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婆姨”一词源于佛教

读了此文,深有同感。确实,“古代汉语保留最多的地方,一定是在闭塞偏远的乡间。那里农民的习语,承自祖先。像陕北,几千年来交通阻隔、闭塞,极少有外来文化的入侵,很难学会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因此许多一两千年前的,甚至更久远的生产生活日常词汇、语义,也就停滞在了这个“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陕北,在农民的口语当中,使用至今。
  看一看陕北话里的古词古语,亲自去听一听陕北话里古老的声音——我们的老……老前辈就是这么说的。再者,一些口语中的字词,估计很多陕北人自己也拿捏不准到底该怎么写。”在岷县,就有上古音的遗存,有好些乡村,说话后鼻音特别重,有些特别词的发音,在现代普通话中很难找到,而在《诗经》中却能找到。作为民俗学的网站,可否开展一次保护方言的大讨论?该不该保护方言?如何保护方言?给国家决策应该提出什么样的意见或建议?希望引起讨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