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游记》第九十六回大义与精解

《西游记》第九十六回大义与精解


第九十六回 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



前面的故事讲明了,清净平等觉的证入过程,接下来的二回故事,说的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转烦恼为菩提,透彻本来面目。在生活中不失正定,把无始劫来的一切烦恼都转变过来。做到无一法不是菩提果德,利益众生。故事里接受寇员外的供养,又开经拜佛做法会就是这个道理。表面上看上,“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由于有了等正觉,与凡夫的山水在受用上,完全不同。在凡夫境界里的山水都很危险的,都是要人命的。觉悟的人山水都是法喜,一切皆是真实。这些在《妙法莲华经》的《普门品》里看得最明显了。因此有大德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凡夫因为自心不真实,所以境界不真实,享受不真实,苦多乐少,而且乐也不真实。大家都生活在一样的物质环境里,各自的享受却不一样。觉悟的人享清福,迷惑的人享受罪。但是凡夫也很了不起,他们有新的说法:“痛并快乐着。”可怜天下的众生,被这种错误思想误导而不能觉悟。因此凡夫一生努力挣钱,为的是能好过些,希望过上称心如意的生活,希望得到更好名誉的享受和物质的享受。如果了解了事实真相,这个称心如意,到底有多少真实?就值得反省了。本回故事里的苍头为什么要拿一把秤?这里的趣味深了。
毛主席曾讲:“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作为一个伟人,的确能发现人生的重点。多数人是怕认真的,甚至说难得糊涂,以为不认真是境界,其实是没能力认真。只在境界里认真还不行,境界里实事求是往往会看错,要努力培养自己有真心才是最重要的。生活中人们还是很觉悟的,就是不够彻底。比如,说有人感觉不正常,这其中的道理还是很深的。人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人的感觉应当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不一致了,就是不正常的。如果把这个问题刨根问底,问题就明朗了。也就是心真了,境界才真了。否则,岂不是一辈子搞假大空?寇员外家为什么是虎坐门楼?正是真假的问题。生活在一个波粒二相性的世界里,如果自己的心不随波逐流,生活会变成个什么样子呢?通过,接下来的二回故事,让读者了解烦恼即菩提,在迷位是烦恼,在觉位即是菩提。迷位是心随波逐流,觉位就是心不随波逐流。真正证明了“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烦恼转菩提的故事写得十分精彩,分成两回来写,这一回是顺境界,下一回是逆境界。人们喜欢顺境,不喜欢逆境。证得了清净平等觉,这个情况彻底改变了,逆境界更是好境界,可遇不可求的增上缘。佛法是生活的艺术,因为佛法就是认真的学问。在一切境界里,时刻能守住真理,不被情感所迷惑。世界上还有其它的文化能做到吗?佛法难闻即此意也。同样,人身在六道之中也是最难得的,因此人身难得。藏传佛教有人修转世来得人身,足见得人身之不易。从这二条看,修行之难。可见,认真是多么重要,从文化上讲,要有能力认识真实的文化。当今世界有多少能理解佛家的文化才是人类真实的文化?在境界里不能认真,那就必定被假相所迷惑。就像看电影一样,一会哭,一会笑的,其实是被银幕上的假相迷惑了。生死也一样,孩子生是喜,亲人死是悲,其实,生死是常事,不觉悟都是悲,觉悟之后能不变随缘,生死是平等法。
与前面一样,列出一些重要环节,从这些地方来欣赏《西游记》内在的艺术美,认真的美才是最美。没有能力认真的人会觉得《西游记》只是一部小说,而且是神话般的编造之作。如果是神话,接下来的二回故事就很难用逻辑来归纳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怎么故事快结束了,把三十个小强盗拿出来写成二回故事?以神话故事来解读《西游记》显然是说不通的。为什么要写这二回故事?这一回要明白以下问题:
  • 这个地方为什么叫铜台府?府后为何有个地灵县?
  • 寇员外为何是虎坐门楼?
  • 苍头提着一把秤和一只篮是什么内涵?
  • 员外为何拄拐,不住的念佛,闻报就丢了拐?
  • 寇洪为何是六十四岁?要斋万僧?
  • 员外夫人和二个儿子代表什么理趣?
  • 寇员外供养的程序有什么内涵?先是自家,然后是佛僧二十四员,最后是彩旗,鼓乐,僧道聚齐。
  • 三藏最后为什么要骂八戒,胀死你个孽畜?


    首先来解释一下铜台府和地灵县的名字功德。修行人证得了清净平等觉,真正体会到了,心佛众生本来是一,这就是铜台府的味道。铜,在《西游记》里代表金同,即一切众生同一体性,享受的是同一个作用。一切众生都是在同一体性这个平台上生活的,这就是众生平等的味道。所以,佛家常常提醒我们,众生就是自己,害人就是害己,利他就是利己。也正是因为佛家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利益众生毫无造作的痕迹。现在有些人表面上做慈善,府后是什么只有他自己清楚。真正有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功德,后面是地灵县。一切众生都归向法性,都归入真实。真实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何需造作而行之?自然而然地流现出关怀众生的愿力。地灵又是万物皆有灵,因为一切万法这个时候已经证明为自身了,自己的感觉不只是从肉身上来了,而是从一切万法中来。这样就有了广长舌的功德,以真实来说法,如实教化众生。下一回故事能从逆境中安然解脱,也是得益这个功德。
  • 寇员外为何是虎坐门楼?
    《西游记》的用字和名号都是有内涵的,了解这些就容易理解,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一位寇员外了。虎,是比喻一切万法是虚假的,刹那生灭。凡夫不得利益,反被其扰。真正的清净僧就不同了,他们知道这个是假相,不分别,不执着,反而能生法喜。寇,完攴,连续不断的叩击。即代表生灭法的趣味,相续不断,缘来缘去,因果不空。在凡夫则饱受其烦,在圣人则充满法喜,因此后面称万僧不阻。自性功德里的一切好处都是随意可以享受的,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上帝也不能阻止清净的快乐。可见,寇员外代表“烦恼即菩提。”的一切万法。万法是无条件要供养清净德的,因此他有斋僧的誓愿。这个核心抓住了,这二回故事就很容易读懂。
    第三,苍头提着一把秤和一只篮是什么内涵?
    这些地方要留意,才会发现《西游记》的严谨。不像一般的小说,拿着的道具都是伏笔,后面的故事发展会有利用的。《西游记》完全不同,出现就是为了表法,道理如此。出现了,任务就完成了。前面故事有过一称金,和这里的趣味是一致的。大道无亲,唯与善人。功德利益是一致,有功德就有利益。何者是功德?菩提心是也。苍头,代表是阿赖耶的种子库运行机制,我们破多少无明,证多少法身。这一把秤是天理,用科学讲就是业力牵引力学原理,用转识成智来称。要在寇员外家受用,没有清净智慧不行。识转成了智,种子才成了功德,才能得禅悦。化斋是禅悦,不是凡夫的吃饭。那么一只篮又是什么内涵?篮,竹监,代表了缘起性空的能力,与秤的趣味有相似的地方。既然是这二个趣味,见到唐僧师徒,自然就得丢下了,因为他们证入了这个境界,是具备了合格的身份来受用的。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他们已经放下了,没有东西可称。他们将入性空,不随境缘而着相,没有业相可装,因此秤和篮子都用不上,真是“贫”僧,烦恼漏尽了。
    第四,员外为何拄拐,不住的念佛,闻报就丢了拐?
    这与苍头的趣味是一致的。寇员外拄的是什么拐?拄的是生灭相,显然生灭不离自性功德,因此要在天井里不住的念佛,但是生灭对将入清净平等觉的人来说,完全没有了差别的意义,他们将证入不生不灭,因此相上差别作用也只能被丢掉了,来者正是他要供养的。
    第五,寇洪为何是六十四岁?要斋万僧?
    寇洪,字大宽。洪,代表法无尽,因都从自性中来;大宽,代表大无边;寇洪,代表广大不可思议。中华传统文化也不可思议,能将万事万物归纳为阴阳八卦的易理,用六十四卦就能把万法表达出来,真是简易。四十岁许愿,代表五八之数,五是五行,五蕴;八,是成功之数,代表万法。二十四年,代表三八之数,体相用,三德利益众生,也是大宽的味道。后面八百里路到灵山就更有趣味了,代表通彻万法,即登佛位。
    第六,员外夫人和二个儿子代表什么理趣?
    既然寇洪是万法,夫人则是万法之识用,二个儿子代表了法法有别的差别趣。法与识的结果,称作栋梁也就好理解了,因此儿子代表法得正用,必是世间万法的栋梁。
    第七,寇员外供养的程序有什么内涵?先是自家,然后是佛僧二十四员,最后是彩旗,鼓乐,僧道聚齐。
    这些代表师徒在境界里的通达程度,与第九十八回接轨,彻悟万法,方能究竟彼岸。细节部分在精解中说明。
    第八,三藏最后为什么要骂八戒,胀死你个孽畜?
    这里是讲顺逆二个境界,对于觉悟的人来说,顺境不贪,逆境不厌。同时也点化我们凡夫,因为严重的分别和执着,所以才会贪心重,什么都想据为己有。有享受希望能尽兴,虽然是人之常情,也是众生堕落的根源。这些都是痴迷的行为,与转识智慧背道而驰。对修行人而言,有法喜现在,有贪着的习气。比如修行到了禅定里的三禅,生身心之快乐为三界中之最,就有人不愿舍离这种快乐境界。《悲华经》开示:“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涅槃经》开示:“有佛世界名曰不动,若有众生闻其华香身心安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这些经文都是说三界内有无疲极的快乐,极乐世界更不必说。真正的快乐不是瞬间的,是可以永恒的。世间的快乐是极其短暂的,因为短暂人们以为珍贵,全一生的时光去追求,似乎是合理的。然而,这是错误的生活逻辑。世间上任何一种存在,并非偶然,把握其必然性,就可以得到永恒。能明白这个道理,才真正懂得什么是哲学。《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开示:“唯受清净最上快乐。”到了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才能享受到最上快乐。这里唐僧要八戒放下不究竟,证入究竟,究竟之后才能获得最上快乐。何者是最上快乐?就是享受不尽,非是凡夫心量所能计度的。凡夫造诸恶业,可谓孽;凡夫痴迷邪说,可谓畜。凡夫之心量无法容纳佛法的广大利益,胀死也享受不尽。其中更多内涵,会在精解中详细说明。


