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7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第七小组调研方案

少数民族成人礼意蕴对比研究——以黎族、彝族、壮族和汉族为例

组长:陈敏
组员:韦专萍、李丽仙、张雪婷、丁一、马欣宇、 白雪莹、王乙清
调研时间:2017.10.1-2017.11.20

一、调查背景
       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达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每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成人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成人礼已经逐渐消失。而他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也逐渐消亡。

二、调查目的
       对少数民族成人礼当中的文化以及缘由等进行研究,分析他们背后所隐藏的意蕴。

三、调查对象
黎族、彝族、汉族、壮族的学生
四、调查内容
(一)通过收集资料来看各民族成人礼的历史渊源。
(二)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的结果,对仪式背后所形成的传承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解读
1、调查问卷收集
2、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
3、当地资料
(三)深入探究
1、社会角色的转变
2、民族身份的认同
3、教育传承的作用
(四)传承现状与演变的发展原因
1、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国家政策、民族融合、人口迁徙
2、成人礼本身的不合理性
3、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摒弃封闭;科学发展,失去作用;审美的变化;仪式感;摆脱陋习
五、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以参与观察和走访交流的方式来收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定向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对研究对象有深刻、直观的印象,又能保证调查资料的科学性、忠实性和整体性。
2、整体阅读研究法:将成人礼的传说故事放在特定时空中考察,全面系统关照与传说故事相关的所有信息。
3、文献研究:查找现存文献资料,包括相关论文,以帮助深入探讨分析。

六、调查安排
2017.10.1~10.9 查找文献资料
10.10~10.20 阅读资料,整理归纳要点
10.21~10.31 问卷调查
11.1~11.10 整理材料
11.11~11.20 撰写调研报告

七、 队伍分工

TOP

我喜欢的神

对于神的话,我比较喜欢的是龙王。在中国的神话体系当中,龙王是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属于四灵之一。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在现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民间各地的一种习俗。
龙王是中国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再结合佛经中的龙王的产物。
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因此,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与土地庙一样,随处可见。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没有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龙王的来源有二:一是佛教的传入,二是中国人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渗。龙自产生以来,一直在人间行使着行云布雨的使命,被人们尊称为信仰为无所不能的龙,而真正龙王一词的产生是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汉晋传入中国,于南北朝时期发展鼎盛,使原本已经澹化宗教意义的龙又注入了宗教的内容,由原来的神兽变成了充分人格化的龙王。
之后。道教的传播也使得龙王有了变化,而佛、道两教争相对龙宣传,也刺激了民间对龙的崇拜,传统的龙也由神兽变成了神,于是使大江南北无处不存在龙王。封建帝王对龙神更是产生了兴趣,多次以政府行为待之,唐代制定了祭五龙之制,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下诏封五龙神为王爵,明清两代帝王也有封龙为王的举措。帝王的褒扬,使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大大抬高了。但是龙虽为神,却在佛、道二教中都没有显赫的地位,无论佛寺和道观都不给予供奉,至多成为它们建筑的装饰或佛、仙的坐骑,可在民间龙却扬眉吐气了,成为一种信仰最众,独立于佛道之外的神祇,各地龙王庙林立,龙王庙、土地庙成为滇东北到处可见的庙宇。

TOP

根据孙老师的指导,关于我们的选题,孙老师的意见比较比较偏向于关于成人礼传说的叙事方式,/即是怎样讲故事的,讲故事的方式又有什么样的民族特色?等等,现在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都发表出来,期待大家都有新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在我们之前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TOP

回复

那这样的话,我们尽量在我们能找到的资料的范围内进行一些传说的分析,然后适当的更改一下,主要以我之前发的主题为主,习俗意蕴对比这样

TOP

《格林童话》中十大经典童话对儿童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请每个同学从以下故事中选一个分析其中对儿童成长的因素,如勇敢、乐观等品质,在下面发帖讨论。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谈童话当中的成长要素?
(如何理解成长问题,分析细节,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

1、《白雪公主》
2、《青蛙王子》
3、《睡美人》
4、《狼和七只小羊》
5、《灰姑娘》
6、《小红帽》
7、《大拇哥》
8、《穿靴子的猫》
9、《勇敢的小裁缝》
10、《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TOP

从《格林童话》中的故事《狼和七只小羊》分析儿童成长影响因素

对于儿童成长,我们首先就是要注意培养儿童对于世界认识以及关注的意识,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够逐渐的学会从生活当中去观察,去学习一些东西,才能够在大人有意的培养下学会开发自己的能力,学习生存技能。
狼和小羊都是自然界当中的生物,而且他们之间是敌对的关系,首先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儿童就会首先对狼和羊这两种生物有所感知:它们是什么东西?长什么样子?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时候,儿童是对于狼和羊这两种生物有着初步的感知,让他们的认知当中有这两种生物的存在,即认识世界。
狼和小羊都在喝水,狼想吃掉小羊。这个时候,儿童就会对狼和羊有更进一步的认知,他们是敌对的关系,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知道在自然界当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这样对狼和羊的身份以及习性就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形成一种初步的印象。即狼是凶恶的,羊是弱小的。
狼在下游喝水,羊在上游喝水,而去年小羊还没有出生,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不合常理的借口。对于儿童来讲,这种反常就会使得他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到狼的狡诈,从而产生对羊的同情,也认识到自然界的残酷,自然界也并不完全美好。只有有实力的才能够战胜一切成为唯一的胜利者。这也就教育儿童要努力的学习,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像自然界一样,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坏蛋们总是千方百计找借口,即使借口多么荒诞。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讲道理讲正义是不够的,有实力才能生存。否则就只能像羊一样任人鱼肉,规则永远是强者制定的,历史永远是胜者抒写的,所谓弱国无外交也是这个道理。从长远来讲,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但从局部来讲,实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在战略上,我们坚持正义,坚信真理,从战术上讲,我们坚持策略,坚信实力。
在另外一方面,这个故事也让孩子们认识到了困难是很可怕的,为了不让孩子们产生畏难的情绪,我们还要通过这个故事鼓励孩子要勇敢起来,勇敢的面对困难。
就像我们小时候怕黑一样,不敢走黑的地方,总是要人陪着,但当自己勇敢的试过自己一个人走过之后就会发展,其实困难并没有你想像当中的那么可怕。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经常只会看到故事当中最明显的部分,而忽视隐性的部分,但是儿童的模仿性,很快会让他们下意识的模仿,需要正确的指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否则从狼和小羊的身上,他们会将其歪曲的理解为欺负弱小,从而仗着自己的年级等优势欺负小朋友,这种就是不可取的。
每一个故事对于儿童的成长影响都会有两面性,因此老师以及家长都要对儿童的心理以及行为做重要的关注,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TOP

