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卓刀泉传说看关公文化

佛教与关公崇拜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一位高僧出现在湖北玉泉山中的小石窟中,他是因为佛教势力还没有在荆、湖一带发生应有影响,特地到这里来捐募建庙的。这位高僧就是被称为「天台大师」的智顗。这一年他56岁。一年以后,即在此地开讲说法,信众如云,俨然伽蓝精舍,并且与润州栖霞寺、台州国清寺和灵岩千佛殿并称「天下四绝」了。   智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奇僧。他俗姓陈,华容人,先世为梁朝显宦。自幼习儒习道,后转入佛门,陈宣帝及隋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都礼之为国师。他创立的「天台宗」被陈寅恪认为是「佛教宗派中道教意义最富之一宗也」。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的一方碑刻认定就是他做了个梦,才使关公父子识得前衍,皈依佛门,并为创建玉泉寺出力的。后来还有禅宗北派六祖神秀(公元606─706年)来到玉泉山创建道场,欲毁一祠,又梦见关公「提刀跃马,于云雾之中往来驰骤」,具言前事。神秀遂欣然以关公作为护法伽蓝。至今玉泉山犹立有明万历年间碑刻「关云长显圣处」,和清代嘉庆年间的「最先显圣之处」证实着这段佛门因果。而且至迟从唐代开始,玉泉寺就有关羽祠。这可视作关公信仰的发端。     
天台宗和禅宗的相继出现,意味着佛教中国化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教最初记述中的「关公信仰」,也是其本土化进程中的一个插曲。弘治本《三国志演义》卷之六中曾出现过一位在汜水镇国寺和关羽叙过乡情,声言「贫僧与将军家只隔一条河」,后又在玉泉山结茅, 因应关羽「还我头来」的痛苦呼喊,而以一句「颜良安在」喝破前孽的「普净」,其实就是这个佛教故事的演义版。

TOP

道教与关公崇拜

  中国早有「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这是关乎远古时期中原两大部族战争,决定中华民族最初走向的一项历史大事件。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述,所以长期以口传形式存在于神话之中。先秦载入各种典籍,已出现多重歧义,以致历代分证,代有异说。   「关羽斩蚩尤」就是依附「黄帝战蚩尤」传说而来的。实际上与道教派别惯于「托祖」以自高门楣,自我作古的习俗有关,其间还涉及到北宋政治财政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最早记述这个故事的,是被视为《水浒传》祖本,成书于宋元年间的《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大略为北宋崇宁五年夏天,山西解州盐池有蛟作祟,「布气十余里,人畜在气中者,辄皆嚼啮,伤人甚众。」皇帝请第三十二代天师张继先平息,很快成功。宋徽宗抚劳其功,张天师说是蚩尤作乱,是请来两位神将出力的。「一神绛衣金甲,青刀美须髯;一神乃介胄之士。继先指示金甲者曰:『此即蜀将关羽也。』又指介胄者曰:『此乃信上自鸣山神石氏也。』言迄不见。帝遂褒加封赠,仍赐张继先为视秩大夫,虚靖真人。」这部分解释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宣和五年正月乙卯,礼部奏请侯封。敕封义勇武安王,令从祀武成王庙。」元明清历代续有记述,但年代、人物显有不同。   金人侵宋,强索解州池盐。南宋只有靠海盐继续维持财政。但是解盐「不劳人力,自然生成」的神奇,以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其灵异毕竟是南渡将吏不能忘怀的,因此「关公斩蚩尤」神话应该是南宋失去了这块聚宝盆以后,道教对于解州池盐支撑国家财政的宗教想象。而正一派张天师所以推出并且不断扩展这个神话,一来是正一派宋代以来地位不断提升,二来是张天师一系素来与盐利有关,三来是张天师已然托祖黄帝,所以乐于承袭黄帝神话的余绪。     
金元以后,全真道和其他道教派系也陆续接受了关公神话及其灵迹,如全真道曾以关羽为四元帅(或四天将)之一,至今武当山道观犹与马、赵、温同塑一堂。元代蒙古大汗封敕关公的徽号也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如至顺二年(1331年)封为「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招讨使,兼提调诸宫神刹、无分地处检校官、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驾前都统军、无佞侯、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护国崇宁真君。」并且开始出现托名关公的道经,如《道藏》收辑的《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关王妙经》中,则称关公为:   「大圣馘魔纠察三界鬼神刑宪都提辖使,三界采探捕鬼使者,元始一气七阶降龙伏虎大将军,崇宁真君雷霆行符伐恶招讨大使、三十六雷总管酆都行台御史,提典三界鬼神刑狱公事大典者,提督刑案神霄大力天丁、三界都总兵马招兵大使、统天御地诛神杀鬼大元帅。」   显然大大提高了关公的神权,道教亦借此增加其影响力。也为日后关公被明代封敕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以至近世台湾传出关公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的说法奠定了基础。

