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泰国民间故事与民俗的互渗相成关系(文本全文)

泰国民间故事与民俗的互渗相成关系(文本全文)

泰国民间故事与民俗的互渗相成关系(文本全文)

On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Thai Folk Stories and Thai Folk Customs

原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昆明)2007年5期第132~137页
刀承华,云南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教授(昆明 650091)
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03期

  【内容提要】 泰国民间故事和风俗习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渗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在研究泰国民间故事时要结合民俗而进行分析,研究泰国民俗也同样离不开对民间文学的分析。
  Thai folk stories and Thai folk customs are closely related because of their shared history and mutual influence on each other.Thus,the study of Thai folk stories should rely on the study of Thai folk customs or vice versa.
  【关 键 词】泰国/民间故事/风俗习惯/互渗相成Thailand/folk story/custom/mutual influence

  泰国民间故事包括幻想故事、英雄故事、佛教故事、鬼的故事、地方风物传说故事、寓言故事、笑话故事等,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意蕴之深邃是令人惊叹的。正如泰国东方大学著名学者塔瓦·奔纳诺拓在其著作《民间故事》序言中所说,“民间故事是泰国宝贵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反映了泰国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价值取向,以及泰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民俗等,值得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世代传承。”[1](P1) 的确,泰国民间故事是泰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这些宝贵的文化珍品除了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特点,那就是她与民俗有着互渗相成的密切关系。泰国民间故事和风俗习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渗相成,互为条件,密不可分,本文试就这种关系做分析。

一、民间故事在民俗活动中传承
  民间故事具有很突出的口头性、集体性和表演性等特征,常常在民间的各种习俗活动中由讲述者有声有色的口头表演而获得艺术生命,实现自身的功能和价值。泰国民间故事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泰国的许多民俗活动都穿插有民间故事的讲述,讲述民间故事是泰国许多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泰国纳空那育(地名)的泰蓬人(泰人一支系,由老挝迁入)的各种民俗活动即是典型例子。泰蓬人信仰佛教,喜欢听、讲故事,并赋予佛本生故事神秘的属性和崇高的地位。其实,在东南亚民间广泛流传的佛本生故事,相当一部分是人们模仿印度佛本生经创作而成的,作品以佛本生经的形式展开情节,并在故事开头说明其中的主角是佛祖释迦牟尼转世的。可是,在泰蓬人的观念中,这些故事中的主角就是轮回转世中的佛祖,佛本生故事相当于佛法、佛规和佛祖的教诲,人们对佛本生故事的不尊重的言行举止,都会给自身带来罪过;佛本生故事手抄本必须在高脚盘上或竹箩上摆放,禁止在地面上或地板上搁置;听讲佛本生故事也和听经一样会得到功德。于是,泰蓬人的多项民俗活动都穿插讲述或念颂佛本生故事。