壮族资料整理

壮族简介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壮族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与民族风俗。
凿齿和文身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在。
古代壮族先民曾把凿齿当成是成丁牛(成人礼),还曾有文身的习俗。至今壮民崇尚蓝黑色,并将之用于服装的镇边和居室栏杆上,实际上是文身的延续存在。今天的壮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教育与文化也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凿齿
产生于血缘婚末期和族外婚初期的神话《布伯》曾讲到凿牙(齿)的事,通过这则神话可给人们两个信息,一是凿齿的风俗很古老。二是此俗和生男育女有关。在古代壮族的祖先曾把凿齿当成成人礼。认为凡凿齿的男女就表示自己已成熟,并且享有性生活的资格。久而久之,凿齿成了一种习俗,并以此为美。后来生产条件改善了,凿齿又和镶牙结合起来。至今广西龙州等地壮族男女青年,仍以镶牙为美。逢人一笑,露出一两颗金牙来,金黄黄的甚为得意。红水流域一些地区的男子也有镶牙之俗。
从布伯的神话当中我们可以知道,牙齿是布伯的象征,作为成人礼,希望孩子们成年以后都会勇敢,像布伯一样,成人礼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成年的考验,意味着成年之后,他们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要学会勇敢坚强,不能再像孩子一样依赖父母,要学会自己生存。

