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试论牛郎织女故事圈——地理系统的研究(2)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试论牛郎织女故事圈——地理系统的研究(2)

试论牛郎织女故事圈(2)                                                                                                                ——地理系统的研究
(6)《牛郎织女》,讲述:曹衍玉(女,农妇,时年61岁);采录:程建君。1984年12月采录于桐柏县月河乡郑庄。首载张振犁、程建军编《中原神话专题资料》,1987年。编入《故事婆讲的故事》第1—5页,海燕出版社2000年;选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省卷》第389—390页,中国ISBN中心2001年。
(7)《牛郎医生》,讲述:刘大奶(83岁,老革命)、杨子杰(65岁,故事家)。1985年7月采录于南阳桐柏山。首载《民间文学》1985年第7期;陈庆浩、王秋桂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集河南民间故事全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第419—422页。
(8)《牛郎织女后传》,讲述:李文志;记录者:李春生。1987年10月采录于驻马店地区遂平县。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遂平县卷》(第一分册),1988年。
(9)《七夕会——七月七的传说》,讲述者:未署;搜集整理者:西去。20世纪80年代(?)采录于南阳一带。载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河南大学中文系编《河南民间故事集》(“中国各地民间故事集”丛书),第543—546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5月;选入陈庆浩、王秋桂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集河南民间故事全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第186页—187页;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河南文苑英华·民间故事卷》(1978-1995),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
(10)《天河》,讲述:周贤有(男,仓房村人)。记录整理:周君立,1985年5月1日。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桐柏县卷》(一),第37—40页,桐柏县集成编委会编印1987年6月
(11)《牵牛星和织女星》,讲述:黄发美(桐柏县固县城黄畈村农民)。记录:黄正明。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桐柏县卷》(一),第37—40页,桐柏县集成编委会编印1987年6月。
(12)《意儿与仙女》,讲述:刘英元(女,时年54岁,桐柏县城关镇),记录:张明芝。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桐柏县卷》(三),第1—5页,桐柏县集成编委会编印1987年8月。
(13)《牛郎偷吃蟠桃》,讲述:耿四军;搜集整理:曹鸿鸣。采录于周口地区扶沟县。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扶沟县卷》,1989年9月。
(14)《女孩子在七月初七为啥吃扁食》,讲述:梁宗兴;记录整理:郭增明、梁扎根。采录于郸城县。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郸城县卷》,1989年9月。
(15)《牛郎和织女》,讲述:蔡玉花;搜集整理:李新明。采录时间:?采录地点:新郑县。首载《河南民间文学集成·轩辕故里的传说》,中原农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16)《仙女与神牛》,讲述:李田保;搜集整理:李法泉。采录于三门峡市渑池县笃忠乡。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渑池县卷》。

