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多:琅勃拉邦说“遗产”

张多:琅勃拉邦说“遗产”

琅勃拉邦说“遗产”

张多

(散文删节初稿发表于《云南大学报·花潮副刊》http://ynunews.cuepa.cn/show_mor ... &doc_id=1000140。但因为发表的文稿有很多地方表述不严谨,由于版面限制造成言不尽意,特在此刊发定稿。)


   千辛万苦,我终于从川圹省会丰沙湾抵达湄公河畔的琅勃拉邦。
  琅勃拉邦是老挝的故都,亦是东南亚重要的的佛教中心。在大山和热带丛林的层层保护下,古城历经数次战火而未损毁。因其保存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和传统城市面貌的完整性,琅勃拉邦城于1997年被整体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全人类的呵护。
  琅勃拉邦扑面而来的气息,并非多么堂皇的街面,也难觅有关其重要身世的标题。这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小城,居民们照样为生计辛勤工作,街头照样喧嚣着汽车、摩托和“嘟嘟”。有污浊的的死角,也有整洁的庭院。但是,当人们看毕那些精致的古代寺院后,没有人会怀疑它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南康河与湄公河交汇的这个小半岛上,富人、穷人,商人、游人,各取所需,并不妨碍。人们依旧保持这里安逸的氛围,依旧柴米油盐地生活着。这样,香通寺的晨钟一直那么从容,琅勃拉邦的故事可以一直讲述下去。
  世界文化遗产的精魂,不仅仅在保护古迹,更在保护世居居民传统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弘扬历经时间淘洗的精神遗产。
  我们中很多人或许不理解“遗产”二字的分量,“遗产”被有些人等同于经济效益和庸俗旅游。看到少数游客的张扬、跋扈和自我,我不禁感慨,在某些游客心目中,那些远年的遗存和自然的奇迹,仅仅是一处处买门票的景区,或是刻意的雕琢和永不闭幕的展览。
  在琅勃拉邦,旅游活动完全是个人的安排,从没有导游扩音器里的导游词,看不到成群结队的旅游大巴,更没有表面上刻意而为的展示。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在这里,用各自的方式感受和诠释琅勃拉邦,或坐,或想,或听,或拜。
  有一张当地政府制作的海报给我印象极深。一张黑白照片,显示清晨僧侣列队接受居民布施的场景,下方用五种语言写到:“请保护僧侣早晨接受信徒布施的佛教风俗”。
  我永远难忘,在皇家琅勃拉寺,工匠们精心地修补大殿壁画的残损,对他们来说,这是无量的功德。虽然老挝被西方人划入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度之列,但在我眼里,这里的人民却是最富有的,他们懂得珍惜、宽容、幸福和微笑。
  夕阳照耀在湄公河的航船上,也同样照耀进河边沉思者的心中。一天结束了,香通寺的晚课开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