(《人与自然的捭阖壮族神话——布伯的文化解读》陈金文)
《壮族文学发展史》一书的著者提出《布伯》神话反映了“部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这一观点的依据有二:一是,故事中雷王的相貌是“青蓝色的脸,鸟的缘,背上长一双翅膀,舌头像蛇信一般,一伸一缩,吐出一串串火花”,就此,他们以为,雷王可能是象征以鸟图腾为基础,还融化有蛇图腾在内的一个新的氏族部落,因而雷王与布伯的斗争就意味着某一以鸟图腾为基础,融化有蛇图腾在内的一个新的氏族部落向布伯这个氏族部落发动战斗;
文身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恶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可见文身之俗,壮民不仅由来之久,而且相当普通。壮族先民文身的原因,在《说苑·秦使篇》中说是为避蛇龙(即鳄鱼)之害。原来有一部分从事渔业的壮族先民常受到江海中鳄鱼的袭击,引起人们恐惧。人们敬畏它,便把自己打扮成 “龙”(鳄)子,祈求它不要伤害。另外,人们在额上、身上文身还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区别,具有民族图腾的标示作用。后来图腾观念淡化,文身慢慢成为一种装饰,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延伸。1949年前后,一些壮族地区仍然有文身的习惯。壮人文身的部位,以面额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先入人眼的部位。其次是前胸再次为两臂及背部,最后是双膝以上至小腹。文身的内容和壮人不同部落的习俗有关,也就是和不同氏族的标志--图腾有关,再后来则与人们的某种观念有关,例如不同的审美观念等。壮族文身有鳄鱼、鳄鳞、虎纹、蛇、云雷纹、蛾、蝴蝶、花草、鸟、蜻蜒等形状。所用颜色全为青黑色,与服装一致,表现了壮族祖先以黑为美的审美观。有些地方的男子浑身虎纹,表现了一种威武的男子气概。
在身上纹上图腾表达自己对于图腾的崇拜以及对表达自己对于力量的敬意,同时纹身也是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期待图腾可以给与自己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另外,在身上纹纹身需要很大的勇气,要忍受痛苦,这也算得上是对于成年的一种考验,只有有勇气面对,勇敢的接受,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年人,有能力保护自己,不再需要别人将自己在当成孩童和弱者。
壮族先民的图腾崇拜也是其文身的原因之一。
图腾崇拜(《人与自然的捭阖壮族神话——布伯的文化解读》陈金文)
一、鸟的图腾
1、 壮族古代神话中的雷公形象是饶有风趣的。在红水河流域流传的《布伯》故事中,有白说:住在天上的雷王,生就一双灯笼眼,眨起来骨碌骨碌地闪绿光;它背脊上长有一对支膀,稍抖动就会刮起风暴。有的还说:雷王长着一副青蓝色的脸,鸟的啄,背上有一对舅膀;左手可以招来风,右手可以招来雨,他的舌头象蛇舌一样,前头开岔,从嘴里一吞吐,会发出一小串一小串的火花。显然,传说中的雷王是一只类似“鸟”的形象。那么雷公形象为什么会具有“鸟”的某些特征呢?我认为,这与壮族先民对图腾的崇拜有关。关于壮族图腾,有不少同志根据民族学、民间文学、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的丰富材料,钱证其为青蛙。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原始人群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崇拜的动物也会有所不同,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其崇拜的图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基于这些原因,一个民族并不总是以一物为其图腾。据一些古籍记载和专家考证,壮族先民也曾.有以“雒鸟”(即燕子)为图腾崇拜的。
2、在我国古代南方的百越(粤)族群中,有一大支系称为“骆越”,分布于广西西南、广东西部。骆越活动的中心就是在今柳州以南的琶江、郁江流域。而那里正是后来称为壮族的土著民族的聚居地区,“骆越”无疑是壮族先民的本支。古老的百越(粤)族群,在传说记载中与“鸟”有密切的关系。·《水经注·浙江水>载:“(禹)崩千会稽,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拨草根,秋啄其秽”(《越绝书·越绝外传记传第十>)。《吴越春秋》亦载:“(无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又说:“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其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端,以为百姓请命”(<越王无余外传第六笋)。这里我们看到,越人不但对于曾给他们“助耕”的“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把这和“鸟”视为“神灵”,认为它会给人们带来吉祥之兆。同样,在古籍中对骆越地区的“鸟田”助耕也有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雏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是多为雒将。”(见《.经注》卷三七,引《交州外域记》)又,<十三州志》:“百粤有骆田”。雒,《说文》释为I“鹦其乌”,即玄鸟。据石钟健《试证越与骆越出自·同源》一文论证:“摊”意为小燕,“雒田这个词本身已经包函着一个‘鸟田’传说在内,是同一传说的不同称法。……由于‘雒鸟’助耕,所以摊人民感怀此鸟,便把它奉为图腾,从而他们自称为雒民”。(见《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这些都充分说明,骆越人对“鸟田”助耕有感激之意,因此“摊乌”便成了骆越人民世代的祟拜之物。后来他们还把雒鸟的图象铸在铜鼓的船纹上,当作自己的保护神。此外,壮族的姓氏“陆”,在壮语中就含有“鸟”之意,壮族每年七月二十日举行的“太汪节”,就是对鸟王的殉难感怀而发的。由此可见,鸟”也是壮族先民的图腾崇拜之一。(《壮族神话中雷公形象的产生》苏志刚)
二、关于凿齿的来由