    寇员外喜待高僧,寇员外,寇,生灭相续;员外,比喻性德的作用,生亦无生,非内非外。喜待,一切万法从清净性中显现,因此也是本自清净的。,比喻意愿,其实是指同频共振;,是平等对待。高僧,高,有道行的;,清净行的。何者是道行?能与境界打成一片的,在境界里不分彼此的,因此能享受到万法的清净义。我们凡夫又为什么要改造自然?因感觉自然不能与我们的心相称。到底是自然不能称心,还是我们的心与自然不相称?这个道理就简单了。自然是无为的,哪有迎合我们造作的心来称心的道理?只有用心去称自然才是人间正道。现如今全世界红红火火的改造自然的运动,将来必定给人类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这个灾难就叫劫难,在众生界是不可避免的。基督教里称末日,也有相同的趣味。自然灾难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灭顶之灾,都是因为人们强求自然要称心的错误。这种非分的要求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非分之想是痴迷越来越深造成的。现在的小学课本里就强调要信仰科学,不要信宗教,这个太可怕了。一个起码的道理,科学是凡夫创造的,而宗教是圣人经验之谈。用科学代替信仰宣扬了什么?宣扬了相信人类的无知和傲慢,不必敬畏大自然。宗教,虽然有迷信的成份,但比科学迷得浅,至少宗教还能敬畏大自然!很多人痴迷于物质利益,把宗教归纳为统治阶级愚弄民众的说教,这些论调都是劫难的起因。把人类导向不可挽回的大劫难,这个因果报应可不小。眼前一点小小的利益就能让他下如此的定论,足见其痴迷到了什么程度。高僧,在这里又是指唐僧师徒,初步开了智慧的修行人。
    唐长老不贪富贵,唐长老,唐,指众生界;长老,比喻众生恒久不失的自性功德。不贪,不被境界牵着走,这里有点深度。性德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用什么的心,就现什么样的境。众生会贪境界,而性德本身不贪众生执着其中任何一个境界,因为境界是平等的。这就是无差别心,诸佛如来证得此心,因此才能随缘教化众生。决定不强求众生,没有分别心。虽然不忍众生受苦难,又能彻底地尊重众生的选择。既使是在地狱里受苦的众生,也是要众生自己发心出离,佛菩萨才会以本愿力帮助众生出离地狱苦海。何况人间?有人说佛不真实,我们现在受苦,佛为什么不现神通让我们相信佛的存在而努力修行。其实,这是众生自欺欺人的想法,真正要是佛现神通,他就能努力修行吗?不可能的事。魔用神通度人,又度了几人?围着魔王转的人更是贪心重的人,希望不必苦行,魔王能给他一个安逸。前些年就有这样的功法,说师父替弟子修,只要弟子听师父的话,放下眼前的利益,师父就能让他圆满了。千千万万的人都跟着去了,到头来都是魔子魔孙,走火入魔的真不少。如何才能解脱?自己的用心要与性德相应,要不分别,不执着。要一个圆满,还不是分别心?佛法不是要修行人在佛与众生的名义上生分别心,而是要众生明白分别心是苦难的根源,放下妄想分别和执着就能解脱。基督教里要求不拜偶像也是出于这个要求,但是现在的基督徒以为佛教拜偶像,其实佛教才真正不拜偶像。基督徒看到十字架就会拜,佛教到后来要佛来斩佛,这样才算真正不拜任何偶像。相尚且不着,更何以拜偶像?富贵,指一切受用,性德是清净流现,本身极富贵,因此不贪富贵。佛家的文化为什么能利益一切众生?和一切众生的利益不发生冲突?就是因为佛家文化揭示了根本,了解一切众生的真实利益是相生的,而不是相克的。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党派?道理很简单,他们认为利益是有冲突的,联合起来更具有竞争力。然而佛教则不同,佛只向自己的本源里求,一切众生在这个本源上是共同的。利益了自己,也同时利益了他人。因此,学佛的人越多,利益众生的效果就越大。又因为在无形中利益了一切众生,所以学佛累积阴德的效果最大。用通俗一点的话讲,改变命运如果从学佛下手,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色色原无色,空空亦非空。
    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
    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这一首开题诗总结前面三慧的修行,又点解本回故事的要义,因此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色色原无色,空空亦非空。这一句是强调《心经》的开示,上回已经被证明。凡夫有色空差别的错觉,是因为嫦娥和素娥错了位。即众生依识不依智,才变现出十方世界来。学佛之后,能把错误的用心方式改过来,原来空空无大千。其实,科学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律,只是没有人用心去梳理已有的成就。科学最新的量子力学更不必说,可以将物质和精神统一到量子上,就是质能转换的科学已经证明了化解物质世界的方法。核能的释放最明显了,如果有高能中子的介入,物质都会发生裂变,大原子变成小原子。物质上的种种科学研究所发现的规律都是和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所开示的相同,难道这些是偶然的吗?这是必然的。取中之道,是转化物质的根本原则。中微子为什么有穿透性,因为不带电,取中之道,细致入微。精神变物质是什么情况?分别和执着,用识不用智,偏离中道,取极带电,必有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身心的转化原理也是一样的,在境界里不起亲疏之情,就是取中之道,物质世界随之转化。虽然不能彻底转变全世界众生的共业,但能转自己的别业。别人面对产生障碍的坚实的物质,对自己来说变得没有障碍了。物质里都有中子,有正电和负电,这正是中成极反的大道规律。《天华文化》形象地将道家的丹术比喻为在下丹田建立了一个体内核反应堆,可以抵御一切疾病,让健康有了保障,足见这个文化的高度科学性和智慧性。不论什么文化,其可贵之处就是道出了多少事实真相,是不是真正给人们方便的解脱方法。其实科学文化与修养文化本来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在生活中得解脱,并不是世界上存在二种规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在讲述一个共同的规律。只是因为科学文化不善用智慧,只懂得用意识和逻辑,因此不能将发现的规律用来利益身心,这是科学不足之处。当然科学迷不理解用意识还有更可怕的后遗症,将来引导自己在六道里轮回受苦。科学家没有想到中华传统文化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和方法上都远比科学高明,以至于科学家看不懂。同样的道理,《西游记》让很多人看不懂,只能根据情节和名词来猜测是谁写的,想说什么。其实《西游记》讲述的是最高级的生命科学。说佛也罢,论道也罢,如果不能从中汲取释厄的精髓,读了也是白读,不能增长生命智光,只和读普通小说一样,消费生命时光而已。
    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梦中有六趣,觉后无大千。觉了方知本来同,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活着时即使没有证悟,再不会痴人说梦了。很多人喜欢看书,一生努力学习,可惜把宝贵的时光都消耗在了说梦的书籍上。一生没有兴趣读一读佛家的真实智慧,纵然得到了最高的学位,与人生真实快乐又有何帮助?一生仅是错位的觉知,梦游的体验。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真正懂得生活艺术的人,用性德来体会宇宙人生的真相,性德如如不动,因此用而无用,无功正是施功。有所为必有所不为,无所为才能无所不为。修行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行善想求功德,往往适得其反。到处都建寺庙,佛像越造越大,岂不知自己就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真诚地对待一切众生,就是建立了一个尽虚空遍法界的大佛。分别心学佛,哪里有佛可学?《弟子规》都做不到,还想往生西方,佛家没有这样的道理。真正学佛的人一定比儒家在做人的规矩上做得更圆满,因为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共尊普贤之德。普贤德在哪里检验?不可能只问嘴里有没有佛号,而是在生活中能不能落实清净平等觉。没有真诚哪里有清净?若论真诚,幼儿园水平是《弟子规》,这个必须有,尊重一切众生最起码的要求。
    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要说无功用行,还是现在体会最深,清净平等正觉都成就了,哪里还会起心动念?因此不必再论修种的问题了,已经修成正果,自然就熟透了,在生活中得大自在。相比于世间物质生活的自在,不能相提并论。世间的富贵都是有条件的,首先得有一个能享受的身体,还要有一个适时的享受。不想吃的时候吃,那是受罪。世间的福报,细细思维,只是缓解苦难而已,哪里是真享福?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无过于纵欲的人,甚至用药来激发种种欲望的人。止痛药多被认为是世界上的富贵之人,也是悲剧。真正的大富大贵是懂得出离苦海,并能落实在生活中,将来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话表唐僧师众,使法力,阻住那布金寺僧。僧见黑风过处,不见他师徒,以为活佛临凡,磕头而回不题。


