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时候自己正在奋力准备考研,现在觉得有必要把它的内核传到论坛上来。泉州是一个历史底蕴、民俗文化非常丰富而经济相对落后导致凤凰不愿搭窝的城市,这次获得“东亚文化之都”的称号后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捍卫我们曾经的生活,挖掘一份人的本真。愿西街能够坚守......
千年西街 问道新业态 2014-01-20 08:17:33 泉州网-东南早报
千年西街 问道新业态
三年前说起西街,泉州人能够想起的关键词大概是开元寺、东西塔、老字号。如今说起西街,不少人还会提到青年旅馆、酒馆、图书馆、旅游文创商品,甚至更多。
几年的时光流转,一些新业态悄然进入西街古厝,带动一群泉州年轻人对西街生出无比的狂热和依恋,也让更多人看到西街再一次新生的苗头。
然而,开设在古厝中的新业态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基础设施的老化和无证营业的尴尬。如今,它们正期待着一个“名分”,期待着能够聚集更多的人气,成为泉州的旅游名片。
□早报记者 李菁 林福龙 实习生 李心雨 通讯员 庄惠平/文 记者 石勇/图
【业态】
古厝“文艺范” 放大泉州味慢生活
上周,西街的小酒馆、图书馆和书屋一起举办了周年庆活动,小酒馆开业已经三年了,引来不少泉州的文艺青年。这条原本夜晚略显萧条的老街,因为年轻人们不断地涌入而再次充满活力。
然而,西街的魅力不止于此。有一位叫做黄灿昆的90后自由摄影师,因为爱上西街,留在了西街青年客栈,成为西街人。每一天,他几乎都徘徊在西街的新业态中,享受着西街古早味的文艺生活。
多种新业态
创造西街文艺新生
“这是一条有故事的街” “充满古早味的老街”。——黄灿昆微博
两家民宿、一家小酒馆、一家茶馆、一家图书馆、一家书屋、一家手工坊和一家文创工作室……如今的西街老厝里,一些新业态已经入驻,扎根最久的已近五年。年轻人们来到西街,可以住老宅,看古书,选购文创商品,喝喝小酒,晒晒太阳,这些新业态的出现,让一些对老泉州已经不那么熟悉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起西街的每一条巷子。
“西街可以让我找到很多小时候才有的东西和感觉。以前我一般都在丰泽区活动,对西街并不熟。有一次因为好奇心作祟,到西街拍了一天的小巷,然后发现了旧馆驿的青年客栈。”黄灿昆说。
第一次到客栈,他就在里面泡了一个下午的茶,和客栈里的人聊了一下午的天。“那个下午给我的感觉非常好。从此,每天下班后,就坐着公交车到客栈来,和大家一起玩。”他说。
此后,他成为真真正正的“西街控”。他的微博背景是自己拍的西街照片,出现“西街”二字的微博有近百条。在这些微博里,有西街的阳光、晚霞、雨景、夜色,更有西街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家老字号、每一场活动,以及西街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微博被转发的数量不小,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热忱,走进西街老生活。
民宿成媒介
老街注入年轻力量
“一对老人家吸引了我。脚步缓慢,两手紧紧握在一起。跟着他们走了几分钟,直到两人拐进某条深巷里。如果没猜错,应该是老泉州人吧,又或是这条老街也陪伴着他们走过了几个十年呢?”——黄灿昆微博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街被定义为老街,这里有着千年古刹、百年老店,以及上了年纪的老住户。但随着新业态的进入,这条老街开始注入新的活力。
“后来,我和客栈老板熟悉了,就决定住在这里,没付房租,只需帮看店。”黄灿昆说。
爱上西街生活的黄灿昆,因为青年客栈成了西街人。辞掉工作成为自由摄影师,每天在客栈里泡茶接待客人,或到书屋看看书,或到小酒馆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聊聊天……
记者走访西街两家客栈,客栈里几乎都是年轻人。起床后,他们会在客栈里和老板或客人聊天,互相询问当天的安排,或者只是一起晒太阳。好几位客人告诉记者,他们爱上了西街的生活节奏和原生态古早味的生活方式,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这里感受“烟火味”。
原味老生活
留住各地“爱慕者”
“在吃面线糊,隔壁桌是一个六十几岁的外地大伯,他说:‘三十几年前来过泉州,泉州唯一没变的地方就是西街。’听大伯讲了很多三十年前的记忆,身在泉州,其实蛮幸福,这个古城给予我们太多的感动。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黄灿昆微博