1、布伯斗一雷王、雷公发洪水、天地受毁火、伏依兄妹再创天地之说,折射出壮族先民亦经历洪荒毁火性的年代。雷王制造洪荒之前,给伏依兄妹一颗牙齿,种在园里长出大葫芦,洪水淹天,兄妹躲进葫芦漂上天得救。这里折射出三层意思:一是栽牙生葫芦,反映壮族先民有‘敲牙风俗”,敲下的牙,被看成是神圣之物;二是人类对洞穴崇拜的衍化因为人类最初居住于洞穴之中;三是对葫芦植物的崇拜。而兄妹成婚生下石头怪胎,反映古代亲血缘造成的畸形。(《壮族神话谱系及其内涵述论》农冠品)
  2、 在广西壮族民众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则神话:从前,天上住着掌管天界的雷土,脾气小好,看到小顺眼就这里劈劈,那里凿凿;地上住着人类,人们的首领是布伯;有一年,雷土到人问来玩,吃喝之后提出要向人类收租的要求;可是聪明的布伯设计使雷土连续三年都一无所获;雷土气得将天上的水全堵住,于是人问大旱;布伯带人去扒开天河,雷土知道后更加生气;于是让天升高,严加看管天上的水;布伯于是跑到天上找雷土算账,逼雷土降水;雷土假意答应,实际却计划行凶报复。布伯于是设计抓住雷土并将其关进谷仓,叮嘱自己的儿女伏依姐弟看管雷土,自己上街买盐来腌制雷土肉;雷土耍小手段骗伏依姐弟给他水喝,伏依姐弟小知其中缘由给了蓝靛水,雷土喝完脸变成青蓝色,恢复了力气;他逃出谷仓,将一颗牙齿给伏依二人以报答救命之恩;雷土回到天上报复人类降卜洪水,人类几乎灭绝,但伏依姐弟依靠牙齿长成的葫芦躲过一劫;布伯乘着伞船上天与雷土打斗起来,还砍掉了雷土的脚;雷土叫蛟龙撤去洪水,由于洪水退得过猛,布伯被摔死了;他那颗红心飞到天上化作了启明星,也就是太白金星;洪水消退后,伏依姐弟回到地上,成亲后重新繁衍人类。(《壮族神话布伯斗雷王的悲剧性分析》胡月馨)
三、牛文化的崇拜(《壮族牛文化的民俗学研究》戈梅娜)
四、关于蛙的崇拜(壮族的图腾)(《》)(《壮族神话谱系及其内涵述论》农冠品)
五、祖王和汉王的故事中体壮族成人礼的习俗
    传统社会的青年男女,生理上的成熟还无法使其成为所属社会的正式成员,而只有经过了社会要求的成年礼仪式才真正获得了成年人婚娶、知晓氏族社会的历史知识、参加社团活动等权利。“没有行过成年礼的人,不管他是什么年龄,永远归入孩子之列。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要经过加冠命字的人生礼仪而标示其社会身份的转变,才有资格进行祭祖、婚娶、出征等。部落社会女子的成年一般以初潮为标志,初潮时要接受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的禁闭,禁闭期间要遵守严格的Taboo,还有黯面,割阴蒂等,而后才能结婚。“许多社会只强调男子而不强调女子的成年礼”,男子的成年仪式过程一般是:男子性成熟时离家,被交给一个长老或祭司,这些人集中在一起与外界隔离,在隔离房子里接受有关氏族社会的历史知识、社会规约、狩猎知识、图腾禁忌等内容,并要经历肉体上痛苦而残酷的考验:凿齿、穿鼻、纹身、割礼、鞭答、在身上烧炙瘫痕、放置深山老林等。通过这些考验的人,经过一番洗礼后,才能成为部族的正式成年男子。这些形式除了考验男子的勇气、胆量、耐力、能力等外,还出于另外的目的。普罗普认为这些仪式的思想基础是“假定男孩在举行仪式时是死去然后重新复活成为新人”。弗雷泽认为,这种“拟死复生”的成年礼源于图腾崇拜,目的是为了要用一个动物或精灵或其他强有力的神物建立相互感应的关系,“以便使人能把自己的灵魂或灵魂的某些部分安全地寄存在对方身上,并且又能从对方身上获得神奇力量”。列维一斯特劳斯也认为这种成年礼是在人与神秘实在之间建立互渗,从而获得新的灵魂。他们观点的共同之处是:认为接受授礼者必须要经过一场生死考验和灵魂的转移,“暂死”去到另外一个世界获得“重生”后,才正式成为部族的成年男子,享有成年男子相应的社会权力。 汉王和祖王故事被吸收进磨教经书中,不可避免地会染上宗教信仰的色彩,在流传中也会产生各样的变异,但从它的一些基本情节中仍然能看到一些古代社会成年礼仪式的余音。汉王在财产分配中受到欺负,祖王还“推汉王出去,打汉王逃走”。故事以离家为开场,与原始社会成年礼仪式以暂离为开端是一致的。汉王逃走后,“去到武当山,干栏十间九家”,去到交趾,与交人做伴,同吃同喝,并一起“制造骨柄刀,制造铜柄刀”。武当一北,交趾一南,相距甚远,尽管不现实,但都表达了汉王来到了离故土很远的地方。武当山是道教圣地,很可能是后人添加上去的,这对故事的进展无关紧要。笔者以为,这个“十间九家”的干栏正是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大房子”,而这些与汉王同吃同睡同劳动的交人则是与汉王一起接受授礼的男青年。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出现的“大房子”,普罗普认为是“男性公房”制度的体现,它是在一定时期,“那些进入性成熟期又尚未结婚的青年男子已经不与父母合住,而是要搬到专门为此而建的大房子里去” 。虽然汉王和祖王故事里的“大房子”不具备俄罗斯故事中“大房子”的特点,如四周有围障的宫殿,入口被堵住或关闭等,但其却符合了壮族传统居住方式干栏建筑的特点。至少它符合庞大这一特点,更主要是它的功能与男性公房是相契合的。汉王与交人共同生活,一起吃睡,一起学习生产技艺。后来他的这些“林中兄弟”还同汉王一起去接受他父亲给予的考验。虽然这一内容经诗中并未有过多的描绘,但是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故事接下来发展到了汉王接受含有死亡危险的难题,提出考验的是汉王的父亲“王”。大多数学者认为,汉王和祖王故事反映了阶级社会长幼子争夺财产的社会现实。而汉王和祖王并不是亲兄弟,所以这样的解释似有牵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王”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财富,汉王和祖王“相争百灵鸟印,相争父的财产”,百灵鸟印经诗中解释为土司的专用印章,是权力的象征。土司制度明清才实行,而汉王和祖王故事中有更为古老的内容,这当是故事在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变异。而“王”拥有权力和财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笔者以为,父亲给汉王提出含有死亡危险的难题是汉王王位继任前的考验,这也与汉王“复活”之后拥有呼风唤雨的神力相一致。父亲病重,“想吃活的黄掠,想吃整只黄掠”。于是汉王去山林中打猎,祖王动手打大哥,谎称以为是猎物。连续经历了两次这样的考验。汉王猎得黄掠后,父亲又“想喝官人洞水,想喝女阴洞果”,汉王与他的军兵一同“挖下三丈深,掘下七丈高”才见到清凉水,但是用竹筒舀不上来,担不上来。