  在入夏期间(佛历8月16日—11月15日),泰蓬人要到佛寺拜佛、布施、听经三个月。每天下午,佛教僧侣敲响佛寺的大鼓,告知村民做好准备前往佛寺进行佛事活动。当村民们带着供品到佛寺集聚以后,僧人便念诵佛经,向村民进行佛法佛规教育,然后向村民讲述佛本生故事。在此种场合讲述的佛本生故事常常有《嘎拉给》、《陶咩》、《瞻塔芭绰》等。佛教僧侣利用村民拜佛布施的机会讲述情节生动的佛本生故事,其目的是让村民在听佛本生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佛教教育,使枯燥无味的宗教说教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收到良好的效果。尽管佛本生故事的内容涉及菩萨,具有浓厚的庄严肃穆的佛教色彩,但在故事情节的进展中却常常提出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问题,有时甚至还穿插一些滑稽可笑的猥亵内容。这不仅与佛门戒律相悖,与严格实施佛教教规的泰蓬社会也是相互矛盾的。但这完全是为了增强故事的娱乐性,因为听经整整3个月,无论如何都会使听经民众感到枯燥乏味,需要带有娱乐性的故事情节来调节和调动人们的情绪,使听经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讲述者在讲到猥亵内容时会自我求恕说请不要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罪过,穿插此种内容仅仅是为了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可见,宗教与世俗的结合,民间故事与民俗的互渗在这里体现得尤其突出。
  在泰蓬人的社会里,丧家举办丧事时也少不了讲述佛本生故事的活动内容。泰蓬社会是团结互助的社会,“一家有事全村帮忙”是泰蓬人的一贯风尚。当某户人家死了人,全村人都要前往帮忙。由于过去医药不发达,没有防止死尸腐烂的药物,人死以后只在家里停尸3天,就将死尸抬到坟地焚烧。将死尸抬去焚烧以后,丧家要在当天晚上请人到家里给相帮们讲述佛本生故事。讲述佛本生故事前,讲述者要准备5个银色高脚盘,内装所要讲述的佛本生故事手抄本、白色鲜花、香和蜡烛等物品,祭拜佛本生故事手抄本。在丧家讲述佛本生故事,目的之一是帮助丧家排解失去家庭成员的悲痛,其次是感谢相帮的好心相助。在丧家讲述佛本生故事一般是5个晚上或者7个晚上,这取决于丧家自己的意愿和故事的长短与多少。讲述者必须是嗓音好、曾经出家在佛寺里学习过佛经的人。听者有老人、中年人、男女青年和儿童。大家都从听讲佛本生故事中获得娱乐和愉悦,并对讲述者讲述故事的嗓音、节奏、表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丧家讲述佛本生故事对主人来说是一种慰籍,对相帮者来说是一种报答,因为这项重要的活动,可直接向讲述者和听者提供审美享受,使之获得审美愉悦。
  泰蓬人讲述佛本生故事的又一个机会是,产妇在火塘边睡的日子。过去,泰蓬妇女生育小孩以后,要在火塘边睡一个月,睡的床是竹床,睡时要侧身,腹部朝火塘方向,以借火塘的温暖使子宫尽快收缩和复位。在这期间,产妇的丈夫要精心照料妻子,为妻子准备可口的饭食,不断往火塘里加柴,让柴火燃烧不熄。亲戚朋友要亲临探访。此时,产妇家要请故事讲述者来为产妇和前来看望的人念诵佛本生故事。这种情况下念诵的佛本生故事和入夏节、丧家所念的大致相同。在妇女生产以后讲述佛本生故事的用意是排除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的惊恐和不安,感谢探访人的关心和祝福。由于产妇需要休息,探访人也由于劳动生产而劳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和产妇一起听佛本生故事,所以,产妇家往往挑选较为简短的佛本生故事来讲述,尽量在7天以内讲完。这种习俗充分体现了泰蓬人丈夫对妻子的关爱,因为产妇除了要在火塘边忍受闷热的煎熬以外,还要忍受饮食的禁忌,非常需要关心和爱护。这种习俗还体现了民间故事排解心理压力的功能,充分体现了民间故事与民俗的密切关系。
