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观察:浙江为何能走在非遗事业发展的前列?

观察:浙江为何能走在非遗事业发展的前列?

2013年10月25日 07:33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非遗十年,浙江写下精彩

  编者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召开并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成为缔约国之一。当年10月24日,文化部公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试点,中国非遗保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在非遗保护重要时间节点的10周年之际,本报策划组织的“美丽非遗·浙江行”专栏报道今日开始刊发。作为本报近两年来持续深入开展基层采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美丽非遗”基层行的开篇,该系列报道将从浙江开始,对全国各省区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全景式连续性深入报道。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彰显美丽非遗,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日益成为各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作为“美丽非遗”基层行的开篇,本报率先推荐浙江非遗保护事业发展的典型经验。作为全国非遗保护的综合试点省,浙江10年来在非遗保护工作上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全国非遗事业发展大格局中占据领跑位置,“美丽非遗”也成为浙江重要的文化品牌。

  浙江为何能走在非遗事业发展的前列?浙江非遗保护充沛的动力和活力来自何处?浙江的探索有哪些启示和借鉴?浙江的经验和特有现象需要深入追寻,探索其非遗事业发展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动力,并由此生发出对全国各地非遗保护实践有益的启发和思考。我们期望,用深入的采访、深刻的思考、深度的报道,全面准确描绘新世纪以来各地非遗事业发展进程,用满腔的热情、充沛的激情,触摸非遗保护热点,紧扣非遗事业发展脉搏,也期待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成为缔约国之一,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一年对于浙江非遗保护工作也意义重大:2003年8月,浙江省文化厅在绍兴诸暨市召开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工作会议,标志着这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同年10月24日,浙江省与云南省被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综合试点省。

  十年征程,步步精彩。10月23日,记者在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委党校、浙江日报社联合召开的“光荣与梦想”浙江非遗10年座谈会上,深切感受到浙江非遗10年先行一步、领跑全国的精彩篇章。正如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所说:“这10年,是浙江省非遗事业高歌猛进的10年。”

  客观来说,浙江地域面积不大,人口总数不多,民族成分相对单一,现代化程度高,非遗资源总量在全国并非最丰富。但浙江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试点省,10年来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成为全国有目共睹的非遗大省,“美丽非遗”成为浙江的重要文化品牌。

  数据最能说明一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省有9个项目上榜;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浙江蝉联冠军,共有187个项目上榜;浙江省政府公布了四批省级非遗名录,有788个项目入围。各地已公布市级非遗名录项目2506项、县级非遗名录项目5421项。浙江省文化厅创新举措,在全省实施国家级非遗和省级非遗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一项一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非遗项目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提高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自觉参与的保护意识,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10年来,浙江省文化厅会同省教育厅公布了131个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会同省旅游局公布了55个省级非遗旅游景区、景点;浙江省文化厅公布了46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0个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50个省级非遗宣传展示基地、55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9个非遗生态保护实验区、8所高校省级非遗研究基地。一组组凝结心血的数据,一项项保护载体的拓展,记录了浙江非遗工作者奋进的足迹。

  各种各样的非遗保护基地,星罗棋布于浙江各地。“我县共有151个自然村,目前已建成56个非遗展示馆,计划在3年内建成100个村级非遗展示馆。”湖州市德清县文广新局局长姚明星说。近年来,浙江各地重视和加强非遗展示馆、民俗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等非遗传播和展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非遗宣传展示基地创建工作,全省已经建成一批以生产、传习、展示、销售为主要功能的非遗基础设施,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弘扬发挥着重要作用。

  积极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坚持非遗的本真性、完整性及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浙江的又一有力措施。浙江公布了长兴百叶龙、硖石灯彩、浦江麦秆剪贴等55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其中,东阳木雕、青田石雕两个项目的保护责任单位列入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布了金华婺文化、绍兴越文化、景宁畲族文化等9个非遗生态保护区,其中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年来,非遗事业从无到有,非遗从无人知晓到今天脍炙人口,非遗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我们有信心让非遗推动象山海洋经济文化的发展。”象山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吴健感慨地说。

  浙江省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2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38人。76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蓝陈启说:“政府每年都给我发补贴,我只有更好地把畲族民歌唱下去,让更多的人来学、会唱,报效社会。”自2008年以来,浙江每年在春节前后开展服务传承人“八个一”活动,即对传承人进行一次走访慰问、发放一笔政府补贴、召开一次座谈会、组织一次体检、举办一次技艺展示、组织一次专题采访报道、落实一项传承传习措施、制订一年传习活动计划。全省各地深入进行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出台扶持代表性传承人政策,并研究制定对学艺者、继承者的助学奖学等激励措施,逐步建立起长效传承机制,推进非遗传承传播工作。

  借助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庆,浙江开展各类非遗演出、会展等活动,举办了8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3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浙江省组织了15个文化遗产交流团赴外展示,有35个非遗项目随团交流。浙江大力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建设,全省11个市、90个县(市、区)经当地编制部门批准,全部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至今已有一支520多人的专职非遗工作队伍。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说,要把非遗的“游击队”“预备役”打造成一支正规军、野战军,培养一支有超常精神、超常作风、超常干劲、超常付出,创造超常业绩的队伍。正是这支队伍,成为浙江非遗保护的主力军。

  此外,浙江各地还纷纷建立非遗保护志愿者协会等社团,先后建立了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等7个非遗社团组织,并在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生非遗志愿者社团。这些非遗保护志愿者组织,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参与非遗保护方针政策的宣传、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非遗项目的传承传播,对非遗保护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桐庐县非遗志愿者程少凤说,做非遗工作有苦有累,有笑有甜。

  浙江非遗工作的成就备受各方赞誉。2008年11月,文化部在浙江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现场会,推广浙江非遗普查模式。2011年12月,文化部在浙江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推广浙江非遗保护经验。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直言浙江非遗保护工作了不得,全国领先。

  回望是为了未来,座谈会上形成的《浙江非遗十年座谈会共识——非遗事业的浙江展望》发出呼吁: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社会各界对此务必予以高度关注,以确保非遗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做到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子孙。

TOP

长江大学也不错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