从20世纪百年中在这一地区所采集和发表的89个/篇故事这一数字的分析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下面几点思考和结论:
第一,由这七个现今行政区划中的省区所构成的“牛郎织女传说圈”,与三到五千多年前东夷族群的原住地和后来的流徙地大体相符合。以东夷先民高度发达的“物候历与天文历并用并互为参考”的天文历法[url=file:///D:/My%20Documents/%E6%B0%91%E9%97%B4%E6%96%87%E5%AD%A6/2015-05-02-%E8%AF%95%E8%AE%BA%E7%89%9B%E9%83%8E%E7%BB%87%E5%A5%B3%E6%95%85%E4%BA%8B%E5%9C%88%EF%BC%88%E6%B0%91%E9%97%B4%E6%96%87%E5%8C%96%E8%AE%BA%E5%9D%9B%EF%BC%89.doc#_ftn1][1][/url]和发达的原始农耕文明[url=file:///D:/My%20Documents/%E6%B0%91%E9%97%B4%E6%96%87%E5%AD%A6/2015-05-02-%E8%AF%95%E8%AE%BA%E7%89%9B%E9%83%8E%E7%BB%87%E5%A5%B3%E6%95%85%E4%BA%8B%E5%9C%88%EF%BC%88%E6%B0%91%E9%97%B4%E6%96%87%E5%8C%96%E8%AE%BA%E5%9D%9B%EF%BC%89.doc#_ftn2][2][/url]为土壤的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即使在这些族群被灭之后,作为民族的文化基因或文化记忆,却融入到了这些已经消失了的族群的先民集体的潜意识中,跨越时代的阻隔,传递到或辐射到这些族群的流徙地区的遗民之中,并继续以层垒的方式代代传袭下来,以辐射和交融的方式传播到其他人群中去。
勘定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原生地和原生民族(族群),无法绕开最早引用了神话传说雏形(学界公认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星辰神话)的《诗经•大东》。“大东”是诗篇《大东》中牵牛星和织女星星辰神话最早的传播地或发生地。“大东”是哪些部族的原住地?“大东”的地望在哪里?这是解开问题的关键。
傅斯年早年所撰《大东小东说——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一文说:“诗小疋大东篇序曰,‘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其二章云,‘大东小东,杼轴其空。’大东小东究竟在何处,此宜注意者也。笺云,‘小也大也,谓赋敛之多少也。小亦于东,大亦于东;言其政偏,失砥矢之道也。’此真求其说不得而敷衍其词者。大东在何处,诗固有明文。鲁颂閟宫,‘奄有龟蒙,遂荒大东’,已明指大东所在,即泰山山脉迤南各地,今山东境,济南泰安迤南,或兼及泰山东部,是也。谭之地望在今济南。谭大夫奔驰大东小东间,大东既知,小东当亦可得推知其地望。吾比较周初事迹,而知小东当今山东濮县河北濮阳大名一带,自秦汉以来所谓东郡者也。”[url=file:///D:/My%20Documents/%E6%B0%91%E9%97%B4%E6%96%87%E5%AD%A6/2015-05-02-%E8%AF%95%E8%AE%BA%E7%89%9B%E9%83%8E%E7%BB%87%E5%A5%B3%E6%95%85%E4%BA%8B%E5%9C%88%EF%BC%88%E6%B0%91%E9%97%B4%E6%96%87%E5%8C%96%E8%AE%BA%E5%9D%9B%EF%BC%89.doc#_ftn3][3][/url] 笔者在《牛郎织女原是东夷部族的神话传说》中指称,《小雅•大东》里所写的“大东”,是被诗人所摄取的牛郎织女星座神话的流传地,主要是指东夷诸部族(方国、邦国)中被称作“东土”的奄和薄姑。《左传》昭公九年“薄姑、商奄,吾东土也。”《史记•周本纪集解》郑玄曰:“奄国在淮夷之北。”学界大致公认,奄国在曲阜,薄姑应在现今淄博市的博兴县一带。
被称为“东土”的奄和薄姑这两个东夷部族的大国,在周成王东伐中命运十分悲惨。《史记•周本纪》:“周公东伐淮夷,践奄。”《尚书•周书•蔡仲之命》:“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薄姑。”《尚书•大传》:“周公……杀禄父,遂践奄,践之云者,谓杀其身,执其家,潴(蓄水淹)其宫。”阉其强壮的男子,使其断子绝孙。在强权之下,奄人四散。四散到哪里去了呢?
《吕氏春秋•古乐》云:“(周)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王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成王在东伐东夷时使用了庞大凶猛的象阵,必欲将其斩草除根,将其赶到长江之南。奄国的遗族逃亡到南方,在江苏省的常州市东南建立了淹城。[url=file:///D:/My%20Documents/%E6%B0%91%E9%97%B4%E6%96%87%E5%AD%A6/2015-05-02-%E8%AF%95%E8%AE%BA%E7%89%9B%E9%83%8E%E7%BB%87%E5%A5%B3%E6%95%85%E4%BA%8B%E5%9C%88%EF%BC%88%E6%B0%91%E9%97%B4%E6%96%87%E5%8C%96%E8%AE%BA%E5%9D%9B%EF%BC%89.doc#_ftn4][4][/url] 奄人等东夷部族也流落到了浙江衢州一带,他们的春神句芒造像和信仰至今还在衢州市柯城区的九华梧桐祖殿里保留下来。[url=file:///D:/My%20Documents/%E6%B0%91%E9%97%B4%E6%96%87%E5%AD%A6/2015-05-02-%E8%AF%95%E8%AE%BA%E7%89%9B%E9%83%8E%E7%BB%87%E5%A5%B3%E6%95%85%E4%BA%8B%E5%9C%88%EF%BC%88%E6%B0%91%E9%97%B4%E6%96%87%E5%8C%96%E8%AE%BA%E5%9D%9B%EF%BC%89.doc#_ftn5][5][/url]近年有人研究,浙江江山方言可能是从古奄人的语言流变而来,如江山人自称“奄各人”,从而证明一部分古奄人流徙至此。[url=file:///D:/My%20Documents/%E6%B0%91%E9%97%B4%E6%96%87%E5%AD%A6/2015-05-02-%E8%AF%95%E8%AE%BA%E7%89%9B%E9%83%8E%E7%BB%87%E5%A5%B3%E6%95%85%E4%BA%8B%E5%9C%88%EF%BC%88%E6%B0%91%E9%97%B4%E6%96%87%E5%8C%96%E8%AE%BA%E5%9D%9B%EF%BC%89.doc#_ftn6][6][/url] 现在山东潍河流域的益都和昌乐等地区的民众,依然管“我”和“我们”发音“俺”。