  在入夏节,丧家和产妇住火塘边时讲述或念诵佛本生故事,是泰蓬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文化习俗,尽管泰蓬人从老挝迁到了泰国,但无论居住在何地,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们都仍然保留着这种习俗。
  除了泰蓬人以外,泰国北部的泰人几乎在每个月的习俗活动中都穿插着民间故事的讲述:“在入夏以后的一段日子里,人们常常相聚拿佛本生故事抄本来念颂;中青年男女到江河边修筑堤坝时,或,者在春季栽插和秋季收获时,往往互相讲述民间故事,尤其喜欢讲述笑话故事;当寒冷的冬天来临,人们围坐在火塘边取暖的时候,也往往互相讲述民间故事,这时,老人们为子孙讲述自己喜欢的各种故事,并因此感到无比的荣耀和无穷的乐趣……这样的习俗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世代相传。”[2](P14) 丧家常常也找人来给参加葬礼的人们讲故事,有时采用口语叙述的方式,有时则采取讲唱的形式来完成故事的叙述,这种情况下往往还有音乐伴奏。
  在泰国中部的男子出家仪式、献僧衣、结婚典礼等喜庆活动中,亲戚朋友和街坊邻里都会在晚上聚集于主人家听讲故事,讲故事的人往往是擅长唱歌的人,当讲到情节进展的关键之处,便采用吟唱的形式。
  Prakong.Nimmanahaeminda在其著作《民间故事研究》中精辟地总结了泰国讲故事活动的情况:“在泰国,有家庭内部讲述民间故事的习俗,如爷爷奶奶或父母在睡觉以前或其他空闲时间给子孙讲述故事;有集体劳动过程中讲述故事,如种田休息吃饭时大家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听、讲故事;还有男青年出家当和尚仪式以及丧事活动中,主人常常准备鲜花、烟卷或烤茶招待相帮和亲友,并请故事家为大家讲述民间故事;冷天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烧竹筒饭的时候,有时也互相讲述民间故事。笑话故事和野史往往在男性的酒桌上或者行路休息时讲述。”[3](P77)
  总之,泰国的习俗活动几乎都穿插着民间故事的讲述或念诵,民间故事是泰国习俗活动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现象,不仅使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习俗活动具有了内容丰富多彩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现象促进了民间故事的传承,使民间故事实现了由静性状态到活性形态的转换,许多民间故事就是在民俗活动中得以代代相传,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以至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

二、民俗对民间故事神圣形象进行移植
  泰国民间故事和民俗的密切关系还表现为民俗对民间故事神圣形象的移植,使之成为民俗活动的核心要素。
  泰国有为数不少的民间故事是以神或菩萨为主人翁展开故事情节的,通过民间故事的生动点染,原本形象模糊的民间崇拜中的神或菩萨获得了更为明晰的个性特征,提升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成为广大民众顶礼膜拜的神圣形象,进而被民俗进行移植,成为民俗活动中的核心要素。泰国的许多民俗活动就是以民间故事中的神圣形象为核心要素而进行的。
