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孙林: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藏区民间宗教信仰的研究

孙林: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藏区民间宗教信仰的研究

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藏区民间宗教信仰的研究


孙 林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对于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外及国内学者对于藏区民间宗教信仰的状况进行学术综述,并开列出主要的研究成果并予以相关的评析,为便于读者了解有关学术信息,本文还列举部分欧美大学的博士论文作为参考文献。

在现代宗教学和人类学研究中,民间宗教信仰多指那些非制度化的、且在普通民众中间公开或秘密流行的一类具有地方性和乡土性的宗教活动。虽然学术界目前对于民间宗教的学理界定还有争论,但从其表现形式看,民间宗教更主要是指一种大众性的宗教趣味和信仰取向,这是它与那些系统化、制度化的宗教有所不同的地方,二者间的关系在大多数社会中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彼此关联,互相影响。民间宗教与民众的生活态度及信仰取向密切相关,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对社会和个人生活发生作用。

关于藏族居住区的民间宗教信仰的研究,以目前现有的成果看,从宗教学、历史学、人类学以及宗教地理学等方面对于民间宗教的类型、历史、仪式、象征体系等等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都做了一些工作,显示民间宗教这部分已经得到一定的认识和重视,其中不少成果也达到较好的水准。

1、国外学术研究及其成果

如果比较国内和国外学者对于民间宗教的研究,国外藏学在这个领域比较早的就予以关注,并取得较多的成绩。在早期,如瓦德尔、图齐、石泰安、霍夫曼是比较早的研究西藏民间宗教的泰斗级人物。这几位学者对于西藏民间宗教从概念定义到历史源流都有涉及。

瓦德尔本人是一位对西藏有浓厚兴趣的英国绅士,早在19世纪末曾在锡金等地学习藏文,还曾随容赫鹏率领的侵略军进入过拉萨,后来又花费数年在藏人地区活动和考察。多年的观察使其撰写出一部著作《西藏的佛教或喇嘛教》,此书出版于1895年,长近500页,几乎对于西藏所有的宗教现象都做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在本书中,瓦德尔将他所见到的一切宗教现象都同佛教加以联系,尽管瓦德尔没有充分的对西藏民间宗教予以明确的定义和类型学的比较和分析,但其所描述的西藏宗教包括各类宗教仪式却有许多都属于民间宗教形式。

对西藏民间宗教在概念上首次加以科学和较为全面定义的当属意大利学者图齐,他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中国西藏进行学术考察,其早期的多篇论著比如1940年在印度出版的《西藏人前往斯瓦特山谷朝圣进香》是一份对于西藏民间宗教活动的调查报告,而在1949年以意大利文出版的《西藏画卷》为其研究西藏宗教的代表作,其中所涉及的对西藏宗教和民间宗教的神灵进行分析和讨论的部分甫一发表,即被评论为当时的具有建设性的“新论”,而其论断即使今天也可奉为“经典”。此书在1957年被译为英文版后,更对于国际藏学产生深远影响。图齐在1970年出版《西藏的宗教》是应德国有关方面邀请而撰写的一部精辟的学术著作,其出版时同德国的蒙古学专家海西希的《蒙古的宗教》合编为一册,题名《西藏和蒙古的宗教》,此书专门开辟专章“西藏的民间宗教”来对于西藏这种宗教现象予以概括性的描述。在他看来,西藏民间宗教从概念上说,是一个包括了雪域的所有生活方式和前佛教信仰的“斑驳世界的残存”,其表现了西藏人的生活方式的特点:“藏族人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是沉浸在一个多种奥义的社会中,它使一切表面现象都充满神圣性。邪恶神灵完成了其无限的显现,我们可以把这些显现分成大类和小类。西藏人可以自由地回击看不见的却是不可置疑地存在的天神,而且是以独特的方式和根据其个人的愿望进行的。寺院喇嘛很少反对把土著宗教习惯与金刚乘经文传入吐蕃的秘密感受结合起来的做法,这种结合虽是大胆的,但却巧妙地完成了。”

图齐认为,虽然很难为西藏民间宗教作一个定义甚至命名,但它在古代可能就是所谓的“人间宗教”“它包括了其极辽阔的文化和宗教领域”:“西藏民间宗教并不限于神话、仪轨或对待我们已经提到过的守护神的虔诚态度。它也是宇宙起源论和宇宙论传说、特定的集团和家族的世系传说、巫教和驱魔仪轨、民间的格言智慧(正如《大臣遗教》所理解的那样)的协调行为。总而言之,这是一种普遍的和世俗的遗产,它肯定从各方面受到了在吐蕃立足的各种宗教派别的影响,但它也与这些宗教体系共存下来了,同时也保留了其所包括的多样性和独特内容,甚至是矛盾。”

他还认为,西藏民间宗教不可能表现出一种一致的特征。它的特点因为地理、区域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表现,农业区的民间宗教和游牧民的民间宗教都会彼此有一定的区别,但总体上都属于藏民族信奉的一种宗教形式。