奄被周成王所灭,一股奄人向东流散而去。成王灭奄,把奄国封给周公长子伯禽做鲁侯,又封外祖父太公吕尚做齐侯,都营丘(山东昌乐县)。[url=file:///D:/My%20Documents/%E6%B0%91%E9%97%B4%E6%96%87%E5%AD%A6/2015-05-02-%E8%AF%95%E8%AE%BA%E7%89%9B%E9%83%8E%E7%BB%87%E5%A5%B3%E6%95%85%E4%BA%8B%E5%9C%88%EF%BC%88%E6%B0%91%E9%97%B4%E6%96%87%E5%8C%96%E8%AE%BA%E5%9D%9B%EF%BC%89.doc#_ftn7][7][/url] 《左传•昭公二十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成王把奄人之一部赐给姜太公,继而由姜太公率部剿灭薄姑,把奄国的君主带到灭亡了的薄姑。这就是说,东去的这一部分奄人,就流落在了山东的中东部和北部(《汉书•地理志》中的“齐郡”和“北海郡”)。学者何光岳说:“奄人便一部分向东迁徙弇中,在今益都县市南,而将一部分奄赐给姜太公,带到薄姑旧城区去建城,这便是《书序》所云‘将迁其君于薄姑’。一部分北迁至萃县弇山,《山东通志》便以弇山为奄所迁。”[url=file:///D:/My%20Documents/%E6%B0%91%E9%97%B4%E6%96%87%E5%AD%A6/2015-05-02-%E8%AF%95%E8%AE%BA%E7%89%9B%E9%83%8E%E7%BB%87%E5%A5%B3%E6%95%85%E4%BA%8B%E5%9C%88%EF%BC%88%E6%B0%91%E9%97%B4%E6%96%87%E5%8C%96%E8%AE%BA%E5%9D%9B%EF%BC%89.doc#_ftn8][8][/url]
奄人之另一部,则由萃县沿黄河北岸西去,最终到了山西省太谷县的奄谷。(可惜,笔者没有找到山西太谷所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记录文稿。所幸与太谷同属于晋中市的和顺县境内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也许古史上奄人之一部也曾流徙于此吧?)
四散的奄人,隐姓埋名,被当地的土著居民及其文化传统所同化,但东夷先祖记忆中的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却作为他们集体潜意识中的文化基因流传了下去。
第二,诗曰:“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或以其酒,不以其浆。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报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民族的压迫,阶级的对立,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气跃然纸上。《毛诗序》:“《大东》,刺乱也,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这句话,是后来人了解诗作者(谭国大夫)何以引用牵牛与织女星座神话借以曲折地抒发其对被西周灭国(东国——大东、小东)、灭族(奄、薄姑等东夷部族)和异族奴役的愤懑之情的一把钥匙。从侧面也可以看到,以牵牛与织女两个星座(并非两个纯粹的星座,而是已经物人化了的一对男女)构成的神话故事的雏形,至少在周幽王之前,已经在东夷诸族群中有所流行,所以被谭大夫信手拈来用在了诗中。
第三,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和自给自足的耕稼方式以及血缘家族制度的缓慢渐进和相对稳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后妇女地位的下降和包办婚姻的持续与蔓延,是牛郎织女传说在这一地区老百姓中间得到传承、保存、延续的土壤和温床。如果说,故事中的天帝或王母娘娘这类角色的出现及其对天女(天孙)织女与凡间牛郎自相婚配之婚姻的管束与控制,这一重要情节的形成和持续,是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血缘家族制度及其相关礼俗的巩固相适应的,那么,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牛郎织女传说在核心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流传之所以出现了增强的趋势,是与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在妇女群体中的科学民主意识以及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有着莫大关系的,牛郎织女传说逐渐成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一般的反封建、提高妇女地位的一个代表性文化符号。与“核心区”相比较,周边地区,尤其是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或多民族杂居地区,母权制的残余势力还在社会肌体上发生着重要影响,甚至残留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婚姻相对自由,牛郎织女传说的影响就比较薄弱甚至完全没有。