汉王用木做梯子,“下第三级梯子,尘土落下沙沙,下第四级梯子,碎土掉下头部上面,下第五级梯子”,“成堆石掷向兄长,铜刀跟向兄长头”。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渡往另一个世界有很多变体,主人公变成鸟飞走了,或让鸟拖着,或让马驮着,或坐着飞毯,或划着大船,形式不一样,但目的都是为了前往另一个世界。登梯子或攀绳索也是渡越的方式之一。“在古代埃及人的某些木乃伊身旁能找到一些小巧的梯子,灵魂们可以顺着这些梯子入地或登天。普罗普认为,渡越的这些技术手段是较早时期观念的变形,但他们都是要渡往彼世。壮族宇宙观念中,有“三界说”,“四届说”。“三界”指天上、人间、水下,雷神掌管天界,布洛陀管理人间,图额掌管水界。“四届”再加上森林,由老虎管理。汉王登梯子取水正是经历“死亡”前往水界,这与成人礼仪式中经过“暂死”获得灵魂的转换是殊途同归的。“死亡”考验之后是“复活”。汉王在接受死亡考验的时候,获得了相助者雷神和图额的帮助,成功复活并获得了支配世界的权力。在布依族《安王和祖王》中,安王的脚都变成了雷公脚,脚变成了鸭脚。普罗普说“化为其图腾或其相助者的本领,是支配权力的最古老的形式。"在《安王和祖王》中,安王的生母是鳃鱼化身的,相助者是他的外婆,他的舅舅。在《磨漠皇祖王一科》中,汉王求救喊道,“图额正是伯母儿,雷神正是婶母儿”。这正契合了年轻人举行授礼仪式的经历,普罗普引用韦伯斯特的话解释说,“当年轻人准备迎接充当相助者的神灵时,他期盼的不是随便什么人,只是来自其氏族的相助者。"在雷神的帮助下,汉王上到天界,拥有了强大的神力。他能使唤动物,“做老鼠吃禾苗根,做鸟吃禾苗梢”,“做野猪进水田,做山羊进舍地,麻雀吃稻谷梢,猿猴吃小米稻”,“我做七万螟虫,我做七万飞蛾”,他还能控制疾病,“十二缸红屎,十二缸血屎”,“我做麻疹做天花”,更厉害的是,他还能控制日月星辰,“做箱子装星星,做柜子装太阳”,让天地永成黑暗、夜晚。这些动物、疾病等都可看作是汉王的相助者,普罗普在引用博厄斯关于一个年轻人控制了一头熊的传说后解释说,“重要的不是凭借动物的体力,而是凭借它的关系,凭借它属于整个动物王国。同样的,汉王对这些动物、疾病、日月星辰的支配,并不完全是凭借的这些事物,而是这些事物所属的整个自然界,因此在其他异文中替换成了其他具体的事物也是可能的。这显示了汉王通过了就任王位前的生死考验,获得了支配自然界的神力。年轻人在传授仪式中,获得关于巫术、禁忌、社会法规、神灵信仰、祖先祭祀等知识,萨满、祭司等继任者更如此。(《壮族汉王和祖王故事与成年礼》)胡艳
六、国内外对人生仪礼的研究(《现代社会中传统成人礼的传承》马伊超)
七、(《亲历神奇的壮族——女子太阳节》朱法飞)女子的成人礼
八、壮族民间传说《一幅壮锦》
《一幅壮锦》是一则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该故事由壮族著名民间文艺工作者萧甘牛搜集整理而成。它以壮锦为线索,通过织壮锦——失壮锦——寻壮锦——找回壮锦的整个过程,在三兄弟言行的相互比较中肯定了故事主人公勇敢、坚毅、执着的性格,反映了壮族群众健康、积极的道德观与伦理观。《一幅壮锦》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讲,都是一篇少有的民间优秀作品,可以说,它既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的瑰宝。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大山脚下住着一位老阿妈和她的三个儿子。老阿妈织壮锦的手艺远近闻名,她织的小花小草、鸟兽鱼虫,看起来活生生的,十分传神。她把手织的壮锦拿到集市去卖,谁看到都喜欢。有一天,老阿妈卖了壮锦拿着钱要去买米,路过一家卖画的店铺,里头有一幅画真是好看极了!阳光照耀着花园和房屋,照耀着丰收的田园,青菜和果树仿佛在风中唱歌,鱼塘泛起金光,一群群鸡鸭牛羊在野地觅食玩耍。“这个地方我很熟悉!我做梦时一定曾经到过这里。”老阿妈站在画前看了又看,喜欢极了。于是她拿出手上所有的钱,把画买了下来。她决定把画上那美丽的景象织成一幅壮锦。
老阿妈不分昼夜地织锦,松油灯把眼睛都熏坏了。眼泪淌到了壮锦上,老阿妈就在上面织成小河和池塘;鲜血滴在了壮锦上,老阿妈就在上面织成太阳。一连织了三年,美丽的壮锦终于织成了。老阿妈伸了伸腰,擦着熬红的眼睛,咧开嘴巴笑了,笑得好开心。
忽然,一阵大风从西边刮过来,把壮锦卷出大门,卷上天空,朝东边飞去了,一转眼就不见了。
老阿妈着急地对大儿子说:“快去东方寻找壮锦,那是我的命根啊!”
大儿子出发了,走了一个月,来到一个大山口。那里有一座石头房子,门口坐着一位老奶奶,旁边有一匹石马。
老奶奶说:“是东方太阳山的仙女把你妈妈的壮锦借去做样板了。你要去找,先要打落两颗牙齿,放在石马嘴里,等石马吃到第十颗杨梅果时,你就跨到它的背上,然后要经过烈焰熊熊的火山和漂浮着冰块的大海,才能到达太阳山。如果不能坚持,就会丧命。我劝你还是不要去了,给你一盒金子回家去吧。”
大儿子害怕了,拿了金子,跑到大城市享乐去了。
老阿妈病倒在床上,不见大儿子回来,又让二儿子去寻找。二儿子也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他拿了老奶奶的金子,也到大城市享乐去了。
老阿妈病得骨瘦如柴,眼睛也哭瞎了。三儿子决心去把壮锦找回来。
三儿子来到大山口,见到了老奶奶。他照老奶奶的话打落了两颗牙齿,然后跨上马。他咬紧牙关,忍着疼痛,翻过了烈焰熊熊的火山,渡过了漂浮着冰块的大海。终于到达了大海对面的太阳山。
三儿子看见仙女们正在织锦,妈妈的那幅壮锦就摆在中央。三儿子说明了来意,仙女们答应织完后马上还给他。
三儿子收好壮锦,马上往回赶。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位红衣仙女因为喜欢壮锦中的美景,把自己的模样也织到了壮锦上。
三儿子回到家里,老阿妈已经奄奄一息了。他赶紧拿出壮锦,那耀眼的光彩把老阿妈的眼睛都照亮了。她一骨碌爬起来,笑眯眯地看着她亲手织了三年的壮锦,说:“孩子,屋里黑漆漆的,我们拿到大门外太阳下看吧。”
娘儿俩走到门外,把壮锦铺展在地上。一阵香风吹来,壮锦慢慢地伸展、拉长,把方圆数十里的地都铺满了。老阿妈住的茅草屋不见了,只见眼前是漂亮的房子、美丽的田园,和壮锦上织的一模一样。花园里有个红衣姑娘正在看花,原来她就是那个红衣仙女。
三儿子和美丽的仙女结为夫妻,从此和老阿妈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大儿子和二儿子花光了老奶奶给的金子,变成了两个叫花子。他们没脸去见老阿妈和弟弟,只得到处去乞讨。据说,直到现在他们还在流浪,还在乞讨呢。

