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刀的老人
2012-06-06 03:20:35 新京报
■ 田野笔记
闲园鞠农的《燕市货声》让今天很多人都迷恋旧京,旧京的各色声音也是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书写北京不可或缺的意象,萧乾、王世襄莫不如是。
2012年5月11日,丝雨密织,我又听到窗外铁片“唤头”清脆的响声,随之其后的是撕裂天空,抑扬顿挫的“磨剪刀哟”的吆喝声。我推开窗户,喊住了磨刀人。等我下楼站在他面前时,我才看清楚他是一位老者。
□岳永逸(民俗学者)
老人,姓刘,1940年生,就是北沙滩人。这让我很是惊讶。天下人都知道,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在眨眼之间使北沙滩、洼里、大屯旧貌新颜,完全没有了农村、荒地的影子。当地居民因拆迁得到了数目不菲的赔偿。很多人一夜暴富,常常不知道怎么花钱。没想到,这么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还骑着一辆老式的28永久牌自行车,沿街磨刀。
这几年,无论春夏还是秋冬,不时在屋内都会听见招揽生意,提醒住家磨刀的唤头的声响和匠人的吆喝声。我一直以为是外来的打工者。结果,老人说,“这一带磨刀的一直都是我!这是苦活,体力活。给一把刀开刃,得磨六百来下。过刃的刀,至少也得三百来下。不要说城里,就是乡下,现在有几个年轻人愿干这个?我爷爷、爸爸都是磨刀的。小时候穷呀,上不起学,我八九岁就跟着爷爷、爸爸的屁股后边走街串巷磨刀了。这不,六十多年了。现在不像以往那样穷了,但闲不住。早上还七点出门,晚上七八点回家。”
老人不吸烟不喝酒,磨刀基本还是走的老路。只不过因为有了自行车,范围更广。北边到清河、沙河,及至昌平,南边走到德胜门、西直门、大钟寺。同是磨刀,老人收费的方式则因人而异。对缝纫厂、幼儿园、学校等常年往来的单位,老人是计件,半月或一月收一次费,随机的散户,则现磨现收。作为磨剪刀的手艺人,老人说他祖孙三代是幸运的,“从‘文革’到开放,从来没有人干涉过。不像卖菜卖水果的,时不时有人问、撵!我们这个没有,呵呵!”
老人说,最好的刀是德国、日本造的,一把好的德国刀,千元以上,国内最好的刀是上海张小泉的刀。我提及北京一度受人爱戴的王麻子,老人不以为然道:“以前,老辈人的时候,王麻子的刀不赖,现在换人了,做工就没有以前好喽!”
磨完我的两把刀,老人推着自行车,打着唤头,不时吆喝着,很快就淹没在车流之中。目送老人,我很是迷茫:老人高亢也苍凉的吆喝声能传衍多久?有多少人真的在意当下北京市井的声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