法国学者石泰安对于民间宗教也有长期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开始涉足藏学,通过研究西藏民间史诗《格萨尔王传》而起家,其后研究领域扩展到藏学的各个方面。他一生著述丰富,在其早期的著作《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研究》中,已经对于民间宗教有所涉及,而在1962年出版的《西藏的文明》中,设立专门的篇章讨论民间宗教,石泰安将西藏民间宗教称之为“无名宗教”传统或“人间宗教”。 在这个篇章中,他着重对于民间宗教的现象予以描述,分别从“人间宗教、歌曲和传说”、“誓词和墓葬”、“居住区”、“一年的节日”、“个人的地位”、“灵魂和生命”几个方面介绍了西藏民间宗教的活动和表现,但没有像图齐那样为这种宗教现象下定义。

他擅长文字学的考析,通过敦煌吐蕃文献的研究,就吐蕃时期的巫教做过阐述,同时对于古代藏文文献中的“人法”、“祖拉”或“祖”这类名词进行考析,并且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同法国学者麦克唐纳夫人有一场争论,主要涉及吐蕃时期的宗教“祖拉”的意义问题。麦克唐纳夫人在其大著《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中,认为祖或祖拉是吐蕃佛教之前的宗教名词,“它如同神仙教法,犹如天际一样辽阔。它包括一种全面的世界观和时空观。”其特点是“一种系统的和肯定是在佛教传入之前形成的宗教体系”,这也是被松赞干布于7世纪定为“王家宗教”的那个教法。 石泰安则著《论祖拉及吐蕃巫教》,予以反驳,主张祖拉更主要指一种政治手段、治国艺术、制度和道德准则中的智慧,在其他情况下,这一术语也指佛教经典、专门论著、汉地传说和其他教理。 这次争论还吸引了其他藏学家的参加,比如挪威的克瓦尔耐、法国的布隆多夫人、德国的施奈尔格洛夫等。这次争论实际引发人们对于西藏早期宗教尤其是佛教和苯教之外的宗教系统的研究兴趣,这种兴趣一直持续到今天。

H•霍夫曼是德国著名藏学家,他的《西藏的宗教》一书,1956年以德文版刊出,随后即被译文英文、日文等(见书末参考书目1961年英文版)。此书在第一章“古老苯教”以及第三章“莲花生和莲花遗教”、第七章“喇嘛教派的产生”等章节都对于民间宗教信仰有相关的探讨。霍夫曼在另一著作《西藏宗教手册》(1975)中,也涉及西藏民间宗教信仰的讨论,但他主张西藏民间信仰在早期与“古老苯教”(这个概念与他另一个所谓的“新的系统化苯教”是彼此相对立的词汇)有密切关系,后来则变成与佛教密切相关的本地化的形式。不过,在本书中他对民间宗教并没有专门的分类研究。在1967年霍夫曼又撰写了《西藏宗教及其萨满主义的象征》,对于西藏佛教和苯教中存在的萨满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指出西藏民间着重于对宇宙三界神灵和地方守护神的信仰。其对于西藏的降神者也有讨论,但重点集中在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官方神巫如乃琼、噶玛夏、拉莫等。此外他还比较看重佛教和苯教之间的斗争及其互相吸收的问题,认为佛教的萨满教特征系由苯教而来。

除了这几位藏学家外,在上个世纪前80年(1900-1980年),西方学者中还有一些人涉及对于西藏民间宗教的研究,这些学者及其代表著作主要有:
大卫-尼尔,《西藏的神秘主义和巫师》(巴黎,1929年法文版,伦敦1931年英文版)。这部书主要研究格萨尔说唱艺人,但同时涉及对密教的神秘主义还有西藏官方和民间通灵人、降神者的观察和研究,并对西藏的占卜术予以一定的介绍。
大卫•麦克唐纳,《西藏人的风俗习惯》(巴黎,Payot出版社,1930年)。此书是作者到西藏观察所得,对于民间宗教习俗的描述较为准确细致。
邓肯,《西藏的庆祝丰收戏剧》(香港,1955年出版);《再论西藏的庆祝丰收戏剧》(伦敦,1967年出版)。邓肯的这两部著作虽然侧重在戏剧方面,但实际也对西藏民间的各类仪式如开耕节、望果节、吉达吉姆歌舞等予以研究,并重视西藏民间戏剧同宗教之间的关系。
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西藏的神灵与鬼怪:西藏护法神的肖像学和仪式》(穆顿,1956年第一版;Graz,1975年英文版第2版)。本书最先于1956年出版,随后被译成多种文字,是国际藏学界公认的有关西藏宗教的重要著作,其涉及的护法神多数都属于原先民间宗教崇拜的神灵,不过内贝斯基并没有对西藏民间宗教进行分类研究,而主要按照西藏佛教和民间关于护法神的一般神灵的划分体系进行表述,他比较强调西藏两大宗教即苯教和佛教中的萨满教遗存,在他的观念中,似乎没有民间宗教这个概念。
施奈尔格洛夫和理查德森,《西藏文化史》(伦敦:威德菲尔德和尼克尔森出版公司,1968年出版)。此书有关西藏宗教部分讨论了民间宗教的仪式以及习俗。
安妮-玛丽•布隆多,《西藏宗教》(巴黎,1976年法文版)。布隆多擅长对于苯教文献和伏藏文献的分析和研究,此文在西藏苯教、民间宗教方面亦有全面的描述。
斯蒂芬•柏耶,《度母的祭礼:西藏的魔法和仪式》(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本书是在原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一部比较系统的讨论西藏寺院以及民间对于观音尤其是观音化身的各种度母信仰和崇拜的著作,书中大量翻译了有关度母的仪轨文献,并加上作者一些田野调查。不过作者将一些并非属于度母的仪式比如祭拜拉则仪式也列入度母仪式范围内,不知作者依据为何。

