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展览亮相恭王府

 “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展览亮相恭王府

 2015年08月18日 23: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8月18日电 (何忠婷)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展览18日在恭王府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担任总策划,是2015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皮影精品展示展演”的重头戏。

  此次展览中,传统皮影影偶、当代艺术作品和文献构成了三个主题版块,相互关联、互为参照,建构起《白蛇传》“古本”与“今相”间的多重关联。展览旨在通过140多件陕西东路皮影戏曲《白蛇传》的影偶珍品和艺术家邬建安的当代艺术作品《<白蛇传>新解》的同台展示,形成一场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与当代视觉艺术的“超时空”对话。

  范迪安为展览取名“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他解释“化生是一种事物向另外一种事物的蜕变、演变,而形成了新的生命。化生可以理解为不同文化的手段、观念、形态等因子进行融合和变化,这个词正好表现出(展览)将静态的、历史的、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更加活态、更能够和现代人的思考感受相互碰撞的一种文化景象,可以说是古今对话、古今相映。”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邬建安表示,“《白蛇传》是中国最经典的古典爱情悲剧之一,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该展是一次“传统艺术语言的转换”的尝试,希望将《白蛇传》这样一个古老、传统的故事转换为一个成年版的当代艺术作品。

  在《<白蛇传>新解》中,7幅大画都由无数个小的形象糅合而成,这些形象共有186种,各有其名称和身份,它们或出自宗教经典和神话传说,或来源于中外人文著作中的概念和形象,或代表历史和当代社会中的著名人物和事件……以“同质而异构”的方式组成七幅各自完整的艺术形象,一如《白蛇传》的每个版本皆是由各自的地域文化特征、时代内涵和个体想象所共同“写就”的。同时,邬建安结合线描和皮影的镂空造型方法,让传统的艺术样式与基于解剖学的西方造型语言和当代艺术的美学形式交汇融合,将皮影这项在当代社会与艺术生活中濒临绝迹的民间传统转换为当代艺术视觉创造的重要资源,从“形态性”层面入手进行的“化生”实验。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晓介绍,自2014年以来,恭王府在文化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非遗方面秉承“以展促研,以研带展”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此次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合作,是恭王府又一次从专业学术高度出发,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与艺术实践探索”。

  开幕式后,皮影剧《白蛇传》在恭王府内首次演出,40分钟的剧目节选了《白蛇传》的几个经典段落,在飞檐叠瓦下的灯影交错令人印象深刻。担任这次皮影戏的前声(唱词)的是72岁的吕崇德,来自陕西省华县皮影社,同时也是皮影乐队的成员之一。他坦言,“皮影戏的演出不如以前,在陕西当地,只有农村遇到婚丧嫁娶或者庙会才会叫一出皮影全本戏,一年也就20场左右。反而去大城市演出,一年能有五六十场。”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9月9日。(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