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试论牛郎织女故事圈——地理系统的研究(1)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试论牛郎织女故事圈——地理系统的研究(1)

试论牛郎织女传说圈(1)

——地理系统的研究



刘锡诚


(中国文联研究员)



摘要:本文旨在运用20世纪百年间从民众中搜集的牛郎织女传说口头记录材料,通过地理分布的分析研究,以期勘定其这一时段上流传的核心地区亦即传说故事学上所称的“传说圈或故事圈”以及呈辐射状的周边地区。研究显示:一、在20世纪百年中,这个故事传说在受着小农经济的狭小空间限制和束缚的26个省区的广大农民群众中一直记忆深刻,不同程度地在口头上流传,故事情节也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异和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河南7个省区构成的“牛郎织女传说圈”。二、在称为“传说圈”的核心区外,还有19个省区有牛郎织女传说的流传,呈现出不规则的辐射状分布,可以称之为周边地带。20世纪80年代有“活态”流传的省区,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锐减为8个省区——一个以东部沿海(即牛郎织女神话的原发地古东夷地区)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的较为狭小的地区了。牛郎织女传说的急剧衰微趋势,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关键词传说圈 地理系统  原生地  辐射区  口头记录

笔者在《牛郎织女传说的时代命运》一文中曾发表过这样的意见:“在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开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认定,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激发起了关于牛郎织女起源问题的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无论是在纸质媒体和学术报刊上,还是在网络虚拟媒体上,发表了数量不少的文章,应该说,不同立场的论者都有了较大的视野开掘和理论提升,除了对古文献的解读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外,地方学者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对有关牛郎织女的地方文化资源的开掘,大大地丰富了我们过去在牛郎织女传说上的狭隘眼界。当然,也要指出,有些地方出于利益的考虑,把目光放在了争夺传说的原生起源地上,未免把原本属于学术性质的问题利益化、庸俗化了。事情的另一面是,缺乏对现代口传材料的苦心搜集和理性观照,已成为当下研究者的时代通病。从全国来看,20世纪80年代围绕着‘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而进行的民间故事调查采录,提供了那个已经成为历史的时代的传说记录,尽管其地理分布和记录质量都未见得能令人满意。往者已矣,现在我们所缺少的,是这一传说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这十几年间在民间流传的口传文本的记录,而这无疑是研究民间文化的发展变迁、以至文化国情的重要依据。”[url=file:///D:/My%20Documents/%E6%B0%91%E9%97%B4%E6%96%87%E5%AD%A6/2015-05-02-%E8%AF%95%E8%AE%BA%E7%89%9B%E9%83%8E%E7%BB%87%E5%A5%B3%E6%95%85%E4%BA%8B%E5%9C%88%EF%BC%88%E6%B0%91%E9%97%B4%E6%96%87%E5%8C%96%E8%AE%BA%E5%9D%9B%EF%BC%89.doc#_ftn1][1][/url] 基于对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问题的探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一种认识,2013年,笔者又撰写了一篇《牵牛织女原是东夷部族的神话传说》,提出牛郎织女传说原是东夷部族农耕文明的精神产品的观点。[url=file:///D:/My%20Documents/%E6%B0%91%E9%97%B4%E6%96%87%E5%AD%A6/2015-05-02-%E8%AF%95%E8%AE%BA%E7%89%9B%E9%83%8E%E7%BB%87%E5%A5%B3%E6%95%85%E4%BA%8B%E5%9C%88%EF%BC%88%E6%B0%91%E9%97%B4%E6%96%87%E5%8C%96%E8%AE%BA%E5%9D%9B%EF%BC%89.doc#_ftn2][2][/url]
1928年2月,顾颉刚在为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一书写的自序里说:“这类故事(指孟姜女、徐文长等故事——引者)如果都有人去专门研究,分工合作,就可画出许多图表,勘定故事的流通区域,指出故事的演变法则,成就故事的大系统。”[url=file:///D:/My%20Documents/%E6%B0%91%E9%97%B4%E6%96%87%E5%AD%A6/2015-05-02-%E8%AF%95%E8%AE%BA%E7%89%9B%E9%83%8E%E7%BB%87%E5%A5%B3%E6%95%85%E4%BA%8B%E5%9C%88%EF%BC%88%E6%B0%91%E9%97%B4%E6%96%87%E5%8C%96%E8%AE%BA%E5%9D%9B%EF%BC%89.doc#_ftn3][3][/url] 经过两年(1924—1927)的资料积累和梳理研究,他终于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中从“历史的系统”和“地域的系统”两个维度梳理出了孟姜女故事在中国广大幅员上的传播状况,勘定了顾颉刚版的“孟姜女故事圈”。[url=file:///D:/My%20Documents/%E6%B0%91%E9%97%B4%E6%96%87%E5%AD%A6/2015-05-02-%E8%AF%95%E8%AE%BA%E7%89%9B%E9%83%8E%E7%BB%87%E5%A5%B3%E6%95%85%E4%BA%8B%E5%9C%88%EF%BC%88%E6%B0%91%E9%97%B4%E6%96%87%E5%8C%96%E8%AE%BA%E5%9D%9B%EF%BC%89.doc#_ftn4][4][/url] 与孟姜女故事相比,被学界冷落的牛郎织女传说,如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特别是城镇化的冲击,面临着急剧衰微、甚至消失的命运,其在20世纪百年中的“地域的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已显得时不我待,等待着我辈去做。可以预期的是,如果在各地的民间文学同仁们所搜集记录的材料的基础上能够勘定其起源地及其分布密集而又流传悠久的地区,就可以划定牛郎织女传说圈的主要流通区即核心区何在,那么,对包括传说的主题解读、演变法则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也就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于是,这就成了笔者着手写这篇吃力不讨好的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圈探讨性文章的导因。