近30年以来,西方学者对于西藏民间宗教的研究开始注重将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手段,产生一批富有创见性的成果:
斯坦•R•穆弗尔德《喜马拉雅的对话:尼泊尔的西藏喇嘛和古绒萨满》(威斯康星,1989年出版)。此书最先是一份博士论文,后公开出版。作者根据对于旅居尼泊尔的藏人居住区的田野调查,描述和分析了喇嘛教寺院与在尼泊尔为藏人同样信奉的民间巫师之间的冲突,是有关文化、宗教变迁和适应的比较有分量的著作。

杰夫瑞•萨缪尔,《文明的萨满:佛教在西藏社会》(华盛顿,1993年出版);《西藏密宗和民间宗教》(新德里,1994年出版)。萨缪尔的这两部著作,前一部是其专著,后一部属于其主编的论文集,其中收录了萨缪尔及其他学者涉及民间宗教的论文。《文明的萨满》是国际藏学界在90年代前期出现的一部较有水准的著作,萨缪尔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一个概念:萨满佛教,用以指代那种民间化的藏传佛教取向,他强调藏传佛教本身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寺院进行密宗修行的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的较高级的僧人,他们经常面壁隐修,与世隔绝,力求通过密宗修行而获得对佛教最终的证悟;第二个层次是普通的神职人员,作为一般寺院的僧人,普通神职人员在寺院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虽然他们也在努力用个人的行为来作为世俗的表率,但总体上不过是把落发为僧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第三个层次是那些乡村的使用萨满技术的民间巫师式的喇嘛或昂巴,他们与世俗生活最为贴近,以自己所长来为民众的最为实际的生活需要提供宗教服务。在《西藏密宗和民间宗教》中收录的《岭国的格萨尔:萨满力量和民间宗教》这篇论文中,萨缪尔提出将“萨满力量”作为一种宗教权威,其在史诗中的通过格萨尔得以表现,进而认为西藏史诗是民间宗教的一种体现或形式,格萨尔身上,集中了人们对于古代政治权威的回忆,同时还糅合了萨满力量、莲花生的象征属性以及喇嘛的能力和事业,并且还被赋予战神的特征。

唐纳德•洛佩兹爵士主编的《实践中的西藏宗教》,这本书是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系列丛书:“普林斯顿宗教读物”之第4卷,1997年出版。作为一部带有教学性质的著作,本书仍然具有学术价值,因为本书主编洛佩兹爵士基本约集了美国和欧洲最好的藏学家来为本书撰写相关的主题,全书按照论文主题分为“Accounts of Time and Place”“Remarkable Lives”, “ Rites and Techniques”,“Prayers and Sermons”,“ Dealing with Death and Other Demons”等几个部分,对于西藏文化中与宗教有关的各个方面都有研究和探讨,其中有些论文选题新颖,比如由大卫•杰曼诺撰写的《食物、衣饰、梦幻和羯摩倾向》,就对于宗教仪式中的相关物品进行分析,论题新颖。同时,许多论文都涉及介绍和讨论民间宗教信仰的现象,比如卡博斯坦撰写的《金山的旅行》、本托撰写的《马背上的祭献仪式》、洛佩兹撰写的《用佛经驱逐妖魔》、克朗和克尊桑波活佛撰写的《防雹仪式》等等都属于这方面较为精彩的文字。本书还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为给学生提供入门帮助的读物,其每个介绍文章都附有该专题的进一步阅读的著作目录和相关的藏文文献的介绍和翻译。

桑木旦•卡尔梅,《箭与纺锤:西藏的历史、神话、仪式和信仰研究》(加德满都,1998年英文版)。卡尔梅博士是法国著名的藏族学者,是国际藏学界研究苯教的权威。近些年,卡尔梅也出了一些有关西藏民间宗教的成果。这本书其实是卡尔梅历年研究报告和论文成果的一个英文合集,其中有几篇文章属于对西藏民间宗教的专门研究,比较有代表性,比如《家庭空间的组织结构》、《灵魂和绿松石:召唤灵魂的仪式》、《人与公牛:奉献替身“侣”的仪式》、《地方神和刺柏树:基于净化的仪式》、《风马及其对人的助益》、《山神及其民族认同》、《山神祭仪及其政治意义》、《杰荣的穆垛山仪式》等。卡尔梅长于运用各种文献材料对于宗教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这部著作收录的论文都带有这方面的特点,这使其对于西藏民间宗教仪式的讨论十分具有说服力。