    使法力,阻住那布金寺僧。这一段故事很难让人读懂,原因是修行菩萨的道种智,是在平等的根本上,完成差别智的修证。佛家称根本智和后得智。佛法修行要圆满智慧,而不是一般人误解的,佛家只说空。说空是给业障众生听的,因为众生执着迷惑越重,只好给你说空,让你放下。真正觉悟过来,要如实开发万有。佛家是真正说有的,有因果,有万法,哪一法都不空。《首楞严经》开示:“一切法究竟坚固。”不是佛,谁能说得出?有人说是伪经,真有这样的伪经,也可以当成真经来读,利益众生的功德是一样的。布金寺僧代表平等觉,要证差别智,要法身向上,成就圆满的道种智,乃至佛的一切种智。僧见黑风过处,不见他师徒,差别犹如黑风,在众生位是痴迷,在觉位则是妙用,一转一切转。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本来是圆满的,佛说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那是对凡夫说的。真正觉悟过来了,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都要来帮助他成佛,帮助他把错误的用心方法转变过来。以为活佛临凡,修行的境界不可思议,佛说一地的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举足落足之处。地球上的人境界差不多,都离不开地球。修行有了禅定,出神入化,那个难思议。现在人看飞碟也差不多,一会这,一会那,时无定处。境界差别大了,要用思维逻辑去找个规律出来是不可能的。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要造飞碟,照猫画虎,永远不是虎。其实,有了内丹,也就是身体内有了核反应堆,学点法力法术,腾空而起不是难事。犹如悟空学爬云。身体腾空之后,丹田能量光化肉身,好像是个光亮的碟形物,那是德感的,不是人造的,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不是金属做的飞行器。圣人是装不出来的,功德是造不出来的。


    他师徒们西行,正是春尽夏初时节:
    清和天气爽,池沼芰荷生。
    梅逐雨余熟,麦随风里成。
    草香花落处,莺老柳枝轻。
    江燕携雏习,山鸡哺子鸣。
    斗南当日永,万物显光明。


    正是春尽夏初时节,真正从此证得了不起心不动念,所谓春尽夏初。
    清和天气爽,池沼芰荷生。清净和万法,处处莲化开。池沼,有水之处,即道所显处,无不是清净中道之趣味的演义。
    梅逐雨余熟,麦随风里成。因果果因,随缘显现。,世间因果趣;,性德因果趣;,天水,道之垂示;,众生业感。因此这里是说真俗二谛本不二趣,皆是道德呈现。一切世界本无差别,关键是自己觉悟与否。
    草香花落处,莺老柳枝轻。草,众生心念;,心之所化;众生心也是不可思议的,如如不动时即能得见。众生心即是佛心,念念都是净念,只要是现量,就真实可贵。花落处,比喻不分别,不执着。可见,修行从放下分别和执着为要领。从这里看念佛法门的趣味,就容易看出妙趣了。念念有佛念念佛,清净心念佛即是佛。莺,比喻春景;,是老成不变,即万法坚固。,是阴阳平衡,因果相继。,轻盈。证得了不变,就可以随缘而自在了。
    江燕携雏习,山鸡哺子鸣。江燕携雏山鸡哺子都是有情众生的习性,众生尚且能帮助幼小,何况修行觉悟的人,一定会帮助其它众生修行。这是强调在清净平等觉位,自然有利益众生的功德,能随缘应化到一切众生界去教化众生。
    斗南当日永,万物显光明。斗南,比喻无上智慧。时时寂照万法,万法本身就是光明,这也是证明了中道了义的趣味。


    说不尽那朝餐暮宿,转涧寻坡。在那平安路上,行经半月,前边又见一城垣相近。三藏问道:“徒弟,此又是甚么去处!”行者道:“不知,不知。”八戒笑道:“这路是你行过的,怎说不知!却是又有些儿跷蹊。故意推不认得,捉弄我们哩。”行者道:“这呆子全不察理!这路虽是走过几遍,那时只在九霄空里,驾云而来,驾云而去,何曾落在此地?事不关心,查他做甚,此所以不知。却有甚跷蹊,又捉弄你也?”


    说不尽那朝餐暮宿,转涧寻坡。修行是天下最复杂的事,没有办法说尽修行中的喜悦和清凉。朝餐,是法喜禅悦;暮宿,指透体清凉。转涧,比喻以中道经历了差别境;寻坡,是指增长道力,以不变应变。在那平安路上,行经半月,在清净喜悦的平安路上,从新月到满月,比喻在每一个经历的事物上圆满自己的智慧。前边又见一城垣相近。如此修行,渐渐地又进入新的功夫境界。这呆子全不察理!这路虽是走过几遍,那时只在九霄空里,驾云而来,驾云而去,何曾落在此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因此说心总不离佛,怎么会说不知道?然而,那时不保唐僧,不能体验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不觉悟,始终还只是云里来,雾里去的。事不关心,查他做甚,此所以不知。凡夫地事是随业而显的,尽虚空遍法界的境界,哪里有可能缘得到?想象都想不到的,因此佛法总叫不可思议法,不是通过思议而能到达的境界。


    说话间,不觉已至边前,三藏下马,过吊桥,径入门里。长街上,只见廊下坐着两个老儿叙话。三藏叫:“徒弟,你们在那街心里站住,低着头,不要放肆,等我去那廊下问个地方。”行者等果依言立住,长老近前合掌叫声“老施主,贫僧问讯了。”那二老正在那里闲讲闲论,说甚么兴衰得失,谁圣谁贤,当时的英雄事业,而今安在,诚可谓大叹息,忽听得道声问讯,随答礼道:“长老有何话说?”三藏道:“贫僧乃远方来拜佛祖的,适到宝方,不知是甚地名,那里有向善的人家,化斋一顿?”老者道:“我敝处是铜台府,府后有一县叫做地灵县。长老若要吃斋,不须募化,过此牌坊,南北街,坐西向东者,有一个虎坐门楼,乃是寇员外家,他门前有个万僧不阻之牌。似你这远方僧,尽着受用。去!去!去!莫打断我们的话头。”三藏谢了,转身对行者道:“此处乃铜台府地灵县。那二老道:‘过此牌坊,南北街,向东虎坐门楼,有个寇员外家,他门前有个万僧不阻之牌。’教我到他家去吃斋哩。”沙僧道:“西方乃佛家之地,真个有斋僧的。此间既是府县,不必照验关文,我们去化些斋吃了,就好走路。