勘定牛郎织女传说圈的尝试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社会转型(从帝制到共和)、国内外战争(军阀战争、抗日战争、国内战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集体化、公社化)、天灾人祸(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等等诸多社会“大事件”,但作为社会根基的小生产的耕稼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血缘家族制度及其礼俗依然相对稳固,作为立国之本的农耕社会在整个20世纪百年中依然处于缓慢渐进的过程之中。笔者在前述《牛郎织女原是东夷族群的神话传说》中认为,牛郎织女原是东夷族群的神话传说,其雏形孕育于或发源于东夷族群的农业文明,到春秋至秦(至迟不晚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战国墓墓主人)喜卒亡之日即始皇帝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已经形成了故事情节比较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传说。[url=file:///D:/My%20Documents/%E6%B0%91%E9%97%B4%E6%96%87%E5%AD%A6/2015-05-02-%E8%AF%95%E8%AE%BA%E7%89%9B%E9%83%8E%E7%BB%87%E5%A5%B3%E6%95%85%E4%BA%8B%E5%9C%88%EF%BC%88%E6%B0%91%E9%97%B4%E6%96%87%E5%8C%96%E8%AE%BA%E5%9D%9B%EF%BC%89.doc#_ftn5][5][/url] 20世纪百年中,这个故事传说在受着小农经济的狭小空间限制和束缚的广大农民群众中一直记忆深刻,仍然口头流传活跃,故事情节也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异和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东部沿海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辐射范围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河南七个省区的“牛郎织女传说圈”。
笔者所以对“牛郎织女传说圈”做出这样的认定,是以20世纪一百年中在全国各地先后搜集并发表的牛郎织女故事传说及其分布状况为依据的。一般而言,中国的民间故事搜集者在搜集民间口头作品时,并不是像某些现代西方学者所标榜的带着“问题意识”下乡、或作专题调查,给故事讲述者命题作文,而是遇到讲述者讲什么,就听什么,记什么,尽管被文人记录下来并公开发表的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与在民间实际流传的口头作品的数量并不一定完全吻合,甚至会有不小的差异,但这一自然状态下所搜集到的作品的数字,毕竟告诉了我们这个古老的传说在20世纪百年间在民间流传和分布的大体情况。
20世纪百年中全国各地民间文学工作者先后采集和发表的牛郎织女故事传说有多少?其分布状况如何呢?材料显示:同期有牛郎织女故事传说流传和记录的省区共计为26个。这26个省区是:黑龙江(4个/篇)、吉林(5个/篇)、辽宁(3个/篇)、北京(1个/篇)、内蒙古(1个/篇)、河北(14个/篇)、山西(5个/篇)、山东(15个/篇)、江苏(11个/篇)、浙江(20个/篇)、福建(8个/篇)、河南(14个/篇)、安徽(4个/篇)、上海(2个/篇)、江西(1个/篇)、湖北(6个/篇)、湖南(2个/篇)、广东(5个/篇)、广西(5个/篇)、海南(1个/篇)、四川(5个/篇)、贵州(4个/篇)、云南(1个/篇)、陕西(2个/篇)、宁夏(1篇)、新疆(1篇)。在这26个省区先后采录和发表的牛郎织女故事传说共140个/篇。[url=file:///D:/My%20Documents/%E6%B0%91%E9%97%B4%E6%96%87%E5%AD%A6/2015-05-02-%E8%AF%95%E8%AE%BA%E7%89%9B%E9%83%8E%E7%BB%87%E5%A5%B3%E6%95%85%E4%BA%8B%E5%9C%88%EF%BC%88%E6%B0%91%E9%97%B4%E6%96%87%E5%8C%96%E8%AE%BA%E5%9D%9B%EF%BC%89.doc#_ftn6][6][/url] 而在上述流传比较集中和密集的七个省区里搜集和发表的牛郎织女故事传说共89个/篇;在这七个省区之外的十九个周边省区搜集和发表的牛郎织女传说只有51个/篇。由此,我们可以断言,上面这七个省区,牛郎织女故事传说的贮藏量相对比较多,流传也比较密集,可以认定这七个地域相连的省区构成了“牛郎织女传说圈”的核心地区。
在牛郎织女传说圈这一核心区里,传说的分布如下:

(一)河北(14个/篇):
(1)《孙守义和五仙女》,讲述:刁春芳;记录:王强。1985年采录,具体采自何地未详,首发于《民间文学》1985年第7期。
(2)《牵牛郎和贡织女》,讲述:梁郭氏;记录:王和合。1985年采录于束鹿县北口营村,首发于《民间文学》1985年第7期。
(3)《牛郎织女结冤仇》,搜集:董占顺。1985年采录于束鹿,首发于《民间文学》1985年第7期。
(4)《喜鹊传旨》,讲述:常文清;记录:张怀德。1985年采录于保定。首发于《民间文学》1985年第7期。
(5)《七月七“乞巧”的来历》,讲述:刘秀英(女);搜集整理:赵相如。1986年采录于张家口市怀来县。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官厅湖畔的传说》,1989年2月。
(6)《牛郎与织女》,讲述:张露棠;采录:朱秀兰(女)。1986年夏采录于藁城县城。流传于太行山地区。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石家庄地区卷》(第4卷)之《太行山的传说》1988年5月。
(7)《牛郎与织女》,讲述:何桂芳;搜集:何淑凤(女)。1986年于丰宁土城乡。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丰宁民间故事歌谣卷》(一),1986年。
(8)《牵牛郎和织女》,讲述:李正保(男,农民,时年72岁)。1987年采录。首载《行唐民间故事选》,行唐三套集成办公室1987年1月;选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北卷》第214—217页,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北卷编委会编,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3年。
(9)《牛郎和织女》,讲述:靳正新;记录:李殿敏。1988年采录于藁城县耿村。载《耿村民间故事集》(第2册),藁城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1988年印。后选入刘守华、黄永林选编《中国民间故事精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1卷第40—4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10)《傻牛郎和织女》,讲述:王王氏(时年75岁,不识字);采录:张素英。1988年夏采录于辛集市郭西乡。流传于太行山地区。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石家庄地区卷》(第4卷)之《太行山的传说》1988年5月;后选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北省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1月。
(11)《七月七》,讲述:徐进冒;搜集记录:杨宝莲(女)。1988年采录于张家口市蔚县北马圈村。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蔚县民间故事卷》,1988年;后选入王志军、田永翔编著《中国蔚州民俗文化集成神话与传说》,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6月,第10—11页。
(12)《七夕乞巧节的来历》,1988年采录于沧州市青县。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青县民间文学集成》,1988年。
(13)《织女下凡》,搜集整理:徐国成。采录于保定市安国县。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安国民间文学集成》,1989年4月。
(14)《牛郎和织女》,讲述:郭兰芳(女),采录于高邑县万城。首载《民间文学集成河北高邑县卷本》(二)第32—42页,1989年。