TOP

忠义神勇之传播

 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已经是一流美誉。「白马」之战中,关羽「望见(颜)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人之中,斩其首还,(袁)绍将莫能当者。」尤其是都督荆州,相机北伐,杀庞德、擒于禁、「梁、陕、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离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恢复中原」战略总目标只有咫尺之遥。尤其是「威震华夏」一语,为中国历代著史者仅有之颂词,尤其使后人心仪。故魏晋南北朝之武将,莫不以关、张自励。关羽既能够冲锋陷阵摧敌,又能够「守经从权」,委曲求全,随即千里投刘;既能节制一方,忠心卫疆,执行「北伐中原」的战略意图,又能够舍生取义,从容就死。所以被后人奉为「忠义仁勇」的典范。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奏请武成王配祀增加关羽等,共64人。这时关羽已正式列入儒家祀典。宋代开宝、庆历年间,两次将关羽等人列入武成王配祀中。   随着佛道两教争相神话关羽,儒家尤其是理学出于「神道设教」的政治设计,也开创出一整套国家体制下的儒家祠庙祭祀制度,并且开始用儒学系统阐释关羽精神,他们以关羽「兴复汉室」作为「《春秋》大一统」理念的标志,以「尊刘贬曹」为「正统史观」的泾渭,以「宁死不屈」作为「忠节相尚」的象征。随着理学在元明清时代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关羽形象也愈加完美了。

TOP

关公之神话传说

关羽传说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源于佛教中国化,公元六世纪(陈、隋之际)天台宗为在荆楚地区传播佛教,借用关羽显灵,帮助修建玉泉寺,并且愿为佛教护法,成为「伽蓝神」。第二阶段是公元11世纪北宋关羽成为军队护佑之神,传说能够率领阴兵为宋军助阵,帮助他们获得胜利,这也是依托佛教战神毗沙门天王的神话传说转化而成的。第三阶段是公元13世纪宋元道教「关公战蚩尤」的神话,使他成为道教尊神。第四个阶段则是明清以后各地民间不断涌现「关公显灵」传说,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无所不能,以至康熙朝已编辑《关帝圣迹图志》,广泛宣扬关公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护佑传说。从中可反映了关羽崇拜之形成与神话传说增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三国志》本传中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但裴松之注引《蜀记》言:「庞德子会,随钟(会)、邓(艾)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也就是说他家曾被灭族,不可能有后人。   但是至迟在盛唐以前,即有自称关羽后裔者。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洛阳出土的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关楚征墓志》,开首即言:「昔三国时蜀有名将曰羽,即公之族系。曾祖元敏,祖玄信,父思浑,并代推雄望,蔚为领袖。」洛阳《千唐志斋》收藏有五代李克用亲家关夫人碑志中,也言「其先春秋时未详所出,蜀将镇国大将军、荆州都督羽之后也。因徙陇西,乃郡焉。远则龙逢(按:原文本有误,「逄」才是正字)逆鳞,次则云长战勇,其后代生俊哲,世不乏贤。」可知确有一支自认关公后裔之族存在,并把关公远祖推衍到夏桀时代的忠臣关龙逄。明清全国敬祀关公以后,万历、雍正陆续命解州、许昌、荆州、当阳、洛阳等地官员就地寻访关氏后裔,仿照曲阜孔子后人袭封之例,世袭五经博士,奉祀当地关帝庙香火。关氏后裔开始随迁徙扩散至全国、海外。至于关公后裔的传说并非较晚期,而是盛唐期间出现的。《三国志·关羽传》已述明关羽是与其长子关平同时遇难的,但后世传说中,却为他增添了不同的儿子。

