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专题]纪念钟敬文教授诞辰110周年

海丰隆重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

文章作者:叶柏言    文章来源:海丰网  供稿时间:2013-3-18


大会现场



  3月16日是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当天,县委县政府在县迎宾楼隆重举行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少菲,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春声教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宏伟,副市长刘小静,市政协副主席刘概,县委书记沈木荣,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陈德忠及钟敬文先生女儿钟宜教授、钟敬文先生孙子钟炎等亲属代表出席大会。大会由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陈德忠主持。

  钟敬文先生,出生在海丰县公平镇一个普通家庭,他一生致力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硕果累累,被尊称为“中国民俗学泰斗”。1927年,他与顾颉刚等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民俗学会,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倡导者,并创立和发展了中国民俗学、中国民间文艺学两大学科,将自己毕生的精力与睿智奉献给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事业。

  会上,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少菲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为国家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创作和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钟敬文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向钟敬文先生的后代和亲属表示亲切的问候。陈少菲指出,深切缅怀钟敬文先生,就是要学习、发扬他爱国爱乡、专心致志、勤勉钻研、无私奉献的崇高风范和伟大精神,从而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同时,她希望海丰继续积极发挥排头兵作用,加大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挖掘、传承和保护,进一步弘扬海丰的传统文化艺术,努力为开创汕尾文化建设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县委书记沈木荣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参加本次活动的钟敬文先生亲属以及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媒体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沈木荣指出,钟敬文先生是海丰人民的优秀儿女,他的精神是海丰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激励海丰人民建设幸福新海丰的精神力量。深切纪念和缅怀钟敬文先生,就是要学习钟敬文先生毕生为推动国家的民间文学、民俗学发展而矢志不移、永不言退、努力进取的崇高精神;就是要学习钟敬文先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谦虚谨慎、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学术作风;就是要学习钟敬文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操,从而激发全县80多万人民建设家园的高涨热情和全新动力,推进建设文化强县、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腾飞。

  会上,钟敬文先生孙子钟炎,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中山大学副校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春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董晓萍,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教授满怀崇敬而激动的心情分别作了发言,颂扬钟敬文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风范。

  会后,与会嘉宾还到县博物馆参观钟敬文图片展。(叶柏言)

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少菲在会上致辞

县委书记沈木荣在会上致辞

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陈德忠主持会议

钟敬文先生孙子钟炎在会上发言

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在会上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董晓萍在会上发言

中山大学副校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春声教授在会上发言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教授在会上发言

参会人员




与会领导嘉宾在县博物馆参观钟敬文图片展

TOP

严谨治学 人格高尚 执著追求——海丰县举办钟敬文学术思想座谈会

作者:叶柏言 来源:海丰网 供稿时间:2013-3-18

  3月17日上午,海丰县举办钟敬文学术思想座谈会,省内外民俗文化领域专家学者相聚海丰,研讨钟敬文学术思想,传承和发扬“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的学术精神。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卢雁慧,钟敬文先生女儿钟宜,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等领导、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会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卢雁慧代表县委、县政府向钟敬文先生的亲属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出席座谈会的各位专家和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卢雁慧指出,钟敬文先生是海丰人民引以自豪的杰出乡贤之一,他一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对民间艺术的执着追求,深深影响、激励着后辈,为家乡人民和全社会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海丰热诚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发表真知酌见,进一步把钟先生的学品、人品和学术成果的研究引向深入,给更多的后来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术遗存,为海丰文化强县建设出谋献策,让这片红色土地焕发出新的光彩。

  研讨会主题突出,学术氛围浓烈。专家学者踊跃发言,从不同角度对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研究以及诗词散文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领略了这位民俗学大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对民间艺术的执着精神,对钟先生矢志不渝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事业的历程作了深情的回顾和缅怀,高度评价了钟先生光辉的一生。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的骄傲,海丰举办如此大规模的一系列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活动意义重大,不但对钟敬文后续研究来说具有极其珍贵的学术价值,更让世人重新认识了钟敬文及其学术思想。(叶柏言)

TOP

彰显民俗底蕴 提升文化魅力——海丰县首届民俗文化节盛大开幕

文章作者:叶柏言 文章来源:海丰网 供稿时间:2013-3-18

  3月16日晚,在“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之际,由海丰县委、县政府主办的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在县休育场盛大开幕,市、县领导以及钟敬文先生亲属、嘉宾、专家学者等出席活动,县委书记沈木荣宣布文化节开幕,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陈德忠致辞,县委副书记林建隆主持开幕仪式。

县委书记沈木荣宣布文化节开幕

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陈德忠致辞

县委副书记林建隆主持开幕仪式


  陈德忠在致辞中指出,在深切缅怀和纪念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我县隆重举办首届民俗文化节,旨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荟萃海丰民俗精华,打造地方文化品牌,营造“传承记忆、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力求把文化节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将其打造成海丰文化品牌盛会,将海丰灿烂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传遍四方。