(二)山西(5个/篇):
(1)《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述:赵效仲;整理:杨迎棋。1986年采录于临汾市一带。载《尧都故事》(三),临汾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9年7月。
(2)《喜鹊遭贬》,讲述:侯学义;整理:王月香(女)。1987年8月采录于襄汾城关。载《襄汾民间故事集成》(二),1987年10月。
(3)《七月七牛郎会织女》,讲述:常玉龙;搜集整理:赵喜。1988年采录于大同。载《大同民间故事集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4)《牛蹄印》,整理:石玉江。采录于黎城南委泉乡。采集时间:?。载《黎城民间故事集成》,1987年9月。
(5)《民间佳话·七月七》,搜集整理:王随生。采录于临猗。采集时间:?。载《临猗民间故事集成》,临猗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8年。
注:20世纪80年代之前,山西省没有在公开的书刊上发表过一篇牛郎织女传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西卷》(1999年3月版),未见收录。《山西文艺创作五十年精品选·民间文学卷》(刘琦主编、张余、常嗣新副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亦未见著录。2008年,和顺县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里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并没有见到在公开的报刊上发表过。

(三)山东(15个/篇):
(1)《牵牛郎》(二则),搜集记录:赵启文。1934年秋采录于山东诸城相州镇;流传于诸城、安丘、高密。首载王统照编《山东民间故事》(上海)儿童书局1937年8月出版;选入刘锡诚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8月初版。
(2)《牛郎和织女》,搜集记录:林秀蓉。采录时间:1937年。首载方明编《民间故事集》上海元新书局1937年3月初版;选入刘锡诚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8月初版。
(3)《牛郎织女》,首载严大椿编《民间神话》,上海:国光书店1948年11月版。
(4)《牛郎织女》,讲述:尹宝兰(时年92岁老太太);记录:王全宝。1982年4月,冀鲁豫费县。载《四老人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山东分会编,1986年8月,第219—223页。
(5)《天河为什么变模糊了》,讲述者:董继明;记录者:吴勤建。1985年采录于济宁。载《民间文学》1985年第7期。
(6)《七月初七为什么下雨》,讲述:臧秀兰(退休工人);记录:刘思志。1985年采录于青岛。首载《民间文学》1985年第7期;选入陈庆浩、王秋桂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集江苏民间故事全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第117—120页。
(7)《牛郎织女的传说》,讲述者:常氏;记录者:赵德民。1987年采录于梁山常庄,流传于鲁西南。首载《梁山民间故事卷》(第三卷),1990年6月。
(8)《牛郎织女隔天河》,讲述并记录:刘纪贤。1987年3月6日采录于枣庄市台儿庄彭楼乡南洛村。首载《台儿庄民间故事集》(上)1988年12月;后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东卷》,中国ISBN中心,2007年4月。
(9)《七月七乞巧节》,讲述并写定:颜志礼。1987年采录于枣庄市滕州洪绪乡文化站。首载《滕州民间故事》(上),1988年12月。
(10)《织女焚帛》,讲述者:张启富;记录者:王吉玉(女)。1987年采录于临朐县城南。首载《临朐民间文学集成》(一),1989年8月。
(11)《牛郎认媳妇》,讲述:岳马氏;采集:岳来立、朱光运。1987年7月14日采录于嘉祥县孟姑集乡商庄。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东卷》,中国ISBN中心,2007年4月。
(12)《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述者:?;搜集者:薛守伟。采录于菏泽市曹县。首载《曹县民间故事集成》(下),1988年12月。
(13)《姑娘们为什么要过七月七》,讲述者:程相春;整理者:薛守伟。采录于菏泽市曹县。首载《曹县民间故事集成》(下),1988年12月。
(14)《织女河的传说》,讲述者:李永斗、孙有吉;记录者:陈淑汉、孙家卿。采录于莒南县。首载《莒南民间故事集》(二),1989年。1990年:
(15)《牛郎织女鹊桥会》,讲述:张桂芬;采集:张广堂。1990年3月采录于梁山县梁山镇张坊村。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东卷》,中国ISBN中心,2007年4月。
注:李浩编选《民间故事新集》(上海大方书局1947年2月再版)中收有一篇《牛郎织女》,与方明编《民间故事集》(上海元新书局1937年3月初版)同。另严大椿编《民间神话》(上海国光书局1949年1月再版)中收入一篇《牛郎织女》,内容讲牛郎与织女婚后废耕废织,为此天帝大怒,从天河里发下洪水,把二人分开,故有七夕见面的情节。发天河之洪水,与一般故事的情节有异,似与东南沿海一带地区或东夷旧地的地陷传说有某种瓜葛或吸收复合,疑出自山东中东部地区。

