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20课堂丁旭东小组

民间文学420课堂丁旭东小组

民间文学讨论主题:《秃尾巴老李传说及其人文价值》

探讨内容:  传说本身的文学性,趣味性,以及蕴含的人文精神(闯关东情)
            传说的版本比较,演变规律
            传说在流传中的问题及看法对策
主要任务:  访谈
            资料搜集,整理
            调查报考
            PPT制作,讲解

TOP

“秃尾巴老李”这一民间传说在山东、河北、黑龙江等多个北方地区广为流传,尤其是作为故事的发源地——山东,东至胶东文登、莱阳,西至聊城阳谷,南至滕州、临沂等地,耄耋老人与始龀小童皆为知晓。“秃尾巴老李”本身即带有浓厚的山东文化特色,尤其是衍伸到东北地区以后,这一特色凸显的愈为明显。山东人将创业精神与思乡情怀缠绕在一起,附会在一个古老的故事上,使得秃尾巴老李亦神、亦人。梳理山东及东北地区“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可以看出,这一民间故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以完善和整合的。其中包括:黑龙出世,黑龙战白龙,黑龙省亲三个主要故事片段,这些片段蕴含了山东地区深厚的儒家思想意识。探究“秃尾巴老李”这一民间故事,对分析山东民间信仰、民间主流思想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TOP

现存资料无法明确“秃尾巴老李”这一传说产生的确切时间。但从该民间传说包含的三个片段来看,这个故事在明末清初即以流行于山东民间。根据现存史料记载,“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其传说版本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文登县志》:“县南柘阳山有龙母庙。相传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娠,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孕虽娩,无儿胞之形。后,每夜有物就乳,状如巨蛇攀梁上,有鳞角,怪之,以告郭。郭候其复来,飞刃击之,腾跃而去,似中其尾。后,其妻死,葬山下。一日,云雾四塞。乡人遥望,一龙旋绕山顶。及晴,见冢移山上,墓土高数尺,人以为神龙迁葬云。后,秃尾龙见,年即丰。每见云雾毕集,土人习而知之。因构祠祀之。后,柘阳寺僧取龙母墓石,风雨大作,雹随之,其大如斗,寺中尽黑气,咫尺不见。周围里许,二麦尽伤,独龙母庙内,花木皆无殃焉。”((清)康熙朝.文登县志)光绪时期的《文登县志》对此事也有补充记载:“康熙五十三年,龙现于宋村之北山,一时合邑闹阗,立庙山巅,改名曰‘回龙山’”。((清)光绪朝.文登县志)

TOP

各地流传的秃尾巴老李故事虽然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别,但主要情节其实是一致的:居住在某一地区(该地区往往在夏季经常出现龙卷风)某一村庄的某一户人家(其姓氏众说不一,但大多数故事传为李姓),婚后妻子多年不孕(怀孕的原因也有各种说法,有的说是因为吃了李子或桃子,有的说是到河边取水时被龙“戏”了,也有的说是在自家门口被一个白胡子老头——其实还是龙王碰了一下身子),后来产下一个怪物(有的说是个肉蛋,切开后是条龙,有的说是生下来就是条小龙),状如巨蛇,颜色黢黑,而且有鳞有角,每次吃奶时身子盘在梁上,把母亲吓得要命。其父见状以为是个妖怪,随手摸起刀(也有说是斧头)去砍他,结果砍断了他的尾巴,所以就成了秃尾巴龙。

TOP

相关的国产动画片

除了各种版本的故事,还有相关的动画片可以加以补充:东海龙王十龙子,为救黎民百姓,转世为人,取名李龙。李龙在人间露出龙形,被父亲砍去龙尾。断尾后的李龙,随闯关东的山东百姓来到东北。面对敌人的各种威胁,李龙毫不畏惧,坚决地与坏人战斗。经过刻苦的修炼,李龙打败了东北白龙江中侵害百姓的小白龙,为百姓带来了和平。从此,白龙江改名黑龙江。
  内容虽然有些出入,但是总体上还是符合故事主人公的形象,坚毅勇敢,与坏人作斗争,这正是秃尾巴老李要表达出的精神。

TOP

黑龙出世:
根据民间史料记载,“秃尾巴老李”的父母年老久未生子,李母吃食不合时令的李子而有孕,并于雷雨交加之夜生下黑龙。李母孕育黑龙包含着浓厚的神话特色。在民间传说中,主角的诞世总是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和特殊性,民间只有通过赋予黑龙特异的孕育方式,才能体现神话主角的能力,才能凸显主角的不同之处。
黑龙独特诡异的孕育方式其实还是对民间生育卫生观念的一种体现。在远离城市文明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一些奇怪的孕育忌讳。例如,孕妇在怀孕期间不能吃公鸡和兔子。黑龙就是李母吃了不合时令的李子而有了身孕,并且生下了人身蛇尾的怪物。按照传说:“天罚乖龙,必割其耳,耳坠于地,辄化为李。”李母就是吃了这个李子,怀了龙胎,并且有孕三年而不产。产后,“无儿胞之形”,“状如巨蛇攀梁上,有麟角。”李母孕育黑龙方式之诡异,孕期之长也是极具神话特色的。