TOP

 随着多年「移风易俗」,关公信仰的深刻涵义也逐渐远离。尤其是在国内,商家和民间供奉,多取其「保佑发财」,故其造像也变成一手持刀,一手捧着金元宝了。   《西游记》说,唐太宗时代开始以秦琼和尉迟恭护卫门庭,遂图像以做门神,避邪驱凶,家宅平安。实际上以关公作为门神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后世关公地位已很崇高了。   将天地神灵祖宗供奉一堂,这是中国民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如将「关圣帝君」、文武财神、观音大士与神农、灶王、十二时辰、孔子以及自家王氏先祖杂祀一堂的景象。   善信奉祀关公,除焚香礼拜,致敬输诚之外,抽签问卜亦是重要途径。世传「关帝灵签」即为通神之主要媒体。此风习其实源出北京,由来已久。清代号为「通儒」的纪昀说:   「神祠率有签,而莫灵于关帝;关帝之签,莫灵于正阳门侧之祠。盖一岁中,自元旦至除夕;一日中,自昧爽至黄昏,摇筒者恒琅琅然。一筒不给,置数筒焉。杂沓纷纭,倏忽万状,非惟无暇于检核,亦并不容于思议。虽千手千目,亦不能遍应也。然所得之签,皆验如面语,是何故欤?」可知影响之大。现代学者容肇祖认为:签卜本由《易》占而来。《易》的爻辞固定,利用文字以解释卦兆。到了后来,解兆的重心也逐渐移到文字上,由《周易》而《象》、《彖》,占卜的意义愈向哲学化演进。签卜不只有签诗文句,还有签格、圣意、东坡解、碧仙语、解曰、释义、占验等,或历史典故,或以三言、四言简释吉凶,指导人生行事,含有规劝意义,这与「哲学化」的功能是十分类似的。   现存《关帝灵签》100只,分甲乙两种不同签题,此外史料记述还有若干内容不同的《关帝签》,流行不广。早期签文只有七言签诗及「解曰」(或言「东坡解」),后来版本则添饰了签题及「碧仙注」等。   《关帝灵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宋莆田人傅烨所著《江东灵王签》。有充分证据表明,约在明代嘉靖年间由苏州传播到京师关王庙,随亦改称为《关帝灵签》。此后又随科举士人、赴任官员及商贾行贩,迁徙侨居的行踪所至,渐次播及全国,以至海外。   关公既有护法的角色,同时亦为武财神,在香港及国内不少食肆、商店都会供奉关帝,希望利其财运。关公信仰由于跨越了佛道儒三家,普及到民众底层,深入家居和日常生活,因而也超越了三教原有的禁忌。至于因佛以结缘,奉道以尊神,崇儒以称圣的各种善信,亦能各守自家禁忌,各随其便。

