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课堂第四小组袁昌敏

信息技术对于贱三爷民间故事的加工

科技的发展,对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贱三爷这一民间故事也受其影响被搬上了荧幕,促进者贱三爷故事的传播。1993年武汉市群众艺术馆拍摄了专题片《贱三爷新传》。2001年湖北省民协创作了20集电视连续剧本《贱三爷》,后经中国文联艺术中心建议,加工修改成了30集电视剧本《贱三爷》。2003年武汉市江通动画股份拍摄了《小子贱三》的片花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好评。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0 发表
问题及思考:1.这是汉阳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我们特意离开武昌这个人流超多的地方去调查汉阳本土人士,但大家仍然对这个故事不清楚,连故事产生传播的地方人都不知道了自己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肯定会渐渐的淡忘在人 ...
是的,这种问题确实值得深思。现在大家都只知道“贱三爷”是武汉骂人的话,而武汉现在建设文明城市,认为“贱三爷”是骂人的脏话,大家都不再提了,现在贱三爷故事传承上面出现了危机。我在网上搜资料也很少有有关贱三爷的资料。只有讲到有了有关贱三爷的电视剧要拍了,动画片要拍了。但是已经过了很久,还是没有拍出来。百度里面搜贱三爷出来的资料很少,没有相关的故事在页面上出现。我们都是在“读秀网”才查到了贱三爷的故事,其他的地方都没有,所以想了解都没有渠道可以了解。从这可见,贱三爷故事的网络宣传和媒体宣传都不到位,政府也没有对贱三爷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所以贱三爷的故事的传承必须从这些方面下手

TOP

回复 27# 的帖子

哇,原来贱三爷还有这样的来历,长见识了。所以贱三爷的故事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啦,后来的贱三爷的故事,只是借了贱三爷的名号而实际上是旧瓶装新酒,反映当时的商业经济的发展的了,所以现在贱三爷变成了骂人的话也是有道理的,时代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会发生大的变化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2 发表
3.沈老师申遗就是为了给“贱三爷”正名,但现在“贱三爷”的名声在百姓心中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申遗的目的到底应该怎样贯彻实行也是一个问题。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申遗主要是以知识分子或者专门研究这一方面的人为中心而平民老百姓大多不会主动的关注。而传自民间的文化必须得到民间大众的重视和认可,只有当平民大众关注多了民间的文化遗产才能重新焕发生机否则这些被保护的民间传统只能变成死的文化。所以如果只是申遗没有后续活动很容易造成申遗之后广大民众依然不了解的情况。所以,虽然沈老师想要为“贱三爷”正名,但是现在还没有重新传播开来,百姓都不了解这些故事,又怎么能够为他正名呢?

TOP

关于如和贯彻申遗目的

我觉得要传承民间文化,我们首先是要报这些文化给整理出来,尽力保护。这是申遗的工作,所以申遗只能为传统的传承提供一些条件和增加一些吸引力,但是这种吸引力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比较小。所以除了增加传统文化的拉力外,我们还需要做一些推送活动,加大宣传的力度,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让一些本来根本不知道的人也能了解这些文化。就像买东西一样,不仅要自己的东西好有知名度还要有各种推销的活动,像网络上时时刻刻出现的推送广告那样,有时没有想看但是广告出来了,空闲时也会看一下。具体加大传播的渠道需要各种新旧媒体的宣传,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学校教育的支持(可以在地方教材里面加入相关的篇目),需要社区的各种宣传活动。针对贱三爷的故事我觉得政府应该首先摆正态度,正确认识贱三爷文化。因为在采访的过程中有人说现在建设文明城市,贱三爷是不文明的,都不让提。尤其是政府对于“贱三爷”这种文化没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也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TOP

回复 38# 的帖子

贱三爷的故事中贱三爷都是正面的形象,但是现在“贱三爷”在汉阳人那里却变成了骂人的脏话,这种反差是非常大的,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传承过程中人们对于贱三爷相同行动的不同主观评价所致。贱三爷的故事中确实有讲贱三爷小时候不爱读书比较调皮捣蛋的这一方面,而现在用“贱三爷”说人不学无术,耍小聪明确实有相似之处,只是在故事中主要是这里的积极的一面来讲贱三爷而后代有可能把这种特点概括为了耍小聪明和不爱读书不学无术。所以我觉得这种反差是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人物对于贱三爷所做的故事的主观态度发生了改变。
2、不同地区的思想发展不同所致。我们知道贱三爷故事多是讲贱三爷从汉阳农村到汉口城镇务工的故事。所以我个人觉得可能有这样的一种原因:明代因为皇权旁落思想比较解放的朝代,而且商业经济迅速的发展,(故事中也有反映商业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的)这些对于耕读传家这种传统有了一定的影响,而像贱三爷这种不爱读书,不务正业的,但是又聪明正义,所以符合了一部分人的期望,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向外流传,那么在一些还是比较保守的地区则可能会认为贱三爷放弃读书放弃种田是一种负面的形象,也是有可能导致“贱三爷”成为一个贬义语言的。做个设想,假如贱三爷的故事是在当时商品经济较发达,外来打工者较多的地方产生的,那这里思想相对比较开放,而且哪里有更多的像贱三爷一样的外来务工者,那么他们对于贱三爷的态度会是好的,但是但是的汉阳像蔡甸地区还是农村比较保守就会贱三爷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所以贱三爷就成了骂人的话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故事中的贱三爷来自汉阳农村,而工作在商业发达的汉口工作。人们的观念不同,是会形成不同的态度。
3、现在所查的资料对于贱三爷的故事的整理是不是有选择的整理?因为我们所差的资料有限,会不会存在这种可能,贱三爷的故事其实原本是既有赞美贱三爷的也有批判贱三爷的但是在进行资料整理的时候,只选择了赞扬贱三爷的故事而舍弃了批判的部分

