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夏惠芸】酒与少数民族地域文化

【夏惠芸】酒与少数民族地域文化

才从彝乡回来,朋友建议在价值中国开博,自06年在新浪开博以来,写些闲适文字,随心小品。在学者专家云集的价值中国开博心理有了负担。抱着边走边学的态度,写下文字与朋友们分享。   汉文化创造天上酒星掌酒、人间神农制酒、仪狄造酒、杜康酿酒等传说的时候,各少数民族也开始以种种神话传说来诠释酒的起源。少数民族酒神话传说大致可分酒神话传说和酒曲神话传说两类,其中,酒神话传说直接阐述酒的起源,而酒曲神话传说则说明酒曲的来历。     
  彝族传说中,人们通过穷人敬山神的野葡萄发酵醉人后,才知道有酒这种神奇饮料的存在。佤族的水酒,是外出劳动的妇女偶然将用芭蕉叶包着的冷饭挂在地头的树枝上,自然发酵后人们才发现的。  
  少数民族酒神话具有神奇的想象和迷人的色彩。怒族认为,酒是神仙赐给人的绝妙饮料,仙人赐给怒族人民三样食品:“挫确”(醋酒)、“挫辣”(烧酒)、“挫仁”(包谷花)。三种食品中就有两种是酒。普米族的酥理玛美酒是肉包里出生的先祖什撰何大祖冒着生命危险从妖怪那里偷学来的。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说,人类的始祖密洛陀是半人半神的怪物,她创造了世间万物后,开始创造人,“她拿米饭来造人,却变成了酒”。在拉祜族创世神话里,最早的酒是由天神厄莎掌管,人间万物的出现都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拉祜族先民的眼里,自然界万物都蕴藏着迷人的酒香,都孕育着醉人的酒香。
   每年都要下地州,享受着不同地域酒文化的熏陶。本就不甚酒力,竟然自己还把自己灌醉过。有一次到北回归线经过的一个美丽的小县城墨江,一杯紫红色的紫米酒端来,抵不住阵阵飘香的味儿,竟然端起酒杯细细酩一口,酒香醉人,没有扑鼻的浓烈的味儿,喝了一杯又一杯,开始只觉得甜甜的味道,岂料喝后脸红自全身,不一会飘飘然,那一次,尝够了酒醉的难忍之苦。之后我不曾想自己是被酒醉过,还是醉过酒。
  流传于云南红河两岸的哈尼族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全面系统地咏唱了哈尼人的发展历程,史诗在叙述人类起源并学会用火之后,回忆先民们由围猎野兽到驯养家畜并走向农耕文明的漫长历程,而引导哈尼人摆脱蒙昧并走向农耕文明的人,就是一个名叫遮努的妇女。史诗非常形象地指出,妇女是创建农耕文明的首功之臣,而且还反映出哈尼人是有了“吃不尽的米粮”才“用五谷酿出美酒”的认识过程。这表明,在哈尼族社会中,酒的发现和利用始于母系社会形态,人类从采拾果酒到用谷物酿酒,是农耕文明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是酒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在景颇山寨,酿酒是妇女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景颇族女性从小就要学习酿制水酒、烧酒的方法,能否酿制出好酒,是评价一个女性生存能力、劳动技巧的重要标准。景颇族青年男女婚礼后的次日,新娘最要紧的事就是要酿制美酒,敬事公婆,要是做不出好酒,会被人终身笑话;普米族酒歌《酥理冯》中,多次重复“阿妈阿姐酿酒忙,阿公阿爹酒瘾浓”之词;傈僳族青年在寻找意中人时,要求未来的妻子心地善良,勤劳能干,使新的家庭“早上有煮饭的人,晚上有泡酒的人”;在佤族婚礼上,老人祝福新婚夫妇“愿你们生女煮酒;愿你们生男犁地”,这是尚未出生即已明确分工,女性酿酒的劳动必然性已经确定。  
  去年到怒江兰坪上课,一傈僳族男子非叫给他一岁的女儿起个名字,几次推却怎么也抹不下作为老师的身份,只好随江姓氏起了个名,美美地尝够了燕麦白酒。幸而没什么酒劲,也就欣然理所当然地品味,在往后,离开那里在也找不到这样醇香的美酒。
    历代倡导“饮酒有类,酒表有仪,酒杯有艺,上酒有序,开瓶有本,倒酒有方,配菜有别”等饮酒文化。各少数民族也因其地域的不同,显示出其本土文化特色。
  写至此,想起去年新春团拜,扶贫姚安县彝族青年男女到校团拜所唱的酒曲:“啊表哥,啊表妹,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可见酒不仅陶养了一方水土之性情之人,最能体现的还是浓烈的情感。
  难怪古代文人墨客饮酒题诗作赋,留下不少千古绝唱。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