(四)江苏(11个/篇):
(1)《天河岸》,记录:孙佳讯。1931年采录于灌云县。首载林兰编《换心后》,上海:北新书局1931年。
(2)《金梭子》,讲述:明傅(纺织工人);采录:杨彦衡。1963年采录于苏州。首载《苏州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34—35页。
(3)《牛头泾》,讲述:陆阿妹;采录:许燮坤。1978年采录于苏州市昆山蓬朗乡。首载《苏州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32页。
(4)《神犁河》,讲述:葛老四;采录:许燮坤。1979年采录于苏州市昆山蓬朗乡。首载《苏州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31—32页。
(5)《乞巧》,讲述:顾杏宝等;搜集记录:杨彦衡、陆松如。1983年采录于苏州。首载《民间文学》1983年第7期。
(6)《牛郎织女后代的传说》,讲述:张元启(农民,时年78岁);记录:张士伦。1985年6月采录于邳县邹庄乡沙埠村。首载《彭城艺苑》1987年6月;收入《邳县民间文学集成民间故事卷》,1988年12月;选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12月初版。
(7)《织女变心》,讲述:吴陈氏;搜集整理:奔流。1985年7月采录于泗阳县南洪泽湖边。首载《民间文学》1985年第7期;选入陈庆浩、王秋桂编《中国民间故事全集·江苏民间故事集》,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6月。
(8)《鹤是牛郎子》,讲述:盛阿弟、张巧官;采录:计永康、俞荣华。1987年8月采录于苏州市吴江。首载《苏州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32—33页。
(9)《黄姑村》,讲述:许燮坤;采录:邱维俊。1987年7月上旬采录于苏州市昆山黄姑村。首载《苏州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30—31页。
(10)《牛郎与织女的传说》,讲述:邱玉寅;搜集:邱培标。1987年采录于徐州市睢宁县龙集乡龙东村。首载《睢宁县民间文学集成》,1988年。
(11)《牛郎织女在铜山的传说》,搜集整理:张大友。采录时间不详,采录于徐州市铜山县。首载《铜山县民间文学集成》,方志出版社1988年。
注:建国50年编选的《江苏文学50年·民间文学卷》(1999)未有著录。太仓县有牛郎织女故事遗迹,但从未见有传说故事文本记录在公开的书刊上发表过。