梅尔温•戈德斯坦与卡博斯坦,《佛教在西藏当代:宗教复兴和文化认同》(伯克来,1998年英文版)。这是一部合作项目成果,其主要围绕西藏当代佛教在民间的支持下如何重新兴起并且恢复古老的传统,同时又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发生怎样的变革等问题进行研究,其有关西藏民间重新开掘伏藏、复兴传统仪式以及朝圣等现象都有观察和研究。其主题虽然围绕当代佛教,其实也涉及到当代民间宗教的表现情况。

卡尔梅和日本学者Yasuhiko Nagano主编的《苯教研究的新地平线》(德里,2004年英文版),这是卡尔梅等主编的“苯教研究系列丛书”之第二卷,为当代研究苯教的重要论文合集,全书分“导言”、“佛教和苯教的关系”、“大圆满的经典”、“神话和仪式”、“僧众和世俗团体”、“更为宽泛领域内的苯教”等几个部分,每部分均收录了世界各国有关苯教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神话与仪式”部分收录的一些论文都涉及到民间宗教问题,比如C.Ramble撰写的《苯教仪式的长期境况:堆杰地方鲁扎寺的游戏竞技、民间仪式及经济结构》、M.Schrempf撰写的《胜利幢,社会威望与宗教认同:仪式的布施及安多夏阔地方苯教寺院的复兴》、H.Ishi撰写的《苯教徒、佛教徒以及印度教徒有关生命循环仪式的比较研究》、卡尔梅撰写的《对于两个地区的地域神仪式及其宇宙学方面的比较研究》等,在他们看来,苯教本身就与民间宗教存在密切关系,所以研究苯教,如果避开民间宗教不谈,则无疑会有缺漏处。

约翰•文森特•贝雷扎是近年美国比较富有活力的藏学家和探险家,他近期的著作《灵媒:上部西藏的圣山及其同苯教文献传统的关系》,于2005年出版(莱顿和波士顿),其以细密的田野调查结合苯教文献,系统阐释了西藏民间宗教中的降神者和通灵人的宗教背景及其文化意义。从他的研究看,他的15个调查对象,有的在印度、尼泊尔居住,有的在藏北,较为分散,降神方式有的仍然保持传统的规范,而有的(主要是旅居国外的神巫)则发生变异,产生文化适应和变迁问题。贝雷扎从古代文献以及苯教文献中搜寻降神者的文化背景及其历史脉络,以求发现是否存在一个降神者世系的演变及这种文化表现的历史线索,其方法颇似国内学者提倡的历史学和民族学的结合。这部著作应当是目前研究西藏民间巫师的代表作。

博士论文
西方各大学和研究机构招收的藏学方面的博士,在学科训练上自有一套办法,其研究方向灵活,早期的一些博士论文如施奈尔格洛夫的《喜马拉雅的佛教徒:藏族宗教的特性和起源问题研究》(牛津大学,1957年)、石泰安的《西藏史诗和说唱艺人研究》(1959年)、安妮-玛丽•布隆多的《喜马拉雅山朝圣》(巴黎大学,1960年),还有前面提到的斯蒂芬•柏耶的《度母的祭礼:西藏的魔法和仪式》(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1969年完成),这些博士论文均同民间宗教有关。此外,瑞典的佩-阿尼•伯格雷是一位长期对藏族的民间宗教神巫进行研究的学者,他的主要论著如:《尼泊尔一些藏族灵媒的初步评论》(1976年)、《西藏萨满教问题》、(1978年)、《塔果山和丹扎湖:一个西藏宗教地理学的报告》(1979年);《精灵附体的理论与实践:尼泊尔藏人的代言神巫的降神仪式》(1982年)等均为这方面的精工细作,在1983年,他完成博士论文:《降神:藏人和夏尔巴人的精灵附体仪式》(斯德格尔摩大学),此文对于尼泊尔的西藏居住区以及尼泊尔的具有藏族文化背景的夏尔巴人同样的信仰进行比较研究,其田野调查做的比较细致,从1970年到1981年,11年共跟踪采访11位神巫,对其降神仪式进行多次的观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除了这部著作外,他还有《西藏灵媒:变化和继承,重访尼泊尔的观察》(1992年)、《代言神巫与〈格萨尔〉史诗》(1993年)。在他之后,斯德格尔摩大学比较宗教学系还有几篇研究代言神巫的博士论文,比如索菲亚•黛伊的《化身精魂:拉达克和印度北部的乡村神谕者和附体仪式》、巴威尔•沃尔夫的有关拉达克灵媒的博士论文等。从学术方向看,瑞典的斯德格尔摩大学实际在近30年内逐渐在研究代言神巫方面培养了一批人才,取得不俗的成就。牛津大学在近些年也有一些研究西藏民间宗教的成果,比如K. Cech ,其1987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藏族苯教徒的社会和宗教认同:以喜马拉雅西北藏族居住地为例》就特别探讨了苯教以及民间信仰对于藏族社会群体的作用。