  陈德忠指出,海丰素有“南海物丰”之美称,自然资源丰富,千百年来薪火相传,逐步积淀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海丰文化与经济建设一起,民间艺术日趋活跃、民俗文化生机勃勃,特别是近年来,我县深入挖掘弘扬海丰文化,全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力促海丰文化事业迅速发展。海丰人民正凝心聚力,抖擞精神,紧紧围绕“立足三个坚持、勇于四个争当、推进五个发展”的战略思路,全面吹响建设“幸福美丽海丰”的号角,我们将以举办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为契机,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将加快经济建设和发展海丰文化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大力拓展海丰与各地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新天地,全面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舞狮表演

《海丰童谣》表演

麒麟舞表演

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选段表演

弹曲表演

传统武术表演

海丰八音表演


  气势恢宏的龙舞表演率先拉开了我县首届民俗文化节序幕,朗朗上口的《海丰童谣》让人们追忆起儿时快乐,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选段和白字戏《五子挂帅》选段、麒麟舞表演、传统武术、海丰八音等精彩民俗节目深受群众喜爱,更展现古老独特的海丰民俗文化,为人民群众献上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文化展演活动历时2个多小时。

  首届民俗文化节的举办,充分展示海丰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海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我县的文化强县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叶柏言)

TOP

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暨海丰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将于3月16日举行(新闻回溯)

文章作者:蔡雪坚 黄素敏 文章来源:海丰网-海丰县广播电视台  供稿时间:2013-3-15

  今年3月16日是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家钟敬文诞辰110周年。届时,我县将举办纪念敬文诞辰110周年暨海丰民俗文化展演系列活动,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钟敬文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贡献卓著,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为纪念这位驰名中外的学界大师,为汕尾建市25周年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于3月16日举办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暨海丰民俗文化展演。

  据了解,此次纪念活动包括,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钟敬文学术思想座谈会、钟敬文生平图片展、发行钟敬文纪念封、出版《钟敬文笔下的海丰》文集、制作电视系列片《海丰民风民俗巡礼——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海丰民俗文化展演等七项活动。

  在整个筹备活动过程中,我县各相关部门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精心筹办,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实施各自具体、细致的工作方案、加强协作、相互支持,合力推进各项筹备工作,进一步营造浓厚氛围,确保纪念活动隆重、热烈,充分展示海丰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海丰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我县文化强县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蔡雪坚 黄素敏)

TOP

钟敬文:五四之子 民俗之父 性情诗人(南方日报·世纪广东学人)

TOP

钟敬文:移山追日君莫笑 顽石难消一颗心(南方日报·广东世纪学人)

TOP

回复 24# 的帖子

魁立老师可能是后来补上的,所以介绍来宾的顺序也未能与中国民俗学会派出的人员衔接。
时间关系,没有对到会学者一 一“点名”,如咱们学会的副秘书长刘晓春教授(17日的钟敬文学术思想座谈会主持人)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主任李亚沙也都没有介绍。米有关系的啦。。。

TOP

此外,钟老家乡公平镇派出了十多位代表参加海丰纪念大会,平东镇山下村(钟老祖屋及其宗祠所在地)也有数位代表到会;海丰县各镇都有代表列席会议。海丰县四大班子和汕尾市四大班子的领导都出席了纪念活动。

会后钟老的女儿钟宜、钟老的孙子钟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志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主任李亚沙,以及学会代表巴莫曲布嫫,在海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海丰报社社长谢立群和海丰学者陈宝荣的陪同下(一行共9人),前往公平镇钟敬文广场、鱼街钟老故居、平东镇山下村钟老的祖屋(复建中)和钟氏宗祠,以及位于海丰文天祥公园内的钟敬文塑像前和钟先生在其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方饭亭下进行了考察和拜谒,其间钟宜和钟焱代表家属,巴莫代表学生和学会在钟敬文广场的钟敬文教授塑像前献花,以示我们心中对钟老永远的怀念……

前往公平镇之前,钟宜、钟焱和巴莫还到位于汕尾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汕尾学校就该校计划在学校大门广场修建钟敬文先生塑像的提议进行了考察,与该校董事长钟文双先生和几位董事进行了会谈,达成初步意向。

