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赤壁盆鼓

赤壁盆鼓

赤壁盆鼓”激荡人心。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赤壁盆鼓”,它以原生态民俗民风为基础,充分地表达了人们尊重历史、向往未来、热爱家乡、追求发展的意愿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浑宏、壮观地响彻大江南北。
赤壁盆鼓,亦称蒲圻盆鼓,它是一种在赤壁市起源发展和传承三千多年的民俗文化现象。今赤壁市及周边嘉鱼、崇阳和湖南临湘一带,各个姓氏宗族,千百年来流传下一个老规矩:凡生下一个男孩要蒙一面脚盆鼓,叫做一丁一鼓,因鼓大如脚盆,一面蒙牛皮而得名。

赤壁盆鼓起源于故楚山地居民祭祀、娱乐诸神、据《山海经、海外南经》载:洞庭湖及鄂州、岳州之地为三苗居所。其地土居人饰兽面羽衣,击木娱神。木盆出现后,便击木盆祭祀娱乐鬼神。《吕氏春秋》亦载:每祭祀时,“入山行木、无或斩伐”。《淮南子·说林训》称南方楚又“阴木林击”。又《楚洞志略》:“苗人刳长木,空其中、宴欢之后,令妇人之美者击之,凡善歌者,皆令服,按节而和,曰跳楼。”左思《蜀都赋》称:“巴姬弹弦,汉女击节。”又《文选·洞箫记》:“秋蜩不食,抱朴长吟兮。”这些是古人击木的根据。古人还有击石者,如《史记·五帝记》击石附石,百兽率舞。又《楚俗研究》有“打板乐”。《南华经》出自楚人庄子之手,他对楚人击木,击盆作了很多记述。如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欤之风,又曰击木“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其宫商。”木声杂人声然,有当於人之心。《楚俗研究》还称“以箭击弓为节”。从击木到鼓盆,这是楚人盆鼓的前身,庄子妻子去世,惠子吊之,庄子旗踞古盆而歌《南华经·至乐》。楚人在木盆的基础上进而发明盆鼓。由击木和击盆进而发展到盆鼓,随着这个发展的过程盆鼓的作用也不仅仅是祭祀,娱乐鬼神,而发展到山地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很多人聚在一起。击鼓庆典、祭祀。《楚辞·九歌》称之曰:“会鼓”或“交鼓”。这种鼓敲起来,声震长空。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说:洞庭湖之域,敲起盆鼓,“若雷霆之声,闻乎数百里之外”。据《蒲圻志》载:盆鼓始于周,一说始于楚屈原沉江之后。但始于周之说以乎更合理些。

相传山地楚人各家制盆鼓,鼓皮画神兽,涂赤色,挂在堂前避邪,每逢节日,男主人取下盆鼓聚集村前击鼓跳舞,既驱邪又娱兴,往往十几人、几十人乃至上百人不等,舞蹈粗扩,鼓声震耳,代代延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