不过,上个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西方学者的学术兴趣总体上比较集中在西藏两大系统宗教的义理和文献研究上,相关的民间宗教的研究有所淡弱,博士论文也相对略少。但自从90年代起,与民间宗教相关的研究又引起重视,下面我简单开列出美国和加拿大大学这方面的一些博士论文:
1、拉尔斯•托尔斯•瑞德塞瑟:《旅行和超越:喇嘛教在喜马拉雅山诸王国之扩展》,密歇根大学人类学专业,1993年完成。
2、伊丽莎白•安•戈德布莱提:《由藏族仪式莲花生法事所观察到的金刚乘佛教》,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宗教学专业,1993年完成。
3、罗伯特•瓦瑞•克拉科:《魔罗(死神):印度和西藏佛教中的精神病历学和邪恶观》,弗吉尼亚大学宗教学专业, 1994完成。
4、罗宾•布鲁克斯•科恩曼:《“林格萨尔王传”佛教版本的比较研究》,普林斯顿大学文学专业, 1995年完成。
5、南希•斯道瑞•卡特勒:《冈底斯山:早期印度和西藏传统中神圣之源》,加利福尼亚整体研究学院宗教学专业, 1996年完成。
6、杰西内•安德森:《时轮金刚:文本和仪式之透视》,哈佛大学宗教学专业, 1997年完成。
7、彼德•凯文•莫兰:《观察佛教:尼泊尔加德满都地区的西方旅行者、西藏流亡者和佛教文化》,华盛顿大学宗教学专业,1998年完成。
8、夏恩•李•威尔逊:《死亡之镜:关于死亡的多文化信仰、想象和仪式以及对活者的影响》,太平洋研究生学院心理学专业,1999年完成。
9、埃娃•路易斯•穆兰:《藏传佛教,美国人的兴趣:对纽约藏传佛教移民社区内世俗和寺院关系之影响》,坦普尔大学宗教学专业, 1999年完成。
10、查莱奈•伊丽莎白•玛可莱:《神圣之具体化:中国西藏的性别与寺院复兴》,密歇根大学人类学专业, 1999年完成。
11、噶玛勒喜•措姆:《进入死亡之主阎王的鬼门关:中国和西藏的死亡与认同》,夏威夷大学宗教学专业, 2000年完成。
12、布让•嘉热•库瓦斯,《岗波塔尔山的伏藏:噶玛林巴的息怒启示历史和〈西藏生死之书〉的诞生》,弗吉尼亚大学宗教学专业, 2000年完成。
13、阿布都尔•哈米德•莎达尔•阿夫卡米:《佛陀的神秘花园:藏人想象中的终极时间和隐藏之地》,哈佛大学宗教学专业, 2001年完成。
14、吉拉•苏美吉:《奇异之梦、欺骗之梦,西藏文化中佛教同萨满教之间的张力及分解力》,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宗教学专业, 2003年完成。
15、里克•大卫•莫藤森:《西藏、云南东北、亚洲内陆和极地区域的乌鸦占卜:一个民俗学和宗教学的比较研究》,哈佛大学人类学专业, 2003年完成。
16、凯瑟琳•安妮•保罗:《风之语:喜马拉雅风马旗的研究(以尼泊尔、西藏、不丹、拉达克为例)》,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文化人类学专业,2003年完成。

重要论文和研究报告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于西藏宗教包括民间宗教的讨论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藏学著述,宗教学方面的研究始终占据前列,数量庞大。这里仅列出笔者近些年搜集到和阅读过的论文及研究报告:
劳费尔:《吐蕃的鸟占卜》(载《通报》1914年第15卷)。此文是在对于敦煌吐蕃文献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丹珠尔》有关鸟占卜的文献进行的比较研究,是早期分析民间信仰的重要论文。
巴考:《闪电的预兆含义》(载《亚细亚学报》1913年,第3-4期)。此文也是对于吐蕃敦煌文献中有关闪电预兆的分析,根据原文,作者作出一种表格,便于人们研究。
菲迪南•莱辛:《召唤灵魂:喇嘛教的仪式》(载《闪米特和东方学研究》,1951年XI卷号)。此文是较早的一篇系统研究藏传佛教的招魂仪式的论文,其中对于西藏佛教和民间信仰关系有较好的讨论。
罗那-塔斯,《吉祥天女画像中的鹘子和占卜用的鹘子》(载《匈牙利东方学报》,布达佩斯,1956年第六卷第1、2期)。此文对于西藏的鹘子占卜以及相关文献做了初步的分析。
图芮•卫理耶,《若朗:西藏的起尸鬼》(载《宗教史》,第4卷,1964年夏季号),该文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篇全面探讨和分析民间故事和文献资料记载的西藏民间有关起尸鬼的迷信和禁忌的论文。
胡美尔:《九方图:西藏人的魔方》(载《东方与西方》,1969年第19卷第1-2期)。此文对于西藏的“九宫占”以及“斯巴阔罗”的象征意义予以研究,并同印度的相关占卜做了比较分析。
卢梭•克科兰德:《山之神灵:西藏前佛教时期的神话和国家》(载《宗教史》[文集],芝加哥大学1982年出版)。此文对于吐蕃天降神话以及早期赞普的身世作了历史宗教学的考察。
劳伦斯•爱普斯坦《“代洛”的历史和心理学研究》(载《西藏杂志》,1982年,卷7第4期)。此文对于西藏民间宗教中的“代洛”,即民间流传的“自地狱返回者”或叫“还阳者”的信仰及其相关传记“代洛囊达”文本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且是西方学者中研究代洛的较好的一篇论文,其还将西藏“还阳者”故事同世界其他民族的类似故事作了比较研究。
恩斯特•吉布森,《战神再考》(载《西藏社会》杂志,1985年第五卷)。此文对于西藏民间信仰的战神,从个人战神、村落战神以及西藏大战神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同古代祖先崇拜的关联性。