TOP

黑龙战白龙:
黑龙战白龙,入驻黑龙江。李父认定黑龙是怪物,并且失手斩断了黑龙的尾巴,黑龙乘雷雨之际逃至东北,潜入白龙江。白龙江中有一白龙,不按时节降雨,致使灾害频发,民不聊生。黑龙后来依托山东老乡的帮助,打败白龙,入驻白龙江。“黑龙江”名字即由此来。
黑龙大战白龙的故事,其实是对山东人闯关东不畏艰险敢与天斗精神的演绎。在鲁西南版本中,“秃尾巴老李”是明代弘治年间的事情。这就和山东人闯关东的史实时间大体接上了。明代在东北设置都督府,管辖境内的女真部落,大批随军百姓对东北地区进行垦荒拓殖。明末,天下大乱,华北地区灾害频发,洪涝与干旱交替出现,大批山东难民从陆路和海路逃往东北谋生。这就佐证了本传说为什么主要流传于华北地区,而文登作为一个渡口,作为黑龙传说的出生地想必也就有了史实依据。
中国原始先民在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闯关东的山东人既然要生存下去就要征服东北地区的深山老林,猛虎野兽和天寒地冻,这种严峻的形势迫切需要英雄出现,这个英雄需要具备神与人的双面性,而黑龙就是这种征服自然的象征。这是一段山东人征服东北地区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朴素的民间百姓用“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来纪念留存。

TOP

黑龙省亲:
临沂王官庄的版本主要以黑龙省亲为主。李父失手斩断黑龙尾巴,黑龙乘雨逃至东北。后来李母亡故,黑龙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就衍生出黑龙省亲的典故。
“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黑龙思母心切,在阴历五月十三(有的地方为农历六月初八)返乡祭母。黑龙虽为人生却是龙种,由于失去了尾巴,平衡能力差,所经之地,“旱处愈旱,涝处愈涝”,并且风雨过处夹杂冰雹,这些反常的自然灾害弄得民不聊生。民间怨愤直达天庭,玉皇将黑龙羁押,将其化为狗,锁于南天门。其后,黑龙在张天师的帮助下顺利回乡祭母。
黑龙回乡祭母经历了一番坎坷。这其实是千千万万闯关东的山东人的普遍境况。数百年间,成千上万的山东人流寓东北,克服各种困难,一代代的耕耘、扎根在东北的黑土地上,但他们的思乡之情,寻根之心难以割舍,于是便幻想出黑龙这样一位呼风唤雨的乡亲。特定的民俗传说是特定族群特定需要的产物。“秃尾巴老李”的回乡省亲祭母,承载着千千万万山东人的梦想。这其实就是一个离乡群体的集体无意识行为。

TOP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很多版本,见之于地方志记载最早的,是康熙《文登县志》;光绪《文登县志也载,“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龙现于宋村之北山,一时合邑闹阗,立庙山巅,改名曰‘回龙山’。”; 清朝袁枚所著的《子不语》里面也有记载;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东巡抚徐泽醇还奏请敕加神龙封号,“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神龙遂列祀典。”这种亲笔御题、皇家敕封现象在全国的李龙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与之相关的故事也很多,“小黑龙”、“黑龙王”、“山东阳谷”等等各种版本。
范县地区流传着类似的版本,主角也是黑龙,不过对象换成了黄河中的黄龙。这个版本记忆的是人类对河患的征服。范县地区的百姓,将黄河的海清河晏附会到“秃尾巴老李”身上,其实是对美好未来的一种祈盼。不论是东北黑龙江,还是范县之黄河,黑龙都是自然中可助万物风调、百畜兴盛的善良力量。

TOP

优秀团队的成功秘诀

由于学术发言讲究原创与个性,探索真理,追求智慧的启迪,因此,对小组讨论有三个金苹果建议:一是原创。凡引用,必注明出处,否则视为抄袭;二是讨论。课题的原创性深入,必须是一个个小问题的发现,一次次争鸣式的对话,而不能各言其语。三是评奖。每周由组长推荐或大家投票选出最优发言人。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回复 10# 的帖子

感谢你的金苹果建议,下次引用定注明出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