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城中村传统集市影响交通,该咋办?

城中村传统集市影响交通,该咋办?

城中村传统集市影响交通,该咋办?

腾讯新闻  2009年05月22日14:21   山西新闻网 

 


     窊流路集市里挤满了商贩和赶集人

  窊流路附近村民约定俗成的赶集日子。一到这天,原本就车多人多的窊流路上,300米长的路面被各色摊点占了半幅,交通变得更加拥挤。集市过后,商贩们留下遍地垃圾,环卫部门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清理路面。

  目前,省城许多城中村,如南屯、西寨、东社等保留着传统的赶集日,我们该怎么对待这些集市?

  赶集日,300米长半幅路面被占

  5月18日,星期一,是赶集日。记者前往窊流路。远远就能看到,窊流路上,由北向南的西半幅路面人头攒动,花花绿绿的帐篷、遮阳伞连成片,摊点一个挨一个。走近一看,卖的东西可谓琳琅满目,女式服装、鞋、玩具、饮料、水果、蔬菜、光碟、锅碗瓢盆……从窊流路拐进窊流村的小巷里,同样挤满了商贩和赶集人,这里以水果和蔬菜摊点居多。

  据了解,这个集市一般从早8时持续到下午1时。赶集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以及三五成伴的中年妇女。听口音多是附近村里的村民。

  隔着两米多宽的绿化带,由南向北的东半幅路面上,挤满了来来往往的车辆。记者开车从东面经过,发现集市由北向南有300米长。偶尔有车试图从集市中穿过,但几分钟才能往前挪一步,即便喇叭响个不停,也毫无用处。

  赶集人说挺好,开车族说太危险

  过路人马先生:我每天都从窊流路经过,每周一开车从集市那里过,上班肯定迟到,可如果从逆向车道走则很危险。为了不迟到,我只能冒险。

  集市附近居民刘女士:我每周一都来赶集,买些需要的东西。集市上的东西特别全,就算不买什么东西,也全当出来遛遛腿,挺有意思。

  赶集人杨先生:我每周一都来这儿摆摊卖鞋,生意不错,人挺多,我的鞋便宜,附近村民都愿意买。周二我要去西铭,周三去南屯,周四去西寨,周五去金胜,周六去东社,周日去南堰,一周我都有要去的地方。

  窊流村村长:村子形成集会已经好多年,刚开始只是本村村民,后来商贩越来越多。人多自然不好管理,我们也采取过一些措施,都不见效。现在只能每次向商贩们收5元的管理费,雇人打扫垃圾。

  万柏林区执法局工作人员:窊流村的集会是历史遗留问题。这个集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当地的风俗。我们也很矛盾,完全取消实在可惜,目前只能以疏导为主。

  不反对赶集,但不该影响交通

  读者李女士:我不反对村民赶集,可占着半幅马路,影响交通就不好了,实在太危险。应该给村民集会提供一个场所,既规范,又不影响交通,还可以请相关的管理人员管理。

  读者刘女士:我觉得应该与时俱进,现在,好些县城里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赶集了,卖服装、日用品的都在政府规划的固定场合里,就算赶集,也是在这些场所进行,而不会占马路。要么取消,要么重新规划地方。太原车这么多,占马路赶集不合适。

  集市展现历史风物,政府应重新进行规划

  山西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教授段友文说,赶集、集市是一种民间贸易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较为原始的交易模式将成为一种历史风物的活化石,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无论是政府、民众都应支持集市的存在和延续。城市发展扩张后,它的存在可能确实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秩序,“政府应起到引导作用,与当地村委会协调,重新对集市进行规划。

  2009年5月18日,昆明百年马街乡街子开拆,下月起将停止大范围赶集。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原先每逢周日的集市,有三千多个摊位,脏、乱、差,难以规范管理,这次拆迁就是为了彻底整治这里的环境。随着拆迁的进行,乡街子形成于清代并延续至今的集市,将逐渐消失,成为记忆。

  本报记者 安晓奕 实习生 钮君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