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海非遗项目民间文学类最濒危

上海非遗项目民间文学类最濒危

作者 早报记者 陈若茜   发表于2012-06-02 04:08

    上海被列入国家级与市级非遗名录体系的项目有206项,民间文学类的项目处于最濒危的状态。   上海非遗项目民间文学类最濒危

  青浦田山歌是上海唯一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项目 能唱者仅数十人

  早报记者 陈若茜

  上海被列入国家级与市级非遗名录体系的项目有206项,其中处于生存状况较差、濒危现象较为严重的项目约为16.1%,民间文学类的项目处于最濒危的状态。在昨天举行的“首届上海文化资源与利用论坛”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高春明在发言中表示。

  生存基础变化是主因

  目前上海被列入国家级与市级非遗名录体系的项目共206项,包括民间文学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民间美术类、手工技艺类等,其中处于生存状况较差、濒危现象较为严重的项目约占16.1%。

  在上海各个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药类的项目相对而言生存状况较好,杂技竞技类次之,民间文学类的项目处于最濒危的状态。

  青浦田山歌是上海市唯一一项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江浙沪交界地区劳作时传唱的一种民歌形式。随时代变迁,纯粹农耕作业人员大幅减少,这种田间地头劳作歌唱的艺术形式已失去其依附的基本存在环境。近期普查得知,目前仍在世的歌手不满百人,且大多进入晚年,还能开口唱田山歌者仅存寥寥数十人。

  高春明说,像上海田山歌、摇快船、龙华庙会等非遗项目大多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其生存状况陷入濒危主要与生存基础的巨大变化有关。此外,传承机构的弱化、保护机制不完善、缺乏政策支持也不容忽视。

  多路径保护非遗项目

  在所有206项非遗项目中,处于良好状态的约为44.4%,处于一般或具有一定濒危可能的约为39.5%。

  针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现状,高春明提出了“资料保存”、“传承保护”与“生产性拓展”等保护路径。“资料保存是针对在当代已没有生存基础的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则是针对具有较好生存发展空间的项目,生产性拓展是指在当代社会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项目。”

  高春明建议,要优化非遗项目传承链结构,稳定非遗保护人员队伍,创新非遗保护的管理体制,保证非遗项目的经费需求等。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要重视,民众更要参与。“必须要让市民认识到上海民俗资源保护传承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空间密切相联,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