TOP

动画片和电视剧没有拍出

动画片2005年时前期策划已经完成,而电影而预告片在夏戛电影节上也反响不俗。但是成品却始终没有出来。各大视频网站都没有查找到。而电视剧的剧本早已出炉,电视剧也是没有制作出来。我觉得可能是经济上出了问题,之前也有将民间人物搬上银幕的,像《花木兰》、《神笔马良》效果不错,但是市场经济下,毕竟还是要有人投资,《小子贱三》应该是没有经济支持吧。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应该被弘扬啊,他的价值在于:
1、历史文化价值:
除具备上述机智人物的共同特征外,其独特之处在于他是活跃在城镇的民间机智人物,是农民进城务工的典型代表,是“多才多艺、乐观豪爽、诙谐幽默的阿凡提式的城镇下层社会劳动者的典型”。从他身上反映了旧时代农民由乡村进入城市所经历的苦乐艰辛。这一历史过程今天仍在继续,由此生出的种种悲喜剧今天仍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贱三爷故事就是一面昨天的镜子。
贱三爷不只是为个人的生存而奋力挣扎,他的故事中有许多篇还叙述了他同情保护弱者,主持正义,同豪强势力抗争的事迹。为此,人们不仅赋予他以随机应变的机智,还赋予他以超群出众的武功,使他能赶走拦路抢劫财物的匪徒,打败在擂台上耀武扬威的拳师。甚至还借用古老而神奇的幻想情节,虚构了他制服阎王鬼怪的故事。他成为了体现城镇下层社会民众智慧与意愿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给人以鼓舞。
贱三爷就是一个在旧时代由乡村进入城市,在城乡之间的夹缝里求生存的人物,他终于以农民的顽强意志和丰富智慧战胜险恶,在城市里扎下根来。“汉阳来的贱三爷”这句口头禅从城里人嘴里道出,明显流露出对周边乡村进入城市的农民的轻蔑。而已经在城里立定脚跟和向往城市文明的农民则津津乐道这位传奇人物的种种趣事,借以表达自己的乐观开朗情怀。
只有把贱三爷故事置于旧时代农民进城的特殊背景之上,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独特风采与价值。由于贱三爷故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展了它的思想生活内容,其艺术表现形式也获得了相应的变化,较之一般机智人物故事似乎更为活泼多样。这些以贱三爷为主人公的系列故事,有的以咏诗联对显示才智高下,有的则以拳脚相对表现武功强弱;有的属于写实性的生活故事,也有的借鬼怪出场来驰骋浪漫主义幻想。它们似乎是将武汉地区城乡流行的各种叙事体裁都囊括在内。可它们并不是简单生硬地拼凑在一起,不仅所有的故事都由同一主人公以自己的机智生出有趣的情节与诙谐的情趣,还在语言上表现出浓厚的武汉方言韵味,成为汉味文学的代表作。
2.当代价值:
古语虽云: “时过境迁”,但贱三爷故事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仍不可小觑。
文化传承。贱三爷故事中的“么事”“么唦”“是的唦”“几多”“搞么鬼”等方言俚语凸显了汉阳及周边地区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酣畅淋漓、汉味十足,在故事讲述中无形地起到了保护传承地方语言的作用;贱三爷故事中谈到了很多传统民俗节庆,促进了当代民俗节日的传承,为当代民俗研究和节日传承提供了史料和借鉴对象。年关清账、中秋团聚、吃腊八粥、小年大清扫、元宵节吃元宵等习俗仍在民众生活中流传。
精神传承。贱三爷是农村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形象,在农村和城市的夹缝中求生存,外来者的身份使他遭遇了各种不平等待遇。雇主的剥削、客店老板的欺负、官府的压榨……但他始终未被压倒,而是对生活、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展示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用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保持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行侠仗义的品格。这些都是当下农民工学习的榜样。
娱乐功能。弗洛伊德曾说: “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是令人满意的现实好转。”贱三爷故事正是这种幻想与现实结合的产物,通过故事实现心头愿望,获得幸福感。贱三爷故事无疑为人们带来了欢笑: 为慰藉坟前痛哭的妇人,贱三爷便在离那妇人不远的坟头“演戏”: 先痛哭,后讲笑话,再翻跟头,逗得妇人破涕为笑; 财主问贱三爷怎样能使母鸡只下蛋不吃食,贱三爷道: “养一种长颈鸡,屁股留在自家下蛋,脖子伸到邻家吃食。”故事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
综上所述,贱三爷故事表达了“人民群众反对侵略,反对压迫剥削,渴求伸张正义,摆脱不合理境遇的愿望。赞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揭示了人民群众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是楚文化孕育出的文化品格典型,能为背井离乡的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外,贱三爷的故事也是随着时代在发展的,我们可以将他搬到现代社会中来,反映现代社会

