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各地均有“舞龙”庆新年的习俗,祈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中国舞龙的发源地在磐安?
记者 慕容梦漪
浙江工人日报 2009年1月1日> 精华新闻
龙是中国的象征,关于它的传说,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夏朝。
相比之下,中国民间的舞龙风俗源于何时何地,传说的版本缤纷呈现。最近,一个新的版本在网上盛传:中国舞龙的发源地在金华磐安。该消息迅速在华人圈子中流传,去年12月26日,香港的阳光卫视摄制组也赶到磐安,探寻这个现实中的民间传说。
近日,本报记者赶赴磐安,一探“舞龙故乡”的究竟。
版本来自台湾的一本书
磐安县玉山镇党委书记孔令维告诉记者,中国舞龙的发源地在金华的这个版本,早在10年前,就在我国台湾宝岛流传。1999年5月,国语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注音版《中国民俗节日故事》,在一共25册中的第一册写的《龙灯》,开篇就道:浙江省金华县有一条大溪,名叫“灵溪”,溪水从北边的奇灵山上发源……
孔令维托到义乌的一位台商从台湾找到了这本书。《龙灯》的故事绘声绘色:
浙江省金华县有一条大溪,叫做“灵溪”,溪水从北边的奇灵山上发源。
有一天,金华县太爷动了恻隐之心买了一条大蛇,带回家中饲养。
一年,夏天特别炎热,灵溪干涸。县太爷向上苍祈祷:但愿上天早降甘霖,解我一县百姓干旱之苦!
夜里,县太爷梦到土地公公对他说:“你的善心感动了玉帝,明天中午把大蛇放入灵溪,自然就会有雨水降临。”
县太爷醒后,马上派人照做。过了几天,果然下起雨来,解了百姓的干旱之苦。
后来,人们为了答谢大蛇,不但烧香祭拜,还将大包大包的米丢进溪里,希望来年有个大丰收。但人们用米祭拜大蛇时,天气变得很怪,不是太阳暴晒,就是大雨连绵。
县太爷正为怪天气烦恼时,大蛇回来了,并对他说:“我原本是奇灵山的巨龙,也是掌管米粮的天神。由于不慎犯了天规,被玉帝贬到人间来;后来由于你的善心感动了玉帝,才让土地公公放了我。但是,大家用米粮丢进溪中祭拜,糟蹋粮食,玉帝大怒,要罚金华县大旱两年。”县太爷忙问:“有没有补救方法呢?”大蛇说:“只要今后祭祀用清水便可,不要用鸡鸭鱼肉,以免玉帝动怒。”
县太爷听完谢过大蛇,便下令全县老百姓照大蛇的话去祭祀。但是,县里还是有些人用鸡鸭鱼等荤食祭祀。玉帝知道后震怒:“灵溪巨龙,你不是说金华百姓已经知道悔过了吗?金华百姓还在继续糟蹋粮食!来人!将灵溪巨龙斩了!”巨龙被斩后,金华县天天下红雨,简直和血一般;被分割的巨龙身体,从天上落下,分散在灵溪两岸。人们知道后十分后悔,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龙,用一条板凳一样的龙灯把巨龙接起来,希望巨龙的身躯能接合起来,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
孔令维告诉我们,他是去年7月到佳村蹲点调研时,发现了佳村的地名、风俗等很多点滴都与这个故事不谋而合。
这种发现既让他欣喜若狂,又不敢相信。因为民间故事毕竟是故事,不是史事。于是,他先要求村里不动声色,让三位熟悉村中掌故的老人去磐安县城、东阳、义乌及金华走访民俗、地理、文史专家,收集相关书面材料。同时,让村“两委”把旧村改造工程把涉及到传说中的岩石和石碑保护好,勘查村中口口流传多年的“龙迹”。
孔令维是孔子第76代后裔,老家就在磐安榉溪,有闻名全国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孔氏家庙,他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也深知“龙文化”在村民心中的位置。
民俗专家的分析
佳村村民金声扬在寻找资料中,惊奇地发现,早在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仲富兰教授就提出了中国舞龙的“金华发源说”。