周边地区的流传分布情况



牛郎织女传说圈核心区之外,还有十九个省区有牛郎织女传说的流传,可以称之为周边地带吧。在这个周边地带,传说的流传呈现出不规则的辐射状分布。兹将20世纪在这个周边外缘地区搜集并发表的牛郎织女传说分列如下:

黑龙江(4篇)
(1)《年年七月七  牛郎会织女》,讲述:孙荣;搜集整理:王朝阳。1987年6月采录于海林市,载《海林林业局民间故事集成》,1987年
(2)《牛郎织女》,讲述:邱锡发;搜集整理:邱鸿飞。1988年采录于讷河县巨河乡,载《讷河民间文学集成》,1988年
(3)《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整理:张光织。1989年采录于哈尔滨市平房区,载《平房民间文学集成》,1990年
(4)《七月初七的雨》,搜集整理:朱玉祥。采录于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载《加格达奇民间文学集成》,1988年
注:《黑龙江民间文学》第1集(1981年)—23集(1990年8月)未见收录;《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黑龙江卷》(中国ISBN中心2005年9月)未见收录。

吉林(5篇)
(1)《牛郎与织女》,讲述:裴仙女(朝鲜族);翻译:陈雪鸿;整理:(郑)吉云。1946年采录于珲春县。载《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故事卷》,1987年
(2)《“鹊桥”相会》,讲述:李金山;采录整理:宋景瑞。1946年采录于磐石县烟筒山镇。载《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磐石县卷》,1990年
(3)《牛郎与织女》,讲述:裴仙女;翻译:陈雪鸿;整理:(郑)吉云。1961年采录于珲春县。载《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故事卷》上卷)1987年12月,第240—242页
(4)《喜鹊的传说》,讲述:孙元芹(女);记录整理:张德祥。1962年采录于东风县以免山乡钢铁村。载《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东风县卷》,1988年6月
(5)《“七夕”的传说》,搜集整理:陈希国。1987年采录于九台市。载《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九台故事卷》,1990年10月
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11月)未见著录。

(三)辽宁(3篇)
(1)《牛郎》,记录:洪振周。记录时间:1921年。载上海:《妇女杂志》7卷9号(1921年7月)。流行地区:奉天。
(2)《牛郎》,采录时间:1925年(?)。载赵景深《中国童话集》第一册(说明见钟敬文《七夕风俗考略》和《牛郎织女》之附记。)
(3)《牛郎》,讲述:邱玉奎;搜集整理:周亚光。采录于盖县双台乡。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盖县资料本》,1988年。
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未见著录。

(四)北京(1篇)
(1)《铜牛潜水会织女》,讲述:李文真;采录:立秋。采录时间:1985年。首载李克主编《北京民间文学丛书颐和园传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11月,第187—193页;选入陈庆浩、王秋桂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集河北民间故事全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第28—35页。
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未见收录。