    长街上,只见廊下坐着两个老儿叙话。老儿,指永恒的事物;两个,指感应方能交道。徒弟,你们在那街心里站住,低着头,不要放肆,等我去那廊下问个地方。过去都是悟空去打听地方,现在以性德对境,把心意识闲在中道。那二老正在那里闲讲闲论,闲讲闲论,的确如此,本体清净,但能演说万法。说甚么兴衰得失,谁圣谁贤,当时的英雄事业,而今安在,诚可谓大叹息,得失,圣贤,英雄,事业都是演变之事,无有定处,怎可认其为人生目标?众生迷惑,不懂幻化,醉生梦死,实在是令人叹息之至,真悲剧也!我敝处是铜台府,府后有一县叫做地灵县。老者,是道体显现的,一切众生都得见,感应交道是众生共有的体性,因此称铜台府。为何能现万法?因为心地是灵活的,所谓“活灵活现”。长老若要吃斋,不须募化,心能活灵活现,哪里还要募化?现在到处化缘募捐的定非真僧。中国的佛教与古印度的佛教不同,中国佛教是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上建立的,圣人没有出去化缘的道理。中国式的圣人是坐在那里等着人去供养的,没有德行就不能感化一方,则不堪受当地众生的供养。中国佛教要振兴,要靠在家人依教奉行。在家人搞迷信,求功德,把寺院文化给破坏了。让很多没有资格出家的人,出来冒充出家人。似你这远方僧,尽着受用。有修有证的人必然得以享受万法的利益。去!去!去!莫打断我们的话头。这三个字,份量不轻!老者的话头是什么?现在讲自然的萧声,大自然就像一只箫,随缘演奏。体上不须做造,此一去也;相上清净自然,此二去也;作用活灵活现,此三去也!我们如何能打得断?生死也一样,万事万物自在,我们如何打得断?放下就是了!搞创造发明,越搞问题越多,总是利弊悬殊。西方乃佛家之地,真个有斋僧的。这一句代表沙僧的正知正见,宇宙人生中真正有个福地。


    长老与三人缓步长街,又惹得那市口里人,都惊惊恐恐,猜猜疑疑的。围绕争看他们相貌。长老吩咐闭口,只教“莫放肆!莫放肆!”三人果低着头,不取仰视。转过拐角,果见一条南北大街。


    又惹得那市口里人,都惊惊恐恐,猜猜疑疑的。惊惊恐恐,猜猜疑疑,这是文学语言,意思是万法随缘,灵动无比。围绕争看他们相貌。就看他们如何起心,如何动念了。莫放肆!莫放肆!随顺性德,不起心,不动念。转过拐角,果见一条南北大街。不起心不动念就能转迷为悟,看见宇宙人生的真相,原来在理事之间有一个大道!是智慧理体,是所成事相。


    正行时,见一个虎坐门楼,门里边影壁上挂着一面大牌,书着万僧不阻四字。三藏道:“西方佛地,贤者愚者俱无诈伪。那二老说时,我犹不信,至此果如其言。”八戒村野,就要进去。行者道:“呆子且住,待有人出来,问及何如,方好进去。”沙僧道:“大哥说得有理,恐一时不分内外,惹施主烦恼。”在门口歇下马匹行李。


    西方佛地,贤者愚者俱无诈伪。众生平等,真诚相待。只有在自己真诚了之后,才能感受到一切万法的真诚。呆子且住,待有人出来,问及何如,方好进去。这一句与《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是一个道理,指不起心不动念,彻底地尊重自然法则。现在的科学与此完全相背,每行必是天下先。这种做法是自作自受的死路,自己给自己设下了陷阱,会越陷越深。不作不死,这个精辟。惹施主烦恼。施主是境界中的万法,惹得境界烦恼,我们必定会有烦恼。环境污染只不过是心灵污染的外在表现。


    须臾间,有个苍头出来,提着一把秤,一只篮儿,猛然看见,慌的丢了,倒跑进去报道:“主公!外面有四个异样僧家来也!”那员外拄着拐,正在天井中闲走,口里不住的念佛,一闻报道,就丢了拐,出来迎接,见他四众,也不怕丑恶,只叫:“请进,请进。”三藏谦谦逊逊,一同都入。转过一条巷子,员外引路,至一座房里,说道:“此上手房宇,乃管待老爷们的佛堂、经堂、斋堂、下手的,是我弟子老小居住。”三藏称赞不已,随取袈裟穿了拜佛,举步登堂观看,但见那:
    香云叆叇,烛焰光辉。满堂中锦簇花攒,四下里金铺彩绚。朱红架,高挂紫金钟;彩漆檠,对设花腔鼓。几对幡,绣成八宝;千尊佛,尽戗黄金。古铜炉;古铜瓶;雕漆桌,雕漆盒。古铜炉内,常常不断沉檀;古铜瓶中,每有莲花现彩。雕漆桌上五云鲜,雕漆盒中香瓣积。玻璃盏,净水澄清;瑠璃灯;香油明亮。一声金磬,响韵虚徐。真个是红尘不到赛珍楼,家奉佛堂欺上刹。


    须臾间,有个苍头出来,提着一把秤,一只篮儿,猛然看见,慌的丢了,须臾间,果真不起心不动念,顿悟为法。苍头,阿赖耶识的作用,死去活来做主公。阿赖耶的管理体制是非常严格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办法腐败,不能走后门。这一生所造的善恶都丝毫不差地兑现出来。,就是指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代表根据业力引到相应的境界里去,相当于监管部门。我们生活的境界就是我们心中装着的垃圾变现的,善境界是善业变现的,恶境界是恶业变现的。慌的丢了,唐僧师徒不起心不动念,阿赖耶识不起作用了。外面有四个异样僧家来也!这是对高僧的另一种称谓,非是一类也。僧人里大多是凡夫僧,一生没有办法成就不起心不动念。见他四众,也不怕丑恶,寇员外是随缘的境界作用,因此是完全没有分别心的。此上手房宇,乃管待老爷们的佛堂、经堂、斋堂、下手的,是我弟子老小居住。境界分的等次,上手的是觉,正,净三堂,即佛,经,斋三堂。下手才是一切万法。生活在宇宙间,没有上三堂,只有下三堂,那肯定是下流社会。学生活的艺术,就是要努力建立自己的上三堂,这就是佛家要求弟子做三皈依的道理,能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境界就彻底转变了。随取袈裟穿了拜佛,拜佛为何要穿袈裟?这一点很重要。现在人用迷信的心去拜佛,拜的是神佛老爷,希望佛祖能保护他不受恶业的惩罚。袈裟代表自己的福田,福田就是性德。因此穿袈裟拜佛是演示以始觉合本觉乃觉悟之道。举步登堂观看,佛堂是代表觉堂,又是个什么样子?
    香云叆叇,烛焰光辉。香光庄严,遍界生辉。满堂中锦簇花攒,四下里金铺彩绚。一切美妙都圆满地显现,遍满一切处。朱红架,高挂紫金钟;彩漆檠,对设花腔鼓。朱红架,从自性里流现出的事物;高挂,明显;紫金钟,清净性德的妙音。即,一切所见,无非性德。郁郁黄花,青青翠竹无不是自性般若。彩漆檠,有差别的光彩;对设,比量;花腔鼓,比喻性德。世界万法皆是随众生心而差别显现。花腔,强调性德的广大。世间一鼓一音,性德之鼓能演无量音声。可见,不起不动念,一样能显现现量境和比量境,这里的比量境就是重重无尽的华严趣味。几对幡,绣成八宝;千尊佛,尽戗黄金。清净觉所现皆是性德,因此都是珍宝。无量觉,皆是恒常不变的。我们凡夫的觉是时时在变的。比如,在香花中慢慢就闻不花香的,世人称为审美疲劳。觉不清净而有劳相,这在《首楞严经》有明确开示。古铜炉;古铜瓶;雕漆桌,雕漆盒。古铜,比如如来性德;恒古不变的道德。所起择优作用,大的称炉,比喻一切众生不失的;小的称瓶,比喻随类而有的别义。雕漆,比喻世间作用;大的称桌,小的称盒。古铜炉内,常常不断沉檀;古铜瓶中,每有莲花现彩。众生本有的性德永远清净芬芳;别业而显的万法,总不离清净功德。雕漆桌上五云鲜,雕漆盒中香瓣积。世界上的种种云相和众生种种心相皆是性德随缘而有的。玻璃盏,净水澄清;瑠璃灯;香油明亮。玻璃瑠璃,都是极乐世界大地通透的样子,道德清净演义万法,光明遍界,和合万法。一声金磬,响韵虚徐。一法能遍虚空,一念感动法界。如《无量寿经》开示:“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 普使众生随类见。愿我得佛清净声 法音普及无边界。”真个是红尘不到赛珍楼,家奉佛堂欺上刹。极乐世界的不可思议境界全在一切众生真心之中,在红尘里缘不到。