TOP

采访沈远义先生获得的一些新的想法

1、为什么故事中的贱三爷的良好形象在现实中人们使用时却是骂人的话?
首先,我们看到的故事多数是行侠仗义帮助他人的事情,但是实际上人们对认为他这是对管闲事,是犯贱的行为,用最通俗的话就是“吃饱了撑的”,所以大家对用这样的话来骂别人犯贱。
其次,根据我自己理解的沈远义老师的话因为新时期在对于贱三爷故事的重新中,有为贱三爷正名的目的,所以舍弃了一些有损贱三爷形象的故事。所以在从前,贱三爷不知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那人们用贱三爷来骂人也并不稀奇。

TOP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和利益挂钩,而像民间文学这种文化价值大但是经济价值不易获得的就比较难以发展。首先是剧本问题,为了经济利益,出资方想要在故事2一些东西来吸引眼球,比如贱三爷的故事因为贱三爷的故事主要讲的是武汉的,可能对于其他的地方的人没有吸引力。而出资方则想让剧本不止写贱三爷,甚至把其他的地方人物身上的故事也安放在贱三爷身上,这样受众就不仅仅限于武汉。但是这样可能会引起版权问题而且贱三爷也就不是贱三爷了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花了较长的时间。接着当剧本资金问题解决了之后还是有其他的利益问题。我觉得是他们目光太短浅了。只看到了当下的利益,利益不在眼前我就先不干。还有就是各方面没有协调好,也是中国的行政没有效率的体现就像沈老师讲的,所有的资金都到位了,需要蔡甸的人提前布置场地,但是他们却怕万一场地布置好了,却不拍摄了那就白忙了。所以蔡甸要等到人来了才准备,但是制片方因为每天投入很大,在这里不能耽误功夫。所以一直没有协调好也就不了了之了。

TOP

3、传承
沈远义先生现在除了申遗之外,做的主要的宣传工作:1现在做的就是办工作室扩大规模,2、改变文化传播方式,增强吸引力。写小剧本,小歌舞这类比较容易进行演出的又有创新性贴合时代要求的新作品出来。3、进行进行政区进社区的演出等。
我觉得这些做法确实是非常有用,而与此同时我觉得他们还需要用一些新的传播方式。比如像微博之类的,但是限于现在的传承人都是老一代的,可能并不了解这一类的宣传方式。而至于电视新闻方式的传播,肯定会影响大一点,只是实行起来会比较的不容易。就像现在许多的娱乐节目大行其道是因为这些明星可以带来经济的利益,有商家的赞助,而文化的传承性质的,可能就不容易办起来。

TOP

申遗的价值

申遗的价值
反正我觉得现在的申遗还是有价值的,本来觉得这样的申遗没有价值,但是听了沈远义的话还是有的只是这是第一步,它能为后面的活动铺路。有了申遗就有了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有人重视,支持,政府财政也会在这方面稍微有些倾斜,可以为以后的传承提供方便。

TOP

回复 56# 的帖子

贱三爷传承的危机:
现在虽然有许多人都在强调保护文化遗产,但是大多数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在现实中也很少有关注的。而政府机关也没有非常重视这些,这些不像城市建设那样能清清楚楚的让人们看到政绩,看到效果,所以政府并没有在实际操作中给予最大的支持。

TOP

回复 15# 的帖子

只是说要拍,有了剧本,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拍成,所以才找不到。

TOP

回复 114# 的帖子

恩,比较赞同你说的一个地域所特有的文化会增加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也会加深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感情,这是民间文化很重要的作用。不过,我觉得文化还是应当传承让后代知道的,所以我会给后代讲自己家乡的故事,讲了是一回事,至于他们愿不愿接受就看文化本身是不是适应他们的需要,这个就让小朋友自己来选择了。而拍影视作品这一方面,我觉得一方面是要让民间的文化去适应经济化社会的需要,但是不能只强调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因为经济的导向也会使本来优秀的文化变成糟粕,变得低俗。所以另一方面还是应该提高那些在影视艺术方面工作的人员,提高对民间文化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民间文化适应了经济社会之后依旧是精品而非糟粕。就像国外拍的那些电影一样,即使是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人家依然是精良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