(五)内蒙古(1篇)
(1)《天牛郎配夫妻》,讲述:秦地女(女,农民);记录:孙剑冰。1954年夏采录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傅家圪堵村。首载《民间文学》1957年第6期;后选入贾芝、孙剑冰编《中国民间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1992年)未见收录。

(七)安徽(4篇)
(1)《牛郎与织女》,常任侠记述。1943年采录,流传于颖上县。载《民俗艺术考古论集》(重庆:正中书局1943年),第59—65页。
(2)《喜鹊搭桥》,讲述:刘元英(女);搜集整理:刘新平。1981年3月采录于滁州市市郊。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滁州市分卷本滁州民间故事》,1987年12月;选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中国ISBN中心2008年10月,题为《牛郎织女》。
(3)《牛郎织女》,讲述:张刘氏;记录:张品卿。1985年采录于阜阳。载《民间文学》1985年第7期。
(4)《鹊桥的传说》,讲述:陈仲;整理:庆祥。1988年采录于泗州。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泗州民间故事》,1998年。

(八)上海(2篇)
(1)《牛郎织女》,讲述并写定:施蓉秀(女,十年62岁)。1987年采录于南市区小东门街道文化站。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卷·南市区分卷》,1989年10月。
(2)《牛郎和织女》,讲述:欣华女;采录:曹雁秋。1987年11月采录于长宁区,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卷·长宁区分卷》,1989年,第243—244页;选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上海卷》中国ISBN中心1997年。

(九)江西(1)
(1)《喜鹊传旨》,讲述:龙启本;采录:李鉴。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江西卷·宜春市故事卷》,1987年。
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西卷》(中国ISBN中心2002年)未见收录。

(十)湖北(6篇)
(1)《王母娘娘划天河》,讲述:杨翠菊;采录:宋晓英。1982年采录于孝感地区。载《湖北民间文学资料汇编之十一: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孝感地区专集》,1982年。
(2)《刘牛郎和周织女》,讲述:居治强;记录:陶简。1985年采录于广济县(现武穴市)。载《民间文学》1985年第7期。
(3)《牛郎星和织女星》,讲述:冯明文(农民);记录:李征康。1986年采录于十堰市丹江口市伍家沟村。首载《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10月初版;选入《中国韩国日本民间的故事集》,日本奥林匹克纪念青少年综合中心印制,2004年10月。
(4)《牛郎织女为何七七相会》,讲述:陈利民;搜集:王幼华。1987年6月29日采录于黄冈地区英山县东河。载《中国故事集成·湖北卷·英山县故事分册》(上),1989年1月。
(5)《织机石》,讲述:郝济民;整理:马刚。1987年8月采录于黄冈地区英山县。载《中国故事集成·湖北卷·黄冈地区故事集》。
(6)《扁担仙的来历》,讲述:李解叔;采录:何晓春。1986年10月采录于荆州地区京山县新市镇。载《中国故事集成·湖北卷·京山民间故事集》,1990年12月。
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未见收录。

(十一)湖南(2篇)
(1)《天女与农夫》,讲述:吴良佐;搜集:凌纯声、芮逸夫。1934年采录于湘西凤凰县。载《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2003年。
(2)《七月初七晒织机的由来》,讲述:陈莲花(女,土家族);搜集整理:向农。1984年12月采录于凤凰县木江坪乡。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凤凰县资料本》,1980年。
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2年版)未见收录。

(十二)广东(5篇)
(1)《牛郎织女》(有附记),记录:钟敬文。1925年采录于陆安。首载《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2005年第10期;又,张振犁编纂《钟敬文采录口承故事集》,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11月,第3页。
(2)《牛郎织女的故事》,记录:王桥。1929年采录于广东。发表于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第80期,1929年10月2日。
(3)《牛郎织女》,程云祥引述。采自粤南。首载梅觉女士《粤南民间故事集》,广州:合作出版社1929年。
(4)《潮州的七月》(七夕传说),1929年采自潮州。发表于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第73期,1929年8月14日。
(5)《石牛的传说》,讲述:朱晓;采录:林典威等。采录于汕头市达濠区。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汕头民间故事选本》,1989年10月。
注:(1)《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收有《牛郎织女》一篇,但不是20世纪80年代实地采录的故事,而是钟敬文先生于1925年搜集、首发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2005年第10期上的,故此表不列。(2)据《天南》杂志(广东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编)1982年第1期载毅刚撰《粤人重巧夕》称: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广州风俗,繤重七夕”,“随着社会的发展,七夕风俗慢慢从不大时兴到不复存在了。现今40岁以下的人,大多数没有见过这种风俗了。”