    长老净了手,拈了香,叩头拜毕,却转回与员外行礼。员外道:“且住!请到经堂中相见。”又见那:
    方台竖柜,玉匣金函。方台竖柜,堆积着无数经文;玉匣金函,收贮着许多简札。彩漆桌上,有纸墨笔砚,都是些精精致致的文房;椒粉屏前,有书画琴棋,尽是些妙妙玄玄的真趣。放一口轻玉浮金之仙磬,挂一柄披风披月之龙髯。清气令人神气爽,斋心自觉道心闲。


    请到经堂中相见。在看经堂,道出了多少正法的义趣:
    方台竖柜,玉匣金函。天圆地方,理是无穷,法是规矩,以方台竖柜来比喻。法合于道,因此以玉为喻。法,能救众生,符合性德,因此以金乘之。世俗的戴金佩玉,应当是从这些理义中变化而有的。原是让佩戴者提醒自己处处不失道德,竟然会变成一种虚荣和造作。世间意不可思议,轻而易举将经义变成腐朽。方台竖柜,堆积着无数经文;玉匣金函,收贮着许多简札。佛法无有穷尽,都是解脱成就的精要之言。一字一句都是泄漏天机的妙道。彩漆桌上,有纸墨笔砚,都是些精精致致的文房;椒粉屏前,有书画琴棋,尽是些妙妙玄玄的真趣。彩漆桌,比喻外境;椒粉屏,比喻内境。对众生能巧妙说法;对自己能不失真实。佛法的趣味在这里,都是用真实体验来利益众生的,不是用神话故事来娱乐大众的。因为真实,所以精致。因为玄妙,所以生动活泼。放一口轻玉浮金之仙磬,挂一柄披风披月之龙髯。性德比喻为仙磬,一敲能除众苦;寺院里经常将经文刻在磬上,一敲之时,经文全部汇入耳根,可谓醍醐灌顶,透体清凉。龙髯,是指性德的作用,以此为拂尘,拂通真俗二谛。,比喻俗谛;,比喻真谛。清气令人神气爽,斋心自觉道心闲。真俗本不二,生灭有何异,万法本来闲。佛经是心安理得的妙法,能安一切众生心。不做的不会有遗憾,已做的不会怕拖累,一切皆如。因此佛经开头,总会有“如是我闻”,表达一切皆从真如中来演说。


    长老到此,正欲行礼,那员外又搀住道:“请宽佛衣”。三藏脱了袈裟,才与长老见了,又请行者三人见了,又叫把马喂了,行李安在廊下,方问起居。三藏道:“贫僧是东土大唐钦差,诣宝方谒灵山见佛祖求真经者。闻知尊府敬僧,故此拜见,求一斋就行。”员外面生喜色,笑吟吟的道:“弟子贱名寇洪,字大宽,虚度六十四岁。自四十岁上,许斋万僧,才做圆满。今已斋了二十四年,有一簿斋僧的帐目。连日无事,把斋过的僧名算一算,已斋过九千九百九十六员,止少四众,不得圆满。今日可可的天降老师四位,完足万僧之数,请留尊讳,好歹宽住月余,待做了圆满,弟子着轿马送老师上山。此间到灵山只有八百里路,苦不远也。”三藏闻言,十分欢喜,都就权且应承不题。


    三藏脱了袈裟,才与长老见了,又请行者三人见了,又叫把马喂了,行李安在廊下,方问起居。前面是佛堂法堂,这里就是僧行,在生活里检验。从何而起,依何而居?贫僧是东土大唐钦差,诣宝方谒灵山见佛祖求真经者。闻知尊府敬僧,故此拜见,求一斋就行。起的是求真经的心,居的是清净禅悦。已斋过九千九百九十六员,止少四众,不得圆满。万法不离自性,未得自性的无生法之德,万法不得圆满。灵山只有八百里路,苦不远也。若证无生法,则离圆满功德只有八百里路了。八百,是必定成功之数。三藏闻言,十分欢喜,都就权且应承不题。表示修行圆满要在万法中修无生忍。菩萨到世间来度众生就是这个道理,度一切众生,又实无众生可度。


    他那几个大小家僮,往宅里搬柴打水,取米面蔬菜,整治斋供,忽惊动员外妈妈问道:“是那里来的僧,这等上紧?”僮仆道:“才有四位高僧,爹爹问他起居,他说是东土大唐皇帝差来的,往灵山拜佛爷爷,到我们这里,不知有多少路程。爹爹说是天降的,吩咐我们快整斋,供养他也。”那老妪听说也喜,叫丫鬟:“取衣服来我穿,我也去看看。”僮仆道:“奶奶,只一位看得,那三位看不得,形容丑得狠哩。老妪道:“汝等不知,但形容丑陋,古怪清奇,必是天人下界。快先去报你爹爹知道。”那僮仆跑至经堂对员外道:“奶奶来了,要拜见东土老爷哩。”三藏听见,即起身下座。说不了,老妪已至堂前,举目见唐僧相貌轩昂,丰姿英伟。转面见行者三人模样非凡,虽知他是天人下界,却也有几分悚惧,朝上跪拜。三藏急急还礼道:“有劳菩萨错敬。”老妪问员外说道:“四位师父,怎不并坐?”八戒掬着嘴道:“我三个是徒弟。”噫!他这一声,就如深山虎啸,那妈妈一发害怕。


    汝等不知,但形容丑陋,古怪清奇,必是天人下界。这位员外夫人是位知数达理之人。在下回中,无端要谄害唐僧师徒,这些在下回中再做详细解释。帮助体会为什么说我们对物质感受不能用,一用就迷惑颠倒。老妪问员外说道:“四位师父,怎不并坐?”这一句是表达,万法所具有的识,智慧浅薄。员外在时,尚且能识得好歹;若员外不在时,必定生出祸害。他这一声,就如深山虎啸,那妈妈一发害怕。无情的生灭法的识是没有层次的,说到层次,超出了识的限量。就像科学仪器一样,只是一维的知识面。要人去分析,才会在人的心里建立不同的层面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境界是清净的,是没有造作的。就像我们的显示器一样,是一一对应的。给什么信号,显什么色彩。


    正说处,又见一个家僮来报道:“两个叔叔也来了。三藏急转身看时,原来是两个少年秀才。那秀才走上经堂,对长老倒身下拜,慌得三藏急便还礼。员外上前扯住道:“这是我两个小儿,唤名寇梁、寇栋,在书房里读书方回,来吃午饭,知老师下降,故来拜也。”三藏喜道:“贤哉!贤哉!正是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二秀才启上父亲道:“这老爷是那里来的?”员外笑道:“来路远哩,南赡部洲东土大唐皇帝钦差到灵山拜佛祖爷爷取经的。”秀才道:“我看《事林广记》上,盖天下只有四大部洲。我们这里叫做西牛贺洲,还有个东胜神洲。想南赡部洲至此,不知走了多少年代?”三藏笑道:“贫僧在路,耽阁的日子多,行的日子少。常遭毒魔狠怪,万苦千辛,甚亏我三个徒弟保护,共计一十四遍寒暑,方得至宝方。”秀才闻言,称奖不尽道:“真是神僧!真是神僧!”


    贤哉!贤哉!正是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注意,这里是贤哉,贤哉。其中意味很深。世间要福报,有二条路,一个是行善,一个是修身。修身以读经书为求解,有了解,还要修证,证得了才能成圣。只在读书位,只能达解位,因此只能称贤,不能称圣。古人说读书,是指读经书,学而优则仕。现在读这些思维逻辑的书,千万不可走仕途。这些书走的是贡高我慢的路子,做官必定为害一方。中国要振兴,必须要培养一批有德行的官员,这些官员必须用中华传统来培养。立足于孝廉二德,才能利益一方众生。唤名寇梁、寇栋,能读圣贤,堪称栋梁。想南赡部洲至此,不知走了多少年代?这一句话,也表明他们读书在求解的地位,求解即贤位。


    说未毕,又有个小的来请道:“斋筵已摆,请老爷进斋。”员外着妈妈与儿子转宅,他却陪四众进斋堂吃斋。那里铺设的齐整,但见:
    金漆桌案,黑漆交椅。前面是五色高果,俱巧匠新装成的时样。第二行五盘小菜,第三行五碟水果,第四行五大盘闲食。般般甜美,件件馨香。素汤米饭,蒸卷馒头,辣辣灶灶腾腾,尽皆可口,真足充肠。七八个僮仆往来奔奉,四五个庖丁不住手。