TOP

学界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03月20日 第429期 作者:巴莫

  本报讯 3月16日,“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在其故乡广东省海丰县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及钟敬文家人出席了纪念大会。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为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说,钟敬文教授倡议成立中国民俗学会,并担任中国民俗学会的第一任理事长,他特别注重发挥中国民俗学会在新时期民俗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钟敬文教授在20世纪前半叶曾经两度在中山大学任教,他的民俗学研究生涯也起步于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回顾了中山大学民俗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充分肯定了钟敬文教授对中山大学民俗学学科传统的影响,以及对于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卓越贡献。(巴莫)

http://www.csstoday.net/Item/55469.aspx

TOP

回复 28# 的帖子

今天正好是钟老的生日。纪念活动的消息见诸于CASS院报,多亏精灵的及时援手。谢谢这位美眉~~

TOP

钟敬文:一生耕耘民俗学 百岁登顶为文宗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2013-03-25 11:04

 

钟敬文 1903—2002



钟敬文(左二)在其九五寿辰暨学术思想谈论会上与季羡林、张岱年、启功合影。



钟敬文和妻子陈秋帆合影。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谢立群 刘小明

  今年3月20日,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现代散文作家钟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在其家乡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近日隆重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钟敬文先生的家属、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表达对这位人民学者、一代大师的缅怀与崇敬。从青少年时代参加全国性的歌谣征集运动、涉足民间文学研究,一直至晚年倡导并创立“中国民俗学派”的理论体系,钟敬文一生始终与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海丰赤子投身“五四” 洪流

  1903年钟敬文出生于广东海丰县公平镇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就喜欢看书,逢年过节,家乡做社戏,听唱曲、猜灯谜、打八音、舞狮子常常让小敬文陶醉入迷,这些丰富的民俗活动,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印象。就在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向有志青年转变的时候,“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让地处粤东偏僻小镇的钟敬文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广阔天地,并对其产生了无限向往。钟敬文后来曾这样回忆说:“‘五四’的智慧醒觉运动把我的心眼撞开了。”1922年夏,钟敬文在海丰陆安师范学校毕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未能外出深造,只得在家乡执教弥补生活。但心存鸿鹄之志的他,渴望展翅高飞。正当徘徊之时,他偶然读到了由北京大学编著的《歌谣》周刊,一下子照亮了他的人生路,于是他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故事等,向《歌谣》投稿并陆续刊发,他搜集编纂的《疍歌》,还被刘大白先生赞为“功绩不容渺视”。这些都鼓励并引导钟敬文开始走向新文学及民间文学。

  1926年夏,受彭湃、聂绀弩的影响,为了寻求更充沛的思想滋养,钟敬文辞去家乡的教职,来到广州,在同乡杨成志的引荐下,进入中国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岭南大学,在中文系做文牍员,这是他走上治学生涯与追求真理之路的关键一步。1927年,顾颉刚从北京南下来到中山大学任教后,便推荐钟敬文调任中山大学中文系。钟敬文满腔热忱投入工作,他协助时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傅斯年、顾颉刚等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这是中国民俗学史上第一个以“民俗学会”命名的学术组织。在认真教学的同时,钟敬文忙于自己的研究和编辑工作,编印《民间文艺》、《民间周刊》及民俗学丛书,还出版学术专集,积极宣传与推进民俗学这门新学问,此时的钟敬文在文艺界学术界已崭露头角,开启了他在中国民俗学舞台的世纪旅程。

  仄径危滩不改坚定志向

  作为一名世纪学人,钟敬文跌宕起伏的学术人生与风云变幻的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他98岁高龄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历经仄径与危滩,步履蹒跚到百年。曾抱壮心奔国难,犹余微尚恋诗篇。”在那些风起云涌的岁月,在探究学术的前行道路上,钟敬文苦苦求索,志向不改。

  新中国成立后,钟敬文得到了施展才华的全新舞台,他进入北师大中文系工作,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并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巩固了这门新兴学科。1950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郭沫若任理事长,钟敬文和老舍担任副理事长,他多年夙愿得以实现。这一时期,钟敬文马不停蹄投身学术活动,驰骋在学术世界之中。可惜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将他打入了冷宫,1957年钟敬文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其后的“文化大革命”更使其学术生命遭到严酷摧折。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已年过古稀的钟敬文倍感时光珍贵,他孜孜不倦毫无懈怠,焕发出学术上的二度青春。1979年,他为恢复民俗学的学术地位而呼吁奔走,亲自邀集顾颉刚、容肇祖等七位著名学者联名倡议建立中国民俗学会。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钟敬文当选为理事长,成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扛鼎之人。