  最为典型的是《青蛙神的故事》中的“恬神”。这个故事说“恬神”创造了世界,并负责向世界供水。但青蛙神神力无比,所有的牲灵都对其崇拜有加,而淡忘了“恬神”。“恬神”因此发怒并拒绝向所有牲灵供水,于是天下干旱,人类无法种田,动物找不到吃的东西,人和动物纷纷向青蛙神诉苦。青蛙神率领各种动物到天堂和“恬神”作战,双方经过了神力、智慧和武功的激烈较量,不分胜负。最后进行斗象比赛,“恬神”为败者,最终被青蛙神捕住。为了摆脱青蛙神的控制,“恬神”答应向人类和万物供水,如果某个时候他忘记了供水,要人们点燃竹筒火提醒他。从此以后,泰国就有了点竹筒火求“恬神”供水的习俗。
  “点竹筒火”仪式通常是在泰历6月春耕以前举行,具体方法是用硝石、嫩木材烧成的炭和硫黄混合捣细,装入竹筒,然后由数人抗着竹筒饶村寨走3圈,一路上伴有粗俗猥亵的表演,如唱猥亵歌曲,甚至还有人扛着用胶泥捏成的相拥的男女人像,边走边舞动。有的地方还扛着木制的男性生殖器。这些做法的目的有二,其一是让“恬神”不堪忍受如此反常的粗俗举动而赶快降雨;其二是为了交感效应,使农作物丰产丰收。在过去,举行点竹筒火仪式前,要邀请邻村人相聚进行打鼓比赛,鼓声最大者取胜,其目的是以鼓声震撼“恬神”,告知“恬神”人们将举行点竹筒火仪式。
  此外,在稻禾成长过程中,若遇干旱要举行“抱猫游行仪式”。举行此种游行活动时,将一只猫装入鱼笼,由两人抬着饶村寨走3圈,众人尾随其后,边走边唱“求恬神降雨歌”。路过人家时,主人要向求雨队伍泼水,尤其是要向在鱼笼里挣扎的猫泼水,以此引起“恬神”的同情而赶快降雨。有的地方还由一个男性用绳子栓住脖子,学牛耕田状在地上爬行,一人拉着绳子在后面走,做犁田样子。村民们向“牛”泼水,求“恬神”体谅人类缺雨的疾苦而向人类供雨。可见,《青蛙神的故事》中的“恬神”,被移植到求雨习俗中,成为泰国求雨习俗的成因及核心要素,他促使了泰国求雨仪式的生成和延续。
  故事《谷粒为什么那么小》中的谷物女神“咩颇索”也是一典型例子。这个故事说,远古时候稻谷会自己生长,不需要人工栽种,颗粒有南瓜大,当成熟时会自动滚进粮仓,因为有谷物女神“咩颇索”控管。有一个寡妇寡居多年,心情极为不佳,当成熟的谷子自动滚进她家堆满了楼上和楼下时,她更加心烦意乱,于是用刀子砍谷子并将其赶出门。谷物女神“咩颇索”听了她的骂声非常气愤,认为她不懂得谷物的恩德,于是跑到山里隐士处隐居,致使村里的谷子不知不觉消失,村民忍饥挨饿,成批死亡。一对老夫妻丈夫名叫“布热”妻子叫“雅热”,他们久住森林数百年,与世隔绝,由于稻谷的消失忍饥挨饿,外出寻找食物,隐士告诉他们谷物消失的原因是“咩颇索”因人类不懂得谷物的恩德而生气逃离世人。出于同情,隐士为他们向“咩颇索”讨要谷种,“咩颇索”将小粒谷种赐予老夫妻。老夫妻拿回家种植,但谷种不会长出庄稼,因为“咩颇索”没有跟随而至。隐士将“咩颇索”的翅膀折断,叫她和谷粒在一起,于是老夫妻才种出了稻谷。隐士教导老夫妻要尊重“咩颇索”,种田时要先到田里祭“咩颇索”,秋收时节用牛踩谷子使之脱粒时要向“咩颇索”请求饶恕。从那以后,稻谷长得茂盛,粮食获得丰收,人们纷纷向老夫妻讨要谷种去栽种,大家生活富足美满,繁衍了很多后代。从此以后,人们尊重“咩颇索”,牢记“咩颇索”的恩德,在秋收用牛踩谷子使之脱粒时要祭祀“咩颇索”,将粮食挑回家时要举行“叫谷魂”仪式,祭祀“咩颇索”,并请“布热”“雅热”一同享用美味佳肴,感谢他们将谷种分发给大家。
  故事中的“咩颇索”,因此在泰国农村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在泰国村民看来,她是操纵谷物的圣者,她想让粮食丰收就丰收,她想让人类颗粒无收就颗粒无收。于是,泰国民众对咩颇索崇拜有加。
  除此之外,泰国民众相信谷子孕穗是谷物神“咩颇索”怀孕,像人类孕妇一样有妊娠反应,于是就有了谷子孕穗时给“咩颇索”祭魂的习俗。泰国中部人用橘子、甘蔗、槟榔、蒌叶、芭蕉等装入竹箩里,将竹箩绑在树枝上,把树枝拿去插在田里,请“咩颇索”享用,祈求谷穗硕大,颗粒饱满,然后用“达了”(六角竹编物)插在田头,以预防恶鬼和各种动物的侵扰。泰国南部人则用豆饼、苏子饼等糕点祭祀“怀孕”中的“咩颇索”,将糕点拿到田里,在孕穗最好处摆放,请“咩颇索”享用,然后用香粉在3至7棵稻叶上涂檫,为“咩颇索”打扮。在泰国东北部,当谷子孕穗时人们要用米饭、烤鱼、烤黄牛肉、槟榔、芭蕉等物,用芭蕉叶包成一个个小包,拿一部分到佛寺献佛,拿一部分挂在树枝上祭祀祖先神,然后拿另一部分到田里祭祀田地保护神,同时叫“咩颇索”来享用,补充“咩颇索”怀孕中的营养不足,使之长出硕大谷穗。有些地方的泰人相信怀孕中的“咩颇索”喜欢吃酸甜食品,于是拿水果、橘子、甘蔗去祭祀之。可见,“咩颇索”在故事《谷粒为什么那么小》里获得了鲜明的性格特征,从而得到村民的高度崇拜,成为一系列祭谷魂活动的核心要素,使泰国的祭谷魂习俗得以形成并代代相传。