    斋筵已摆,请老爷进斋。行站坐卧都在与万法交流,交流有法喜,禅悦不时显现。员外着妈妈与儿子转宅,他却陪四众进斋堂吃斋。法喜是纯粹的,没有识用,不落后有。
    金漆桌案,黑漆交椅。交道的平台是性德,所在境界里世间,这就是世出世间的道理。前面是五色高果,俱巧匠新装成的时样。第二行五盘小菜,第三行五碟水果,第四行五大盘闲食。四行,代表四土;五色、五盘、五碟、五大盘,代表九品,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九品是一个平台,虽然断证不同,受用几乎是完全等同的。高果,代表凡圣同居,与圣等齐;小菜,代表方便有余;水果,代表实报庄严;闲食,代表常寂光。般般甜美,件件馨香。一切法皆是真实义,哪有不美妙的道理?素汤米饭,蒸卷馒头,辣辣灶灶腾腾,尽皆可口,真足充肠。相性、理事、因果,无不是样样美满。七八个僮仆往来奔奉,四五个庖丁不住手。七是缘,八是成,四是四智,五是须弥境。随缘得自在,犹如时刻受供养。


    你看那上汤的上汤,添饭的添饭,一往一来,真如流星赶月。这猪八戒一口一碗,就是风卷残云,师徒们尽受用了一顿。长老起身对员外谢了斋,就欲走路。那员外拦住道:“老师,放心住几日儿。常言道:‘起头容易,结梢难。’只等我做过了圆满,方敢送程。”三藏见他心诚意恳,没奈何住了。


    你看那上汤的上汤,添饭的添饭,一往一来,真如流星赶月。汤比喻道,比喻德。道德交感无穷尽,就是电磁感应一样,永远不中断。这猪八戒一口一碗,就是风卷残云,师徒们尽受用了一顿。八戒代表心得,道也有心得,德也能相应,因此都能受用。八戒能吃到尽兴,代表禅悦得到了彻底。常言道:“起头容易,结梢难。”这个与世间法恰好相反,世间法是万事开头难。这句话的原文是:“学佛不难,而难于发心;发心不难,而难于勇猛;勇猛不难,而难于持久。”学佛很容易退堕,众生习气重造成。常常是进一退九。因此真正能成就佛果的人非常罕见,结梢难


    早经过五七遍朝夕,那员外才请了本处应佛僧二十四员,办做圆满道场。众僧们写作有三四日,选定良辰,开启佛事,他那里与大唐的世情一般,却倒也:
    大扬幡,铺设金容;齐秉烛,烧香供养。擂鼓敲铙,吹笙捻管。云锣儿,横笛音清,也都是尺工字样。打一回,吹一荡,朗言齐语开经藏。先安土地,次请神将。发了文书,拜了佛像。谈一部《孔雀经》,句句消灾障;点一架药师灯,焰焰辉光亮。拜水忏,解冤愆;讽《华严》,除诽谤。三乘妙法甚精勤,一二沙门皆一样。


    早经过五七遍朝夕,那员外才请了本处应佛僧二十四员,办做圆满道场。五是境界,七是缘分,比喻经历种种境界因缘。二十四员,即二十四缘,为三八之数,比喻诸法生起的所有因缘,观察到细致入微,无所不察。(一)因缘。(二)所缘缘。(三)增上缘。(四)无间缘,无间为缘之意,如善法对无记法,无记法对不善法为无间之缘。(五)等无间缘。(六)俱生缘,法生起之际,与其俱生起而为缘。(七)相互缘,相互生起、支持而为缘。(八)所依缘,因依处及依止之相而为缘,例如色对依之转起之意界、意识界而言,彼为所依缘。(九)依止缘,作为强力原因之缘。此缘比所依缘更为强力。 (十)前生缘,于前而生起、作用之缘。(十一)后生缘,后生之心心所法对前生之身而言,为后生之缘。(十二)修习缘,令随后而来之物练达强力之缘。(十三)业缘,依心加行之业而为缘。(十四)异熟缘,如异熟之四无色蕴,相互为异熟之缘,(十五)食缘,依支持色、非色而为缘之段食等。(十六)根缘,因增上之作用而为缘。(十七)道缘,如八正道、十二支道对其相应法及等起色而言,彼为道之缘。(十八)静虑缘,为审虑之缘。(十九)相应缘,如四无色蕴相互为相应缘,所依、所缘为一,同时生灭、相应。(廿)不相应缘。(廿一)有缘。(廿二)非有缘。(廿三)去缘,如等无间去之心心所法对现起之心心所法为去缘。(廿四)不去缘,依不离去之状态而为缘之义。既然能观察无余,因此办做圆满道场。众僧们写作有三四日,选定良辰,开启佛事,三是时间,四是空间。他那里与大唐的世情一般,佛法在哪里都是一个原则,依真实。不一样是方便接引,都一样才是归入宗趣。法有高下,是先以欲勾牵;法无高下,是后令入佛智。
    大扬幡,铺设金容;齐秉烛,烧香供养。统摄万法,归入性德。万德齐彰,消归自性。擂鼓敲铙,吹笙捻管。生一切法,总是因缘而起,毕竟又还归缘起性空。云锣儿,横笛音清,也都是尺工字样。不论是什么音声,曲谱都是一样的。比喻不论是横吹竖打,总不过是性德流现。打一回,吹一荡,朗言齐语开经藏。打也好,吹也罢,都是开显经藏,都是证古佛所证,佛佛道同故,真理是只有一个。先安土地,次请神将。先定境界,再修方便。发了文书,拜了佛像。发了心愿,承佛加持。谈一部《孔雀经》,句句消灾障;点一架药师灯,焰焰辉光亮。孔雀经,比如缘起性空,则能消执着诸有的灾障;药师灯,比喻自性光明能灭诸暗病。拜水忏,解冤愆;讽《华严》,除诽谤。忏悔诸业,解除与众生的冤债;树立正觉,化解一切不实之词。三乘妙法甚精勤,一二沙门皆一样。佛法的妙德贵在精进不舍,所谓“勤修戒定慧,消灭贪嗔痴。”沙门都是称作勤修佛道,勤息烦恼。


    如此做了三昼夜,道场已毕。唐僧想着雷音,一心要去,又相辞谢。员外道:“老师辞别甚急,想是连日佛事冗忙,多致简慢,有见怪之意。”三藏道:“深扰尊府,不知何以为报,怎敢言怪!但只当时圣君送我出关,问几时可回,我就误答三年可回,不期在路耽阁,今已十四年矣!取经未知有无,及回又得十二三年,岂不违背圣旨?罪何可当!望老员外让贫僧前去,待取得经回,再造府久住些时,有何不可!”


    如此做了三昼夜,道场已毕。三时三德,三三之数。唐僧想着雷音,一心要去,又相辞谢。三德圆满,毕竟要成无上觉。我就误答三年可回,不期在路耽阁,今已十四年矣!慈悲心发露,必定要利益众生。


    八戒忍不住高叫道:“师父忒也不从人愿!不近人情!老员外大家巨富,许下这等斋僧之愿,今已圆满,又况留得至诚,须住年把,也不妨事,只管要去怎的?放了这等现成好斋不吃,却往人家化募!前头有你甚老爷、老娘家哩?”长老咄的喝了一声道:“你这夯货,只知要吃,更不管回向之因,正是那槽里吃食,胃里擦痒的畜生!汝等既要贪此嗔痴,明日等我自家去罢。”行者见师父变了脸,即揪住八戒,着头打一顿拳,骂道:“呆子不知好歹,惹得师父连我们都怪了!”沙僧笑道:“打得好!打得好!只这等不说话,还惹人嫌,且又插嘴!”那呆子气呼呼的立在旁边,再不敢言。员外见他师徒们生恼,只得满面陪笑道:“老师莫焦燥,今日且少宽容,待明日我办些旗鼓,请几个邻里亲戚,送你们起程。”


    你这夯货,只知要吃,更不管回向之因,修行要懂得回向,不能贪图自受用,更重要的是圆满的他受用。正是那槽里吃食,胃里擦痒的畜生!这是说猪,从来不懂得报恩。牛马吃草后,还懂得给主人卖力。汝等既要贪此嗔痴,明日等我自家去罢。贪嗔痴,是三毒烦恼。这里是用谐音,贪此撑吃。只这等不说话,还惹人嫌,且又插嘴!只为自己的修行人肯定是要惹人嫌的,这里是指外道的修行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福报,不懂得众生与自己是一体,佛法以度众生的能力为功德。佛与魔的区别在这里最容易辨别,魔是自私自利的,佛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魔用神通,为的是名闻利养。