  尽管进入耄耋之年,但钟敬文跋涉的脚步仍不停歇,他除了撰写大量学术论文外,他还倾注心血组织编纂有“文化长城”之誉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歌谣卷、故事卷、谚语卷),两次组织全国高校教师编写了基础教材——《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在钟敬文等老一辈学者的共同努力下,1988年中国民俗学被列入国家二级学科目录,他为之奋斗了近80年的民俗学事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钟老的学术研究不断攀上新的高峰,先后出版了《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等十余部著作和数十篇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论文,这些成果标示着民俗学科的不断进步,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钟敬文对学术理想一直秉持“执着如怨鬼”的精神,直到 2000年时他还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民俗史》,此时已年近百岁的他似乎不知老之将至。据钟敬文的弟子萧放回忆,在钟老临终前十天,他还在为北师大民俗学重点学科的建设问题给教育部领导写信,“钟敬文”三个字的签名,成为他完成数百万字著述之后的绝笔。而这正如钟敬文自己所表白的心迹:“我一息尚存,就要为所从事的事业竭尽智能。因为它已经成为我整个生命的全部了。”正如中国社科院教授、民俗学者施爱东所说,没有钟先生就没有今天的民俗学,如今中国民俗学科60%以上的从业者都是钟先生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未能再回故乡看一眼成遗憾

  从青年学子到一代宗师,钟敬文在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中,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高峰,为后人留下了中国民俗学的丰厚遗产,而他自己,或颠沛于乱世中,或埋头于事业上,从上世纪20年代踏出故乡海丰后,他连一个重回老家看看的愿望都未能实现,留下此生的一大遗憾。临终前钟老最后说了两句话:“我想回老家……我想回广东……我想回海丰。”“我还有很多工作没做完……”此情绵绵,既蕴含了对一生钟爱事业的不舍,也包含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在钟敬文诞辰110周年之际,故乡海丰为其举行纪念大会,钟敬文的女儿钟宜教授、孙子钟焱先生来到海丰,深情地回忆了钟老对故乡始终挥之不去的无限深情。

  钟焱讲述说:“祖父自从年轻时离开故乡后就再也没有踏上这块土地,但他老人家从未忘记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从他的很多篇诗词、散文中都体现出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从我记事起,我就听我祖父在闲暇时手拿诗书,用一种很奇怪但很有韵味的声音进行诵读,直到前几年回海丰时,在与叶良方先生的交流中才知道是海丰当地的一种吟诗的方式和发音。八十年代后,曾有多位香港及家乡的宗亲去北京,到家中看望祖父,祖父每次见到来人都很兴奋,用家乡话和来人进行交流,询问家乡的情况,不时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情,但是终因年龄太大加之工作繁多一直未能回家乡看一眼,以至于在临终时还说道‘想回家’。这也可以算是他老人家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本版历史图片由钟敬文先生家属提供)

  生平简介

  钟敬文,原名钟谭宗(1903年-2002年),是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1950年后任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等职。出版有《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等著作,是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专访钟敬文弟子萧放:钟老的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怀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2013-03-25 11:04


北京雪景中的钟敬文故居和敬文讲堂,摄于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萧放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3月20日早晨,被一夜大雪覆盖的北师大校园洁白而宁静,萧放专门来到恩师钟敬文先生生前居住的红2楼,拍下故居的照片并发在个人博客上,他在博客中写道:“师大毕业的老同学,看看这里,想想钟老当年的教诲,我们做得如何?”在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的日子,缅怀恩师,忆及往昔,他心中充满无限敬意。

  萧放从1996年开始正式投入钟敬文的门下攻读博士及博士后,那时候他每天帮钟先生取送邮件,是钟老身边最亲近的弟子之一。现在,他已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萧放告诉深圳特区报记者,在钟老的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怀,那是对国家、对民族乃至对全人类的大情怀,钟老常说他是为人类工作。他研究人民文化、重视民族主体,是一位始终挚爱民间文化事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人类文化的建设奉献了一生的伟大学者。

  谈到民俗学当今的发展状况,萧放表示现在正迎来大好的局面。就学术领域而言,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人才队伍日渐强大,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学术成果非常丰富。

  萧放还表示,民俗学对当今社会和谐和民族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一个民族复兴离不开本民族的基础文化。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的重视,非遗的很多内容就是民俗,这给民俗学及相关人才提供了一个发挥所长的新天地,民俗学借这样的契机得以发展,并增强了其影响力,有时还参与到国家政策的制定或论证,如清明、端午等民俗节日假日化的过程中,民俗学界就做了不少工作。

  针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萧放认为,全球化时代虽然有一个国际化的问题,但一个国家更要保持自己的文化本位、民族特色,要重视自身的传统包括很多的民俗文化。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不少传统或民俗在消失,这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怎么保持传统,保持独特的文化个性,积累文化底蕴,哪些乡村文化可以随着农民工进城变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城市文化怎么去继承某些传统,这些课题还需要民俗学者去发掘整理。由此话题联系到深圳,他认为,像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民俗习惯五花八门,在面对其多样性的同时,深圳特区怎么去建设自己的文化传统,移民文化如何组合,怎么样把新的深圳文化逐步变成凝聚人心的传统,让深圳成为所有人认同的家园,民俗学在这方面都有文章可做。

  来源: 深圳特区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