每个月的农历廿六,是开元寺的勤佛日,西街人山人海。如果有空,黄灿昆都会去拍几张照片。这样原汁原味的老生活,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
施先生来自杭州,他已经在青年客栈住了一段时间。“大学毕业后,我花了4年时间纯旅游,走遍全国很多地方,只有泉州的西街如此完整地成片保留住文化和生活的痕迹,让一个处处充满历史古迹的地方承载了这么多的人气。想要暂时逃离现代生活的压力,就需要找到这样的地方。”
他认为,很多古城都已经只有商业味,没有生活味了。古城原本的居民搬走,留下一个又一个的商家。但是西街却不同,这里没有商业味,只有实实在在的原汁原味,名副其实的古城。
淘时光碎片
民宿是泉州一扇门
“泉州需要一扇门,让外地的朋友轻松地打开,而民宿能够成为这扇门。旅行者可以睡在前人的梦里,这代表你真正来过了这座城市。” ——西街民宿第一人潘立飞
2009年,西街的旧馆驿出现了泉州第一家青年旅社,这也是泉州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旅游民宿。当时,这家店的老板是潘立飞,他如今是另外一家民宿的老板。
“第一次知道青年旅舍是在2002年,广州。进了旅舍,发现有不少年轻老外,背着比他们的个头还要高的行李在前台登记,心里觉得纳闷,这些人是怎么找到这里的。问房价时,更是觉得咂舌:怎么那么便宜,床位的话大概就是50元。”
见识到广州的青年旅舍后,潘立飞意识到,泉州无法要求别人主动地、慢慢地领略泉州,却可以给外地的朋友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方式去认识和理解泉州,进而带动更多的人来到泉州。他觉得,泉州需要一扇门,让外地的朋友轻松地打开,而民宿能够成为这扇门。随后,他开始筹划泉州的第一家青年客栈。
“选址毋庸置疑应该是在西街。理由有三:西街是泉州现存最古老的街道,保留了许多原生态的民俗风情;西街所在的开元寺和东西塔,是泉州最重要的标志;西街已经日渐破败,亟待找到保护性开发的模式。由于财力有限,我们之前找到的几座古大厝都被我们放弃了。”他说。
最后,潘立飞挑中的是泉州著名摄影家陈世哲先生的旧宅,位于西街旧馆驿旁的一条小巷子里,门牌号是西街187号。房子虽然不大,却保留了闽南民居的固有特色。红砖石墙,天井小院,正是大多数闽南人童年的记忆所在。身为一个旅游爱好者,他深知这样的民宿对旅行者的意义——“你可以睡在前人的梦里,这代表你真正来过了这座城市。”
如今,潘立飞已经盘掉了旧馆驿的客栈,开设了另外一家民宿。据了解,现在到旧馆驿青年客栈的,都是全国各地甚至是外国的游客。他们从网上搜索着一路找到这里,在泉州城里淘着时光的碎片,在静谧的夜里回想古城千年,在小天井里感受时光倒流的瞬间,在留言墙上写下了关于泉州的心情文字。
【业者】
无价原生态 现今发展“小心轻放”
如今,很多现代人开始追求慢节奏的生活理念,泉州发展起来的新文化产业西街业态恰恰迎合了现代人的脚步。
然而,慢一慢的生活节奏离我们还有多远?价值连城的古早味生活方式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但承载着新业态的古厝却面临着各种尴尬。
古早生活
体现无尽价值
“五年前,大家肯定还看不到西街的真正价值,现在,很多人已经看到了。”——泉州旧馆驿青年客栈的老板郑达真
年轻的郑达真曾是一名老师,后来辞职在西街开起了小酒馆,并接替潘立飞成为客栈的新掌柜,同时也是西街酒馆、图书馆和茶馆等几家店的老板。从小酒馆开始,到如今好几家店的老板,可以说,她是西街业态发展中不得不提的人物。
“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人,西街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小细节,不仅仅是历史悠久的开元寺。每条小巷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令人感动。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只要走到西街,呼吸都会变得轻松。来这里是生活,不是单纯的消费。”她说。
郑达真并不是唯一一个被西街感动的新业态老板。
“泉州作为古城,最重要的是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相比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生活方式是最难被保存下来的。但是,泉州恰好保留了原生态古早味的生活方式,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开元寺勤佛、百年老店……这是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啊!”潘立飞说。