  泰国泰蓬民间故事《嘎拉格》中的陶嘎拉格,也成为了民俗活动的核心要素。《嘎拉格》的故事梗概是:素利翁国王夫妇成婚多年无子,于是向帕因神求子,帕因神派陶嘎拉格和楠玛丽沾,以及3个金纳丽女下凡投胎,满足素里翁国王的心愿。5位天神下凡时被狂风吹散,陶嘎拉格托生为素里翁国王的儿子,楠玛丽沾托生为陶披闷的女儿,3个金纳丽女托生为盖拉沙山峰国王的三胞胎女儿,国王认为一胎生3女不符合人类的生殖规律,恐怕给家庭和国家带来灾祸,于是将三女放在竹筏上任其顺水漂流。陶嘎拉格长大后被宝石马(神马)带到雪林山,在菩提树下睡觉休息时巧遇批门国公主楠玛丽沾和寺女楠莎龙,陶嘎拉格对楠玛丽沾一见钟情。帕因神用遮眼法帮助陶嘎拉格到楠玛丽沾的闺房与之幽会,最终被丫环发现,丫环将事情禀报了国王,国王大怒,下令用飞镖刺死陶嘎拉格,陶嘎拉格临死前叮嘱楠玛丽沾不要火化自己的尸体。楠玛丽沾将陶嘎拉格的尸体放在竹筏上任其漂流,并常常为陶嘎拉格守戒,做功德。一只金鸟将陶嘎拉格尸体和宝石马(神马)带到隐士处,隐士将陶嘎拉格救活,并教他各种本事。陶嘎拉格再次来到批门国,打败了批门国国王,批门国国王将女儿楠玛丽沾赠给他,并让他继承王位。陶嘎拉格谢绝了批门国国王的重用,带着楠玛丽沾返回自己的国家,途中遇一妖精变的美女,“美女”百般诱惑陶嘎拉格,陶嘎拉格带着妻子逃离,途经森林休息时,3个金拉丽女将陶嘎拉格偷走,与之共享生活。与丈夫失散的楠玛丽沾流浪到陶依荪国,国王将其收为养女。陶嘎拉格在隐士的劝说下离开了3个金拉丽女,带着楠玛丽沾回国,途中楠玛丽沾被妖魔抢走,陶嘎拉格和妖魔激烈搏斗,双方都请盟友助战,最后妖魔得知陶嘎拉格是素利翁国王的儿子,便向他赔礼道歉,陶嘎拉格回到家乡继承了父亲的王位。
  这个故事在泰国“泰蓬人”中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们对其中的男女主人翁十分崇敬,他们相信陶嘎拉格是菩萨,和“帕因神”一样伟大,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超自然的神力,无敌的作战本领,并虔诚信仰佛教,有怜悯心和同情心,于是人们如同敬神灵一样敬陶嘎拉格,将他的名称由“陶嘎拉格”改为“召颇嘎拉格”。故事中的女主角楠玛丽沾同样显示出非凡的特性。她除了具有无与伦比的美貌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她忠诚于丈夫,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她都始终与丈夫同舟共济,一起战胜重重艰难险阻。此外,她还具有应对敌手、与敌手作斗争的本事,因此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人们对她的称谓也由“楠玛丽沾”改为“召咩玛丽沾”。
  人们相信,“召颇嘎拉格”和“召咩玛丽沾”具有非常的灵性。相传每月十五的晚上,常常有人看见“召颇嘎拉格”骑着宝石马绕村寨奔跑,有时则听见绕着村寨奔跑的马蹄声。泰蓬人在对其崇拜无比的同时又非常惧怕,夜晚不敢下楼外出。对泰蓬人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故事中“陶嘎拉格”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人们以“陶嘎拉格”为楷模,自觉地进佛寺赕佛做功德,在佛教节日里严守5戒,并到佛寺听经,停止种田、种地、砍柴和捡野菜等活动。