TOP

关公崇拜与传统崇拜

关羽的武勇,被誉为 「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三国志·魏书》中即屡有「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则不可犯也。」《吴书》也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晋代以后,南北朝之武将无不以关羽、张飞自比,以为「关、张之流,万人之敌。」清代史学家赵翼指出:「以上皆见于各史者。可见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唐人诗歌也吟咏 「关、张敌万夫」,「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可知关、张始终以武勇敢敌,为人敬重。   但关羽的地位却较张飞为高,至明清时他被尊为「武圣」或「山西夫子」,已与官方尊孔子为「文圣」、「山东夫子」崇高地位分庭抗礼,而民间信仰则尤过之。他由三国时期的「败军之将」取代姜尚成为「武圣」的漫长过程,反映出中华民族从「尚谋略」到「崇忠义」道德伦理观念的变迁。在中国名目繁多的各种本土神祇中,唯有关公信仰圆融了佛道儒三教,并覆盖了社会全部阶层,成为传统伦理道德最大的价值符号。

TOP

回复 53# 的帖子

恩恩,商业化的手段只能是一个方式,它的目的一定要指向卓刀泉寺的长远发展,其中包括如何诠释卓刀泉寺的关公文化、佛教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而不是仅仅来逛逛古庙购物消费。在规划这一方面我觉得问题不会特别大,因为毕竟是我们学校文化产业中心的老师在做规划,通过和他们的研究生交流我们也发现,他们的规划思路还是很注重文化内涵这块,而不是完全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TOP

