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元上都:跳动百年的“心脏”

元上都:跳动百年的“心脏”

元上都:跳动百年的“心脏”
www.nmg.xinhuanet.com   2009-05-04 09:31   来源:内蒙古日报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美丽的金莲川草原上,上都河(滦河上游)的北岸,屹立着一处规模宏大的古代都城遗址,这就是沉寂了六百余年的草原国际大都会——元上都。1996年,这里被国家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元上都是元朝的夏都。1256年,在忽必烈的授意下,地处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处的元上都开建。1259 年,城郭建成,命名为开平。1260年3月,忽必烈在这里登上蒙古大汗汗位。1263年,忽必烈下诏将开平升为上都,第二年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元中都 (后称元大都),从而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元朝的皇帝,春分时离开大都北上来到上都,到秋分时南下回到下都。除了处理政务,在元上都尽情地狩猎行乐,举办传统盛会和祭祀。

    但令忽必烈没有预料到的是,1358年,红巾军攻克了上都,焚毁了所有宫阙。算起来,上都作为“世界心脏”的时间只有百年。可能因为辉煌的时刻太过灿烂,骤然消失过后,它成为了地球上许多人猜测不已的一个谜。

    昔日荣光

    “一座元上都,半部元朝史”。这是我区著名文物专家王大方的感慨。元上都是蒙古人建立在漠南草原上的第一座都城,也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在元朝,草原丝绸之路从上都出发。以上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道上,是行色匆匆的前往上都朝觐皇帝的罗马教皇、高丽国王使者以及波斯、缅甸、印度、尼泊尔、意大利等国的学者、高僧、商贾、工匠、艺人,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是元上都派往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友好使节。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上都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专节记述上都豪华的宫殿和御花园。元人的许多文集中,载有不少关于元上都的诗文,总计为五百多首。

    相比较而言,对于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上都的战略地位更胜于大都。元人虞集在《贺丞相墓志铭》中写道:“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元代皇帝始终非常重视上都,一来方便与漠北蒙古宗王联络,二来还可按照蒙古传统习俗举行宴会、祭祀、狩猎活动。每当北方或东方、西方发生紧急情况时,元朝政府就会把大批的军队和物资从南方汉地调往北方,这个过程中,上都是最重要的枢纽。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元朝11位皇帝中有6位皇帝在上都城登基称帝。元中期以来发生的“南坡之变”、“两都之战”、“上都兵变”等宫廷斗争、流血冲突,都证明了上都极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

    两种文化

    元上都是一座融蒙汉文化和世界文明精华为一体的草原都城,既具备汉族传统农业地区城市的风貌,又带有蒙古游牧生活的特色,充满了天才的创举。

    元上都的建设,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选择了金莲川草原这一处形胜之地。元上都的外城、皇城和宫城城郭三重相套。外城轮廓为边长2200米的标准正方形。皇城也是正方形,边长1400米。宫城居于皇城的中部偏北,略呈纵向长方形,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70米。宫城正南设御天门,从御天门向北修筑御道,形成中轴线的格局。后来,元大都借鉴了元上都的构思模式而有所发展,如宫城、皇城、外城作三环相套的城垣,就是在元上都三重城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元上都是一座保存着大量游牧文化的草原城市,开放自由与流动性是它最大的特色。

    元上都的城市建筑是便捷而灵活的,建筑布局也随形就势,在巨大的宫殿周围,保留有大片的草地,用来搭建蒙古包,甚至在元上都的城中,还开辟有大面积的猎场和花园。它不像中原或中亚地区的都城,居民们都住在城里,在上都城墙、城门之外的“关厢区”,住有大量的居民和商人。从四面游牧而来的牧民们,也把蒙古包架在城外。

    蒙元遗风

    今天,在正蓝旗地区生活的蒙古族,或许是因为始终生活在元上都附近的原因,始终保留着正宗的蒙古民俗——当地人常常骄傲地自称保持着忽必烈时期的遗风。他们定期举行祭天、祭祖及礼佛仪式,每年夏季举行“敖包祭日”和“那达慕大会”。

    祭敖包的场面非常隆重热烈,牧民们都带上祭礼用品赶来参加。主要祭祀形式是献奶食、哈达,为敖包添加石头,向敖包跪拜。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活佛和喇嘛念经、焚香、酹酒。最后,所有参加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风调雨顺、家畜兴旺、无病无灾、大吉大利、财源茂盛……

    “那达慕”意为游艺,包括传统的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俗称蒙古族男儿三项技艺。如今在内蒙古很多地方,也都会举行那达慕,但是正蓝旗的那达慕总是具有更多的意义——人们似乎在这里能穿越时空,看到元上都当年的那达慕盛况。

    作为元朝、清朝皇家奶食基地,正蓝旗生产奶制品的技法至今仍然延续了元代传统工艺。正蓝旗还是国家确定的蒙古语语音标准地,也是蒙古族传统建筑蒙古包的主要生产地。

    申遗之路

    百年辉煌,元上都每一寸土地都蕴含了丰富的文明信息,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深远的、无价的。

    正蓝旗元上都遗址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刘学民介绍说,现存遗址的皇城、宫城、外城、关厢遗址保存完好,布局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真实而完整地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格局;体现宫殿遗迹的建筑台基清晰可辨,是真实而完整的元代实物遗存,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见证元朝辉煌历史的实物博物馆。然而截至目前,在全球800多处世界遗产中,还没有一处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的文化遗产;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元代的文化遗产仍然是空白。

    为进一步保护元上都遗址,自1999年起,我区启动了元上都遗址范围内居民的搬迁工作。为减少居民活动对遗址的破坏,还建设了长达1.6万米网围栏,并填平了城墙上的 140个菜窖和2300米长的人工渠。自治区还兴修了建筑面积达9900平方米的元上都博物馆,目前馆藏的文物已达到3万多件。

    2008 年7月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一行专程赴正蓝旗元上都遗址考察,对申遗工作所做的努力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遗址令人震撼,保护得很好,基本是原生态的,遗址和周边的环境相得益彰。它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完全具备世界遗产的条件,申遗工作可以积极推进。”

    许多考察过元上都遗址的专家认为,元上都及其周边的文化景观,如草原、金莲川、上都河、山岗,还有蒙古语标准音、蒙古长调、民间诗歌、那达慕大会、元代古墓葬,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独特且有代表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坚指出,元上都遗址是属于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发掘和研究这座曾经是世界大都会的“文明的废墟”,把凋零的碎片拼读成人类文明的教科书,永远是现代人的神圣职责。元上都遗址应受到全人类的重视和保护,早日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贺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