在原始社会,男孩要成为社会公认的男子汉,他的身体或生理上的成熟只是一个必要条件,通过成年仪式或入社仪式才是最重要的。如不让睡觉#不给东西吃#鞭笞#杖击#棍棒击头#拔光头发#敲掉牙齿#黥身#割礼#放血#毒虫咬#烟薰#用钩子刺进身体钩着吊起来#火烤等。在《一幅壮锦》的传说中,老母亲某种意义上扮演了仪式主持人的形象,让三个儿子踏上寻锦之途接受成人礼的考验。

TOP

另外一个版本的《一幅壮锦》

古时候,大山脚下有一块平地。平地上有几间茅屋。茅屋里住有一个妲布(壮语:老妇人的意思),她的丈夫死去了,剩下三个孩子。大孩子叫勒墨,二的叫勒堆厄,最小的叫勒惹。
妲布织得一手好壮锦。锦上织起的花草鸟兽,活鲜鲜的。人家都买她的壮锦来做背带心,被窝面,床毡子。一家四口,就靠妲布的一双手来过日子。
有一天,妲布拿起几幅壮锦到圩(xū)(集市)上去卖。看见店铺里有一张五彩的画,画得很好。画上有高大的房屋,好看的花园,大片的田地;又有果园、菜园和鱼塘;又有成群的牛羊鸡鸭。她看了又看,心头乐滋滋的。
本来卖锦得的钱,打算全都买米的,但因为爱这张画,就少买一点米,把画买了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妲布几次坐在路边打开画来看。她自言自语地说:“我能生活在这么一个村庄里就好了。”
回到家,她把图画打开给儿子们看,儿子们也看得笑嘻嘻的。
妲布对大仔说:“勒墨,我们最好住在这么一个村庄里啊!”
勒墨撇撇嘴说:“阿咪(壮语“妈”的发音mie),做梦吧!”
妲布对二仔说:“勒堆厄,我们住在这么一个村庄里才好啊!”
勒堆厄也撇撇嘴说:“阿咪,第二世吧!”
妲布皱着眉头对小仔说:“勒惹,不能住在这样一个村庄里我会闷死的。”说完,长长叹了一口气。
勒惹想了一想,安慰妈说:“阿咪,你的锦织得很好,锦上的东西活鲜鲜的。你最好把这张图画织在锦上,你看着看着,就和住在美丽的村庄里一样了。”
坦布想了一会,啧啧嘴说:“你说的话很对,我就这样做吧!不然我会闷死的。”
妲布买起五彩丝线,摆正布机,依照图画织起来。
织了一天又一天,织了一月又一月。
勒墨和勒堆厄很不满意妈这样做。他们常拉开妈的手说:“阿咪,你尽织不卖,专靠我们砍柴换米吃,我们太辛苦了!”
勒惹对大哥、二哥说:“让阿咪织吧,妈不织会闷死的。你们嫌砍柴辛苦,由我一个人去砍好了。”
于是一家人的生活,就由勒惹不分日夜地上山砍柴来维持。
妲布也不分日夜地织锦。晚上用油松燃烧起来照亮。油松的烟很大,把妲布的眼睛也熏坏了,红巴渣的。可是,妲布还是不肯歇手。一年以后,妲布的眼泪滴在锦上,她就在眼泪上织起了清清的小河,织起了圆圆的鱼塘。两年以后,妲布的眼血滴在锦上,她就在眼血上织起了红红的太阳,织起了鲜艳的花朵。
织呀织的,一连织了三年,这幅大壮锦才织成功。
这幅壮锦真美丽呀!
几间高大的房子,蓝的瓦,青的墙,红的柱子,黄的大门。门前是一座大花园,开着鲜艳的花朵。花园里有鱼塘,金鱼在塘里摆尾巴。房子左边是一座果园,果树结满红红的果子。果树上有各种各样的飞鸟。房子右边是一座
菜园,园里满是青青的菜,黄黄的瓜。房子后面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有牛羊棚,鸡鸭笼。牛羊在草地吃草,鸡鸭在草地上啄虫。离房子不远的山脚下,有一大片田地,田地里满是金黄的玉米和稻谷、清清的河水在村前流过,红红的太阳从天空照下来。
“啧,啧,这幅壮锦真美丽啊!”三个孩子赞叹着。
妲布伸一伸腰,擦着红巴渣的眼睛,咧开嘴巴笑了,笑得好痛快。
忽然,一阵大风从西方刮过来,“劈卜”一声,把这幅壮锦卷出大门,卷上天空,一直朝东方飞去了。
妲布赶忙追了出去,摇摆着双手,仰着头大喊大叫。啊呀!转个眼壮锦不见了。
妲布昏倒在大门外。
三兄弟把妈扶回来,睡在床上。灌了一碗姜汤,妈慢慢醒过来。她对长仔说:“勒墨,你去东方寻回壮锦来,它是阿咪的命根啊!”
勒墨点点头,穿起草鞋,向东方走去,走了一个月,到了大山隘(ài)口。
大山隘口有一间石头砌的屋子,屋子右边有一匹大石虎。石虎张开嘴巴,想吃身边一蔸(dōu)红红的杨梅果。屋门口坐着一个白发老奶奶。她看见勒墨走过就向他:“孩子,你去哪里呀?”
勒墨说:“我去寻一幅壮锦,是我妈织了三年的东西,被大风刮往东方去了。”
老奶奶说:“壮锦是东方太阳山的一群仙女要去了。她们见你妈的壮锦织得好,要拿去做样子。到她们那里可不容易哩!先要摘下身边的杨梅果。再让它吃了十颗杨梅果,你跨到它的背上,打它三拳,它就驮你去太阳山。在
路途中要经过熊熊大火的发火山,石虎钻过火里,你得咬紧牙根忍耐,不能喊痛;只要喊一声,你就会烧为火炭。越过了发火山,就到汪洋大海。海里风浪很大,会夹着冰块向你身上冲过去。你得咬紧牙根忍耐,不能打冷战;只要打一个冷战,浪头就把你埋下海底。渡过汪洋大海,就可以到达太阳山,问仙女要回你妈的壮锦了。”
勒墨想想大火烧身,想想海浪冲激,他脸刷地青起来。
老奶奶望望他的脸,笑笑地说:“孩子,你经受不起苦难的,不要去吧!我送你一盒金子,你回家好好过生活吧!”
老奶奶在石屋里拿出一小铁盒金子交给勒墨。勒墨接过小铁盒回身走了。
勒墨一路走回家,一路想:“有这一小盒金子,我的生活好过了。可不能拿回家呀,四个人享用哪有一个人享用那么舒服呢?”想着想着,他就决定不回家,转身向一个大城市走去了。
妲布病得瘦瘦的,躺在床上等了两个月,不见勒墨转回家。她对第二个儿子说,“勒堆厄,你去东方寻回壮锦吧。那幅壮锦是阿咪的命根啊!”
勒堆厄点点头,穿起草鞋,向东方走去。走了一个月,到了大山隘口,又遇着老奶奶坐在石屋门口。老奶奶又照样对他说了一番话。勒堆厄也想想大火烧身,想想海浪冲激,他脸孔刷地青了。
老奶奶交给他一小铁盒的金子。他拿着小铁盒,也和大哥的想法一样,不肯回家,向着大城市走去了。
妲布病在床上,又等了两个月,身体瘦得象一根干柴棒。她天天望着门外哭。原来是红巴渣的眼睛,哭呀哭的,就哭瞎了,看不见东西了。
有一天,勒惹对妈说:“阿咪啊!大哥二哥不见回来,大约在路上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我去吧,我一定要把壮锦寻回来。”
妲布想了一想,说:“勒惹你去吧!一路上留心自己的身体啊!附近的邻居会照顾我的。”
勒惹穿起草鞋,挺起胸脯,大踏步向东方走去。只消半个月就到了大山隘口。在这里又遇见老奶奶坐在石屋门前。
老奶奶照样对他说了一番话,接着说:“孩子,你大哥、二哥都拿一小盒金子回去了。你也拿一盒回去吧!”
勒惹拍着胸脯说:“不,我要去拿回壮锦!”随即摘下杨梅果,让石虎伸嘴就吃杨梅果。勒惹看它吃了十颗,立刻跳上虎背,打了三拳,之后,他抓住虎毛,两腿一夹,石虎仰起头长嘶一声,“必里卜碌”地向东方跑去。
跑了三天三夜,到了发火山。红红的火焰向人虎扑过来,火烫着皮肤,嗞嗞地响。勒惹伏在虎背,咬紧牙根忍受。约摸半天才越过发火山,跳进汪洋大海里。海浪夹着大冰块冲激过来,打得又冷又痛。勒惹伏在虎背上咬紧牙
根忍受着。半天工夫,跑到了对岸。那里就是太阳山了。太阳暖暖烘烘地照在勒惹的身上,好舒服啊!
太阳山顶上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房子,里面飘出女子的歌唱声和欢笑声
勒惹把两腿一夹,石虎四脚腾空跃起,转眼到了大房子的门口。勒惹跳下虎来,走进大门,看见一大群美丽的仙女围在厅堂里织锦。阿咪的壮锦摆在中间,大家依照它来学织。
她们一见勒惹闯进来,吃了一惊。勒惹把来意说明了。一个仙女说:“好,我们今晚上就可以织完了,明天早上还给你。请你在这等一晚吧。”
勒惹答应了。仙女拿了许多仙果给他吃。仙果味道真好啊!
勒惹身体很疲倦,靠在椅子上呼呼睡着了
夜里,仙女们在厅堂上挂起一颗夜光珠,把厅堂照得明亮亮的。她们就连夜织锦
有一个穿红衣的仙女,手脚最伶俐,她一个人首先织完。她把自己织的和妲布织的一比,觉得妲布织的好得多:太阳红耀耀的,鱼塘清溜溜的,花朵嫩鲜鲜的,牛羊活灵灵的。
红衣仙女自言自语地说:“我若是能够在这幅壮锦上生活就好了。”她看见别人还没有织完,便顺手拿起丝线,在妲布的壮锦上绣上自己的像:站在鱼塘边,看着鲜红的花朵
勒惹一觉醒来,已经深夜,仙女们都回房睡觉了。在明亮的珠光下,他看见阿咪的壮锦还摆在桌子上,他想:“明天她们若是不把壮锦给我,怎么办呢?阿咪病在床上很久了,不能再拖延了啊!我还是拿起壮锦连夜走吧。”
勒惹站起来,拿起阿咪的壮锦,折叠起来,藏在里衣袋里。他走出大门,跨上虎背,两腿一夹,石虎趁着月光,“必里卜碌”地跑了。
勒惹咬紧牙根,伏在虎背上,渡过了汪洋大海,翻过了发火高山,很快又回到大山隘口。
老奶奶站在石屋前笑哈哈地说:“孩子,下虎吧!
勒惹跳下虎来。过了一会儿,石虎又站在杨梅树边不动了。
老奶奶在石屋里拿出一双鹿皮鞋,交给勒惹说:“孩子,穿起鹿皮鞋快回去吧,阿咪快要死了!”
勒惹穿起鹿皮鞋,两脚一蹬,一转眼就到了家。他看见阿咪睡在床上,瘦得象一根干柴,有气无力地哼着,真的快要死了。
勒惹走到床前,喊一声“阿咪”,就从胸口拿出壮锦,在阿咪面前一展。那耀眼的光彩,立刻把阿咪的眼睛照亮了,并且阿咪变得年轻了许多。她一骨碌爬起床来,笑咪咪地看着她亲手织了三年的壮锦。她说:“孩子,茅屋里墨黑墨黑,我们拿到大门外太阳光下看吧。”娘儿俩走到门外,把壮锦展铺在地上。一阵香风吹来,壮锦慢慢地伸宽,伸宽,把几里宽的平地都铺满了。
妲布原来住的茅屋不见了。只见几间金碧辉煌的大房子,周围是花园、果园、菜园、田地、牛羊,象锦上织的一模一样。妲布和勒惹就站在大房子门前。
忽然,妲布看见花园里鱼塘边有个红衣姑娘在那里看花。妲布急忙走过去问。姑娘说,她是仙女,因为像绣在壮锦上面,就被带来了。
妲布把仙女邀进屋里,共同住下。
勒惹和这个美丽的姑娘结了婚,过着幸福的生活。
妲布又邀附近的穷人也来这个村庄住。因为她在病中,得到他们的照顾。
有一天,村旁来了两个叫花子。他们就是勒墨和勒堆厄。他们得了老奶奶的金子跑到城里去大吃大喝。不久,金子用完了,只得做叫花子,讨乞过活
他们来到这个美丽的村庄,看见阿咪和勒惹夫妻在花园里快快乐乐地唱歌。他们想起过去的事情,没脸进去,拖起讨乞杖跑了。