(五)浙江(20个/篇):
(1)《牛郎织女》,记录:郑仕朝。1931年采录于永嘉县。首载《新民》半月刊1931年第5期。
(2)《鹊鸟传错旨》,讲述:陈良枝(渔民);记录:张一芳。1983年采录于玉环县坎门镇钓艚。首载《玉环县故事卷》1989年8月;选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1997年9月初版,北京,第303—304页。
(3)《七七相会》,讲述:金余德(农民);记录:金崇柳。1984年采录于永嘉县。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永嘉县故事卷》,1989年9月;选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1997年9月初版,北京,第304页。
(4)《七月七请杼神》,讲述:潘景海;记录整理:张松林。1984年采录于嘉兴市桐乡县濮院镇。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县故事歌谣谚语卷》,1989年5月。
(5)《喜鹊为什么会癞头》,讲述:金余德;搜集整理:蔡清养。1984年采录于永嘉县。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永嘉县故事卷》(一)1989年9月
(6)《牛郎织女》,讲述:麻彩云;记录整理:麻承照。1986年采录于宁海县。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宁海故事歌谣谚语卷》,1988年。
(7)《织女的眼泪水》,讲述:马有富;采录:金德章。1986年10月采录于嵊泗县。选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1997年9月初版,北京,第305页。
(8)《牛郎织女的传说》,讲述:方新法;采录:胡海明。1987年4月1日采录于舟山定海金塘、洞岙一带。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故事歌谣谚语卷》,1988年8月。
(9)《牛郎与织女》,讲述:俞正财;采录:于海辰。1987年6月采录于舟山定海岑港、荷花、洞岙一带。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故事歌谣谚语卷》,1988年8月。
(10)《牛郎织女》,讲述:韩丙常;记录:陈吉。1987年6月采录于象山县。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象山县故事歌谣谚语卷》,1989年10月;选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1997年9月初版,北京,第299—302页。
(11)《牛郎织女下凡》,讲述:张才英;记录整理:顾圣亚(女)、朱鹏飞。1987年7月采录于象山泗州头镇。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象山县故事歌谣谚语卷》,1989年10月。
(12)《喜鹊搭桥》,讲述:叶丙标(农民);记录:叶柱。1987年采录于宁海县力洋村。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宁海县故事歌谣谚语卷》,1988年;选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1997年9月初版,第302页。
(13)《圣女尖》,讲述:金家训;记录整理:中天。1987年采录于永嘉、乐清一带。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永嘉县故事卷》,1989年9月。
(14)《喜鹊姑娘》,讲述:章森潮;整理:章炜。1987年5月采录于绍兴市上虞县华镇乡。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故事歌谣谚语卷》,1989年9月。
(15)《牛郎织女》,讲述:徐晶亮;记录:徐福楣。1989年采录于萧山市。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杭州市萧山市卷》,1989年6月。
(16)《金鹊柳》,讲述:沈永春;搜集整理:高文娟、唐一鸣。1989年采录于绍兴县钱清镇。首载《浙江民间文学集成·绍兴市故事卷》,1989年12月。
(17)《牛郎织女后传》,讲述:张元香(女);采录:竹有干。采录于绍兴市嵊县。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绍兴市嵊县故事歌谣谚语卷》,1989年6月。
(18)《七月七  吃巧食》,讲述:潘正理;记录:潘永宣。采录于永嘉县巨口乡大石村。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永嘉县故事卷》,1989年9月。
(19)《织机岩的传说》,记录整理:邱星伟。采录于温州雁荡山一带。首载贾丹华主编《雁荡山故事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4月。
(20)《七月七洗头》,讲述者:陈光汉;记录整理者:赵伟甫。采录于宁波。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宁波市北仓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六)福建(8个/篇):
(1)《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述:小郎。1928年采自闽南。首载黄振碧《闽南故事集》,上海:泰东图书局1928年2月初版。
(2)《牛郎织女》,采录:蔡维肖。1930年采录。流传于南安、泉州、漳州一带。首载谢云声编《福建故事神话之部》(内文书名为《福建故事集》),厦门新民书社1930年1月初版。内容包括五个小故事:1、闺里搜愁;2、对越誓愿;3、一笑姻缘;4、牛女登仙;5、牛女并死。
(3)《牛郎织女与“记节”习俗》,讲述:黄观云(女,干部)、刘云玉(女,农民);采录:施达、祝文秋。1988年4月采录于周宁县狮城镇。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周宁县分卷》,1988年2月;选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12月初版,第215页。
(4)《喜鹊七月初七为什么会臭头》,讲述:蔡崇;搜集整理:蔡清养。1988年采录。首载《中国民间故事·福建卷·晋江县分卷》(上),1991年10月。
(5)《喜鹊报错喜》,讲述:王人义;采录:王人秋。1990年7月采录。首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福建卷·石狮市分卷》,1991年12月。
(6)《牛郎织女会七夕》,讲述:仉礼回(农民);采录:尹献钧。1991年2月采录于政和县石屯村。选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12月初版,第213—214页。
(7)《七夕祭牛郎织女》,讲述:王老人;采录:李丰松。1991年10月3日采录于东山海边。首载《中国民间故事·福建卷·东山县分卷》,1992年。
(8)《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述:?;采录:翁春雪。1992年(?)采录于漳州市芗城区。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漳州市芗城区分卷》(上),1992年2月。

(七)河南(16个/篇):
(1)《七巧节的传说》,讲述:杨东来。1982年2月采录于南阳地区社旗县桥头乡杨庄村。首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社旗县卷》,1987年。
(2)《牛郎织女》,讲述:徐鸿欣(女,职业不详,整理者母亲);整理:张耀昌(河南大学学生)。1982年7月采录(地点不详)。首载张振犁、程建军编《中原神话专题资料》第213—217页,1987年。

<span style="mso-bidi-font-size:10.5pt;font-family:仿宋_GB2312;mso-hansi-font-family:宋体"><font size="3">(3)《憨二》,讲述:顾学兰(农妇);记录并整理:方明昌(河南大学学生)。

TOP

资料详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