他认为,旅游不应该是走马观花,而应该是让人感受原汁原味的泉州生活,西街的生活方式是泉州最重要的旅游资源。
如果说领SHOW天地和万达代表着泉州的夜生活,那么西街将承载泉州的昼生活。放松的慢生活,将吸引更多游客,接下来将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比如制造旅游纪念品的文创产业,将古厝重新利用起来的民宿产业,以及本地小吃产业……
古厝新生
我有一个梦想
“我希望泉州有更多青年客栈来接纳更多的外来朋友,我希望有更多的门能够打开,我更希望我们能够改变西街的老房子一座座破败的现状。”——潘立飞博客
潘立飞觉得,西街的复兴,首先就是民宿的发展。民宿发展起来,来泉州的游客多了,自然能带动其他业态在西街的发展。
日前,记者走访了西街的泉州旧馆驿青年客栈,深刻体会了西街的慢生活。步入青年客栈,一条热情的牧羊犬就摇着尾巴迎接记者。古早味极浓的陶瓷茶杯,一面墙的特色书籍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坐下来泡泡茶。几位房客悠闲地在天井聊天,他们来到泉州不是为了领略风景名胜,而是为了享受泉州的生活气息。
在西街,和这家青年旅馆一样的古厝还有很多。“我经常梦想,西街有一两百家客栈,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只有努力发展民宿,将这些原本只‘念旧’的古厝变成‘怀旧’的场所,西街才会有新的、年轻的力量,才不会空掉。”潘立飞说。
郑达真说,因为客栈,她认识了很多外地的客人,并和他们成为朋友。这些客人都把自己当成了客栈的主人,其中不少人愿意出钱出力帮助西街业态发展。
基础老化
业态发展“小心翼翼”
“基础设置存在安全隐患,这是西街新业态发展中最棘手的问题。前几天,客栈旁边一座老房子因为电线老化,差点着火。”——郑达真
谈到西街未来的规划,郑达真认为,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要让真正的闽南文化存于民间,应该在保证安全(比如危房、消防)的情况下,将西街尽可能地保持原样。目前,基础设施的修缮和改造是西街发展的当务之急,一味追求商业化并不一定适合西街,让商业在原有的状态中自然生长或许更能体现出西街的价值。
“把西街的水泥路换成石板路,就能够让它更有味道。不要将西街整体拆建,新建的仿古建筑并不能还原西街的味道。政府应该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比如水电管网的改造,多做服务层面的事。经营方面交给市场,让项目、资金自己找业主,这样更灵活,西街的个性和将来的业态也才能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潘立飞说。
他认为,西街的改造可以借鉴金门的经验,金门在保留原本风貌的情况下,引入了符合老街生态的新业态。
经过改造后的西街,可以成为福建省在武夷山、鼓浪屿外不得不去的第三张旅游名片。
证照难办
古厝新生期待“名分”
“我们想办证,奈何办不了。”——西街新业态经营者
消防、卫生、建筑结构……一道道的难关摆在古厝开店后办理相关证照的路上。目前,泉州正在营业的所有旅游民宿均无法取得营业执照。因为难以通过消防、卫生、公安、工商等多部门关于酒店的审查标准,民宿只能“无名无分”。
除民宿外,古厝里的咖啡馆、酒馆、茶馆等服务场所面临着同样的办证尴尬。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给古厝里的店铺一个“名分”,让其成为泉州的一张名片。
听说今年泉州两会时,不少代表委员关注泉州旅游民宿办证难的情况,并建议尽快出台泉州民宿管理办法时,潘立飞很开心。“希望引起关注后,管理办法能够尽快出台,让业者赶紧解决无证的尴尬。”
郑达真表示,旅游安全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她建议,政府应尽快出台针对古厝的管理办法,让旅游的安全问题得到最根本的保障。
目前可见,要想实现泉州西街的旅游名片,引入老街生态的新业态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摘自:
http://www.qzwb.com/dywhzd/content/2014-01/20/content_4771924.htm
[
本帖最后由 柯鹏程 于 2014-1-22 20:1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