来怎的?”沙僧道:“师父叫我来帮帮功的。”八戒大喜道:“说得是,来得好。我两个努力齐心,去捉那怪物,虽不怎的,也在此国扬扬姓名。”你看他:
叆叇祥光辞国界,氤氲瑞气出京城。领王旨意来山洞,努力齐心捉怪灵。

虽不怎的,也在此国扬扬姓名。这一句是强调心所法的问题,先已被名相束缚,如何还要应对名相的问题?注定全败而退。叆叇祥光、氤氲瑞气,都是追求场面的行为,已经有境界中问题了。云、气的构字成分,也暗示了功夫不实,难以抵挡黄袍怪钢刀之力。

他两个不多时,到了洞口,按落云头。八戒掣钯,往那波月洞的门上,尽力气一筑,把他那石门筑了斗来大小的个窟窿。吓得那把门的小妖开门,看见是他两个,急跑进去报道:“大王,不好了!那长嘴大耳的和尚,与那晦气脸的和尚,又来把门都打破了!”那怪惊道:“这个还是猪八戒、沙和尚二人。我饶了他师父,怎么又敢复来打我的门!”小妖道:“想是忘了甚么物件,来取的。”老怪咄的一声道:“胡缠!忘了物件,就敢打上门来?必有缘故!”急整束了披挂,绰了钢刀,走出来问道:“那和尚,我既饶了你师父,你怎么又敢来打上我门?”八戒道:“你这泼怪干得好事儿!”老魔道:“甚么事?”八戒道:“你把宝象国三公主骗来洞内,倚强霸占为妻,住了一十三载,也该还他了。我奉国王旨意,特来擒你。你快快进去,自家把绳子绑缚出来,还免得老猪动手!”那老怪闻言,十分发怒。你看他屹迸迸,咬响钢牙;滴溜溜,睁圆环眼;雄纠纠,举起刀来;赤淋淋,拦头便砍。八戒侧身躲过,使钉钯劈面迎来,随后又有沙僧举宝杖赶上前齐打。这一场在山头上赌斗,比前不同,真个是:
言差语错招人恼,意毒情伤怒气生。这魔王大钢刀,着头便砍;那八戒九齿钯,对面来迎。沙悟净丢开宝杖,那魔王抵架神兵。一猛怪,二神僧,来来往往甚消停。这个说:“你骗国理该死罪!”那个说:“你罗闲事报不平!”这个说:“你强婚公主伤国体!”那个说:“不干你事莫闲争!”算来只为捎书故,致使僧魔两不宁。

八戒掣钯,往那波月洞的门上,尽力气一筑,把他那石门筑了斗来大小的个窟窿。在修行的表面上做些痕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真正是在于表面功夫之外,还能不能真正降伏妖怪呢?这一场在山头上赌斗,比前不同,前面是保师父,这次是要救公主。救师父是有可能打个平手的,只是不受影响即可。以前在空中打,这回在山头上打。上回打是为救师父,只要不着即可,因此在空中打。前次打有师父在,这回打师父和悟空全无。山头上赌斗意味着从实地下手,可是心性全无,根本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这魔王大钢刀,着头便砍;那八戒九齿钯,对面来迎。救出主公,有转变用心的意味,削除妖魔障碍的目的,成了你死我活的争斗,自然这个难度要大得多。因此下手都是狠着了。这个说:“你骗国理该死罪!” 被文字转了心意,是十分可恶,应当除掉。那个说:“你罗闲事报不平!” 然则,用错了心,你心所法何能管此闲事?这个说:“你强婚公主伤国体!”改变了受用,真是把佛国净土,转变成了众生的秽土。那个说:“不干你事莫闲争!”心现识变,真心不现,何干识变闲事。算来只为捎书故,致使僧魔两不宁。说到本质,只是对经教理解不透,不会用真心来修观,搞得修行不得安宁,道业还难以精进。修行不是修行,岂不成了自寻烦恼?

他们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将来,钉钯难举,气力不加。你道如何这等战他不过?当时初相战斗,有那护法诸神,为唐僧在洞,暗助八戒沙僧,故仅得个手平;此时诸神都在宝象国护定唐僧,所以二人难敌。

他们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将来,钉钯难举,气力不加。如世间人也如此,不会用真心,十有八九是不如意的事现前。看不到人生的希望,总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你道如何这等战他不过?书中给出答案。此时诸神都在宝象国护定唐僧,所以二人难敌。救护唐僧是戒修和解悟的正行,但只二种修行都不足以转识成智。

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那管刮破头皮,搠伤嘴脸,一毂辘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

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正打着要出恭,是幽默的写法。比喻被打得屁滚尿流,完全不是对手。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心所法正是产生缘相的本因,越是找心缘相去破除,心缘得越是离谱。不分好歹,一顿钻进,那管刮破头皮,搠伤嘴脸,如此较量一番只能是疲惫不堪,伤了自身的嘴脸。一毂辘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不如放下攀缘,让妄想自息。

那怪见八戒走了,就奔沙僧。沙僧措手不及,被怪一把抓住,捉进洞去,小妖将沙僧四马攒蹄捆住。

戒的功夫不得力,解悟更是无法抵敌,心心所都不在了,自性也不在,修行是全然没有意义,这种解悟必定是错解,因此沙僧落入魔手,不是要转识成智,而是增长知识。佛家经典有开示,佛不在世间的时候,一定要以戒为师,虽然不能转识成智,还有一定的戒修功德。如果持戒也失去了,这样的佛法徒有虚名,度不了众生的。

毕竟不知端的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