2、国内学术研究及其成果
同国外相比,国内藏学界其实对于藏族以及西藏的民间宗教研究在时间上起步并不太晚,大致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学者进行相关调查,比如庄学本、马长寿、李安宅、黄明信、于式玉等。他们公布的一些调查报告在学术水准上也并不低,比如庄学本在1934年到四川西北、青海南部以及西康北部的藏族和羌族地区进行调查,后出版了《羌戎考察记》(1937年),马长寿在1936年在川西藏、羌、彝族地区进行调查,著《钵教源流》,讨论了藏族的苯教和民间宗教信仰。李安宅1938年携夫人于式玉一起到甘肃拉卜楞一带藏区进行调查,完成系列的研究报告,如《喇嘛教中之宁玛派》(载《亚洲皇家学会会刊》,1948年)等。之后黄明信等也在30年代末到拉卜楞参加考察,对于藏族的宗教信仰进行研究。 由于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正面临抗战时期,所以这个阶段的国内学者的调查主要集中在西藏周边的藏区,鲜有到西藏进行学术考察者。不过,这个时期也有学者通过文献资料而对西藏宗教进行研究。限于当时的条件,这类宗教研究还主要放在藏传佛教方面,只有少量涉及民间宗教的论文或报告。

在上个世纪前半期,李安宅在藏族民间宗教方面的研究算是较为突出者,他先后发表不少研究论文和考察报告,并撰写关于藏族宗教信仰的全面研究著作,这就是《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此书在作者生前未曾刊布,直到80年代方得以出版。 这部著作对于藏族宗教观察广泛而全面,其中涉及到民间宗教信仰,是为难得的第一手调查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藏学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对于藏族宗教的研究也有新的特色。不过,由于反右斗争和文革的影响,有近20年的时间,宗教学研究处于低谷。80年代以后,对于宗教的研究步入正轨,一些学者也逐渐关注少数民族以及藏族的民间宗教问题。不过,同国外学者相比,国内学者的研究较为浅显,且尚未形成团队或同类研究的不间断的学术接续局面。同时,国内学者对西藏民间宗教从概念和定义上还没有展开集中的讨论,有的认为西藏民间宗教属于萨满教,有的称为原始宗教,有的则认为其隶属于苯教和佛教。