在根本方面,我们应说观音菩萨是个男子。且在我国唐朝以前,所有观音菩萨的塑像或画像,都属男人的相貌。观音菩萨为男人相,有没有根据?有。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经中称为勇猛丈夫,证明观音本地是属男子。不过,从观音的示现方面说,那就难以决定他是男是女。因大菩萨的示现,不是为了好玩的,而是为了度生的。众生需要菩萨示现怎样的身相,菩萨就为众生示现怎样的身相。如有一类众生需要观音菩萨示现男相来化度的,菩萨就为其示现男相。另有一类众生需要观音菩萨示现女相来化度的,菩萨就为其示现女相,很难决定是怎样的身相。因这不是菩萨本身的问题,而是随诸众生的要求所示现的,自己并不怎样能做得主。至于观音菩萨在此世界多现女身,自亦有其道理在,这等到下面再说。  最近得到一本《观音菩萨全传》的书,书里的观音菩萨完全是女性形象,由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以便和大家一同研究。  观世音菩萨应该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在东汉末年支曜译的《成具光明经》中已提及观世音的名号,但当时社会上尚未产生对观世音的信仰。观世音信仰的形成是佛教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德国学者奥登堡(Hermann Oldenberg)据印度坎达拉佛像研究,认为观音信仰应出现于公元前后;一般则以为应在公元一世纪末,至迟在公元二世纪初。晋法显《佛国记》记载摩头 罗国(今印度北方邦马土腊Mattra西南五里处的马霍里Maholi)的摩诃衍人供养观世音,据考应在公元1—2世纪”。  在古印度佛教雕塑和我国早期观音造像中,其都是男性,并且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 《华严经》称善财童子到普陀山参拜观音时,“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必然是男性。《悲华经》上说:“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王有四子,第一太 子名不眴,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四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王子,自然是男性。  南北朝后期,我国才出现了女性观音像,盛行刚在唐朝以后,《北齐书·徐之才传》中记载道:“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曾病发,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可见,美妇观音的形象在当时已经流传久远了。  至于观世音菩萨在此世界多现女身道理于佛教在中国社会普及后女信徒的增加等,及观音菩萨宣扬的救苦救难的精神与中国儒家所谓的仁义精神有关系。。  女相只是观世音随类应化的示现,而不是真正的性别,所以真正的佛教信徒不必拘泥于性别本身……  我查看来一些典籍,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观音菩萨最初的原型是印度婆罗门教中一对孪生马驹,又称谓印度双马神童,象征着慈悲和善良,能让盲人复明,不孕者甚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它们在古印度受到广泛信奉。佛教产生以后,神马驹渐次成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萨,叫“马头观世音”,形象依旧是一匹小马驹,以后它又被人格化,塑造为男人身,于是观世音菩萨一跃而变为一位威猛伟丈夫。在佛教密宗至今还有一位马头观音,又叫马头明王,造型愤怒威猛,头有四面,分别为菩萨面、大怒黑色面、大笑颜面,顶上是碧马头。  又有一种说法,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原本是男性,根据刘宋昙无谶译《悲华经》卷二《大施品》认为观世音在成菩萨前是一位太子:“时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眴,终竟三月供养如来及比丘僧”。[2](卷三P176)不眴,即观世音。他和弟弟尼摩一起随同父亲转轮圣王皈依佛门修行。他的行动比思想要快。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观音。苦海无边,一切众生因无明要遭受悲苦,产生诸多烦恼。观世音就是细心地、深入地观察,寻找世界上一切苦难的呼救声音,世界上有情众生,遇到灾难,只要诚心诚意地称念观世音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观世音就会应声而至,救呼号者脱离苦难。观世音的名号因此而来。“观音”的由来是因为唐朝时期要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便省去一个“世”字,略称“观音”。不过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佛经所传的观世音,多依据印度的传说。  也有的佛经把观音菩萨说成是莲花化生的,如 刘宋昙无竭译《观世音授记经》:  昔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化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观世音,右名宝尚,即是行大势。[2](卷十二P356)  中国净土宗流传开以后,极乐世界的第二大神观音菩萨受到广泛崇敬。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观世音逐渐由男变女,成为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  在传入中国早期阶段,观世音在信众的眼里还是男身。我们从敦煌石窟中的北魏、唐朝的观世音造像中可以看出,特别明显的标志就是唇上的一撇小胡子。他在中国的由男而女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入唐以后观音像的脸庞渐渐地趋向丰腴圆润,而后则脸型更加俏丽,双眉细长,黑发披拂。这一点与唐代女子以肥为美相符。  盛唐时期,观音像的着装似为透明轻薄,呈现出荣华贵重,这与但是的女子美感的特点是一样的。到了宋代观音像才完全变成了女相。宋朝僧人寿涯禅师曾用“金荫西裙”来描述观音的服饰。而明代吴承恩笔下的“眉如小月,服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的“女真人”观世音,乃是唐以后特别是元明之际的一尊中国佛教女菩萨和典型的中国淑女形象。南怀瑾先生认为:观世音菩萨慈悲为怀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存心的教化相融会,已成为家喻户晓,男女老幼无所不知的人生守则;以慈悲的心肠而济世利物,以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怀抱救苦救难,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心思想。  