(十三)广西(5篇)
(1)《牛郎织女》,讲述:黄六公;搜集整理:黄永林。1986年4月采录于玉林市博白县。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博白县民间故事集》,1990年4月。
(2)《牛郎与织女的苦衷》,讲述:庞一清;搜集整理:杨培秀。1987年8月采录于玉林市博白县亚山镇。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博白县民间故事集》,1990年4月。
(3)《牛郎和织女》,讲述:梁景新;整理:黄安德、黄励德。1987年1月采录于玉林市葵阳葵中小龙村。载《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广西卷·玉林市民间故事集成》。
(4)《双角峰》,讲述:梁才周;搜集整理:梁海涛。1988年4月采录于玉林市博白县。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博白县民间故事集》,1990年4月。
(5)《七月七仙水》,讲述:韦大四,搜集整理:黄乾章、杨平山。采自田阳。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卷·田阳县故事集》,1988年9月。
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中国ISBN中心2001年版)未见收录。

(十四)海南(1)
(1)《牛郎织女》(苗族),选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2年9月版,第151—152页。

(十五)四川(5篇)
(1)《牵牛花的来历》,讲述:程文华;记录:曲野。1985年采集。首载《民间文学》1985年第7期;选入陈庆浩、王秋桂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集四川民间故事全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第386—391页。
(2)《七仙女与放牛娃》,讲述:钟国文;搜集整理:孙德平、傅培珊。1986年5月采录于绵阳市安县河清镇。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安县资料集》,1987年12月。
(3)《鹊桥》,讲述:刘素明(女);搜集整理:杨蕤林。1987年7月采录于灌县青城山一带。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成都市灌县卷》,1987年1月。
(4)《七姑娘儿》,讲述:李金霞(女);搜集整理:李吾。1988年9月采录于成都市大邑县斜江乡。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成都市大邑县卷》,1988年9月。
(5)《牛郎和织女》,撰述:雷庆明。采集地点:乐山市井研县。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乐山)井研卷》,1989年6月。
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未有著录。

(十六)贵州(4篇)
(1)《牛郎织女的故事》(苗族),搜集整理:李贵廷。1958年搜集于贵州黔东南凯里西江,整理于1963年。首载《民间文学》1979年第4期。
(2)《“吃牛”的传说》,讲述:龙胜学(苗族);搜集整理:杨正银、陈茂林。采录地区:松桃。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卷·松桃苗族自治县资料本》。
(3)《喜鹊的传说》,讲述:满桂氏;搜集整理:满家国。采录地区:松桃。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卷·松桃苗族自治县资料本》。
(4)《李牵牛的故事》,讲述:刘成龙;搜集整理:罗登宜。1989年采录于贵阳乌当区百宜、羊昌一带。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卷》,1989年。
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未见收录。

(十七)云南(1篇)
(1)《牵牛星下凡》,搜集整理:谢远辉。采录于盐津县。首载《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盐津县故事卷》,1989年10月。
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未见收录。

(十八)陕西(2篇)

<span style="mso-bidi-font-size:10.5pt;font-family:仿宋_GB2312;mso-hansi-font-family:宋体"><font size="3">(1)《牛郎织女的传说》,讲述者:贾长安(西和县南家崖人)、赵卢氏(西和县城关大巷道人)。搜集整理者:赵逵夫。搜集时间:1958年后半年;整理时间:1959年。首载甘肃省西礼师院附中主办《百花园》第5期(1959)。2012年9月根据黄英搜集的当地同一传说修订,个别情节有所增补,发表于《飞天》2013年4月号。<span lang="EN-U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