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振兴之道
在二千余年中国佛教的发展进程中,隋唐佛教是公认的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隋唐佛教最重大的贡献之一,便是“禅开五叶,教创台贤”,对传承于印度的佛陀圣教,进行了契理契机的解读与整合,表达了“佛教要化中国,必须要中国化”的基本诉求。这其中,天台智者大师及其开创的佛教天台宗,在中国佛教界赢得了“东土释迦”和“教观双美”的崇高赞誉,千载而后,依然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中国天台宗不缺理论,不缺观行,不缺口碑,更不缺昨日的辉煌,和许多古老宗派一样,我们缺的是人材,缺的是应对变革时代的思路,缺的是“继往圣之绝学”的宗派情怀。
一段时期以来,藏传佛教热在汉传内陆地区快速升温,成为时尚。深层次的原因之一,便是许多人向往藏传佛教的道次第,认为其修学步骤井然有序,而汉传佛教恰恰失之笼统。事实果真如此吗?只要我们打开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看看二十五方便的加行条件,看看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的层级划分,乃至台宗“六即佛”的精妙施设,谁说汉传佛教缺乏道次第?
这就提醒我们一点,当汉传佛教界开始提倡学习《菩提道次第》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天台宗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为什么没人提倡?没人跟进?实在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
今天,通过“两岸三地”佛教天台宗交流大会的平台,让我们这些心系台宗的弟子和学子共聚天台,回归祖庭,感慨之余,本人愿就振兴台宗的点滴思考,请教于各位大德。
重振天台宗的要务之一,是培养人材,教化一方
我们佛教界有一句老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宋代的四明法智大师,民国的观宗谛闲大师,中兴天台,靠的都是教书育人,培养英才。综观当代佛教教育,相比于唯识、中观,天台宗教育所占的课时和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是相当薄弱的。甚至不少佛学院根本不开台宗课程,设台宗研究生班的更是少之又少。当然,这里也有台宗师资奇缺等客观因素。这就更加激发了我们培养台宗人材的紧迫感。
好在我们还有一所天台山佛学院。我们有理由期待她肩负起培养台宗人材的历史重担,我们也有义务对天台山佛学院在方方面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材培养并不单靠数量取胜,假设我们的学院再培养出一位南方的“宝静法师”、北方的“倓虚法师”,我们的教育便是成功的,我们的天台宗也必获重兴。
重振天台宗的要务之二,是整理文献,点校选要
天台宗自古文献浩繁,其汉文古籍总量,仅次于禅宗。作为一个以理论教育见长的宗派,对文献注疏的依赖可想而知。唐末五代的法难和战火,使中国天台宗文献严重损毁,导致宗风一蹶不振。直至台宗十五祖螺溪净光尊者通过吴越王遣使向日本和高丽寻求文献回归,才间接促成了北宋年间天台宗的二次中兴。
我们高兴的看到,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李志夫教授主导的《摩诃止观研究》和《法华玄义研究》为台宗文献整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不久之后,由大陆学者点校的天台宗历史名著南宋《佛祖统纪》也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实在令人鼓舞。
面对高节奏的快餐文化时代,我们还应当对台宗重要典籍进行“选要”工作。明代幽溪传灯大师和灵峰蕅益大师先后对《法华玄义》做了《辑略》和《节要》,但在品种上是远远不够的。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有《广论》和《略论》两种版本,如果智者大师的十卷本《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也有一个精良的《节要》本,是否对它的弘扬具有相当的推动意义呢?
重振天台宗要务之三,是建立组织,联络感情
一百年前,辛亥革命成功后不久,浙江天童寺方丈八指头陀寄禅和尚即向中山先生呈文,要求成立“中华佛教总会”,藉收团结进步之效。
如果,我们能在智者大师证道创宗的天台山成立“天台宗联谊会”,下设专刊和专职秘书处,协调联络“两岸三地”天台宗同仁,促进交流,增进感情,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情有所系,心有所归,则功莫大焉。
重振天台宗的要务之四,是着眼优势,重点突破
历史上,发源于天台宗的礼忏法门、放生功德、伽蓝(关公)信仰等足足影响了中国佛教十几个世纪,至今影响深远。当代天台宗的发展和普及,必先着眼于我们的优势,比如说《法华》信仰、止观养生法门,比如说天台宗的江南地缘优势、“教下三家”中硕果仅存的天台法脉传承系统等等,都是我们可以花大力气重点推进的优势。特别是作为台宗宗经的“《法华》信仰”及其衍伸的观音信仰和天台止观蕴藏的养生资源,潜力巨大,足以提升人气。
重振天台宗的要务之五,是讲经弘教,更新手段
天台宗的寺院在宋代称“教寺”,在明代称“讲寺”,其注重文宣教化的法门个性古今一贯。步入21世纪,天台宗弘法传教的方式方法应该着眼于建立“天台宗博物馆”、“天台宗网络图书馆”,编纂《佛教天台宗大辞典》,制作《法华经》、《天台九祖传》等三维动漫,修订适宜居家修持的《天台宗朝暮课诵》和规范统一的《天台宗传法仪规》,举办天台止观共修班,组织国内外台宗名刹朝圣之旅,特别是天台宗讲经授课的网络化等等,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面对着巍巍天台,面对着天台宗曾经的辉煌,我们作为智者大师的继承者、仰慕者和研究者,必须抱着“门户之见不可有,宗派情怀不可无”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弘扬天台,舍我其谁!
(作者为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本文为作者在2011年10月11日天台山国清寺召开的“佛教天台宗交流大会”上发表的论文)
作者:净旻 来源: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