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科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传入

“科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传入

“科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传入


周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10-27



  

■康有为



  

■王国维



  

■严复



  在近代中国,或许没有哪个词比“科学”对知识界的影响更大的了。中国古典文献中虽然出现过“科学”的用例,但它们都不是“science”意义上的“科学”。作为英文“science”译语的“科学”在日本诞生后不久,便传入中国。那么,究竟是谁最先将“science”意义上的“科学”由日本引进到中国的呢?

  最先将“science”意义上的“科学”引进中国之功应归于康有为。康有为在编辑《日本书目志》时,曾选编过《科学入门》和《科学之原理》二书。《日本书目志》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刻印出版。不幸的是,该版本因戊戌变法而被毁尽,今人所看到的《日本书目志》大都是依据1912年的万木草堂丛书本排印的。这表明,康有为戊戌变法前出版的著作中确实出现过“科学”一词。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与在著作中使用“科学”来表述个人思想毕竟不是一回事。“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实际上发生在大批留日学生归国之前。梁启超于1896年在《变法通议》中第一次使用了“科学”一词。但《梁启超选集》的编者发现,《变法通议》中的“科学”乃“科举”的误植,这意味着梁启超最早使用“科学”之说不能成立。康有为1898年4月进呈的含有“科学”一词的《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已被台湾学者黄彰健考订为伪稿。因此,也很难说康有为首先使用“科学”来表达个人思想,只能认为康有为是将“science”意义上的“科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严复在《国计学甲部》(残稿)按语中使用过“科学”一词。不过,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到该残稿及其按语是在戊戌变法前完成的证据。相反,据王天根等人考证,《国计学甲部》的完成时间应该是在1909年前后。章太炎在1904年出版的《訄书》重订本中曾使用过“科学”一词,他写道:“景教者,诸科学之所轻”。但在1900年的初刻本中,却写作“景教者,物理学士之所轻”。可见,“科学”一词是章太炎修订《訄书》时加进去的,足以判定他使用该词的年代当在1900年之后。

  根据现有的材料来判定,在中国最早使用“science”意义上的“科学”来陈述个人见解者是王国维。光绪二十五年(1899)11月,王国维在为樊炳清译《东洋史要》作“序”时写道:“自近世历史为一科学,故事实之间,不可无系统。抑无论何学,苟无系统之智识者,不可谓之科学。”樊译《东洋史要》于1899年底由上海东文学社排印出版。在王国维看来,科学应该是有系统的智识,即体系化了的知识。譬如说历史,即使它并非是研究自然现象,因其是体系化了的知识,也可以称作“科学”。1898年,王国维来到上海,一边在汪康年主持的《时务报》馆工作,一边在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跟随日本教习学日文和西学。由于王国维直接受教于日本学者,故可断定其“科学”概念来源于日本。

  继王国维之后,1900年,杜亚泉在上海创办了著名的“亚泉学馆”。是年11月,又创办了《亚泉杂志》。《亚泉杂志》自第1期开始,在每期目录页的右下方都写有“此书辑录格致算化农商工艺诸科学,每月上下弦各发行一册。”该杂志刊登的论文中也时常会出现“科学”一词。不同的是,《亚泉杂志》中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在1902年出版的《原富》等著作中,严复也开始大量使用“科学”一词。应当承认,严复当时在翻译界的影响无人能及,他用“科学”来取代“格致”,无疑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科学”取代“格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当时用来对译“science”的“格致”原本是指一种道德修养工夫,是和“正心”、“诚意”相关联的“修身”、“明德”之法。由于“格物”、“致知”被赋予建构儒家伦理道德的功能,采用“格致”来译“science”,容易歪曲“science”一词的本义。其次,在晚清,“格致”的语义是多元的,有的用其指代自然哲学,有的用其指代自然科学,有的用其指代物理学。因此,抛弃“格致”,通过日本学术思想界的“中介”,选用“科学”来对译“science”便成了清末中国知识界的选择。继康有为、王国维之后,杜亚泉、蔡元培、钟观光、虞和钦等有过日语学习经历的学者逐步开始使用“科学”一词,不通日文的严复等人也开始频繁地使用“科学”,加上梁启超、马君武、鲁迅等赴日学者的大力推动,“科学”很快就取代了“格致”, 成为“science”的定称。吊诡的是人们本来是为了在儒家伦理与科学知识之间划清界限,才弃用“格致”,改用“科学”,但当“科学”普及之后,特别是随着实证主义的兴起,“科学”却又被认为是具有普遍性的知识体系,甚至一些人要求基于科学常识来重构伦理道德规范,重新建立起科学知识与伦理道德之间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新文化运动以及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可以视为这种要求的反映。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来源: http://sspress.cass.cn/newspap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