按佛教说法,观世音有33化身,其中即有一些女身,以后观世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为一女性菩萨,这一改变深受俗众欢迎。观世音传入中国以后,逐渐被彻底汉化,她的国籍、民族,以至性别,全都按照中国人的意愿脱胎换骨了。观世音甚至被附会为汉家的公主,把她说成是楚庄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音。  观世音所住的普陀山,据说本在印度的海岛上。距中国太遥远,中国佛教徒想去朝拜很是不易,于是舍远就近,在中国替观音寻觅了一处道场,这就是浙江舟山群岛的梅岑岛。梅岑岛风景旖旎,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  相传唐时有个印度僧人有岛上的潮音石洞焚烧十指,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观音感召现身。于是这里被传为观音显圣地。以后日本僧人从五台山迎奉了一尊观音像回国,途经这里时,突遇风暴,船不能行。他们认定这是观音菩萨不愿东去,遂把像留在岛上,人们便依此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  宋代,神宗皇帝下令在岛上建“宝陀观音寺”(就是今天的普济寺),把观音作为主神供奉,观音道场正式形成。此后,梅岑山便被观音住处“普陀洛伽”所代替,原名倒渐渐湮没了。  中国佛教将阴历二月十九定为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统称“观音香会”。民间又有观音送子的说法,每逢观音香会时,来普陀求福求子的摩肩接踵,纷至沓来,成为规模宏大的盛会。  现在先来说个观音菩萨示现女身化度众生的故事给诸位听听:在中国唐朝的时候,菩萨在陕右金滩,示现一个卖鱼妇的女相。这个卖鱼妇,长得很漂亮,每天早上,提著一只鱼篮,在某村庄卖鱼。村庄上的青年,见其年轻貌美,就不断的向她追求。每个青年男子,都希望获得她,做为自己配偶。由于追求的人多,使得卖鱼妇无法应付,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对村庄上的青年男子说:你们这么多人,我只一个女身,当然不能满足你们每个人的心愿,现在提出一个不十分难的条件,你们谁做到了,我就许配于谁,谁也不要妄追!  青年男子迫不急待的问:什么条件?卖鱼妇回答说:佛教里有本经,叫做普门品,你们有谁在三天内读熟,我就嫁给谁。结果,在三天内读熟普门品的,有四五十人。卖鱼妇又说:我仍只是一身,你们还有这么多人,怎能决定嫁给谁?告诉诸位,佛教还有一部经,叫做金刚经,经文比普门品长些,你们有谁在五天内读熟,我就嫁给谁。大家在爱的热力支持下,到了五天期满,读熟金刚经的,仍有十人之多,结果,问题还是不得解决。于是卖鱼妇再对这些人说:佛教有部大乘妙法莲华经,你们有谁在七天内读熟,我就决定嫁给谁。诸位想想:法华经有七卷二十八品这么多,要在七天内读熟,实在是不容易的,所以结果只有一姓马的青年读熟。  卖鱼妇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当然就嫁给了姓马的。姓马的内心欢喜自不用说,别人亦对他得到这么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为妇而欣慰。可是到了洞房花烛夜,在贺客狂欢散去以后,女的忽然肚痛而死!不用说,这时最悲伤的,无过那位马姓少年,因他用尽心机,才得到这样一位美女,而今竟然成为一场空,怎不悲痛欲绝?可是人死不能复生,悲痛又有什么用?只好依照一般俗礼,将死者送去安葬,除此还有什么其他办法?  说来真正奇怪,灵柩送至半途,忽然遇到一位老僧,老僧对那马姓青年说:听说昨天你才举行结婚大礼,怎么今天又在举行葬仪?马姓青年哭丧著脸回答说:这是我最爱的美女,用了好大的心机,才能得她为妻,不意一个活泼泼的美女,转瞬之间就成了一个无知的死尸,叫我怎不痛心?老僧看他悲伤的样子,于是就开示他说:你们年轻人,就只知谈情说爱,而不知追求真理。当知昨天你所娶的美女,并不是世间一般女子,而是观音菩萨示现来化度你们的。因为悲心深重的观音,知道你们村庄老幼,不晓得信奉三宝,特方便示现女身,来给予你们化度,假定你们不信,可以开棺来看。大家为求获得证明,乃真的将棺材打开,一看始知最初放入的美女,已经不在其中,到此不得不信是菩萨运用神通离开的。可是再回头来看那老僧,老僧又已不知所在!  本此可知:不但卖鱼妇,是观音的示现,就是该老僧,亦为观音的示现,目的在使这村中的人,切切实实有所觉悟,认认真真信奉三宝。从此,不但马姓青年,发心出家修行,就是村庄中人,亦都信佛菩萨,而归依三宝。这在佛教中有两句话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为菩萨度生的最大方便。  观音菩萨所以时时示现女身教化众生,推究起来,约有两个原因,现在略说如下:  一、专以多苦的众生为救济的对象;人类众生痛苦最多的,在过去重男轻女的时代,女人的痛苦确比男众多。因在那时代,女人受到很多的限制:如未嫁前在娘家里,定要听从父母的命令;出嫁以后在丈夫家,定要听从丈夫的命令;到年老时有儿女的,还要听从儿女的话。在世间做人,女子的痛苦,确实是多些。观音菩萨既以救苦众生为目的,当然要先救度苦痛多的女子,所以特多示现女身,期与女子打成一片,然后从女子本身所有的各种痛苦,逐渐引导她们走上修学佛法的大道,以解除所有痛苦,而获得身心解脱。  二、女众痛苦虽说比较多,但内心中的柔和慈爱,却又的确胜过男子。如世间的父母,疼爱自己子女,固然是一样的,但若比较起来,母亲爱护子女,更为深刻亲切。我常常说:有时父母同坐一处,假定小儿女们走来,向父母要钱买花生或糖吃,做父亲的总是说,你们常要钱做什么?今天没有钱给你们,说了也就算了,真的一钱不给;做母亲的不然,一方面呵责儿女不应常常要钱,一方面却从腰包中掏出钱来给他们,并且很慈爱的抚摸著儿女说,乖乖的去吧,以后不要再来讨钱。说虽这样说,等到再度来要时,如法炮制的,仍是那一套。所以母亲对子女的慈爱,是超过父亲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所以示现女身,不过是把世间的母爱,予以净化扩大而成大悲。  世间的母爱,虽说是很真挚的,但范围非常狭小,只知爱护自己的子女,不知爱护别人的子女,而且其中还含有染污的成分。普通虽说父母慈爱子女是无条件的,其实于无条件中有其条件在,如中国人说的“积谷防饥,养儿防老”,这不是条件是什么?所以菩萨所有的慈悲与父母所有的慈爰,有两点的实质不同:一是不广大,二非无条件。观音菩萨的慈悲,能将世间的母爱,加以净化与扩大。慈悲一切众生,不是慈悲一分众生。是以菩萨的慈悲是伟大的,世间的母爱不能与之相比。观音菩萨深知世间母爱的难得,所以处处示现女身,希望以女人的身分,感化世间一般的女人,不要专门陷在狭小的母爱中,而应以母爱的精神,来慈爱一切众生,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离苦得乐,都能了生脱死,都能成等正觉。  如上所说,就是观音菩萨示现女身的两大原因。不过在此我仍请诸位牢牢记住的,即这仅是菩萨的示现,绝对不可认为菩萨原来就是女身。