在他编辑的《民俗文化传播》文集中,一篇民间传说《舞龙的来历》也是通篇落脚于金华县。
为了核实金华这个版本的传说,他曾经到当时隶属金华府的衢州多次考证,均无果,想不到,竟然在磐安对上了号。比如金华所辖的磐安县有一处灵溪院遗址,即今玉山中学址,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十八年赵衍为之记,院僧振济有《灵溪杂咏》诗传世。“这可以作为中国舞龙金华发源地之说的旁证。”
2006年,更有人考证出中国舞龙的故乡就在金华所辖的磐安县玉山镇境内,主要根据流传较广并被海峡两岸民俗界所认可的民间传说《舞龙的来历》,其中提到了几个地名“灵溪”、“奇灵山”以及“正月十五舞龙希望巨龙的身躯能接合起来”的习俗,民间传说引述的所有地名、溪流等都在“金华县”。而且上述地名都可以在磐安县的玉山镇的佳村找到,并有族谱和县志等有史可查。
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实地探访:龙头、龙身、龙尾
为了让我们心服口服,佳村的三位村民一定要我们到实地看看,眼见为实。
村子位于磐安县北部山区,平均海拔600米,距离县城55公里。传说中的灵溪就从这个村穿过,途经玉山镇注入邻镇尖山镇五丈岩水库,最后汇入曹娥江,长约20公里。
现在的灵溪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在佳村的东西两头,出现了两次大角度改道,均拐西而去,扭成了两个“N”型:一处在奇灵山前,一处在龙尾巴山前。溪水不东流,本来就让人好奇,在人定胜天的年月,村里曾想取直改道,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更让当地有说不完的故事和传说。
灵溪上的两孔石拱桥——“灵溪桥”,是灵溪最好的佐证,它最后一次重修为1963年。修前为木廊石桥,从建筑风格即可追溯到清初,究竟初建于何时村民说还不知道。
站在桥上,溪岸两边皆是参天古木,尽管叶落树秃,只剩苍劲有力的树枝四处交错,显示其久远的年代。村民说,夏天时,两边的绿荫遮天,把溪里挤得密不透风,溪水里尽是斑驳的阳光,根本看不出下面的水流。
民间传说中的灵溪院,是个僧院,正对着灵溪桥,现在已被改造成厂房,曾作玉山中学校址,尚存塔园遗址,原来石砌的曲塔早已不复存在。据《东阳县志》(康熙刻本)记载,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十八年赵衍曾著碑记,如今遗址内尚保存着四块碑石,其中一块为庆善庵碑志,落款时间更早,为“明崇祯九年仲春”。
从佳村往北步行五分钟,我们来到传说中的奇灵山前,这座传说中的“高山”如今只剩海拔650米,看上去更像一块突兀的大岩石。
村主任胡德伟告诉我们,佳村附近一带都是丘陵,只有这奇灵山是岩石。原来奇灵山悬崖间还建有一座龙王庙,上山砍柴、采药、放牧的村民路过都会对龙王磕头烧香。据称,曾有取鸟蛋、割草的大人小孩跌落崖谷,但却化险为夷,并无生命之虞。
不过现在眼前的岩石上,水波纹路很神奇,酷似鳞片,犹如人工雕刻一般。
问及奇灵山得名的来历,村中老人开始也众说纷纭,不过,“奇灵山”又称“灵山”倒是有个出处,唐代诗人顾况的《从剡溪到赤城》一诗在唐中期颇具影响力,诗云:“灵溪宿处接灵山,窈窕高楼向月闲。夜半鹤声残梦里,犹疑琴曲洞房间。”剡溪在新昌,赤城在天台。诗中“灵溪宿处”是说顾况从天台到临海途中,曾夜宿灵溪附近的灵溪驿。当地村民认为“灵山”即奇灵山。灵溪驿是水陆交通交替点,就在佳村的前身西周畈(唐朝村名),解放前佳村仍是三府必经之路。
在村中央有个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村大队室。紧挨着大队室是几户木结构的老宅,住着三户姓胡的人家。空房已被拆了,一处宛如龙头的岩石终于现形。龙额头则一直延伸到了三户胡家户中。