    正讲处,那老妪又出来道:“老师父,既蒙到舍,不必苦辞。今到几日了?”三藏道:“已半月矣。”老妪道:“这半月算我员外的功德,老身也有些针线钱儿,也愿斋老师父半月。”说不了,寇栋兄弟又出来道:“四位老爷,家父斋僧二十余年,更不曾遇着好人,今幸圆满,四位下降,诚然是蓬屋生辉。学生年幼,不知因果,常闻得有云,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我家父家母各欲献芹者,正是各求得些因果,何必苦辞?就是愚兄弟,也省得有些束修钱儿,也只望供养老爷半月,方才送行。”三藏道:“令堂老菩萨盛情,已不敢领,怎么又承贤昆玉厚爱?决不敢领。今朝定要起身,万勿见罪,不然,久违钦限,罪不容诛矣。”那老妪与二子见他执一不住,便生起恼来道:“好意留他,他这等固执要去,要去便就去了罢!只管劳叨甚么!”母子遂抽身进去。



    家父斋僧二十余年,更不曾遇着好人,今幸圆满,四位下降,诚然是蓬屋生辉。这一句很重要!寇员外二十余年,斋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僧人,都不是好人?绝不是此意。这里是强调供养真正有道德的高僧难,供佛难。当今世界也是高位难遇,有名气的多,有道行的不多,万里难寻一个二个。幸好净土法门里出现了净空法师,给佛教挽回了很多颜面,让世人看到了什么是佛教的本来面目。久违钦限,罪不容诛矣。这些劝说对答都是强调修行人要有坚定的使命感,一切为了众生。


    八戒忍不住口,又对唐僧道:“师父,不要拿过了班儿。常言道:‘留得在,落得怪。’我们且住一个月儿,了了他母子的愿心也罢了,只管忙怎的?”唐僧又咄了一声喝道,那呆子就自家把嘴打了两下道:“啐!啐!啐!”说道:“莫多话!又做声了!”行者与沙僧欷欷的笑在一边。唐僧又怪行者道:“你笑甚么?”即捻诀要念紧箍儿咒,慌得个行者跪下道:“师父,我不曾笑,我不曾笑!千万莫念,莫念!”


    常言道:“留得在,落得怪。”这一句是讲修行上的大问题,人们常常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不怕慢,就怕站。《天华文化》举出另一个故事,蜘蛛和乌龟赛跑,这完全是二种心态了。也是讲修行中对待已证和未证的问题,即慧而用,还是慧而不用方可精进的选择。蜘蛛就是慧而用的代表,不仅用,而且就地安歇,不再进取了。八戒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找些借口推拖精进。现成的利益不用,学什么佛?很多人不学佛就是这个心态,因此佛说富贵障道。唐僧又怪行者道:“你笑甚么?”这样的大事全是发心的问题,悟空应该责无旁贷管束八戒的,让唐僧出来主持,悟空是有过失的。即捻诀要念紧箍儿咒,性德不容心有丝毫的过失。


    员外又见他师徒们渐生烦恼,再也不敢苦留,只叫:“老师不必吵闹,准于明早送行。”遂此出了经堂,吩咐书办,写了百十个简帖儿,邀请邻里亲戚,明早奉送唐朝老师西行;一壁厢又叫庖人安排饯行的筵宴;一壁厢又叫管办的做二十对彩旗,觅一班吹鼓手乐人,南来寺里请一班和尚,东岳观里请一班道士,限明日已时,各项俱要整齐。众执事领命去讫。


    写了百十个简帖儿,邀请邻里亲戚,明早奉送唐朝老师西行;这一回不再需要国王在文牒上印证了,但是还必须有圆满过关的证明。那就是与境界打成一片的功夫得到了证明,这就是邻里亲戚都要来相送,感应交道要修得圆满,百十个代表圆满之数。,是十如是,是百界。一壁厢又叫庖人安排饯行的筵宴;一壁厢又叫管办的做二十对彩旗,觅一班吹鼓手乐人,南来寺里请一班和尚,东岳观里请一班道士,各行各业,就理法来代表,和尚代表理,道士代表法。理是智慧,因此从南来寺里请。法从东方起,因此从东岳观里请。不论是理还是法,都是禅悦充满的,因此庖人要安排筵宴。圆满要具备圆满的真俗二谛,因此有二十对彩旗。修行就是弘扬大道,佛家称法布施,证明大道,就是演说给众生看,让众生喜闻乐见,因此有一班鼓手乐人


    不多时,天又晚了。吃了晚斋,各归寝处,正是那:
    几点归鸦过别村,楼头钟鼓远相闻。
    六街三市人烟静,万户千门灯火昏。
    月皎风清花弄影,银河惨淡映星辰。
    子规啼处更深矣,天籁无声大地钧。


    吃了晚斋,各归寝处,得了禅悦,论及归心之处,看看是否是究竟。
    几点归鸦过别村,楼头钟鼓远相闻。鸦,代表邪见,即无始劫来的种子;别村,代表不是本地风光,哪来哪去,消了业。钟鼓,比喻性德;相闻,即相应。妄尽还源。
    六街三市人烟静,万户千门灯火昏。六街三市,比喻六根三德。人烟,尘缘。万户千门,众生世界;灯火昏,意念淡薄。
    月皎风清花弄影,银河惨淡映星辰。月皎,性光皎洁,圆净常照。风清,起心动念清净了。花弄影,心念变现万法。银河,一切诸相;惨淡,寂静。映星辰,与性德相印。
    子规啼处更深矣,天籁无声大地钧。子,指小鸡,这里比喻心机。啼处,心机流现之处。更深矣,比喻修行证得了深心。天籁无声,一切万法都寂静了。大地钧,唯有性德出妙音。


    当时三四更天气,各管事的家僮,尽皆早起,买办各项物件。你看那办筵席的厨上慌忙,置彩旗的堂前吵闹,请僧道的两脚奔波,叫鼓乐的一声急纵,送简帖的东走西跑,备轿马的上呼下应。这半夜,直嚷至天明,将巳时前后,各项俱完,也只是有钱不过。


    这半夜,直嚷至天明,这一段描写各种事物的作用状态,交道如此,洋洋洒洒,活活泼泼,从未停息过。将巳时前后,各项俱完,正午是阳极,是事物显实的高峰,这里是详述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也只是有钱不过。这一句重要!这一切都只是道德的财富而已,关键是自己如何来享受。这些财富是众生本具的,只有觉悟的人才能享受到。


    却表唐僧师徒们早起,又有那一班人供奉。长老吩咐收拾行李,扣备马匹。呆子听说要走,又努嘴胖唇,唧唧哝哝,只得将衣钵收拾,找启高肩担子。沙僧刷鞄马匹,套起鞍辔伺候。行者将九环杖递在师父手里,他将通关文牒的引袋儿,挂在胸前,只是一齐要走。员外又都请至后面大厂厅内,那里面又铺设了筵宴,比斋堂中相待的更是不同。但见那:
    帘幕高挂,屏围四绕。正中间,挂一幅寿山福海之图;两壁厢,列四轴春夏秋冬之景。龙文鼎内香飘霭,鹊尾炉中瑞气生。看盘簇彩,宝妆花色色鲜明;排桌堆金,狮仙糖齐齐摆列。阶前鼓舞按宫商,堂上果肴铺锦绣。素汤素饭甚清奇,香酒香茶多美艳。虽然是百姓之家,却不亚王侯之宅。只听得一片欢声,真个也惊天动地。


    呆子听说要走,又努嘴胖唇,唧唧哝哝,不断地这样描写,无非是强调功夫还不是很纯熟,因此有后面回的故事。他将通关文牒的引袋儿,挂在胸前,这里把通关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员外又都请至后面大厂厅内,那里面又铺设了筵宴,比斋堂中相待的更是不同。表示境界又提升了,禅悦更殊胜。
    帘幕高挂,屏围四绕。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学修初级阶段不能有境界,无境界就是好境界。修到实证的阶段,境界多到不可思议。正中间,挂一幅寿山福海之图;两壁厢,列四轴春夏秋冬之景。正中间是性德,无量寿无量光,这是根本。学佛一定要明白阿弥陀佛。两壁厢,是利益大众的道场。龙文鼎内香飘霭,鹊尾炉中瑞气生。龙,性德;文鼎,无为义,真谛;,鹊桥;昔鸟,古见,比喻古佛之正见。尾炉,方便接引,比喻权说,俗谛。在境界里教化众生,真俗二谛都自在。看盘簇彩,宝妆花色色鲜明;排桌堆金,狮仙糖齐齐摆列。观赏境界,皆是众宝所成;智慧福德,更是享受不尽。阶前鼓舞按宫商,堂上果肴铺锦绣。这一句承接上一句,强调境界与智慧不二。境界也是性德,享受也是智慧。素汤素饭甚清奇,香酒香茶多美艳。既然是一,可称为素,道也清净,德也清净。但是清净正是神奇,清净才有妙用。虽然是百姓之家,却不亚王侯之宅。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性德不一又不异。只听得一片欢声,真个也惊天动地。唯受最上清净快乐,这个快乐不可思议,尽虚空遍法界都快乐。