TOP

御泉寺的布局很有特色,山门上刻有卓刀泉三字,进山门,为一四合院落。院落中央,为泉井;左侧为桃园阁,供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塑像;左右两厢为禅堂。再进为正殿,供关羽塑像。关公一生事业主要在湖北,武汉市佛教丛林较多,而关公纪念的不多,卓刀泉寺已有基础,我认为将来建设方面应集中在关公文化和三国文化上,佛教文化不宜过多表现。

TOP

卓刀泉寺规划原则可以有以下几点:
1.在融合佛教文化、世俗文化、关公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关公文化特色;  
2.综合体现朝拜、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多种功能;  
3.精减佛教建筑设施,增加能体现关公及三国文化的建筑设施;  
4.在保持依山而建、左右对称的寺庙格局基础上,强化园林化布局。  

TOP

重点突出的关公文化区可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左侧。涉及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圣桥和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集古斋等附属建筑和雕像。其中,工艺馆、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构成一个相对对立的院落。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和结义亭、桃园阁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这些具体的构想都很能体现关公文化在整个寺庙中的重要作用,很值得利用。

TOP

回复 61# 的帖子

是不是观音只有一个,但是从来不以真面目现身,而是用化身来普度众生呢~?哇··

TOP

 卓刀泉的传说,只能算得上卓刀泉关公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作为武汉目前唯一的一处纪念武圣关羽的场所,卓刀泉寺还有更丰富的关公文化内涵。竖有一尊高达4米,长髯飘拂、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铜像的关圣殿、象征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圣桥、演绎关羽一身戎装豪情万丈的武圣阁、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桃园阁,体现的都是关羽身上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

  回望历史,关羽生前的职位只是个“汉寿亭侯”将军,但他死后却声名鹊起,封号不断升级,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最终定位在“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上,与孔子的“大成至圣先师”不分伯仲。

  关羽能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历史,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人生哲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阐述着人生价值的观念,直到现在仍有积极意义。

