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日学者在京探讨交流中日佛教文化艺术(组图)

中日学者在京探讨交流中日佛教文化艺术(组图)

2011年07月24日 佛教在线




第一场:黄夏年教授、高岡秀暢住持、何劲松教授、李德成教授、张总教授、额尔敦白音教授、色音教授、李勤璞教授

黄春和教授、乌力吉巴雅尔教授、郑筱筠教授、李翎教授、陈立健主任、赛汗宝丽格女士、周广荣教授、大羽惠美博士、聂清博士、黄崇文教授


杨健博士、于咏博士、纪华传博士、王孺童先生、吕启俊博士、王志远教授、钟泉潇先生、王家鹏教授


研讨会现场


与会学者


与会学者

TOP

佛教在线北京讯 2011年7月22日上午,在“中日佛教文化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开幕式结束后,正式进入研讨环节。在两天五场的研讨会中,三十余名提交论文的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论文,并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此次研讨会涉及的内容广泛丰富,涵盖了佛教绘画、造像、书法、经文刊印、文字、摄影、园林,特别是蒙藏地区的唐卡等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艺术形式,学者们通过对其渊源、内涵、发展、演变的挖掘和梳理,深层探析了佛教文化艺术与中日两国本土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历程,及推动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研讨会还对佛教的六大语系、四大传承在中日佛教发展史上的渊源、演变、发展、交融进行了探讨;部分论文还涉及到了多位在中日两国佛教交流史上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阐述了其生平和主要活动,对其思想、著述及影响进行了探究。

黄夏年教授在《朱谦之与日本天台宗研究》一文中,对朱谦之这位最先研究日本佛教的中国人的思想,尤其探讨了他的佛教思想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几次转变。朱谦之从小受教于旧式的传统教育,后在革命中饱受磨难,思想转向佛教,企图用佛教改变人心乃至人生、社会,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摒弃了空观,接受了大乘“三界唯一心”、“慈悲利他”等华严宗的思想。以后了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际生活的体验,终于接近并最后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与佛教在信仰上割断了联系。晚年开始特别注意由中国传到朝鲜和日本,而现在欧洲、美洲居然靡一时之中国禅宗。文章还着重探讨了朱谦之对日本天台宗的研究,朱谦之把最澄的天台宗视为从山林佛教,实为平民化佛教的代表,认为这一思想对日本佛教后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让读者了解朱谦之对日本天台宗研究的态度,笔者特地将朱谦之生前编纂的日本天台宗研究的成果目录附之于后。

在《汉字的本质特征及其形上学意义——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成立》这篇文章中,何劲松教授认为,禅学“心”本体对书画艺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书法作为一门成熟的艺术,虽然有自己完备的技艺和技巧,但当其进入出神入化、从心所欲的最高境界时,便会超越“技”而进入“道”,即与“道”合一。中国艺术在庄禅思想的指导下,要求把握“象外之意”,“于相而离相”,又言“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就是因为“道”体现在万象当中,所以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但同时“道”又不等于具体的象,而是万象的本质规律,所以以体现“道”为最高目的的艺术当然就不能停留在只表现形而下的象的层面上。用现在的哲学术语来表述,即“道”是包括书法在内的艺术的本体、内容,而艺术——比如书法——则是“道”的现象和形式。汉字所具有“抽象之具象”的本质特征和“道”(“心”)的本体论成就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名字叫做“书法”。

2011年3月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新展中有一个专题《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其中展出了10件隋唐时期的“善业泥”,文字说明为“善业泥佛像”,并解释这种工艺的制作方法是“用净水澄泥,再以细绢过滤,调匀颜色,和以胶水,铸铜为范,由范成像”。在《擦擦与善业泥》一文中,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翎认为,国博展览的说明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阐释空间,考虑到藏传佛教流行制作的擦擦与之的对应关系,李翎研究员在该文中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这种小型佛造像的名称,二是汉藏这种小型造像的题材比较。

在《佛教题材中国民间年画解析》一文中,色音教授与他的学生宋卫云就年画这一中国传统民间绘画中的佛教题材作了介绍。年画起源于原始的宗教信仰,装饰于岁时节令,早期年画的主要内容为祭祀类题材,体现了原始时期的一种“万物有灵”观念。很多祭祀类年画在年节过后是要烧掉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佛教题材民间年画中观音菩萨居多。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是妇女们最崇敬的一位神灵,人们祈望时时刻刻都能得到她的庇护。论文还在最后一一展示并介绍了几张较为典型的“南海大士”观音菩萨的年画。

禅宗思想对园林营造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志远教授与钟泉潇先生在《禅宗思想对园林艺术的影响初探——以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枯木山水为例》一文中,从解读禅宗思想入手,以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枯木山水园林”为对象,剖析禅宗思想与园林造景艺术的内在联系,同时从精神内涵的层面对园林中所体现的禅宗意象加以解析。

由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郑筱筠教授撰写的《试论中国南传佛教佛塔艺术》一文为本次研讨会唯一一篇介绍南传佛教文化艺术的论文,在文章中,郑教授写到,就南传上座部佛教艺术而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南传佛教上部座艺术集中体现了东南亚南传上部座佛教艺术的精华,同时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本土化的艺术特征。在文中,郑教授以佛塔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论述,分别阐述了西双版纳地区、思茅地区、德宏地区、临沧地区的著名佛塔。

日本曹洞宗德林寺住持高崗秀暢带来的论文题为《梵文大乘经典所有的尼泊尔写本以及成立尼泊尔盆地文化保存研究所情况》。1970年,高崗在尼泊尔地区发现了许多梵文大乘佛教经典的写本,而当地保护这些珍贵经典的环境非常恶劣,保护工作是当务之急,为此他长期以来致力于以照片等形式记录这些梵文经典,并在当地成立了以文化保护继承为目的的尼泊尔盆地文化保存研究所,目前这项工作在尼泊尔当地的大学、研究机构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当地各方面条件均不具足,高崗秀暢期待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对这一事业给予关注。(佛教在线记者 晏如 现场报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