具体而言,近30年来,国内学者涉及西藏民间宗教的论著相比国外虽不够多,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代表性的有(按照出版年代顺序):
王尧、陈践:《吐蕃时期占卜研究:敦煌藏文写卷译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此书是王尧和陈践二位先生多年对于吐蕃占卜文献的解读、翻译和研究成果的汇集,主要涉及吐蕃的乌鸦占卜、鹘子占卜、金钱占卜等文献。为后学者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谢继胜:《藏族萨满教的三界宇宙结构与灵魂观念的发展》(载《中国藏学》,1988年第4期);《藏族的占卜及其演变》(载《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第3期)。谢继胜是国内较早进行西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的学者,主张民间宗教在性质上属于萨满教,其早期几篇论文均有不俗的见解,比如对于吐蕃赞普同赞神的关系的论证就颇有创见。
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及与周围民族的关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此书的第二版以《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为题名,由北京商务印书馆于2006年出版)。在本书中,作者于第九章“本教”专门讨论藏族原生土著宗教信仰问题。在这部分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资料,尤其书中有关作者的田野观察部分最有价值,其对于“阿年”(防雹喇嘛)和藏北牧区的“白达”、“拉巴”巫师的资料仍然是至今国内较为细致准确的调查材料,而有关“代洛”(作者在书中未开俱藏语称谓,仅称为还阳僧人)的介绍也是国内最早的。
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此书对于藏族宗教的神灵尤其是早期原始宗教神灵、苯教神灵等均有系统的介绍和讨论。
格勒、刘一民、张建世、安才旦等的《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区社会历史调查》(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此书中专门开出关于民间宗教和神学宗教信仰的篇章,可见作者对于西藏宗教界定的比较到位,相比当时国内不少学者还将西藏民间宗教视为“原始宗教”或“原始苯教”,其眼光不俗。
谢热的《藏族部落的宗教信仰》(载陈庆英主编:《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较全面的讨论了部落宗教信仰。
谢继胜:《风马考:西藏民间宗教、仪轨和神话》(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版)。此书是作者将早期涉及西藏民间宗教的论文(总计6篇)加以重新整编,添加新的资料和文献编辑而成,其中有关战神的三篇论文(包括山神)以及风马的起源及其文化源流均有较为深入的讨论。
才让:《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此书较好并且较为全面的对于藏传佛教对于民间、民俗的影响做了总结,比较难得的是,作者还特别注重藏传佛教高僧对于民间信仰的改造问题,开列并介绍了比较有价值的藏文仪轨书和宗教文献,尤其是藏区普遍流传的各类煨桑仪轨书的蓝本、由郭吉丹赤坚撰写的《献供焚香祭》,作者予以全面的翻译和介绍,给读者提供了客观的第一手材料,这种研究方式不期然的已经与国际学术研究方法接轨。
周锡银、望潮的《藏族原始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此书是两位作者多年在川西一带藏区进行民间宗教调查所得,全书分七章,提供大量的田野资料,对于藏族民间信仰也有比较全面的讨论。同时,作者在“绪论”中还匡正了当时国内学术界将苯教视为“原始宗教”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不过,作者将藏区民间宗教以“原始宗教”来界定,则仍有商榷的余地。
薛艺兵:《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学的比较研究》(宗教学博士文库丛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出版)。此书着重从民间宗教祭祀仪式来进行分析,作者对于青海同仁藏区民间宗教活动“六月会”进行考察,其田野作业较为系统,可作为我们研究西藏民间宗教的参照。
林继富:《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此书主要从民俗学的角度来探讨西藏民间宗教的问题,着重在民间信仰的神灵体系的分类及研究方面,同时,该书对于西藏民间的一些宗教仪式也做了很好的表述。不过,本书有一点小缺憾,就是对西藏民间信仰进行源流上的考析尚显不够,一些引用资料和调查材料的出处、来源出处的注释不够完整。
重要论文和研究报告(按照年代顺序):
浦文成:《多加乡的民间宗教活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为作者在青海进行的田野调查研究报告,对于当地民间宗教予以较全面的表述。
东主才让:《宁玛派的密咒师》(《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此文对于宁玛派密咒师昂巴的宗教职能、社会作用等都有阐述。
陈玮:《试论藏族的“鄂博”祭祀文化》(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从一般意义上阐述了藏族的拉则信仰。
沈阳:《定日的民间信仰与习俗》(刊于《西藏民俗》1996年第2期)。此文为作者的实地调查,对于西藏农区的民间信仰和相关风俗作了一定的表述。
郑堆著、央宗译:《江孜班村的民间信仰》(发表于《中国西藏》1997年第1期)。此文原文题为《论西藏民间祭祀及其内涵》,发表在《中国藏学》藏文版1996年第4期,汉文译文属于摘译。作者曾在西藏江孜一带长期从事宗教调查,对于班村的民间信仰作了较为准确、全面的研究,将田野考察和藏汉文献的引证有机结合,提出一些很有意义的见解。
陈景源、庞涛、满都尔图:《青海同仁地区民间宗教考察报告》(《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此文是作者同法国有关方面进行一个合作项目的调查报告,在对于青海藏区民间宗教做了细致而周全的观察基础上写成,报告比较全面的对于该地区的民间宗教活动予以客观的记录,是为这方面调查报告的一个精彩的范例。
桑杰端智:《浅谈西藏的招魂仪式》(《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此文属于国内较早的介绍藏族招魂仪式的论文。着重于藏族为死者招魂的仪式和为生者招魂的仪式,可惜篇幅过短,不够详尽。
浦文成:《宁玛派的民间信仰》(《中国藏学》,2001年第3期)。此文对于宁玛派的昂巴的宗教行为做了较好的表述。
杨冬燕:《(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现状调查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此文是一篇比较好的田野调查报告,对于四川白马藏族的民间宗教以及相关民俗均有细致周到的描述。
张宗显:《西藏克西村的青稞生产习俗》(载《中国西藏》,2003年第6期)。此文结合作者的实地考察,对于西藏农区的青稞生产中所表现出的民间宗教现象予以较好的表述。
华瑞•东智的《祭祀神山话插箭》(载《中国西藏》2005年第6期)。此文虽然属于一般介绍文字,但其中涉及作者亲自实地考察拉则的建筑实况,配有精彩的图片,对建造拉则的规则、仪式也解说的较全面。
扎洛:《西藏农村的宗教权威及其公共服务——对西藏农区五村的案例分析》(载《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此文着重探讨西藏农村具有较高宗教修养的昂巴、还俗喇嘛、防雹喇嘛等在乡村的社会影响力问题。
王川:《试论近代昌都地区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1840-1949年》(载《西藏研究》2005年第3期);《近代拉萨地区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这两篇论文是作者近期申请并正在进行的《中国藏区民间宗教信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对于藏区中曾经存在或至今仍有遗存的汉族民间宗教信仰进行研究。引证资料翔实而全面,对于了解清代以来的藏地汉人民间信仰对西藏的影响予以较全面的表述。
周拉:《藏族神山崇拜及其文化功能分析》(载牟宗鉴、刘宝明主编:《宗教与民族》第四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此文从一般意义上表述了藏族神山崇拜的民俗和宗教内涵。