  由于对《嘎拉格》中男女主人翁神圣形象的崇敬和爱戴,那空那育府北丕县弄相区猴头寨及其邻村的群众相约在刚索帕寨修建了“召颇嘎拉格”祠堂和“召咩玛丽沾”祠堂,过去的祠堂是两间小木房,后来重新修建成两问相并列的较大的祠堂。“召颇嘎拉格”祠堂里摆放着“召颇嘎拉格”骑宝石马的塑像,后来人们又在祠堂后面摆放了“召颇嘎拉格”和“召咩玛丽沾”并列而坐的塑像;在“召咩玛丽沾”的祠堂里,“召咩玛丽沾”的塑像摆放在宝石马塑像的旁边。祠堂前面有小草坪,供人们祭祀时摆放祭品。“召颇嘎拉格”祠堂和“召咩玛丽沾”祠堂,对泰蓬人的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不仅是凝聚人心的地方,而且是使泰蓬人产生族群认同感的地方,又是泰蓬人由此产生以陶嘎拉格为楷模而严格遵守佛法佛规的地方。人们定期到此地祭献“召颇嘎拉格”和“召咩玛丽沾”;当有人违反佛法佛规的时候,要到此地举行仪式祭献“召颇嘎拉格”和“召咩玛丽沾”,请求他们饶恕。所用祭品是一瓶酒和一只鸡。人们相信如此祭献以后,“召颇嘎拉格”的鬼魂才会离开违规人的躯体并饶恕其罪过。如今,泰蓬人仍旧崇拜“召颇嘎拉格”和“召咩玛丽沾”,仍旧常常带着祭品前往祠堂祭祀。很显然,民间故事《嘎拉格》中的陶嘎拉格和楠玛丽沾受到泰蓬人的无比崇拜,从而促成了泰蓬人对其进行祭祀习俗的生成和延续。
  文学作品塑造了受人敬重和崇拜的神圣形象而被移入民俗其中,成为民俗活动的核心要素,促使了民俗的生成和延续。

三、民间故事对民俗进行演绎
  泰国有不少民间故事以民俗作为创作题材,对民俗的来源进行生动的诠释。泰国有放生习俗,泰国人认为,在宋干节释放动物,是使自己长寿、远离灾难的功德无量的活动。泰国孟族每年宋干节都要举行“释放鱼活动”,并认为这是在各种宗教活动中功德最高的活动之一。民间故事《释放鱼的故事》解释了“释放鱼活动”的来历。这个故事说:古时一位出家修行多年的师傅,精通佛法佛经,尤其在占卜和消灾方面的造诣更深,能准确地预卜先知,破解各种疑难现象。一次,一个小和尚要求在宋干节回家探望父母,这位师傅为他占卜,其结果是小和尚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将在这次回家途中丧命。但这位师傅不敢直言,只告诉他赶快做功德。此后,小和尚出发回家看望父母,途中看见一水潭干涸,里面的鱼快要死亡,他想起师傅的嘱咐,将干涸的池塘里的鱼拿去放到江里,救了鱼的性命。小和尚回到家与父母住了一段时间后又返回佛寺,他依照惯例先去拜见师傅。师傅见他回来大为震惊,原以为他已经死亡,没想到还能活着回来,问他是否做了功德,小和尚将救鱼之事告知师傅。师傅告知公众说,小和尚原本生命已经结束,但因救了鱼的性命,寿命得以延长。村民们听了以后,便在宋干节举行放生鱼活动,以求平安长寿。这个故事解释了泰国孟族在宋干节放生鱼习俗的形成原因。
  泰国佛教徒认为,制作佛像将会功德无量,因此乐于制作佛像。当某一佛寺要铸造佛像时,常常会事先告之村民捐赠铜、银、金及其他金属,用于铸造佛像。《制作佛像的功德》解释了泰国人制作佛像习俗形成的缘由。故事说:“古时有个富翁想修制一尊佛像,他号召广大民众捐财捐力,共同完成这一功德无量的工程。有个贫穷的女青年决定捐赠烧柴,用于冶炼金属,制作佛像,于是天天上山砍柴,挑到冶炼工地。一个贫穷的男青年得知此事非常感动,也想在铸造佛像的工程中获得功德,于是凭自己的力量帮助女青年搬运砍下的烧柴,并将母亲临终前留给他的一点点金子捐献出来,用于制作佛像。后来那位女青年死后托身为富翁的女儿,那位男青年出生在森林里,他家附近长出许多金竹,但他不懂得金竹的价值,一直过着贫困的日子。富翁女儿长大以后,其父为她挑选郎君,所有男青年都来竞选,只有那生活在森林里的男青年因自愧地位卑微而没有前往参与竞选。富翁得知便吩咐人将他找来。公主见到这男子便倾心爱慕,富翁只好依照诺言把女儿嫁给了这个‘野人’,并给他一些钱财。小夫妻赶着牛车回森林,途中富翁女儿拿出金制槟榔盒吃槟榔,男青年问她这是什么东西,富翁女儿告之这是价值昂贵的金子。男青年说他家附近的竹蓬里长出许多金笋,富翁女儿不相信。当他们来到男青年家,富翁女儿看见满地的金竹笋,便捡起装入牛车返回父母家,富翁高兴无比。小两口用许多金子布施、分发给穷人,使他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个故事通过一对贫穷青年为造佛像工程捐赠力气、来世过上幸福生活的过程,解释了泰国人乐于布施,乐于修建佛像的习俗的缘由。
