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万建中:民间文艺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

——文艺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作者:万建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18 |

  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人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他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习总书记的讲话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工作的最强音,为我国民间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我们做好民间文艺工作的信心。

  在现代文艺体系中,民间文艺与作家文艺、外国文艺并列,这3种文艺形态在精神特质上各有特点和功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民间文艺具有鲜明的人民特性。民间文艺在人民生活当中属于人民群众带有审美色彩的生活方式,并非仅仅作为一种文艺样式存在。民间文艺还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综合体存在,并发生影响,以文艺的形式展现民间社会的多种思想积淀和生活现象。

  民间文艺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在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对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记忆,同时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历史文化依据和广大人民情感立场的支撑。民间文艺活动本身就是人民的生活,是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样式,民间文艺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民众在表演和传播民间文艺时是在经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既然民间文艺具有鲜明的文艺属性,是我国各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弘扬和发展民间文艺就成为民间文艺工作者神圣的职责,这样一种神圣而又纯粹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民间文艺的市场在民间、在田野,田野永远是民众生产和传承民间文艺的土壤,且日新月异,只有在田野中不断感受民间文艺的实际,才能不断为发掘、整理和利用发展民间文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从实际生活中考察民间文艺的生存空间和环境,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民间文艺。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目的就是努力理解当地人的文艺生活,发现他们文艺生活的真谛,感受、了解和解释他们的文艺生活,并在国家体制层面将文艺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规划地记录、整理、归纳和研究,尤其是要对濒临灭绝的民间文艺加以合理的保护和继承。

  民间文艺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也是伟大的事业,总书记的讲话吹响了民间文艺复兴的号角,呼唤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深入田野,向人民学习,体验民间文艺生活,感受民间文艺生活的美好,促进民间文艺的传播,为繁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间文艺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万建中:中国民协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年10月17日

TOP

我们站在文艺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会议
2014年10月22日 07: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钟哲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与旗帜。

  让号角更为嘹亮、旗帜更加鲜明,离不开文艺批评、文学研究等的开展与深化。

  10月2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会议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学者,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各抒己见,直指文艺和文学研究中的时弊。与会学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指针和动力,对于文学研究、文艺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指引我们开创文艺事业和研究事业的新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江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标志了中国文艺研究、文学创作、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擦亮文艺批评这面镜子

  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文艺批评的参与和匡正。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没有批评而只有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不是文艺批评。有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会越来越好。

  在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张江表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镜子,是疗治不良创作症候的良药,是引导文艺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繁荣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纵观近年来的文艺批评,成就当然不容否定,但问题同样不容轻视。重塑科学、健康、锋利的批评精神,是文艺批评建设的当务之急。

  张江指出,近年来,文艺批评领域流行一种风尚,那就是以西方文艺理论为标准,度量中国文艺作品,阐释中国文艺实践,裁剪中国文艺审美。而西方当代文艺理论,以西方的文艺实践为基础提炼而成,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对此,西方理论家早有清醒的认识。中国的文艺作品,是在中华民族的审美体系中建构起来的,对它的评价和阐释必须以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规律为标准。削足适履,套用西方理论,作家、艺术家不买账,人民大众也不接受,这样的批评一定是无效批评。

  张江强调,人民大众需要具有批评精神的文艺批评。搞理论装点、简单套用,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甚至良莠不分、颠倒是非,这样的批评丧失了批评的精神和品格,令人失望。批评的精神是为文艺负责、为大众负责的精神,是批评家淬炼自我、与人民共进的精神。重塑批评精神,正确的文艺思想和方针才能真正成为主导,文艺批评才能重新找回失却的地位,文艺的成长才能蓬勃向上。

  当前,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以及“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与文学批评标准的缺失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丁国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论述中所提出的,评判和鉴赏作品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是对文艺批评标准的新的定位,是对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历史的”标准的继承和发展,是推动文艺批评科学有序开展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时代化、中国化,为今后我国文艺批评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四个标准的提出,使批评者有了批评的依据,创作者有了创作的理想,而最终所成全的必然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文学与文学研究不能愧对人民与时代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顾炎武在《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中表达了他对文章的殷切期望——“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跃进认为,在文学与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文章要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学术研究根本的问题就是“为了谁”的问题。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传统,在今后应当认真反思,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整隔了72年。72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从未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既有继承也有发展,许多观点都是根据当下的新形势而提出,比如人民的范围比“工农兵”更宽。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我们要甘心做人民的小学生。在陆建德看来,这意味着尊重和学习广大人民在现实生活各个领域中奋斗拼搏、积极向上的心态。当前,颓废、萎靡之风存在于文艺界,但在真正的人民大众中非常少见。因此,文艺工作者一定要面向生活,给自己制定高标准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创作出让人民满意的作品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党圣元称,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文艺传播领域,无论是文艺创作、文艺生产还是文艺传播,无论是文艺工作者还是传播机构,都不应回避社会责任和担当。必须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个当前文艺创作与传播的最大敌人保持高度警惕。

  “现在一些人的作品很少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形象好像已跟他们毫无关系。一些作家已经羞于正面歌颂中国了,似乎觉得这很廉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飞尖锐批评了忘记民族精神的倾向。他表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一句空话。文艺在塑造民族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非常重要。文艺怎样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要将一个民族的精华表达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从战略高度把握文学的价值

  2014年初至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江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人民日报》合作开设的“文学观象”栏目,受到了文学界、理论界和广大读者等的普遍关注与热烈反响。学者认为,该栏目鲜明表达了社会主义文学应有的品格和要求,清晰回答了文学与历史、文学与道德、文学与正能量等重大文学关系问题。

  张江追问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史诗,一个民族的文学不能让其成员有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和作为该民族的一分子的自豪感,那文学又在做什么呢?

  “文学不能当饭吃,没有实用价值;但是如果没有文学,这个社会就很危险。”刘跃进提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将文学的价值提到了“以文化天下”的高度,其中涉及以文学为代表的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人文与科学,两套马车缺一不可。特别在当前,我们面临国内外的诸多竞争,如何解决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处理好人类永恒的矛盾,文学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人文研究也应当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认为,历史上很多伟大作品并非出自所谓技巧娴熟的所谓“文学大师”之手,而是那些关注一个民族的重大话题和历史命运并饱含真情的作品。

  以剪纸为例,朝戈金称,老百姓的东西很质朴但并不简单,其意蕴和艺术抽象能力,令人惊叹。我们对民间文学的认识也很不够,如何回到民众立场,感受民间的呼吸和脉搏,从中发掘出更深的富有民族特色和优良文化基因的内容,使其成为我们文学消费市场的一部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课题。可惜,今天在文学界弥漫着对来自民间的养育着我们民族文化底色的质朴作品的忽视。这种看不起民间文化的倾向需要大力纠正。中国文化想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的根脉,是立不住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钟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