其他有关论著(以出版时间为序):
廖东凡:《雪域西藏风情录》,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再版,1998年)。廖东凡这本书是作者在西藏20多年采访调查的积累,其中有不少关于民间宗教信仰的调查笔录,可作为宗教学和人类学的参考资料。
周炜:《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海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生长神灵的山水》(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这两本书基本是在各种资料汇编的基础上对西藏民间风俗和信仰状况作了总体的描述。
马丽华的走过西藏作品系列:《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藏北游历》、《藏东红山脉》,曾多次出版,其中前三部结集为《走过西藏》,由作家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此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版本和2006年台湾西游记出版社出版的繁体字版本较好)。马丽华的上述几部著作,是作者在西藏生活几十年对藏族文化的观察和积累,对于西藏民间宗教信仰不乏客观细致的记叙,可作为宗教学和人类学的参考资料。
刘志群:《西藏祭祀艺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主要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探讨西藏民间信仰的一些仪式。缺点是材料来源未注明。
李路阳:《追寻生命的灯——与九十九位藏民的心灵对话》(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作者受过民俗学的专业训练,本书是其在西藏录制宗教和民间习俗的电视节目笔记、访谈等资料的荟萃。

博士论文

除了上述已经出版的薛艺兵的博士论文外,国内涉及西藏民间宗教的博士论文不多,从宗教学角度研究的几乎没有。现将一些相关论文开列如下:
诺布旺丹:《伏藏史诗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专业,2001年完成。此文运用不少藏文资料,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冯双白:《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舞蹈生态学方向,2003年完成。此文在对于青海藏区的汉、藏、土族寺院尤其是民间祭礼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完成,虽然属于舞蹈学论文,但对于民间宗教祭祀过程有一定的描述,论文中使用了不少对参加仪式当事人的采访录音笔录材料,较有价值。
李政奂(韩国):《藏人的灵魂观与活佛转世》,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藏学专业,藏族文化方向,2005年完成。此文对于藏人的灵魂观表述尚可,但使用新材料较少。

3. 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总体比较
应当说,国外和国内学者在对于藏族和西藏民间宗教的研究都有不少成果,国内有关藏族民间宗教的学术成果相比国外,应当说二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也各有特点。

共同的地方:第一,国外和国内学者都比较注重将田野调查和文献材料结合来进行研究,第二,都注意将藏区的民间宗教放在一个较大的文化背景中去加以考察。

不同的地方:国外学者的研究选题灵活,思路开阔,并且其有关藏族民间宗教的研究立足于较为雄厚的藏学基础研究上(即藏文文献的翻译、分析和阐释,欧美各国藏学界在这方面基本都互相容纳,形成整体的团队),这样,西方学者的研究常常能取得一定的创新性。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有的在选题上也不乏新意,但由于整体上我们的基础研究这块还比较薄弱,所以一般课题就很难深入进行。国内学术的长处是我们具有地理的优势,可以很容易的进行田野调查,并同本地人民打成一片。

国外研究的特色。应当承认,国外学者在西藏民间宗教的研究上起步早,持续时间长,产生的相对成果要比国内而多,并且研究领域较为深入和专业,撰写的学术报告、论文和著作绝大多数均严守学术规范,因而他们的研究,低水平的重复现象很少。再就是国外学者都非常注重对于基本功的训练,许多藏学研究者不但懂一两门或多门外语,而且多数都懂藏语文,能直接引用藏文文献,这样国外藏学在对于藏文文献和资料的把握上也比较强。此外,许多学者非常注重将田野调查和文献相结合,这使其研究能够针对其研究目标而一步步走向深入和细致。

当然,国外学者也有其不足,从上列国外学者的一些成果看,有一些成果无论是选题还是立意都很好,但缺乏有效的田野调查(尤其是在西藏进行田野作业)做支撑;有一些选题及其论证则有些随意,缺乏一种学术的内在连续性。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国外学者在对于西藏民间宗教整体上还未予以全面的考析和理论的构建。

国内有关藏区民间宗教研究的不足,就论文的选题而言,近30年来,由于国内学者不少现阶段的成果还停留在一般介绍性的层面,这样我们就很难看到比较具有独特性选题的研究成果。在材料的运用上,国内学者对于涉及民间宗教的藏文材料没能予以全面的研究,尤其版本学、文献学的研究更少,这样,就存在引用资料陈旧,对有限的资料翻来覆去的征引甚至来来回回的抄袭问题。再就是国内相关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而国外学术的倾向和一般状况是,比较重要的西藏宗教文献都几乎被翻译和阐释过,比如较难理解的一些伏藏著作如《五部遗教》、《玛尼全集》还有苯教文献《十万龙经》等都早早的被译成西方语言,许多宗教仪轨书也都相继翻译和阐释,这为其深入研究打下基础,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展开。

关于民间宗教的全面研究,国外学者尚无专门著作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国内学者也才开始起步。虽然目前已经有学者在进行藏族或藏区民间信仰的研究,但主要是从民间文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目前还没有人从宗教学角度进行专业研究,在区域宗教研究上则更无人涉及。

总体而言,藏学在经过1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从藏学研究的未来发展看,我们认为藏族民间宗教研究至今还属于一个尚未完全开发的学术沃土,有许多值得开拓的领域。作为中国学者,我们应当加大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这个方面加以深入的研究,促进我们对藏族宗教文化获得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来源:http://www.pkucn.com/chenyc/blog.php?tid=15382

一只从小对虾过敏的虾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