TOP

与现代的融合

广西现代舞团先锋谷舞点典2016年度巨作根据壮族民间传说《一幅壮锦》改编的现代舞剧《遗失之锦》将在广西儿童剧院上演。壮锦不再只是一幅编织物,里面交织着执念,梦想,迷失,与和解。这是一场与传统壮族文化不谋而合的集体成人礼

[ 本帖最后由 陈敏12 于 2017-11-16 18:2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彝族成人礼分析

彝族的成人礼
彝族的成人礼男子和女子是分开的,女子的成人礼是一种被称为“换裙”的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而在举行了换裙仪式之后,女子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
我们认为这种换裙仪式一方面是所代表的是彝族对于女儿的一种观念,即意味着女儿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了,盛装打扮女儿,也是向部落里的少年们展示女儿的美丽,也表现父母对于女儿长大成人的自豪和喜悦,表达大家对于女儿的祝福和期盼。这是父母对自己的女儿的一种美好祝愿,但是另一方面,彝族的成人礼,即“布拉洛”实际上是一种“假婚”仪式,是对成年女孩的结婚仪式的模拟。彝族之前盛行早婚,举行换童裙后可以嫁人,以消除户籍,但不是真正在婆家生活。女生来过初潮后就不能再算家丁,以防给家里兄弟带来灾难。女孩命硬,占了男性的位置。通常在秋冬进行,以便嫁娶。这就是对于女子身份上的一种不平等的对待,女子依然还是没有男孩子那样自由,也被所谓的固有习俗所束缚着。
这种仪式就是封建思想观念所导致的,一方面换裙仪式的举行是让孩子们有一种民族身份的认同,产生民族意识,通过长者对于孩子们的教导,让他们有一种对于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仪式也因为经济的发展,汉族文化的入侵等等原因而逐渐被遗忘,现在彝族的换裙仪式已经在逐渐消亡,就我们来看,换裙仪式当中有一些封建的因素可以摒弃,加之以新时代的新元素,重新在少数民族倡导成人礼的举行,通过这种仪式的进行,也可以带给孩子们一种仪式感,一种责任感,在潜移默化当中给予孩子们民族文化意识的传承。
彝族女性成人礼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发式与服装的改变象征着姑娘的童年时期已经结束,步入了成年社会。
(二)通过了成年仪礼的姑娘,不仅意味着获得了性生活的权利,同时也意味着为家支、为社会担负起联姻和生育后代的义务和责任。
(三)“沙拉洛”成年仪式的另一个意义是姑娘族籍的改变与社会角色的变换。
相较于彝族女性成人礼的隆重,彝族男性的成人礼就显得简单的多。
男子的成人礼主要是以向他们传授经验为主,男子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男子身强力壮就能够带领族人在恶劣的环境当中获得足够的食物,保障族人的安全,尤其是彝族是生活在环境恶劣的丛林,湿热的环境很容易造成危险,这也就意味着男子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向他们传授本民族的辉煌历史,一方面是要在他们的心中建立起一种信仰,英雄的崇拜会让他们更加有自信的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另一方面则是向男子传授生活的经验,交给他们生活的技巧。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很快的成长起来,成为族中新生的强大力量。
就目前来看,我觉得这种成人礼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传授经验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更加勇敢的出去闯荡,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心,即使在当代社会,这样的教育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不同的地区,彝族可能会有不同的成人礼,但基本上大致相似。
综上所述,
彝族成人礼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
1、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2、对男子及女子成年的教导,传授经验
3、其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认知
彝族成人礼习俗的现状及原因:
1、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大融合一步步成为现实,汉族对彝族成人礼的传承则有着很大的影响,彝族的文化逐渐与汉族的文化融合,彝族如今大部分的人都以汉族的习俗为主,他们本民族的一些节日传统已经逐渐趋于消亡,尤其是在这个多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站以及论坛上获得信息,民族当中一些口耳相传的东西就逐渐被后代遗忘,另外彝族成人礼仪式当中也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成分,除此之外,类似火塘里面燃火这种仪式,在现代化的城市当中已经不适宜了,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消亡。
2、民族大融合的政策等要求也是导致彝族成人礼衰亡的原因之一。
3、人口流动所导致的民族文化交流,汉族与彝族混居,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也导致了彝族民族文化传统的衰亡。
对传承发展彝族成人礼的一些建议:
1、在女子成人礼上所准备的服饰以及头饰等饰品,将其保留民族特色,宣传彝族的传统服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推广彝族的服饰文化,这样就可以在现代经济社会当中崭露头角,独树一帜,宣传彝族的特色。
2、建立专门的彝族文化档案馆,制作成人礼文化年谱,保存彝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3、通过与当代的经济产业合作,推出相关系列彝族文化元素产品,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汉族成人礼

