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后土著今何在?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5月19日 10:25 来源:人民日报
奥罗斯小镇上萨米人的驯鹿场。雷 达摄
欧洲最后土著今何在
雷 达
在地处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有一个已生存了上万年光景的萨米民族,如今被人们称为欧洲“最后的土著”。
萨米族人丁一直不够兴旺,分布在瑞典、挪威、芬兰及俄罗斯等国,总共加起来不过8万人左右。根据史料判断,萨米人从未建立过自己的国家,甚至没有产生过氏族和部落一类的组织,只是到了狩猎季节,几个家庭会临时组建成名为“西达”的互助组,狩猎结束后就又各奔东西了。
1万多年来,以狩猎、捕鱼和放养驯鹿为生的萨米人一直身处恶劣的自然环境,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直到19世纪末,这种平静的生活才被大批外来垦荒者打破。
随着瑞典、挪威、芬兰等国工业的发展,对铁、煤和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北极圈周围的那片处女地便被视为资源的宝库。在矿山、林场、铁路乃至城镇陆续建起后,外来移民逐渐蚕食了萨米人世代居住的家园。他们甚至采用武力或欺骗的手段,迫使萨米人放弃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连一直放养的驯鹿,也被要求圈养。
在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萨米文化也逐渐消失。如今,不要说萨米族的年轻一代,就连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没有几个能懂本民族语言,他们的名字也早与瑞典人、挪威人、芬兰人没有了区别,看不出任何萨米族的痕迹。
自上世纪60年代起,有人开展了萨米民族权利的保护活动,一些北欧国家政要亲自出面,就他们历史上对萨米文化的破坏表示道歉,并号召恢复这个欧洲“最后的土著”的文化。但是,萨米文化已被破坏得几乎只剩皮毛,恢复起来又谈何容易。
在基律纳市,《瑞典指南》上是这样描述的:“这里是体验萨米文化最好的地方。”可真到了基律纳,若想寻访萨米人的足迹,要么参观博物馆,要么报名参加旅行团,除此别无他途。
萨米博物馆的面积不过100多平方米,参观者寥寥。博物馆内展品不多,有一些萨米人的传统服饰,也有仿效当年萨米人狩猎、捕鱼情形而做的模型。其中一块介绍萨米人现状的说明牌上写道:“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瑞典萨米人的精确数字,因为大多数人已经搬离了北极圈周围这片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迁到南方一些大城市去生活。而从他们的衣食住行上,连萨米人都讲不出自己和瑞典人有什么不同了。”
基律纳仅剩的几百名萨米人中绝大多数也在城市里“隐居”起来,只有少数从事旅游业的萨米人,在旅游团到来时,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在游客面前喂喂驯鹿,并出售一些手工艺品。
为了体验萨米文化,我随旅行团驱车来到基律纳郊外的奥罗斯小镇参观。据说这里居住的全是萨米人,可无论从小镇建筑风格还是从穿梭其间的路人身上看,都与瑞典其他村镇别无两样。小镇外倒是有个驯鹿场,还有一个萨米族传统的圆锥形小木屋,但那属于旅游项目,不付费是不能参观的。这就是今天展现给世人的萨米文化,仅此而已。
当然,人们也可以从萨米人的传统手工艺品中去寻找这个古老民族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精神。比如萨米人特有的鹿皮靴子,皮毛的方向有前有后,这样可起到防滑作用;而靴底部分高高翘起,可避免在厚厚的雪地行走时陷入其中。这两项萨米人的创造都被应用到了现在的滑雪板上,甚至有人说这种靴子就是滑雪板的雏形。还有萨米人刻在鹿角上的图形,有的象征自然界的太阳、雷电,有的则代表着家庭的和睦。很多从事萨米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人是地道的瑞典人,对于刻在鹿角上图形的含义毫不知晓,甚至很多萨米人自己也无法解读。
绝大多数萨米人都在向现代生活方式靠拢。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成功了。但对萨米文化而言,却是一种悲哀。
离开基律纳时,听说那里将举行一场关于萨米文化的研讨会,题目发人深思——在保护传统与走向现代之间选择。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