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邵鲁阳]李扬:为学子打开民俗的一扇窗

[邵鲁阳]李扬:为学子打开民俗的一扇窗

  为了写李扬教授的故事,3月19日晚,我专门跑去旁听他的民间文学课程。这之前,我采访过李老师,大致了解他的经历:因为父母从事地质探测工作,从小便开始“云游”四方,接触各地的风土人情。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民俗学正是复兴初期,他大学毕业后考上研究生,师从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从此走上民俗学研究的道路。
  来海大任教后,他培养的硕士生已经有40余名,每年都有很多同学师从他做毕业论文,是多项SRDP、“三下乡”项目的指导老师。从教近三十年,李扬教授为一届届的同学们开启了探究民俗的兴趣之窗。他培育的探究民俗文化的桃李可谓遍天下。即使走遍天下,桃李们大概都不会忘记老师的“私人图书馆”———办公室里那个存放着民俗文化书籍供弟子们随时浏览查阅的大书柜,永远在他们的梦中散发着书香。
  李扬教授很早就发起成立了 “民俗兴趣小组”,有100多位同学参加,举办了“民间剪纸艺人讲座和表演”等活动。他和弟子们负责的中国民俗学会官方手机APP、“民俗学微信公众号”等,给同学们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虽没有李白杜甫的诗词绝唱,却能听到全无造作、直击人心的原生态歌谣。他把学生徒弟们带进新奇的民俗殿堂,将书本知识与体验相结合:民歌各异,便邀请包括苗族、蒙古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同学在课堂上做展示;面食各异,他就让各地学生介绍家乡美食;国籍各异,他即让各国同学做本国文化交流;兴起时,自己也高唱一曲黄河号子,偶尔还秀一下口技和各地方言,或模仿下开门声,或来段美声唱法,不一而足。
  课堂上,李教授也会讲一段自己的亲历故事来说明民间文艺的功用:“那是跟导师的时候,路遇一山寨,寨门遇阻,因为此地有唱山歌对歌迎客的习俗。队伍中,幸有导师善歌,上去叽里呱啦唱了一番,方才进去寨门。”山歌的功能不仅于此,邻里间吵架了,把两家叫到一间屋子,开始互相唱歌,你唱我的怨,我唱你的愁。唱半天,邻里纠纷就解决了。恰似“我的歌声里”,在优美的旋律中,既缓解了情绪,又解决了问题。同学们则只管陶醉在他的形象描绘中,笑声连连。
  那晚下课后,七区门口人潮退去,灯光昏暗,忽然看到李老师从台阶上摔下,各种物件散落一地。我心中一惊,与同行的同学跑过去,帮忙擦拭鼻子、额头、小腿上磕出的鲜血。他谢绝了我叫来的出租车,劝退了守护在一旁的同学,竟要自己开车去医院。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实在放心不下,坚持陪伴他到医院。我问他伤口疼不疼,他说不疼。那一晚,的确见识了他风趣幽默亲和的表面下,还深藏着一种坚韧和执著……民俗文化,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千百年生生不息,流传至今。李扬老师说:“民俗不是人为、强制地延续,而是自发的流传,是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的生活本身。”而在这个传承、保存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像李扬老师一样的研究者、讲述者、宣传者。
  李扬教授腿上伤势挺重。他却说:“没事,别担心。差点挂了,不过我会满血复活的!”亲爱的李扬教授,您是我见过的最乐观、最坚强的师者。
(本报学生记者 邵鲁阳)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校报 - 第1889期(2015年4月9日) - 第01版:新闻

TOP

最美好的年华遇见师父

12年春,宿舍物理学妹子半夜竞选校内通识课民俗学未果
12年秋,好友选民俗学课,翻看《美国民俗学概论》极感兴趣,好友说老师上课棒极,在我的想象力老师英文了解,极帅。
13年秋,我也选了民间文学、民俗学两门课,因是个转专业生,坐后排极腼腆,没想师父在QQ空间点评诗歌,知他写过小说发于HK杂志,问他借《波波尔乌》,他说淘宝买了看过他收下,一来二去课下聊烧鹅、家乡民俗、磁带,鼓励学生找资料制PPT课上展示,师父写古体诗豪情飞逸,偶作现代诗活泼可爱有意思,拍照技术了得,学生极盼每周民间文学师父出尘入化、逗笑全班的民间故事或个人经历。
14年春,三人受师父感染考研民俗学,偶蹭为下一届开的民间文学课,百听不厌。
14年秋,每周民俗学课下课考研生拉着师父请教,有些偏僻的题目,师父极耐心问过北师大博士再回答我们,整个冬天有师父解答问题倍感温暖。
15年春,复试来临,师父极关切,摔伤在医院仍殷切询问:路上盘缠够不够?房间定了么?吃好喝好休息好,有啥需要帮忙就吱声。在鼓励安慰指点看书下,终于拟录取,师父甚喜,约饭为贺。
有师如此,三生有幸。
师父故事研究顶呱呱,写得小说、作得古今体极可爱的诗,翻译的民俗著作论文非常贴切,与我们学生处得亦师亦友亦慈父,受师父耳提面命多三年该乃很有福气的事儿。望广大学子踊跃报考中国海洋大学古代文学之民俗学。

TOP

回复 2# 的帖子

这又是一篇小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