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京津冀文化协同应从何处入手

京津冀文化协同应从何处入手

中国经济网 2015年08月04日 08:26    来源: 光明日报   刘勇 张悦

  京津冀地区文化起源很早,拥有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以燕赵文化为特色的京津冀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资源和特色,并结合新的历史机遇和条件,以统一的文化意志为导向,构筑新的京津冀文化有机体,是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奠基性工作。如今,京津冀一体化已在国家决策的层面上稳步推进,被割裂的文化空间正在被重新榫合。从历史入手,从未来着眼,创造性地形塑京津冀面向世界的新的有机体,当是目前促进京津冀文化认同的关键。

  在目前三地关于文化发展的政策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合力的情况下,如何加强政策的协调性,构建真正的大首都文化圈,还需从制度文化入手,让文化政策成为文化协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这就要求需加强政策调研,建构相关的评价体系,摸清影响京津冀文化认同的阻碍因素,加强京津冀制度文化建设,从政策上保障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方向。特别要讲清楚文化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应如何发挥特殊作用,文化政策如何保障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的良性互动,真正在三地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等重大问题。

  文化具有浸润和溶解的特性,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其进度的快慢,效率的高低,有赖于众多领域的共同发展。切实推进文化认同,需要以“互通互补”为导向,构筑同一个民生梦。推动民生发展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构筑同一个民生梦就是要以“人地系统”的整合为目标,首先从观念上消除“壁垒”,进而从政策、法律等各方面促进三地民生的互利互惠、协同发展,切实做好交通对接、产业合作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协同发展等具体工作。

  切实推进文化认同,需以“资源共享”为手段,推动同一个教育梦。京津冀三地人才的合作是实现“大文化教育”的重要步骤。以建设“京津冀人才合作培养基地”,共同建设一批相互开放的大学毕业生实习基地、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党政人才培训基地,实现三地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的共享。启动实施“京津冀人才行”计划,每年分别选派一定数量的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到其他两地的相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加强区域间重点领域的人才交流。依托“高校联盟”“京津冀高校人才直通车”等,支持和鼓励高校教师从事跨区域的咨询、讲学活动,发挥三地高层次人才在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政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实施中青年党政干部异地互派制度,采用挂职锻炼、交流学习、项目课题共同研究等多种形式,也可举办相关文化培训班,加强三地党政人才的交流培养。

  切实推进文化认同,需以“绿色健康”为目标,实现同一个生态梦。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抓手。综观京津冀区域全局,其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比如水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等。而在构建“京津冀生态文化圈”的过程中,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加强公众参与活跃度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进一步拓宽京津冀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形成有效的监督力量。这也是文化作为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一方面。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

TOP

京津冀文化协同必须要啃的“硬骨头”

2015年08月03日 08:32    来源: 光明日报     石峰 杨志

  就目前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尚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京津冀一体化亟须面对的“硬骨头”。首先是三省市在经济实力、资源结构、人才分布、文化发展等方面存在差距。京津冀经济圈受行政区划影响较为直接,北京和天津同属中央直辖市,产业结构类似,竞争动机强烈。京津与河北之间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突出。显然,京津冀三地仍未形成“我们是一伙”的观念,将自身的利益价值摆在首位,才导致三地的协同发展步调不一,行动滞缓。

  从人才分布来看,京津冀的人才流动是由河北流向京津,而人才的大规模流失同样是认同感薄弱的表现。另外,京津冀三省市文化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厚,近些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国遥遥领先;天津、河北与之落差明显。

  其次是三省市协同发展的观念有待提高。长期以来,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挑战,京津冀三地在认识上尚停留在各自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层面上。关心的主要是自己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和发展空间,而没有真正从“互通互补”“互利共赢”的角度,着眼于三省市民生发展的大局,切实以“京津冀一盘棋”的胸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棋局上落好每一粒棋子。

  如何让京津冀自觉地从总体利益出发,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将文化认同与政策制定、利益考量融为一体,让经济、文化共同搭台、共同“唱戏”,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颈。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不能等同于平均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北京作为首都,具有特殊的地位,理应在京津冀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天津、河北也不能舍弃为首都服务的意识和胸怀,不能因为“一体化”而事事与北京争“平等”,而要在做好服务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和道路。

  虽然京津冀拥有相近的文化资源,但在发展理念、政策和方向上各成体系,各自发展,没有形成应有的区域凝聚力和竞争力。要进一步理清首都与“京畿”的关系,挖掘三地在政治、经济、历史、生态等方面的内在关联和潜在空间,着眼未来,实现京津冀的全方位联动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表面上是两市与一省的跨区域合作,是北京、天津两个相对发达的城市与河北省相对发展落后的11个地市的跨区域城市协同发展,其实质是京津冀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是各类人员之间的协同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领域交织融合的系统工程。如此复杂的工程,势必需要一个精细、高效的协调机制。目前亟须建立起一个三省市协同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统筹三省市的发展,从而夯实三地文化认同的基础。京津冀协同,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