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成果演示会举办
时间:2014年02月28日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张志勇 高晴 单鸣
2月28日,中国民协在京举办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演示会,展示了该工程一期建设成果。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2月28日,中国民协在京举办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演示会,展示了该工程一期建设成果。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陶立璠、杨亮才、贺嘉等获颁“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万建中、刘晔原、安德明等获颁“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赵实(右)、冯骥才共同启动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成果演示按钮。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冯骥才作主旨发言。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万建中(右)与工程师进行数据库的效果演示。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与会民间文艺学者兴致勃勃地现场操作试用口头文学数据库。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图书档案被严密函装进行保护。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数据库还收录了周作人的口头文学手稿。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大量的口头文学资料本被纳入此次数字化工程,总计8.878亿字的资料实现了数字化。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侵润着无数民间文艺工作者辛勤汗水的手抄本尤其弥足珍贵。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2月28日,中国民协在京举办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演示会,展示了该工程一期建设成果。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2月28日,中国民协在京举办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演示会,展示了该工程一期建设成果。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2月28日,中国民协在京举办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演示会,展示了该工程一期建设成果。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陶立璠、杨亮才、贺嘉等获颁“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万建中、刘晔原、安德明等获颁“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赵实(右)、冯骥才共同启动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成果演示按钮。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冯骥才作主旨发言。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万建中(右)与工程师进行数据库的效果演示。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与会民间文艺学者兴致勃勃地现场操作试用口头文学数据库。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图书档案被严密函装进行保护。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数据库还收录了周作人的口头文学手稿。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大量的口头文学资料本被纳入此次数字化工程,总计8.878亿字的资料实现了数字化。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侵润着无数民间文艺工作者辛勤汗水的手抄本尤其弥足珍贵。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点击查看视频报道
本报讯(记者 张志勇)2月28日,中国民协在京举办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演示会,展示了该工程一期建设成果。该工程在中国文联、文化部的支持下,历经三年艰辛,录入我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总计8.878亿字,圆满完成预定目标,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增添了新亮点,该口头文学资料也启动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的工作。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汇集了近百年来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数字化工程实施以来,他们迅速转换角色,从乡村田野走到电脑桌前,使得该数据库在学术性和专业性上得到了可靠的保证。演示会上,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以及李屹、冯骥才、姜昆、马盛德、白轶民等为在数字化工程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陶立璠、杨亮才、刘锡诚、万建中、刘晔原、安德明等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颁发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奖牌、证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出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文字都活起来。演示会上所展示的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成果,正是中国民协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智慧和优势,与有关科技人员紧密合作,把口头文学遗产和当代科技有机结合的成功尝试。
对此,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评价说,数据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实现了口头文学遗产的永久储存,不仅会赋予其新的生命,还将为广大文艺家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和素材,同时还将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让全人类共同拥有文化遗产的愿望,为更多的人了解民间文学、热爱民间文学,并成为民间文学的传承者、传播者搭建起现代化的交流平台。
口头文学是民间集体口头创作、口口相传的文学,与个人用文字创作、以书面传播的文学共同支撑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具有先觉意识的民间文学工作者便已开始了口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据了解,中国民协的口头文学资料库里还保存着上世纪早期周作人、刘半农等进行口头文学调查的手稿。
“可以说,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座文学大山——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巍巍的文学大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将遍布在山川大地上的口头文学一篇篇采集来,筑垒起这样一座八亿八千七百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学大山,使它屹立于世界东方,彰显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可以永存,可供后世永享。”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表示,中国民协成立六十多年来,先后组织200万人次在全国2800多个县进行口头文学的普查、搜集、记录工作,积累了近百年的成果,获得了40亿字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为手抄本、油印本、铅印本,都是原始记录,附有讲述人情况、记录人与记录情况,符合记录民间文学的国际惯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鉴于数据库对这一遗产能够提供更为安全的保存和更为便捷的使用,中国民协于2010年12月启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
2011年3月,数字化工程刚启动不久,冯骥才在“两会”期间再次呼吁加强史诗、叙事诗、神话、传统歌谣等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力争在五年内完成总规模超过八亿字的“口头文学”资料库建设,确保濒危民间文化的存留与传承。如今,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预定目标已经圆满完成,录入口头文学资料4905本,8.878亿字,形成TIF、PDF、TXT三种数据格式;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民间长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11类口头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级分类,总计1165000篇(条);并完成了检索发布系统软件和数据库文档多种形式的备份。
该数字化工程对口头文学资料的处理包括技术加工和知识加工两个方面。汉王科技公司工程师在演示数据库效果时说:“技术加工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为了保证处理后的书籍保持原来的样子,汉王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设计了40道大大小小的工序,每本书都经过这套完整的流程处理后封装,并进行大量的抽检,也会有很多返工再处理,最终达到了差错率万分之一。”
“这些文字文本转化为数字文本之后,不能堆在一起,必须要进行分类,即知识加工,什么作品应该放在什么分类里面,这是民间文学专业人士才能完成的一个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说,民间文学研究不是研究单篇作品,而是研究类型,现在一级分类已经结束,二级分类完成了100本,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多可能性。
刘锡诚、叶舒宪、刘晔原等学者在演示会上发言,对该工程的历史意义做出了充分肯定,认为补足了中国文化半壁江山,这对我们的文化观、知识观将带来巨大的颠覆作用,它的价值也许我们这一代人还无法充分估量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对数据库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什么时候上线使用”成为他们最为关切的问题,并进行了现场操作体验。
演示会结束后,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两会”召开在即,他还有一个梦想,希望把这部巨型的口头文学印刷出来,总计约4000册,希望能得到国家的支持,能有贤达人士予以响应,伸出援手。“这样伟大和举世罕见的文明遗产,理应以图书方式面世,使这五千年来一直无形存在的口头文学,看得见摸得着,登堂入室,真正进入中华文明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