胡家的后门有两口水井,井套是清代加上去的,令人奇怪的是井壁并非用石块砌成,而是一整块岩石,天然而成,两口井大小十分对称,连井水的深浅都一样,清澈的井水从未干枯,历代村民称这两口井为龙眼。关于这两口井的传说也有很多了,但从建村起,落井的人有,却从未有人在6米多深的水井里淹死过,让人叹为神奇。
龙头则在村中央,而龙身和龙尾则散落村周围,距离佳村分别有一公里的灵溪之畔,也是由巨大的连绵的岩石山体构成。这也和民间传说中“巨龙被斩,被分割的身体”散落灵溪天然契合。
在佳村不远处还有一块蛰伏的大岩石名叫“化龙岩”,传说是巨龙被分割后的龙身;村后的来龙岗,地形胜似龙脖子,令人奇怪的是此处2亩山土与附近山土颜色截然不同,上面一层是金黄色,下面是红土,而四周都是黑色的山壤土。历代村民认为这是龙脖子在流血,所以世世代代不准在此掘土,只要挖到下面的红土,不管是谁都要杀羊祭拜。至今村里还保持着这个规矩。
拥有众多含龙字地名
“不仅是灵溪、灵山地名的契合,一个小小的村庄拥有十余处含龙字的地名,这本身就是一个罕见的奇特现象。龙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信奉的图腾,我们希望能够及时挖掘、整理、恢复、开发这一独具特色的‘龙文化’,为新农村建设增加一抹文化的力量。下一步我们将更改规划红线,就保留古民居、‘龙迹’一带的保护工作做出新的部署,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磐安县玉山镇党委书记孔令维踌躇满志。
佳村确实含有龙字的地名很多,从佳村往西南面约一华里为“花龙坞”,往前毗邻的叫“金钗龙”。
如今的东周畈已经成为一片良田,其中有个唐代“墟日遗址”(也叫“市日”——“赶集的日子”)就位于“龙头丘”,解放前佳村正月十五舞龙灯都要在这里停歇并开始在空旷地盘龙,因此这块原来的空旷地就有了“蟠龙”这样响当当的地名。挖地三尺就能发现磨得光溜溜的古代砖头。
沿着灵溪上游行走1.5公里,尚有西塘龙、黄龙、青龙、长龙等含龙字的地名。在这个小村庄的周围,还有一些叫长蛇等和龙紧密相连的地名,村西的大比头(音)还有一个群龙汇集比武的民间传说。
舞龙之乡,古韵犹存
实地回来,在陈亨和家里,他拿出了一堆资料,放在我们面前。他说,这是村里成立了佳村挖掘整理灵溪历史文化工作委员会后,大家一起收集的。
村里的《周氏宗谱》中记载,佳村原来是周姓的繁衍之地,迁居此地为隋代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后分为西周畈、东周畈,东周畈唐代为各路商贾中转的集市,从这里穿越村中的“三州古道”即可前往越州(绍兴)、台州和明州(宁波)。佳村至今还保留有蜿蜒的鹅卵石道。
300多年前,东周畈逐渐衰落,外姓陆续从异乡迁入,形成了如今几十个异姓和谐杂居的“码头文化”。因为外姓的迁入,村里一直不设宗祠,而形成了僧院众多的宗教文化。佳村一华里半径内一度拥有六庵四庙,至今仍有下觉庵石碑和捐助碑等遗存。村中的龙潭,据《东阳县志》记载,唐朝宣统年间改为放生潭,至今光绪三十年立的放生潭石碑仍在潭前。
佳村近代出过革命党人大恺法师、同盟会会员孙岂香等,历史学家吴晗幼时曾随父亲到建于唐天佑年间的下觉庵就读,下觉庵正是建在村民俗称的“龙尾巴”上。
提起磐安玉山舞龙,孔令维给了我们一些资料——
灵溪之南畔,有玉山古茶场,晋代始建茶场庙,宋代元年重建,元明清兴盛。茶场庙有春社和秋社。春社迎灯舞龙,秋社迎大旗演社戏。
如今古茶场已成为了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古代玉山百姓赶茶场的民俗活动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玉山迎大旗已载入吉尼斯纪录。一手操办此事的孔令维说:“迎龙灯舞龙灯的历史也与茶场庙同步,每年从正月十三的元宵节晚上开始。”
《玉峰周氏家谱》中有一首清代周显岱作的《玉山竹枝词》说的就是玉山舞龙:
“上元灯火赛龙形,龙首龙尾骨节灵。年少女郎连袂出,看灯都集煮茶亭。”
玉山舞龙的风俗也印证了中国舞龙的发源地在磐安是名符其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