TOP

汉族成人礼
汉族成人礼主要分为及笄礼和加冠礼两种,主要是通过服饰的改变来对自己进行一种身份认知的改变,在这一点上就和彝族的换裙礼有异曲同工之妙。及笄礼分为三步:
1、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2、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3、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
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及笄十分注重仪式,每一个步骤,每一件饰品,每一个人站的位置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方面是对女子成年的一种美好祝愿,但同时笄礼也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也即是女子订婚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女子的笄礼并没有赋予女性成年的权力,她们既没有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性成人,也没有成为家族合法的继承人,她们依然困守于家庭,只不过由一个家庭转向另一个家庭。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现代社会,人们赋予了及笄新的社会意义。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彭林先生指出,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笄)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女儿)、合格的弟弟(妹妹)、合格的公民(对于过去,即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成员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现代笄礼的意义应该是对现代女性独立自强的角色提醒。三次加笄的服饰不同,越来越华丽,象征着女孩成长的过程。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需要在尊重文明传统、汲取既有文明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为传统笄礼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现在学习、创新和实践新的笄礼,就是为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民族传统礼仪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激励青年人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冠礼对于汉族男性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次仪礼。冠礼之后,便标志着这位男子进入成年,可以结婚生子了,对家庭、对自己、对社会都要有责任感了。从原始社会发展而来的男女成年礼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其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步入成年的青年男女分别获得成人资格的象征,而是成为西周宗法社会剥夺女性社会权力,实现男性统治的有效工具。男子通过冠礼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不但获得了社会性成人的资格,而且正式成为家族血缘的继承人,拥有了领导家庭和参与社会的双重权利。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今冠礼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冠礼背后所隐藏的男性为尊的思想观念也还影响着大部分人,就目前看来,我们依然应该发展传承冠礼,让时代赋予其新的意义,顺应社会思想的观念,给我们即将成年的少年们以勇气和经验学会成长,为自己负责。

TOP

(《亲历神奇的壮族——女子太阳节》朱法飞)女子的成人礼
    我们看到,节日期间男性是“毫无地位”的,接送太阳的活儿没他们的份,吃饭也得靠边站,即便是外来的男性领导、嘉宾也不例外。
      “太阳节当天,女性享有至高权力,家务全由男人做,女性需要做的就是穿上盛装,完成祭祀活动和玩个痛快。”一位当地女子自豪地告诉我们。
    当天一早,女人们已经穿上盛装,在太阳河边嬉笑、欢歌。与此同时,村里的青壮年男子,有的在家里蒸黄糯米饭,有的前往太阳河边建起土灶,架起十多口大锅,为女人们做早餐。早餐结束后,男人们并不能体息,而是忙着做当天的晚餐,等待祭祀归来的女人们享用太阳筵席。祭祀活动从成年女性到太阳河沐浴净身拉开序幕。上果村青山环绕,村前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绿树掩映,河床上漂着柔软青翠的水苔。河岸上的古树遮蔽着那个神秘的女子净身潭。虽说当天气温只有4度,但这并没有影响女子净身仪式。上午10时,村里年满18周岁的50多名女子都来到河中沐浴净身,净身潭周遭如临大敌般戒备森严,道路两旁都设立了“男士止步”的提示牌,男人们被远远挡在外面。
    净身仪式结束后,成年女性们手持白手巾,吃喝着“岔着唐温罗”(壮语意为“找到太阳了”),聚集到河边的神树(传说太阳藏身的树林)祭台前,由“博丙”(壮语意为专司此祭祀活动的年长者)带领大家祭请太阳。请出“太阳”后,用轿子抬着“太阳”,带着祭品,前往“波唐温”(壮语意为“太阳山”),女人们唱着古歌,向“太阳山”祭祀场地前行。
   “博丙”砍来丈余长的树枝,插在刻有“太阳神位”字样的石碑四周,清理石碑边的杂草。女人们拔除祭祀场地的草丛,平整场地。祭祀太阳的供品有黄色糯米饭、糯米酒、鸡。“博丙”砍芭蕉叶铺在石碑下摆放供品,砍竹筒做酒杯盛米酒,砍芭蕉杆当香炉插香,四位壮汉杀鸡、烧水、煮鸡。 摆设好供品,“博丙”对着太阳神位诵祭词:“今天是吉日,今天是女人日,是祭太阳神的日子……”女人们庄重地聚集在太阳神位旁,唱《祭太阳古歌》,将“太阳”送回天上。
    当天,上果村的天气阴沉沉的,但就在祭请太阳之时,太阳竟然微微探出了头,露出了笑脸。此后,上果村的气温有了明显回升。不管是巧合还是其他原因,这无疑为“女子太阳节”增添了些许神秘感。
    祭祀结束后,刚满18岁的女性吃了作为贡品的黄色糯米饭,这标志着她们完成了成人礼,可以开始恋爱了。随后,村民们举行千人摸鱼、踩竹筒高跷、打陀螺、弹弓大赛、鸟王争霸赛等活动,还进行了壮乡童谣《水母鸡》节目表演和壮族大型歌舞剧《太阳鸟母》表演。
    晚餐时间,所有18岁以上的女性聚集在一起,持碗而坐,一圈圈围成太阳筵席,等待男人们端上饭菜。累了一天,男人们到这时也没有入席权,只有当所有成年女性全部吃上饭,男人们才能在一个地势矮的地方摆上饭菜吃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