    长老正与员外作礼。只见家僮来报:“客俱到了。”却是那请来的左邻、右舍、妻弟、姨兄、姐夫、妹丈,又有那些同道的斋公,念佛的善友,一齐都向长老礼拜。拜毕各各叙坐,只见堂下面鼓瑟吹笙,堂上边弦歌酒宴。这一席盛宴,八戒留心对沙僧道:“兄弟,放怀放量吃些儿。离了寇家,再没这好丰盛的东西了!”沙僧笑道:“二哥说那里话!常言道:‘珍馐百味,一饱便休。’只有私房路,那有私房肚!”八戒道:“你也忒不济!不济!我这一顿尽饱吃了,就是三日也急忙不饿。行者听见道:“呆子,莫胀破了肚子!如今要走路哩!”


    客俱到了。通达一切万法,方为透彻理体。离了寇家,再没这好丰盛的东西了!八戒的习性未断,修证的功夫还要精进。常言道:‘珍馐百味,一饱便休。只有私房路,那有私房肚!’这一句说得实在!一切法为我所用,绝非为我所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体会佛家讲的“随喜功德”。世人以为不是自己做的,不是自己拥有的,只能看着别人受益。其实不然,一念随喜,功德利益是一致的。一切众生共一个理体,分享一切作用。莫胀破了肚子!如今要走路哩!执着使人沉坠,妨碍解脱道的修证。


    说不了,日将中矣,长老在上举箸,念揭斋经。八戒慌了,拿过添饭来,一口一碗,又丢彀有五六碗,把那馒头、卷儿、饼子、烧果,没好没歹的,满满笼了两袖,才跟师父起身。长老谢了员外,又谢了众人,一同出门。你看那门外摆着彩旗宝盖,鼓手乐人。又见那两班僧道方来,员外笑道:“列位来迟,老师去急,不及奉斋,俟回来谢罢。”众等让叙道路,抬轿的抬轿,骑马的骑马,步行的步行,都让长老四众前行。只闻得鼓乐喧天,旗幡蔽日,人烟凑集,车马骈填,都来看寇员外迎送唐僧。这一场富贵,真赛过珠围翠绕,诚不亚锦帐藏春!那一班僧,打一套佛曲;那一班道,吹一道玄音,俱送出府城之外。行至十里长亭,又设着箪食壶浆,擎杯把盏,相饮而别。那员外犹不忍舍,噙着泪道:“老师取经回来,是必到舍再住几日,以了我寇洪之心。”三藏感之不尽,谢之无已道:“我若到灵山,得见佛祖,首表员外之大德。回时定踵门叩谢,叩谢!”说说话儿,不觉的又有二三里路,长老恳切拜辞,那员外又放声大哭而转。这正是:
    有愿斋僧归妙觉,无缘得见佛如来。


    这一场富贵,真赛过珠围翠绕,诚不亚锦帐藏春!天下最富贵的不是皇帝,而是修行证果之人。关键是皇帝是存在后有问题的,觉悟的人越活越自在。在利益众生的层面上,皇帝与修行人更是不能比。修行在济拔众生的慧命,这是永恒的根本。身命并不重要,失而复得。慧命不足,一身不如一身。慧命光大,一身更妙一身。所以,杀生的罪小,谤法的罪大。老师取经回来,是必到舍再住几日,以了我寇洪之心。法无性,只是僵尸一般,因此寇员外如此珍重唐僧师徒。就像人无灵魂,活着比死了还惨。让一个植物人活着,比让他自然死去更痛苦。佛法难闻,意趣深妙。员外供了九千九百九十六员僧,未能感受到性德的美妙。犹如人生一世,未能听闻佛法,纵然遍读天下经论,也是空过人生一场,不会有美妙法喜的体验。
    有愿斋僧归妙觉,无缘得见佛如来。这一句十分重要!《佛说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有开示:“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自己不觉悟,富贵都是浮云。万般事小,生死事大。虽然修行很难,但是只要起步,哪怕是龟速,也有达到终点的时候。


    且不说寇员外送至十里长亭,同众回家。却说他师徒四众,行有四五十里之地,天色将晚。长老道:“天晚了,何方借宿?”八戒挑着担,努着嘴道:“放了现成茶饭不吃,清凉瓦屋不住,却要走甚么路,象抢丧踵魂的!如今天晚,倘下起雨来,却如之何!”三藏骂道:“泼孽畜,又来报怨了!常言道:‘安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待我们有缘拜了佛祖,取得真经,那时回转大唐,奏过主公,将那御厨里饭,凭你吃上几年,胀死你这孽畜,教你做个饱鬼!”那呆子吓吓的暗笑,不敢复言。


    长老道:“天晚了,何方借宿?”离了开生灭法,在哪里安心?常言道:“安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有境界是很享受,但是并非是不生不灭的归宿。待我们有缘拜了佛祖,取得真经,那时回转大唐,证入不生灭的性德,生灭法的快乐,是享受不尽的。如果不放下生灭法,就不能全体证入常寂光净土,不能圆满成佛。位前等觉与位后等觉菩萨的差别就在这里,倒驾慈航还是圆满佛果。


    行者举目遥观,只见大路旁有几间房宇,急请师父道:“那里安歇,那里安歇。”长老至前,见是一座倒塌的牌坊,坊上有一旧扁,扁上有落颜色积尘的四个大字,乃华光行院。长老下了马道:“华光菩萨是火焰五光佛的徒弟,因剿除毒火鬼王,降了职,化做五显灵官,此间必有庙祝。”遂一齐进去,但见廊房俱倒,墙壁皆倾,更不见人之踪迹,只是些杂草丛菁。欲抽身而出,不期天上黑云盖顶,大雨淋漓。没奈何,却在那破房之下,拣遮得风雨处,将身躲避。密密寂寂,不敢高声,恐有妖邪知觉。坐的坐,站的站,苦捱了一夜未睡。咦!真个是:
    泰极还生否,乐处又逢悲。


    见是一座倒塌的牌坊,坊上有一旧扁,扁上有落颜色积尘的四个大字,乃华光行院。众生无始劫来,常寂光净土未能修复。华光菩萨是火焰五光佛的徒弟,因剿除毒火鬼王,降了职,化做五显灵官,此间必有庙祝。华光菩萨,指修证常寂光的菩萨,是一切佛的徒弟。火焰五光佛,代表一切佛。在五须弥中光大佛法的佛,一切诸佛都是这个标准。毒火鬼王,就是搞世间种种歪理邪说的思想。降了职,为什么会降职?因为不能剿除,要转化。思想不能断除,断除了,也就没有菩提了。烦恼即菩提。这一小段把问题说出来了,要转烦恼为菩提,转识成智,关键是清净观。化做五显灵官,把思想断掉了,就等于入断灭的无记定,这个定没有智慧觉照的功能。这里是讲修行的阶段,寂光妙德的开发方法不正确,则不能转识成智。唐僧师徒离开了寇员外,是不是也是这个问题呢?因此要插入这段故事来演化修行的深义。五显灵,只是会用显灵的觉,不会用常寂的觉,这样就不能成佛作祖了。因此华光行,是佛法的精髓。理解华光行,才能明白为什么说世智辩聪不是智慧。此间必有庙祝。虽然妙觉没有证得,但是妙觉是众生本有,是不生不灭的,在境界里必有迹象。但见廊房俱倒,墙壁皆倾,更不见人之踪迹,只是些杂草丛菁。修行不如法,就是这等场面,不能建立宫殿楼阁,微妙庄严。欲抽身而出,不期天上黑云盖顶,大雨淋漓。修行到了这个地步,都是自己找的,如何能出去,不如当下安心。
    泰极还生否,乐处又逢悲。这里是点题,修行有顺逆二种境界,顺境界不一定是好境界,因为在顺不愿出离,离不好,成为断灭空。心不住中道,必定遭遇魔障。



    毕竟不知天晓向前去还是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TOP

生动有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