  “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圣”。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关公文化及关公信仰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感情和血脉亲情的纽带。当许多海外华人得知全世界只有武汉有一处关公卓刀而成的泉眼时,都专程而来,只为喝上一口圣水。有的甚至还灌上一瓶回去。这不得不说是关公文化的魅力。

TOP

除了悠久的关公文化,卓刀泉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井文化。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一天,年仅9岁的楚昭王朱桢慕名来到了卓刀泉。当他品尝过清冽的井水之后,心中大喜,赶忙为卓刀泉办了四件实事:用条石筑井台,在井口加井栏,建井亭,题“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之上。

  尽管朱桢下令建造的这些井台建筑看似不起眼,但却蕴涵着很丰富的井文化。建筑专家认为,这个用三层较薄的条石组成的方形井台不仅古雅朴素,而且很有特色,它与用整块甃石打磨而成的圆形井口相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思想,在我国的井台建筑中并不多见。

  从实用的角度,这些建筑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年幼的朱桢有着智者的深谋远虑。围之井栏,覆以井亭,是防止雨天地面水的浸入,减少风天地面土的吹入,有助于用水的清洁卫生。同时也是防止夜间落井、盲人落井、童稚落井等危险事故,起着保障安全的作用。

  其实不光是井的建筑独树一帜,还有那暗藏古井深处的哲思文采,同样让人折服。

  被称之为寺中一宝的“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古朴苍劲。井以字为依托,字也增添了井的精彩。

  “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故上自省垣各大宪,下逮村氓咸取给焉。”这段寥寥数语的文字,言简意赅,包含着对井深刻、传神、精到的解释,并于清光绪九年镌刻于金石之上,形成井铭。让井沾了文化的气息,也成为了文化载体。

  有了文化的韵味,卓刀泉古井也被文人雅士纳入了一方景致。在民国时期任桐《沙湖志》中所列举的沙湖十六景中,就有“卓刀饮泉”和“泉亭松韵”两处。不难看出,卓刀泉也是一道古井文化大观。

佛教文化禅意盎然

  卓刀泉是井,也是一座佛寺。宋代,因泉而建关庙,明代,此庙演变为卓刀泉寺。以后历经兵燹战乱,寺庙也屡建屡毁。

  目前的卓刀泉寺,虽然只有一间大雄宝殿,但在武汉佛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湖北省佛教中颇有威望的大鑫和尚都曾驻锡(俗家所说居住)于此。这里还是当代高僧净慧法师的批剃祖庙。

  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与江城寺院迥然不同。卓刀泉大雄宝殿与关圣殿前后错落,互相呼应,成为了西方佛教文化与我国关公文化相适应、相融合的最好佐证,形成了寺庙合二为一的独特景象。

  有普度众生、解脱苦难职责的观音是寺院的主要供奉,卓刀泉也不例外。不过它供奉的是一尊仿唐风格的男性观音像。据说观音从印度传入中国时本为男性,后来入乡随俗,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被中国老百姓变成女菩萨了。

  男也好,女也罢,观音依旧是慈眉善目,丰腴安详。那种胸肌微露,双足裸露,一足立于灵石,一足踏在莲花上的造型,更趋平民化、世俗化的表露,让人自然联想起菩萨原来也具有人的本性。

  菩萨塑像只是卓刀泉寺所藏浩繁、高深的佛教文化中沧海一粟。寺中那与中国传统诗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禅语,那繁琐森严的清规戒律和制度礼仪,同样十分精彩。读读寺院中诸如“谁道鸟语花香不是禅机”之类禅意盎然的楹联,猛然间会有种阅世、修心、悟性的感觉。

TOP

回复 68# 的帖子

随着武昌卓刀泉地区旧城改造和道路建设的推进,一座曾被世人遗忘久远的禅院古寺——卓刀泉寺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宛若一块沉甸甸的千年璞玉,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挖掘潜力,使走近它、研究它的学者与市民激动不已:打造特色文化,古卓刀泉寺必将大放异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