  前面提到的《青蛙神的故事》和《为什么谷粒是小粒》也都是民间故事对民俗形成进行诠释的典型例子。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泰国民间故事将民俗活动作为创作的素材,用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来诠释民俗的由来,把民俗所包含的族群信仰和愿望通过故事形象充分展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故事是对民俗的演绎和注脚,这对民俗的循环实践和延续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特殊作用。民俗活动丰富了民间故事的题材,民间故事又使民俗获得了存在和传承的理由,进一步深入人心,在社会上获得生命力。

结语
  泰国民间故事和民俗有着极为密切的互渗相成关系。民间故事在民俗活动中传承,民间故事的讲述丰富了民俗活动的内容,静态的民间故事在民俗活动中具有了动态的特质,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社会功能,获得旺盛的艺术生命,以至世代相传,长久不衰;民间故事中的神圣形象被民俗进行移植,成为民俗活动的核心要素,促使了民俗的生成和延续;民问故事以民俗作为诠释的对象,民俗因此获得了更加合理合法的地位,得以长期存在和传承。总之,泰国民间故事和风俗习惯互渗相成,相得益彰,从民间故事中可以了解到民俗的情况,民俗活动突显了民间故事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因此,研究泰国民间故事尤其要注意研究民间故事和民俗的关系,研究泰国民俗也要以民间故事为佐证进行分析,否则将不会得到圆满的结论。

【收稿日期】2007—02—01
【基金项目】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泰国民间文学及其理论研究”子课题(项目编号:04BWW005)

【参考文献】
  [1] 塔瓦.奔纳诺拓.民间故事(泰文版)[M].泰论高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1.
  [2] Udom Roongruangsri兰那文学(泰文版)[M].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2003.
  [3] Prakong.Nimmanahaeminda民间故事研究(泰文版)[M].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2000.
  [4] Sukanya.sustcya仪式、传说、故事、歌谣——民间文艺对泰国社会的影响(泰文版)[M].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2005.
  [5] Siraporn Na Thalang故事中的泰人(泰文版)[M].泰国民众出版社,2002.
  [6] Siraporn Na Thalang民间文艺学理论——研究民间传说、故事的科学方法(泰文版)[M].朱拉隆攻大学出版社,2005.
  [7] Siraporn Na Thalang民间文艺和泰傣人(泰文版)[M].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1998.
  [8] Bratip.cumphun南部文学探究(泰文版)[M].泰国雨水出版社,2003.
  [9] Siraporn Na Thalang故事的语法——故事结构研究(泰文版)[M].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10]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本文转载自http://www.pipa.com.cn/default.asp?id=870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好啊,不用去图书馆啦!谢谢山人。。。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